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黑龙江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51.26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黑龙江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0工程项目概况 5

2.3建设地点情况 6

2.5主要施工特点 7

1.4施工现场准备 8

JTG 3450-2019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pdf1.5水、电、道路 9

2.1施工总体安排: 11

2.2施工顺序: 12

2.3分段工期控制: 12

2.4主要施工机械: 13

2.5分段及各专业穿插与协调说明: 13

3.0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4

3.3桩基础工程 16

3.6钢筋工程: 22

3.7混凝土工程: 25

3.8室外墙面抹灰工程: 27

3.10楼地面工程 30

3.11抹灰工程 32

4.0质量保证体系 35

4.1施工组织管理 35

4.2项目管理目标: 37

5.0各项管理措施 39

5.1保证工期措施和提前竣工赶工措施 39

5.2保证质量创优措施: 42

5.3保证安全措施: 49

5.4成品保护措施 52

5.5冬雨季防风解冻、越冬维护施工技术措施 53

5.6防止屋面、卫生间渗漏地面、墙体裂缝的具体措施 57

5.7其它质量通病预防技术措施 62

5.8清水混凝土施工保证措施 67

5.9文明施工措施(包括防噪音、防扰民、环保、防污染、美化环境) 69

5.10降低成本技术措施 73

5.11现场防火、保卫管理措施 74

5.12主要施工管理制度(包括微机管理) 77

5.13对外分包单位的管理措施 81

5.14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82

5.15防止商品砼出现裂缝的措施 85

三、各种施工计划 85

2、主要劳动力准备计划

5、基础、主体、装饰施工平面布置图

1.1.1我公司诚恳的表示:我们完全接受业主、招标文件提出的有关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并落实各项方案和措施,与业主、监理、设计院一起共同建设黑龙江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楼工程。

1.1.2我公司曾多次承建过哈尔滨、等全省各地综合楼工程及住宅楼,办公楼等、对综合楼及住宅楼、办公楼工程我们总结摸索了一套成型的施工经验,通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工程的招标文件、有关图纸资料,并勘察了施工现场,在分析了各种影响施工的因素和本工程承包的特点、难点后,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保证以高质量、如期全面完成本工程招标文件规定的总承包工程范围内的任务。

1.1.3我公司一旦中标,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做好前期准备和现场总体规划布置。我们一定发挥公司管理优势,通过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资金、技术、方法和信息的优化处置,实现成本造价、工期、质量及社会信誉的预期目标效果。

1.1.4我们完全接受招标文件提出的质量和技术要求,并按国家质量标准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委有关质量规定进行。本工程实行创优目标管理,确保工程达到省级优质工程的质量的验收标准。

1.1.5我们公司将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规定组织施工和现场文明施工,确保达到哈尔滨市文明施工工地标准。

1.1.6我们将与业主、设计单位密切配合,真心诚意接受业主、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的热忱指导和帮助。我们将竭诚为本工程的顺利建设而努力,使黑龙江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工程,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1.1.7我公司各类施工机械装备齐全,模板、钢管支撑等设备材料储备雄厚,有适于本工程施工的多台大型塔吊、起重机械及搅拌机,这些机械设备随时需要随时调用,完全能满足本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要求。

1.1.8在认真、全面地阅读招标文件和有关图纸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和贯彻设计意图及设计的要求,针对本工程特点结合我公司多年来在类似工程中的施工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编写黑龙江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工程施工技术投标书。

1.1.9本工程技术标书的编制范围为按招标文件和招标答疑会交底要求,为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及对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措施。

1.1.10本技术标书的编制根据目前业主所提供的有关资料为依据,仅为一份初步的投标文件,若我公司中标后,将在原表述的基础上按照补充材料进一步完善施工方案,补充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的细节问题,形成一份具有技术先进性、科学管理性、经济适用性、操作简易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接受业主及监理工程师的指导和审查。

1.2.1黑龙江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1.2.2业主提供的黑龙江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工程的设计图纸;

1.2.3业主提供的建设基地地质报告及总平面图;

1.2.4业主提供的答疑文件;

1.2.5国家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现行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定额等文件。

