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318-2017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GB 50318-2017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3429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GB 50318-2017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3.1.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规划自标与 原则,划定城市排水规划范围,确定排水体制、排水分区和排水 系统布局,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设施的规模与用地、雨水 带蓄空间用地、初期雨水与污水处理程度、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水 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要求

3.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期限宜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至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应近、远期结合,并兼顾城市远景发展 需要。

GB 28307-2012含第1号修改单 食品添加剂 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 含第1号修改单.1· 城 城市道路、、防供、河阴水 系、给水、绿地系统、环境保护、管线综合、综合管廊、地下空 间等规划相协调

等,因地制宜地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削减雨水径流、 控制径流污染、调节径流峰值、提高雨水利用率、降低内涝 风险。

3.2.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范围,应与相应层次的城市规划范围 一致。 3.2.2城市雨水系统的服务范围,除规划范围外,还应包括其 上游汇流区域。

3.2.3城市污水系统的服务范围,除规划范围外,还应

离污水处理厂较近、地形地势充许的相邻地区,包括乡村或独立 居民点。

3.3.1城市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环境保护要求、当地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受纳水体条件和原有排水设施情况, 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 体制。

3.3.2除干旱地区外,城市新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

3.3.2除十旱地区外,城市新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的排水系 统应采用分流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合流制地区可采用截流式合 流制排水体制

3.4.1城市排水受纳水体应有足够的容量和排泄能力,其环境 容量应能保证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3.4.2城市排水受纳水体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环境保护要 求、用地布局,统筹兼顾上下游城市需求,经综合分析比较后 确定。

3.4.1城市排水受纳水体应有足够的容量和排泄能力,其环境 容量应能保证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

3.4.2城市排水受纳水体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环

求、用地布局,统筹兼顾上下游城市需求,经综合分析比较后 确定。

3.5.1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当受条件限制 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排水管道可采用压力流

3.5.3排水管渠应布置在便于雨、污水汇集的慢车道或人

下,不宜穿越河道、铁路、高速公路等。截流干管宜沿河流岸线 走向布置。道路红线宽度大于40m时,排水管渠宜沿道路双侧 布置。

3.5.4规划有综合管廊的路段,排水管渠宜结合综合管廊

3.5.5排水管渠断面尺寸

3.5.6排水管渠出水口内顶高程宜高于受纳水体的多年平

3.6排水系统的安全性

区。确需在不良地质地段和洪水没区设置时,应进行风险评

区。确需在不良地质地段和洪水淹没区设置时,应进行风险评估 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6.2排水工程中厂站的抗震和防洪设防标准不应低于所在

3.6.3排水管渠出水口应根

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设置防止倒灌设施或排 泵站。

4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

3.6.4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

连通管,合流制管道不得直接接入雨水管道系统,雨水管道接入 合流制管道时,应设置防止倒灌设施

3.6.5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应设置事故 排出口。

3.6.5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应设

4.1排水分区与系统布局

4.1.1城市污水分区与系统布局应根据城市的规模

4.1.1城市污水分区与系统布局应根据城市的规模、用地规划 布局,结合地形地势、风向、受纳水体位置与环境容量、再生利 用需求、污泥处理处置出路及经济因素等综合确定。 4.1.2城市污水处理厂可按集中、分散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 方式布置,新建污水处理厂应含污水再生系统。独立建设的再生 水利用设施布局应充分考虑再生水用户及生态用水的需要。 4.1.3再生水利用于景观环境、河道、湿地等生态补水时,污 水处理厂宜就近布置。

4.2.1城市污水量应包括城市综合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污水量还应计入地下水渗入量。 4.2.2城市污水量可根据城市用水量和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 4.2.3各类污水排放系数应根据城市历年供水量和污水量资料 确定。当资料缺之时,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可根据城市居住和 公共设施水平以及工业类型等,按表4.2.3的规定取值。

