DL/T 5787-2019 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

DL/T 5787-2019 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933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5787-2019 水工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规范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应遵循DL/T5144的规定,其品种和用量应通过优选试验确定, 选择性能稳定、生产厂家相对固定的产品。原材料变动时,应进行复核。 2经论证,可掺入合成纤维、天然矿物纤维、钢纤维等改善水工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材料。

4.1.2选择水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选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所用水泥的3d水化热不宜大于 240kJ/kg,7d水化热不宜大于270kJ/kg 2中低热硅酸盐水泥铝酸三钙(C3A)含量不应超过6.0%,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铝酸三 钙含量不得超过8.0%。 3应控制水泥比表面积,中热水泥不应超过320m²/kg,低热水泥不应超过340m/kg 4.1.3水泥的含碱量、矿物组成、细度和水化热等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有特殊要求的 高坝可根据需要对水泥的相关指标进行专门论证。 4.1.4水工混凝土应掺入适量的掺合料。掺合料品种和掺量应根据工程的技术要求、掺合料 品质和资源条件,通过试验论证确定。 4.1.5掺合料宜选用粉煤灰、火山灰或矿渣、磷矿渣等活性材料。对高坝或碾压混凝土坝, 宜选用I级或II级粉煤灰。选用其它品种掺合料应进行专门论证。选用掺合料应进行混凝土 适配性试验。

4.1.6外加剂应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施工条件,结合工 二程选定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适应性 试验及现场试配,并研究外加剂对硬化混凝土体积变形的影响,不得使用导致混凝土收缩的 外加剂

GB/T 23507.3-2009 石油钻机用电气设备规范 电动钻机用柴油发电机组4.1.7选用人工骨料时宜选用线膨胀系数小的料源。

4.1.8粗、细骨料运输过程中应配备遮阳、防雨措施,细骨料应有足够的脱水时间,使其含 水量小于6.0%,并保持含水量的稳定性

1.9施工过程中,混凝主原材料的质量检查应按相关规范和相关设计要求按期进行,以保 正其质量合格、稳定、可控。

其质量合格、稳定、可控

DL/T57872019

4.2.2施工配合比应符合以下要求:

4.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与检测试验

1宜选用最大粒径较大的骨料及最佳级配: 2在保证施工和易性条件下,宜选用最小砂率; 3在满足施工和易性条件下,宜选用较少的用水量。 4.2.3施工配合比应根据设计强度等级、耐久性及热学、力学指标要求、施工性能及原材料、 掺合料和外加剂的资源条件与品质进行优选,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生产性试验确定。 4.2.4混凝土拌和物的落度、VC值、含气量、温度、水胶比等的检测应按DL/T5144和 DL/T5112的规定进行。 4.2.5硬化后的混凝土质量检验以抗压强度为主,抗拉强度、抗渗、抗冻、极限拉伸值等为 辅。混凝土试件以机口随机取样为主,以仓面取样为辅。 4.2.6混凝土的质量除应满足强度保证率的要求外,施工质量均匀性应达到良好及以上标 准。 4.2.7除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等常规力学指标外,还应测试混凝土的绝热温升、线胀系 数、轴拉强度、极限拉伸值和自生体积变形等热学力学指标

DL/T57872019

5.1.1出机口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原材料资源条件、施工配合比、气象条件、施工条件 等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差别时,应根据运输距离、气候条件,入仓温度、浇筑温度、最高温度 等条件复核制冷能力。 5.1.2出机口温度可根据给定拌合物温度来计算,并根据出机口温度控制标准确定拌和物温 度,计算公式见附录B。 5.1.3降低料仓骨料温度应采用加大堆高、地笼取料、搭盖凉棚、喷洒水雾等综合措施。同 时应保证骨料具有稳定的出料温度及含水率。 5.1.4骨料运输过程中,应配备隔热、遮阳、保温等措施。 5.1.5控制水泥温度宜采取自然冷却法。散装水泥运至工地的最高入罐温度不宜超过60℃ 拌和楼内水泥进入搅拌罐前的温度不宜超过55℃。 5.1.6选择拌和楼和楼料仓兼作骨料冷却仓时,拌和楼和楼料仓送配风能力应论证确定

5.1.1出机口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原材料资源条件、施工配合比、气象条件、施工条件 等与设计要求有较大差别时,应根据运输距离、气候条件,入仓温度、浇筑温度、最高温度 等条件复核制冷能力。