2.1.1建筑:本工程为黑龙江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新建工程。本工程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45号,地上一层,地上八层,钢筋混凝土平屋顶,建筑高度31.95米、建筑物长77.84米,宽25.24米。总建筑面积为144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67平方米。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屋面保温:钢筋混凝土平屋顶100厚苯板外保温。

主体为框架结构,地下室为砖砼结构。

2.1.3装饰:本工程内墙为水泥沙浆抹面,刷白色涂料。外墙一二层为大理石饰面,三~八层贴外墙砖,地面采用防滑地砖。

2.1.4暖卫:给排水、暖通系统安装,内容主要包括给排水、消防、采暖、等。各系统均分区设置,其中采暖系统采用上供下回系统,给水系统下行上给式。消防系统包括室内、室外消防。

2.1.6消防:该建筑为二类多层防火建筑,为在突发火灾时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控制火势,排除灭火的障碍,根据防火规范,在楼梯间处设机械加压送风设施,引起火灾扩大,在室内天棚下吊设,为保证消防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要严把安装和检测等质量关,使其在火灾发生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发挥应有的作用。

2.2.1开工日期:2004年9月25日

2.2.2竣工日期:2005年8月20日

2.3.1地质情况:本建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内,该建筑场地地貌单元为岗阜状冰水洪积波状平原,地形平缓,相对高差在0.6米以内,钻探深度内除上覆杂填土外,所见地层均为第四系冲击地层,设计桩端持力层为中砂层,承载力标准值fk=300kpa。地区标准冻结深度为2.00米。

2.3.2水文地质条件:该场区在钻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出露。

2.3.3地震设防烈度:本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2.4.1施工所用的水、电均由甲方引入,道路平整交通便利可以满足施工需要。

2.4.2场地四周情况:

本工程位于省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内,紧邻宿舍楼。主入口由延兴路直达院内。

2.4.3材料、构件、加工品的供应来源和加工能力:

本工程所采用的材料、构件及加工品除甲方供应的以外均由本公司按照《合格物资分包方名录》以优质优价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

2.4.4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的供应来源:本工程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均由本公司供应。

2.4.5劳动力来源及技术水平:本工程所采用的劳动力均按照我公司的《合格劳务组织分承包方名录》进行择优选用,主要工种施工队伍已与我公司合作过多年,经过多个项目的考察其技术水平达到优质水平。

2.5.1本工程占地面积大,工期短,工程量大,结构较复杂。

2.5.2质量标准高,达到黑龙江省优质工程质量标准。

2.5.3专业多,搞好施工穿插,配合协调科学组织施工很重要。

1.0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a.组织现场施工人员熟悉审查图纸,做好质量安全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b.准备本工程所需要的规范、图集等技术资料。

c.配置本工程所需的计量、测量、检测、试验等仪器和仪表。

d.做好测量基准点和基准线的交底、复测交底及验收工作。

e.制定技术工作计划,包括分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和试验工作计划等。

a.对现场所需材料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工程施工需要编制施工日、旬、月、季计划。

b.组织三材进场,材料进场后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堆放,不合格产品不得进入现场。

c.组织施工机械进场,安装调试。

a.考核《合格劳务组织分承包方名录》中的劳务队伍,确定施工队伍。

b.组织劳动力进场,对进场工人进行专业培训及交底。

c.主要劳动力计划见附表

a.进行工程轴线控制网定位及控制桩、控制点的埋设及保护。

b.根据临时现场供电供水施工方案,合理的布置管线,并考虑现场生活生产用水及雨水的排放。

c.进行现场临时建筑设施的搭设及各种加工作业场地的安排。

1.5.1临时用水设计

提供生活区,办公区、钢筋模板加工区、塔吊及其它现场施工用水。

q1=k1∑Q1N1/T1t×K2/8×3600

=1.1×(100×400/1×1.0)×1.5/8×3600

说明:施工现场用水量主要为砂浆搅拌和砼养护用水量

b.施工现场生活用水量计算

q2=PNK/t×8×3600=403×50×1.5/1×8×3600=1.05L/S

C.生活区生活用水量计算

q3=PNK/24×3600=345×100×2.5/24×3600=1.0L/S

由于q1+q2+q3〈q

因此Q=q3+(q1+q2+q3)/2=12.18L/S

本工程施工现场业主提供临时用水干管直径150,成环状布置。在从制定水源点生活污水、施工用水,引入施工现场。

现场排水均围绕施工现场,在道路临边布置一圈宽300mm,深400mm的排水明沟,均经过明沟排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排入市政管道,厕所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搅拌站各设一个水箱,生活用水设1寸水管,现场管线采用尼龙管,以明设为主,过路时埋0.5米。