确定。当资料缺之乏时,城市分类污水排放系数可根据城市居住和 公共设施水平以及工业类型等,按表4.2.3的规定取值。

注:城市工业废水排放系数不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他 采矿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废水排放系数,其数据应按厂、矿区的 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和废水利用、排放方式等因素确定。

4.2.4地下水渗入量宜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资料缺之时,可 按不低于污水量的10%计人。

4.2.4地下水渗人量宜根据实测资料确定,当资料缺乏时,

1城市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确定。 2工业废水总变化系数,应根据规划城市的具体情况,按 行业工业废水排放规律分析确定,或根据条件相似城市的分析结 果确定。

4.3.1污水泵站规模应根据服务范围内远期最高日最高时污 量确定。

4.3.1污水泵站规模应根据服务 市取口取商尔 量确定。 4.3.2污水泵站应与周边居住区、公共建筑保持必要的卫生防 护距离。防护距离应根据卫生、环保、消防和安全等因素综合 确定。

4.3.2污水泵站应与周边居住区、公共建筑保持必要的

护距离。防护距离应根据卫生、环保、消防和安全等因素缘 确定

.3.3污水泵站规划用地面积应根据泵站的建设规模确定,规 刻用地指标宜按表4.3.3的规定取值

4.3.3污水泵站规划用地面积应根据泵站的建设规模确定,规

4.3.3污水泵站规划用地面积应根据泵站的建设规模确

表4.3.3污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

主:1用地指标是指生产必需的土地面积。不包括有污水调蓄池及特殊用地要求 的面积。 2本指标未包括站区周围防护绿地。

4.4.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污水量和需接纳的 初期雨水量确定。

4.4.2城市污水处理厂选址,宜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于污水再生利用,并符合供水水

2城市夏李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3与城市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保持必要的卫生防护 距离。 4工程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良好的地区。 5有扩建的可能。 4.4.3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应根据建设规模、污水水 质、处理深度等因素确定,可按表4.4.3的规定取值。设有污泥 处理、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应另行增加相应的用地 面积。

质、处理深度等因素确定,可按表4.4.3的规定取值。设有污泥 处理、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应另行增加相应的用地 面积。

表4.4.3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

注:1表中规划用地面积为污水处理厂围墙内所有处理设施、附属设施、绿化、 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用地面积。 2污水深度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是在二级处理污水厂规划用地面积基础上新 增的面积指标。 3表中规划用地面积不含卫生防护距离面积

注:1表中规划用地面积为污水处理厂围墙内所有处理设施、附属设施、绿化、 道路及配套设施的用地面积。 2污水深度处理设施的占地面积是在二级处理污水厂规划用地面积基础上新 增的面积指标。 3表中规划用地面积不含卫生防护距离面积。

4.4.4污水处理厂应设置卫生防护用地,新建污水处理厂卫生

防护距离,在没有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前,根据污水处理 的规模,可按表4.4.4控制。卫生防护距离内宜种植高大乔 木,不得安排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性用途的建设用地

4.4.5排入城市污水管渠的污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 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要求,

4.4.5排入城市污水管渠的污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 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要求。 4.4.6城市污水的处理程度应根据进厂污水的水质、水量和处 理后污水的出路(利用或排放)及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确定。

理后污水的出路(利用或排放)及受纳水体的水环境容量确定。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 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并满足当地水环境功能区划对受纳 水体环境质量的控制要求

4.5.1城市污水应进行再生利用。再生水应作为资源参与城市 水资源平衡计算。

4.5.3再生水管网水力计算应按压力流管网的参数确定

4.6.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 资源化的处理和处置。 4.6.2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可结合当地已建成污水厂实 际产泥率进行预测;无资料时可结合污水水质、泥龄、工艺等因 素,按处理万立方米污水产含水率80%的污泥6t~9t估算。 4.6.3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采用集散结合的方式布置。应规划

4.6.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应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 资源化的处理和处置。

义 2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可结合当地已建成污水厂实 泥率进行预测:无资料时可结合污水水质、泥龄、工艺等因 按处理万立方米污水产含水率80%的污泥6t~9t估算。