5.2.1拌和系统的制冷容量及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5.2.2 粗骨料预冷可采用风冷、水冷等措施。 5.2.3采用风冷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5.2.1拌和系统的制冷容量及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1风冷骨料在骨料仓内进行,宜采用连续风冷方式。 2当骨料降温幅度较大时,应采用调节料仓、拌和楼料仓二次风冷 3风冷骨料的空气冷却器应按规定冲霜。 息服 4应采取措施防止骨料冻仓。

5.2.4水冷法可采取骨料预冷罐内通循环冷却水预冷、骨料预冷水浸泡及骨料通过冷却廊道 带式输送机喷淋冷却水等方法,采用水冷法应有脱水措施,使骨料含水量保持稳定。 5.2.5实际施工中对原材料进行预冷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一项或多项组合 拱施

DL/T57872019

5.3.1拌和设备投入生产前,应按批准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最佳投料顺序及拌和时间的试 验。混凝土拌和时间应满足DL/T5144规定的最少时间,并通过试验确定。 5.3.2混凝土拌和时,可采用冷水、加冰等降温措施。 5.3.3混凝土拌和用冷水量应根据配合比用水量和骨料含水量确定,应采用能保证水温稳定 的水箱储存。 5.3.4制冷水设备应满足所需生产冷水的品种、水量、水温及水质的要求,宜选用水冷或蒸 发电动式冷水机组。 5.3.5采取加冰拌和时,宜采用片冰或冰屑,并延长拌和时间。加冰量应根据出机口温度要 求、配合比用水量、骨料和砂含水量综合确定, 5.3.6拌和物中的水泥、拌和水、冰和骨料温度应进行动态测量,制冷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士拌和系统的制冷容量可按附录C估算

DL/T57872019

6.0.1浇筑温度控制应从原材科预冷、拌和物温度控制的源头起。 6.0.2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转运次数,采取保温、遮阳等措施 运输过程和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回升应不大于充许浇筑温度,温度回升按附录B计算。 6.0.3混凝土浇筑应充分利用低温时段,合理安排混凝土施工程序及全年混凝土浇筑 量。 6.0.47 高温时段浇筑混凝土应采取喷雾等措施降低仓面气温,喷雾用水宜采用制冷水 6.0.5 混凝土浇筑应保障入仓强度,加快覆盖速度,缩短混凝土暴露时间。 6.0.6 浇筑预冷混凝土时,宜在坏层浇筑时即进行表面保护。 6.0.7 混凝土平仓振捣后,宜采用隔热或保温材料及时覆盖

DL/T57872019

7.1.1经论证仅靠控制浇筑温度和天然冷却不能满足温度控制要求,或有接缝灌浆降温要求 时,应采取通水冷却措施 7.1.2通水冷却可采用天然河水,当无法满足冷却要求时,应采用制冷水。 7.1.3冷却水应满足清洁要求,避免堵塞冷却管道、降低冷却效率。 7.1.4通水用冷却水管可采用内径25.4mm的金属管,也可采用内径28mm、外径32mm的 塑料管。采用塑料管材应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入不小于1.0kJ/m.h.℃,且应有足够 的强度,管间接头应牢固可靠。

7.1.5通水冷却应按照设计要求控制通水流量。

7.2.1冷却水制冷容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可按附录C计算。 7.2.2冷水站可采用移动式制冷水站,也可采用混凝土预冷系统, 7.2.3当冷却水需由混凝土预冷系统生产时,所需制冷负荷应与混凝土制冷厂制冷容量一并 老虑

7.3.1冷水站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7.3冷水站布置和设备选型

1冷水站可采用开式循环或闭式循环方式;通水冷却容量较大时,宜采用闭式循环方 式。 2布置冷水站时,应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在满足坝体混凝土冷却供水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冷水站的移动次数。 3冷水站宜布置在靠近坝体且距供水点近的位置,供水高度宜在安装位置上、下50~ 60m范围。 4需要分期分阶段通水冷却时,应对冷水站进行合理配置。若各阶段冷却用水量超过 单台冷水站供水量,宜采用23台冷水站通过供回水主管并联后统一供水,联合供水的各

DL/T57872019

冷水站宜布置在同一部位。 5冷水站的供水管道宜采用金属管。应根据坝体混凝土施工计划和通水冷却技术要求, 计算出各期混凝土冷却用水量与供水总管、主管和支管的管径。 6供水主管应结合初期、中期和后期冷却用水量综合确定,用于初期和中期的冷却供 水干管应能满足后期冷却用水的需要。 7冷却供水总管、主管和支管均应包裹保温材料,冷却蛇形管进口水温与冷水站出口 水温之差不宜超过2℃。 8水流换向装置、排气阀和排污阀宜安装在冷却水总管或主管上,并可独立调节冷却 主管或支管流量。