1.5.2临时用电设计

施工现场的电力供应是正常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安全、经济、合理的为施工做好电力供应工作,为保证安全,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特制定供电系统初步设计。

a.施工动力用电设备额定用电之和

∑PC=75+15+3+3+24+7.5+5.5+6+6+7.5+80+48+45+5.5

P=1.1(K1∑PC+0.1P)=1.24K1∑PC=1.24×0.7×331=287.31KW

经过计算,现场350KW的用电量即可满足施工的需要。整个施工现场采用三相五线制,施工用电由变电室采用橡胶电缆接引至现场,在现场分别设不同的二级配电箱,提供生活区,办公区、钢筋模板加工区、塔吊、双笼电梯及其它现场用电施工用电。

按导线的允许电流选择I=1000P/1.73×U×COSΨ

=1000×287.31/1.73×380×0.75

为安全起见,选用BX型(铜心橡皮线),经查表选择导线截面为240mm2持续电流为600A﹥583A,可以满足要求。

根据施工平面布置图设立临时道路,用小石子打成砼地面,与建筑物成反向2%布置,以利排水。

2.1.1任务的划分:

2.1.2分阶段施工的规划:

根据建设单位对工程使用的总体安排,2005年8月20日前将新建工程施工全部完成。

本工程整体施工顺序:基础主体屋面装饰

根据本项工程工期短的特点,为保证按期交付使用现将全部施工活动分为三部分进行施工,并分别给各阶段的具体特点安排施工作业日,用以控制总工期的进度情况,具体划分如下:

桩基础施工(2004年9月25日~月日)(不包括试桩在内)

承台及地梁施工(200年月日~月日)

自钻孔灌注桩开始至基础施工完成共用时天(安排为流水作业)

地下室施工阶段施工完成共计用时天

新建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自一层主体至八层主体施工完成共计用时天(有效工作日)(安排流水作业)

新建装饰、地面工程施工阶段(年月日~月日)

新建装饰、地面工程施工共用天(安排流水作业)

电气及暖卫工程不另考虑工期,全部为穿插施工,并与土建工程密切配合互相创造施工条件,力争提前完工。

2.4.1施工设备配置原则:

根据本项工程工期短,楼层高施工场地狭小,附近有高层建筑的特点,我们在配置施工机械时,垂直运输首先考虑采用塔吊,同时主体施工时配置一台龙门架辅助垂直运输,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2.4.2施工设备明细表:(见附表)

2.5分段及各专业穿插与协调说明:

由于本工程工期要求非常紧,施工作业面狭小。因此在同一工作面上需要各专业工种穿插施工,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安排好土建安装工程中各专业工种间的协调配合交叉流水作业,要求各专业工种间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重点安排好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砌筑与粉刷、装修、各种管道、电力、通风及各类弱电工程的交叉配合;上道工序施工要为下道工序施工做好条件,下道工序施工要对上道工序成品做好保护,以免互相交叉破坏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分区分段施工能使装修、安装等后期工作早期开展,既避免出现装修高峰,又可大大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减少窝工和返工损失。

木工组在支模工作完成后将工作面让给钢筋组进行钢筋绑扎。

钢筋组在钢筋绑扎完成后将工作面让给混凝土组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3.0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3.1.1本工程平面定位及轴线传递用经纬仪、50米钢尺和线坠进行,水平抄测用水准仪、水准尺进行测量。

3.1.2施工放线前要根据建设单位给出的建筑物定位通知单及引测水准点进行测量定位并设置标准水准点。

3.1.3完成放线后要会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共同验线会签后方可施工.放线时要设控制轴线和标高控制点,并要在放线记录上标明。

3.1.4室内的标高控制需在各层设50cm标高线,为室内的施工及其它协作施工单位创造条件.(装修、水、电施工的标高确定均以为准)。

3.1.5抄平放线,控制点的保护要做明显标志,并加以保护,控制点的位置要保持通视良好,设在挖土、车行等不受干扰的位置。

3.1.6变形观测:本工程变形观测主要为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观测方法:施工基础砼垫层时,就在垫层四周规定的地方埋设好临时观测点,浇筑完成时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结构每升高一层,沉降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0时,再按规定埋设永久性观测点,然后每施工一层,复测一次,直到竣工后,才能作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基本措施:为了达到上述要求,除按规定时间一次不漏的进行观测外,为保证成果精度以下采取“三固定”的措施:

A.仪器固定:包括三角架、水准尺;

B.人员固定:尤其是主要观测人员;

C.观测的线路固定:包括镜位固定和观测次序固定。

本工程基槽开挖采用机械挖土,机械运输,挖土深度至承台设计标高,待桩基础施工完后,承台及承台梁挖土采用人工挖土,场内人工运土,场外机械运土的施工方法。施工现场除保留部分回填土外余土全部用汽车外运,做到随挖随运。土方施工时,配备40名力工,顺序开挖。

3.2.2.1土方开挖前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做好施工机具的准备工作,清除各种浮土及场内其他障碍物。

3.2.2.2会同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对地下的管道、电缆、沟道和地质情况要了解清楚,并绘制出平面图,经有关部门批准汇签后方可施工。

3.2.2.3土方开挖前,用经纬仪及钢尺检查白灰线,并及时测设,防止基槽过宽,过窄和超挖、浅挖及偏挖,不准私自垫土,长宽偏差为±50mm。

3.2.3.1土方开挖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泄水,并不得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3.2.3.2及时测设距槽底50cm水平线,标高偏差要求达到±50mm。

3.2.3.3平整要求沿长向多点抄平修槽,拉对角十字线,做好控制桩和引桩。平整度要不小于10mm。

3.2.3.4当工程地质与设计资料不符需要修改边坡坡度时,应由设计单位确定。

3.2.3.5挖出的弃土堆放距基坑边1米以外,并不得碰撞龙门板桩,堆置高度不超过1.5米。

3.2.3.6回填土要进行中密度试验,找出最佳干容重。回填土要分层进行,每层厚度为15—20cm并层层夯实,打夯时要一夯压半夯,每层夯三遍。

3.2.3.7填方土料符合设计要求。填料为粘性土时,填土前应检验其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能压实机械等措施。

3.2.4.1基槽开挖后,槽底要求无积水、浮土、泥砂,底面土壤应保持原来结构不得扰动。

3.2.4.2回填土的厚度用插钎进行检查,不得超出规定的回填土的厚度。

3.2.4.3基槽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本工程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施工时配备一台步履式长螺旋钻机。

稳钻成孔安置钢筋笼灌注砼养护

3.3.3.1确定准备施工的桩位后,由技术员按图纸找点,以露出圆状点为准,依据固定点、轴线或其他准确的桩位点,按图示尺寸进行检查,点位偏差应符合要求。

3.3.3.2钻机就位后,钻头尖与桩位点垂直对准,并利用钻机的水平气泡和垂球,检查钻机的垂直度,反复抄平,如发现钻头尖离开点位,要重新调整,重稳点,重抄平,直至钻头尖对准孔位点为止。

3.3.3.3开钻时钻头应离开地面不小于20cm钻机启动空转20s后下钻,下钻速度要平稳。钻进中,如发现不良地质情况或地下障碍时,应立即停止钻进,与甲方协商解决处理。钻机钻至设计孔底标高后提钻,并将孔周围1m2范围内杂土清理干净。