7.3.2冷水站设备选型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冷水站设备供水总量应满足设计供水要求且有富余,应有不少于一台备用机。 2冷水站通过工况的调整及不同台数的组合,应能满足大坝混凝土不同时段、不同部 立和不同高差的个性化通水要求。 3冷水站宜采用自动化或智能化控制系统,运行界面应能反映供回水的流量、温度和 玉力等参数,并可自动记录和存储。

7.4.1水管布置应按照冷却水管设计布置图纸进行,跨孔洞时要采用专门处理措施。 7.4.2各种水管连接件材质均应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要求。混凝土内埋设的冷却水管接头应 采用膨胀式防水接头,同一主管上不宜超过3个接头。 7.4.3冷却水供回水总管与各主管的连接应能快速安装和拆除,应具备水流方向变换功能和 流量控制功能。所有水管的进、出端均应作好标记, 7.4.4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已铺设好的冷却水管进行通水检查,水压力应不低于0.2MPa 且应不低于通水压力的1.1倍,

7.5.1通水冷却应依据设计的温度控制标 期进行。有接缝灌浆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宜根 据工程需要分多期冷却,宜包括初期、中期和后期通水冷却

7.5.1通水冷却应依据设计的温度控制标准分期进行。有接缝灌浆要求的大体积

DL/T57872019

7.5.2无接缝灌浆要求的大体积混凝土,在初期冷却达到预期温度后,入冬前宜根据混凝土 温度和气温情况进行中期冷却,控制内外温差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7.5.3分期冷却时约束区冷却区高度不宜小于0.3倍冷却区域的最大底宽,非约束区冷却高 度不宜小于0.2倍冷却区域的最大底宽,应通过初期、中期、后期冷却的方式在大坝高度方 向形成温度梯度,高度方向上下冷却分区的温差宜小于10℃。 7.5.4初期冷却宜在混凝土开始浇筑时即开始通水,通水时混凝土温度与进口冷却水之间温 差不宜超过20℃;温差和流量宜采用动态控制方案,升温阶段流量宜根据设计要求取大值 初期冷却降温阶段可提高水温或者降低通水流量。 7.5.5中期冷却和后期冷却阶段混凝土温度与冷却水之间温差不宜超过15℃,应按照小温 差、慢冷却的思路对各期冷却的水管流量进行控制,一般以不大于1.2m"/h为宜,宜采用连 续冷却方式,避免时断时续通水。 7.5.6初期冷却常态混凝土宜为14d~20d,碾压混凝土宜为20d~30d;中期冷却不宜少于 28d,有接缝灌浆要求要进行后期冷却的,冷却时长不宜少于28d。 7.5.7以接缝灌浆温度为目标的后期冷却结束时的混凝土龄期不宜小于120d

7.5.7以接缝灌浆温度为目标的后期冷却结束时的混凝土龄期不宜小于120d。

DL/T57872019

8.1.1混凝土表面保温可采用临时保温、施工期保温和永久保温。 8.1.2寒冷地区的工程应进行施工期长期表面保温,宜研究采取永久保温措施。施工期长期 保温和永久保温宜结合实施。

8.1.5表面保护层材料及其厚度,应根据不同部位、结构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气

8.1.7混凝土侧面保护,可结合模板类型、材料性能等采用模板内贴或外贴保温材料或混凝 土预制模板永久保护。模板拆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的内外温差确定,并应避免 气温骤降时拆模。

8.1.9温差较大的地区,仓面在浇筑收仓后、侧面在拆模后,应及时覆盖保温被进行临时保 护

3.1.10施工前应收集工程所在地区多年气温骤降记录,掌握气温骤降频发季节及特征类型。 在气温骤降频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做好仓面、廊道孔洞进出口及建筑物外露面的表面保温或 封闭。

DL/T57872019

8.2.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可采用喷雾、洒水、流水、蓄水或覆盖湿麻袋、 草袋、铺塑料薄膜或其他保湿覆盖物等养护方式,也可采用养护剂等养护方式。养护方式应 根据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构件特点、技术要求、施工操作等因素确定。 8.2.2混凝土初凝前,不得人为扰动或堆放重物,并避免仓面积水和阳光曝晒。 8.2.3混凝土养护应连续进行,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养护期不宜少于28d 对重要部位和利用后期强度混凝土,以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应延长养护时间。 8.2.4混凝土养护用水应符合GB50164的规定