3.3.3.4灌注工将预制钢筋笼抬到孔口利用钻机自备钓钩放入孔中,用水准仪确定标高,并将其固定在设计笼顶标高处。固定的钢筋笼要保证主筋保护层厚度。

3.3.3.5安置钢筋笼后,灌注工应马上铺好孔口板,向孔内投填混凝土。

3.3.3.6混凝土的水灰比严格控制在0.6,严格按技术要求给定的数量加水、水泥及骨料。混凝土搅拌时间大于3min方可出罐。

本工程主体砌筑采用一顺一丁组砌方式,运用“三一”砌砖法砌筑。

砂浆搅拌采用二台350L搅拌机,垂直运输以塔吊为主。水平运输用双轮手推车进行。劳动力依据其工程量安排32名瓦工,配合48名力工。

由于本工程各层层高为2.8米,每层均须二步架才能砌到顶,故主体砌筑时采用定型式型钢内脚手架进行施工。

3.4.2工艺流程:抄平放线→摆砖撂底→立皮数杆→墙体砌筑→楼层轴线引测、标高控制。

3.4.3.1砌筑前要立好皮数杆,皮数杆立于墙的转交和适宜的地方,最大间距不得超过25米,并以水平仪抄平,用以控制砌体的竖向尺寸。

3.4.3.2红砖上墙前要浇水湿润,每面湿润深度以10~15毫米为宜。红砖浇水在地面进行,如天气酷热,砖面水分蒸发过快,操作时揉压困难,也可在脚手架上进行第二次浇水。但雨天作业不得使用含水率承饱和状态的砖。

3.4.3.3砖墙砌筑前将基础顶面的灰砂泥尘、杂物等清扫干净后,再皮数杆上拉线检查基础顶面标高,如基础顶面高低不平,高低差大于50毫米时,应用C10细石混凝土找平;高低差小于50毫米时打片砖铺设高于上部砌体砂浆强度等级的砂浆找平,但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10。

3.4.4.1砌体砌筑要上下错缝,内外搭起。实心砖砌体采用一顺一丁砌合法。

3.4.4.2为保证灰缝砂浆饱满,砌筑时采用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的“三一”砌砖法。

3.4.4.3砌筑墙体前要进行排砖撂底。山墙方向第一层应排丁砖,前后外纵墙方向排顺砖。山墙两大角排砖要对称。窗间墙、扶壁柱的位置尺寸应符合排砖模数,若不符模数时可用3/4砖或丁砖排在窗间墙中间或扶壁柱的不明显部位进行调整。门窗洞口两侧顺砖层的第一块砖应为3/4砖,不得用/4砖。

3.4.4.4撂底砖排好后,挂通线将撂底砖砌好,作为上部砌砖的标准,各楼层排砖和门窗洞口位置应与底层一致。

3.4.4.6砌筑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墙的垂直度和表面平整度,检查门窗口的里外角,做到五层一吊线,十层一靠尺。

3.4.4.7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又必须留槎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长度不应小于高度得2/3。接槎时必须把槎内清扫干净,浇水湿润,然后甩以灰浆,使槎缝砂浆饱满。保持灰缝平直。临时间断处不论留斜槎或直槎;其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架即应砌合。

3.4.5.1砌体砂浆必须饱满,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

3.4.5.2砖和砂浆的强度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3.4.5.3组砌方法正确,不应有通缝,水平缝和立缝不小于8毫米也不大于12毫米。转交和交接处的接茬应通顺密实。

3.4.5.4过梁及梁垫位置、高度、型号应正确无误,座浆应饱满。

3.4.5.5砖砌体的允许偏差

水平灰缝厚度(10皮砖累计数)

预留构造柱截面(宽度、深度)

3.5.1施工方法:本工程基础承台梁采用砖模,现浇梁、板、柱、楼梯采用工具式钢模板木方支撑,支撑采用10×10㎝大方,梁底纵楞采用10×10㎝大方,横楞采用6×6小方。

模板安装应与钢筋安装,水电埋管等有关工种密切配合进行。

所用的设备采用一台台式电锯、一台多用刨床进行摸板加工。垂直运输以塔吊为主。劳动力配备:技工40人,普工20人。

3.5.2工艺流程:支撑系统底部处理(夯实加垫板)→支撑系统安装→梁、板底纵、横楞铺设→梁底模、侧模安装→板底模安装

3.5.3.1模板安装前应向操作者进行技术交底,有关施工及操作人员应熟悉施工图并遵照执行。

3.5.3.2检查标高基准点是否正确,如必要时应另行测设安装位置和标高、辅助线。

3.5.3.3定位基准模位置要准确,对角线允许偏差应不大于5mm。

3.5.4.1梁的模板结构由底模、侧模、侧模外的夹木、底模下的纵横楞与支柱组成。

3.5.4.2支梁模板时,先支立柱,在立柱上铺设两道纵楞后,在铺短横楞,在短横楞上铺底模板和两侧模板。在柱或墙上定出梁的中心线和梁底标高,先按梁底模及部分琵琶撑以固定底模位置,然后调整梁拱起高度与标高。

3.5.4.3梁的侧模板依靠夹木和小斜撑固定,底部夹木钉在梁底横楞上。小斜撑上端支在侧模的顺楞上,下端固定在梁底横楞上。梁模内设顶棍控制梁宽。

3.5.4.4梁高超过700mm的梁,在梁两侧面中部应加设通长木楞,并用8号铁线拉紧固定。

3.5.4.5梁底模板下的短横楞间距为500mm,短横楞下的纵楞不要设通长的,以便于起拱。

3.5.4.6支承梁模板的支柱采用10×10cm大方,各支柱间应设置足够的剪刀支撑和水平拉杆,离地面500mm设一道,以上每2m高增设一道。支柱下垫对拔木楔和通垫板,通垫板下地基应夯实、找平。

3.5.4.7当梁较高时,可先安装梁的一面侧模,待钢筋绑扎完后,再安装另一面侧模。

3.5.4.8楼板模板应在梁模安装后,并对标高和中心线校正无误后进行。

3.5.4.9根据标高,在梁侧模板上放置水平大楞,再在上面搁置平台楞木,于平台楞木上铺钉模板。

3.5.4.10平台楞木用方木(立放)间距500mm。当平台楞木跨度超过1.5米时,必须在其下面增设一道10×10cm大楞,并与支柱顶牢。

3.5.4.11柱模板安装,应先弹好各片模板的中心线及柱的四周定位线和中心线,按定位边线先竖直两块与柱等宽的模板。

3.5.4.12柱模安装时,应吊直找正并检查梁口的尺寸和标高。

3.5.4.13独立柱的四侧应支撑牢固,通排柱应将柱根相互顶牢,上部设置水平撑和剪刀撑相互拉结固定。

3.5.4.14凡模板和混凝土直接接触的表面应涂刷隔离剂,但不得污染砼表面和钢筋,也不得减弱砼强度及影响以后的装饰工程的质量。

3.5.4.15拆除模板时,可采取先支的先拆,后支的后拆,先拆不承重部分,后拆承重部分,先上部后下部的原则进行拆除。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时可拆除,底模应在与砼结构砼条件养护的砼试块达到规定强度,并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方可拆除。

          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表面平整(2m长度以上)

3.6.1施工方法:本工程钢筋加工采用电动切断机,电动弯曲机,安装采用人工绑扎的施工方法。钢筋搭接采用搭接焊接头,单面焊接焊缝10d.小直径的钢筋采用搭接绑扎接头,现浇柱中的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头。

垂直运输以塔吊为主,水平运输地面采用手推车,楼面以人力搬运为主。

为保证施工进度,在劳动力安排上,增加人员:技工20名,力工10名。

3.6.2工艺流程:调直→下料切断→接长→弯曲成型→绑扎安装

3.6.3.1钢筋进场时,应按钢筋的验收规定分批进行验收和外观及规格尺寸的检查。并按规定抽样作力学性能试验。

3.6.3.2施工前应熟悉图纸,钢筋的钢号、级别、种类、直径等应按设计要求采用。

3.6.3.3钢筋在制作前应将其表面的污垢、鳞皮、铁锈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3.6.4.1钢筋的绑扎与安装应在前一分项工程检查合格后进行。

3.6.4.2箍筋的绑扎应使弯钩叠合处(箍筋活口)在柱中应环向交错布置,在梁中箍筋应与纵向受力筋垂直交错设置且箍筋弯钩叠合处应在受压区内。箍筋应一律与主筋垂直,间距应准确。

3.6.4.3板、雨蓬、挑檐内的上部钢筋的下面应安装一定数量的铁马登或强度相同的混凝土垫块以保证钢筋的位置准确。板、墙内双排钢筋应绑扎一定数量厚度方向的支撑钢筋以控制钢筋位置准确。