DL/T57872019

9.0.3混凝土低温季节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足土低温季节施工宜采取

DL/T57872019

9严寒地区已浇筑混凝土应采取抗冻保护或保温措施。冬季停工期间的越冬长间歇层 面,应采用多层保温保湿措施,保温层表面加盖塑料布、帆布等防水材料。必要时可采取 人工降雪保温措施,

10.0.1陡坡坝段温度控制宜符合以下规定

DL/T57872019

1陡坡项段容许温差应满足设计温控技术要求 2陡坡坝段基础混凝土应短间歇连续浇筑,浇筑宜采用平铺法。 3需进行接触灌浆的陡坡坝段,灌浆前应将基础混凝土冷却至分区稳定温度或设计要 求的灌浆温度。

1陡坡坝段容许温差应满足设计温控技术要求。 2陡坡坝段基础混凝土应短间歇连续浇筑,浇筑宜采用平铺法。 3需进行接触灌浆的陡坡坝段,灌浆前应将基础混凝土冷却至分区稳定温度或设计 求的灌浆温度。 0.0.2施工期坝块临时过水宜符合以下规定: 1在顶表面浇筑薄层低强度混凝土或设其他材质保护层,并应在过水后清除。 2在表层混凝土内铺设防裂或限裂钢筋。 3过水前通水冷却,将过水坝块及相邻坝段的坝块温度降至设计要求的温度。 4开始过水时,混凝土浇筑方式、强度和容许温差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10.0.3填塘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填塘混凝土其容许温差应符合设计温度控制要求。 2有接触灌浆要求时,应在灌浆前将填塘混凝土冷却到设计要求温度。 3填塘混凝土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10.0.4闸墩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0.0.2施工期坝块临时过水宜符合以下规定:

1在顶表面浇筑薄层低强度混凝土或设其他材质保护层,并应在过水后清除。 2在表层混凝土内铺设防裂或限裂钢筋。 3过水前通水冷却,将过水坝块及相邻坝段的坝块温度降至设计要求的温度 4开始过水时,混凝土浇筑方式、强度和容许温差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10.0.3填塘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填塘混凝土其容许温差应符合设计温度控制要求 2有接触灌浆要求时,应在灌浆前将填塘混凝土冷却到设计要求温度。 3填塘混凝土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10.0.4闸墩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闸墩采取分缝时宜与结构分缝位置一致。当闸墩因预应力锚索布置或预防温度裂缝 需预留宽缝时,除需增设插筋或构造补强钢筋外,宜回填微膨胀性混凝土。 2闸墩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标准应按设计温度控制要求执行。 3闸墩混凝土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表面保护及养护

10.0.5孔洞周边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坝段内孔洞四周1倍孔洞直径的周边混凝土,应按照设计温度控制要求进行施工。 2孔洞周边混凝土浇筑应采取短间歇连续上升的浇筑方式,间歇时间不宜大于14d; 孔洞两侧混凝土长宽比较大时,可设置施工缝分段浇筑;孔洞封顶浇筑层厚不宜小于1.5m 3无钢衬的孔洞应按设计温度控制要求进行表面保护,并封闭孔洞进出口。 4孔洞形成后应在两端设置挡风设施,

DL/T5787—2019

0.0.6封堵体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坝身及导流洞封堵体混凝土最高温度控制标准应按照设计温度控制要求或通过温度 应力计算分析确定。 2封堵体周边缝应进行接触灌浆,灌浆前应将封堵体混凝土冷却至分区稳定温度或设 计确定的接缝和接触灌浆温度。 3封堵体混凝土经论证可采用微膨胀混凝土。环境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时,宜选用低 热微膨胀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和和低热硅酸盐水泥。 4对可能较早承受高水头的导流洞封堵体的首段,宜尽早实施接触灌浆。 0.0.7抗冲磨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1抗冲耐磨混凝土材料和配合比选择时除需考虑强度、抗冲磨性能外,还应考虑有利 于温控和防裂方面的因素; 2抗冲磨混凝土容许平均最高温度应通过温度应力计算分析确定。对大面积抗冲磨混 凝土宜进行分缝分块浇筑;如受结构限制需进行通仓浇筑时,应通过三维有限单元法进行 温度应力分析论证,并采取防裂措施。 3抗冲磨混凝土宜与基底混凝土同时浇筑,需分期浇筑时,应按施工缝处理。宜在低 温季节浇筑抗冲磨混凝土。 4抗冲磨混凝土表面应自终凝开始不间断的保水养护至设计龄期。表面保护宜从出现 最高温度后开始,保护至过流前。

10.0.8封闭块和宽槽混凝土施工宜符合以下规定:

封闭块和宽槽混凝土最高温度和降温速率要求应满足设计温控标准及技术要求 2封闭块和宽槽混凝土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合理分缝。

DL/T57872019

11 监测、检测与分析反馈

11.1.1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监测检测的温度特征量应包括原材料温度、出机口温度、入仓温 度、浇筑温度、坝址气温、仓面温度、冷却水温与流量、混凝土温度变化过程等。 11.1.2应充分利用永久观测系统进行与温度应力相关的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线膨胀系数 等参数的观测反演。 11.1.3宜在坝址设置气象站,监测坝址的温度、风速、降雨、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 11.1.4所采用的温度计或测温元件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土0.5℃。 11.1.5宜使用便于数字化的温度计及设备。 11.1.6 气温骤降期间,原材料、仓内外气温和保温层等敏感温度的测量工作应增加观测频 次。

11.2.1水泥、砂、骨料、掺合料、水和外加剂等原材料温度应4h测量1次,低温季节施工 应立增加测量频次。 11.2.2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入仓温度、浇筑温度应4h测量一次,高温季节的高温时段及低 温季节施工时应增加测量频次。 11.2.3混凝土入仓温度和浇筑温度测量,应采用插入式温度计插入混凝土内部5cm~10cm 检测;每浇筑层、每100m²仓面面积应不少于1个测点,每个浇筑坏层应不少于3个测点, 司坝块不同级配不同标号混凝土要分别测量。 11.2.4混凝土原材料温度以及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入仓温度和浇筑温度测量宜采用先进测 温设备

11.3通水温度和流量检测

11.3.1通水冷却时应定期检测进回水管的压力,冷却水管进、出口的流量以及冷却水温度。 水管进、出口水温及流量宜每6h~12h检测一次,

DL/T5787201

11.3.2冷却水温检测宜采用在进、出水管处安装自动监测温度计检测,没有条件时也可采 用便携式温度计或点温计检测

11.4混凝土温度监测

11.4.1混凝土浇筑后应理设温度计监测其温度变化,各坝段基础约束区每个浇筑层宜布置 不少于3个测点,非约束区每个浇筑层宜布置不少于1个测点。 11.4.2混凝土内部温度升温期间每4h~6h监测一次,降温期间每天监测2次~4次。温度 监测持续时间应贯穿通水冷却全过程,无通水冷却时不少于30d。 11.4.3采用表面保温措施时,宜在保温被(板)下的混凝土表面布置温度计,监测保温效 果。 11.4.4确定坝块浇筑层温度是否达到灌浆温度时,宜采用闷温水测温的方法测量,并记录 闷水测温开始日期、结束日期、测温结果等。

11.5.1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仓内小气候,包括仓内温度、湿度和风速等要素,混 疑土浇筑过程中宜1h监测一次,收仓后覆盖前宜4h监测一次。 11.5.2宜对施工地区太阳辐射热进行监测,监测频次为1次~2次/h

11.6.1大型工程应适时开展反馈分析,并按设计要求适时调整温度控制措施。 11.6.2反馈分析应采用现场实际的混凝土材料、温控、施工和气象信息

11.7.1大型水电水利混凝土工程宜采用智能温度控制系统 11.7.2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包括温度控制信息实时监测与采集、温度控制施工效果评价和 预警、温度应力实时反馈分析、智能通水冷却等功能。 11.7.3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采用数字式监测检测设备并具备无线通讯网络条件,实现温度 控制要素及相关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

DL/T57872019

11.7.4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依据温度控制设计标准对温度控制施工质量进行实时评价,并 对评价结果中的异常情况做出报警。 11.7.5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应内嵌温度过程预测模型,可对温度超标进行提前预警,并为智 能通水模块提供决策支持 11.7.6智能通水冷却应实现通水流量、流向的智能控制

DL/T57872019

附录A基础温差和内外温差应力计算方法

A.1.1基础浇筑块应力包括浇筑温度与稳定温度之差所引起的温度应力、水化热温

DL/T57872019

DL/T57872019

DL/T57872019

THOMETEX 22-2021 再生涤纶缝纫线DL/T57872019

式中:G(t):龄期为td时的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单位:m,例如:G(6) 表示龄期为6d时的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 G: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终值,单位:m; E(t):龄期为td时的混凝的弹性模量,单位:MPa; E.:混凝土的最终弹性模量,单位:MPa

A.2基础温差应力快速计算方法

1+0.08LM 1+0.12LM M = 0.001E

MZ/T 110-2018 地名标志用蓄光膜DL/T57872019

式中:O:基础温差应力,单位MPa: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