3.6.4.4梁与梁交叉绑扎时,次梁的主筋应放在主梁的主筋之上;井字梁的钢筋,应将长度大的梁钢筋,放在长度小的梁钢筋之上。当有梁垫时主筋应放在梁垫筋之上。

3.6.4.5钢筋间距应符合图纸要求,当梁的受力筋为双排钢筋时,上、下筋之间应垫以钢筋头、以保证钢筋设计间距,但钢筋头不得伸入构件保护层内。

3.6.4.6基础、楼板和墙内的钢筋、在靠外围两行钢筋的交接点处应全部绑扎,一般可间隔扎成梅花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板的钢筋其交接点应全部绑扎。

3.6.4.7绑扎骨架时必须采用交叉或十字花扣,必要时应加钢筋十字斜撑,防止骨架走样变形。

3.6.4.8绑扎墙筋时,部分钢筋应绑吊扣,其它对称绑单扣。绑扎柱子时,四角钢筋绑提角扣,其它钢筋绑吊扣。柱中的钢筋搭接时,角部钢筋弯钩应与模板成对45度,中间钢筋的弯钩应与模板成90度。

绑扎平板时可绑单扣,其方向应错开,以免钢筋绑后走样变形。板的钢筋弯钩应与模板垂直。绑扎梁时,钢筋两端弯钩必须与底模板相垂直。四角钢筋应绑扎角扣,腰筋绑吊扣,其它钢筋绑单扣,所有绑扣应拧扣一圈半,以保证绑扎点牢固。

3.6.4.9钢筋装入模板内的位置要准确。在箍筋与模板间要加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垫块,保证保护层厚度。严禁隔离剂沾污钢筋。

3.6.4.10安装钢筋时,配置的钢筋级别、直径、根数和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不得有变形、松脱和开焊。

3.6.4.11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作弯钩,Ⅱ级钢筋可不作弯钩。

3.6.4.12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3.6.4.13受力钢筋之间的绑扎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从任意一绑扎接头中心至搭接长度的1.3倍区段范围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得超过25%;受压区不得超过50%。绑扎接头中钢筋横向净距S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且不应小于25mm。钢筋接头不易设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

3.6.5.1钢筋位置的允许偏差(见下页)

3.6.5.2搭接电弧焊接,应使搭接的两根钢筋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

3.6.5.3电弧焊接,应在清渣后逐个进行目测或量测,强度检验时,从成品中每批切取三个接头进行拉伸试验。

3.6.5.4电渣压力焊接头外观检查应符合:

接头焊包均匀,不得有裂纹,钢筋表面无明显烧伤等缺陷。

接头处钢筋轴线的偏移不得超过0.1钢筋直径,同时不得大于2mm。

接头弯折不得大于4o。

对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将其切除重焊。

本工程砼全部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的施工方法。

垂直水平运输用混凝土泵站进行

劳动力安排:技工4人,普工30人。

3.7.2.1混凝土施工现场搅拌时,应随即进行浇筑,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3.7.2.2混凝土入木模前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对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可垫预制砂浆块、扁平石子等。

3.7.2.3混凝土入模时,不得产生离析现象,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严格保持钢筋平直、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应严格保持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位置正确。

3.7.2.4浇筑过程中,操作人员严禁在模板支撑和钢筋上行走,应随时将模板内钢筋的临时支撑和混凝土厚度标志抽出,不得埋入混凝土内。

3.7.2.5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过程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

3.7.2.6混凝土应分层浇筑Q/GDW 13236.6-2019 导、地线采购标准 第6部分:铝绞线专用技术规范.pdf,每层的厚度不得超过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3.7.2.7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若受客观条件限制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3.7.2.8在浇筑与柱、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适当停歇使混凝土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梁和板应同时浇筑。

3.7.2.9若混凝土已经开始凝结,则应等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时,才允许继续浇筑。

3.7.2.10使用振捣器时,振捣器应安放在牢固的脚手板上,不应放在模板支撑或钢筋上。振捣时应采用垂直振捣和斜向振捣。

3.7.2.11振捣器应“快插慢拔”,当振捣棒端头即将露出混凝土表面时,应快速拔出振捣棒,拔出时不停转,以免造成空腔。

3.7.2.12混凝土分层浇筑时振捣上层混凝土应插入下层中50~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同时振捣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的初凝之前进行。

GB∕T 35301-2017标准下载3.7.3.1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允许偏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