4.6.2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量,可结合当地已建成污

际产泥率进行预测;无资料时可结合污水水质、泥龄、工艺等 素,按处理万立方米污水产含水率80%的污泥6t9t估算。

4.6.3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采用集散结合的方式布置。

4.6.4采用土地利用、填埋、楚烧、建筑材料综合利用等方

处理处置污泥时,污泥的泥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确保环境安全。

5.1排水分区与系统布局

5.1.1雨水的排水分区应根据城市水脉格局、地势、用地布局

5.1.1雨水的排水分区应根据城市水脉格局、地势、用地布局, 结合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城市雨水受纳水体位置,遵循高水高 排、低水低排的原则确定,宜与河流、湖泊、沟塘、洼地等天然 流域分区相一致。

结合道路交通、竖向规划及城市雨水受纳水体位置,遵循高水高 排、低水低排的原则确定,宜与河流、湖泊、沟塘、洼地等天然 流域分区相一致。 5.1.2立体交叉下穿道路的低洼段和路堑式路段应设独立的雨 水排水分区,严禁分区之外的雨水汇入,并应保证出水口安全 可靠。 5.1.3城市新建区排入已建雨水系统的设计雨水量,不应超出 下游已建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 5.1.4源头减排系统应遵循源头、分散的原则构建,措施宜按 自然、近自然和模拟自然的优先序进行选择。 5.1.5雨水排放系统应按照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结合地形 地势、道路与场地竖向等进行布局。 5.1.6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防涝系统蓄排能力的平衡关系 统筹规划,防涝系统应以河、湖、沟、渠、洼地、集雨型绿地和 生态用地等地表空间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生态安全 格局进行系统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应落实具有防涝 功能的防涝系统用地需求。

5.1.2立体交叉下穿道路的低洼段和路堑式路段应设独立的雨

水排水分区,严禁分区之外的雨水汇入,并应保证出水口安全 可靠。

5.1.3城市新建区排入已建雨水系统的设计雨水量,不应超出

5.1.4源头减排系统应遵循源头、分散的原则构建,措施宜按 自然、近自然和模拟自然的优先序进行选择。 5.1.5雨水排放系统应按照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结合地形 地势、道路与场地竖向等进行布局。 5.1.6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防涝系统蓄排能力的平衡关系 统筹规划,防涝系统应以河、湖、沟、渠、洼地、集雨型绿地和 生态用地等地表空间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生态安全 格局进行系统构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应落实具有防涝 功能的防涝系统用地需求

5.2.1城市总体规划应按气候分区、水文特征、地质条件等确 定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专项规划应将城市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进 行分解和落实。

暴雨雨型。设计降雨历时应根据本地降雨特征、雨水系统的汇水 面积、汇流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其中雨水排放系统宜采用短历 时降雨,防涝系统宜采用不同历时的降雨。 5.2.3设计暴雨强度,应按当地设计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计算 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规定 执行。暴雨强度公式应适时进行修订。 5.2.4综合径流系数可按表5.2.4的规定取值。城市开发建设

应采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降低综合径流系数。

表5.2.4综合径流系数

5.2.5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汇水面积、汇 水分区的用地性质(重要交通十道及立交桥区、广场、居住区) 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设计重现期,重 现期的选择应考虑雨水管渠的系统性;主干系统的设计重现期应 按总汇水面积进行复核。设计重现期取值,按现行国家标准《室 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关于雨水管渠、内涝防治设计重 现期的相关规定执行。

5.2.5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汇水面积、汇

5.2.6雨水设计流量应采用数学模型法进行校核,并同步确

相应的径流量、不同设计重现期的没范围、水流深度及持续时 间等。当汇水面积不超过2km时,雨水设计流量可采用推理公 式法按下式计算。

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设计暴雨强度LL/(s·hm) 亚 综合径流系数;

式中:Q 雨水设计流量(L/s); 设计暴雨强度LL/(s·hm)l; 亚 综合径流系数;

H 一汇水面积(hm)。

5.3.1城市新建区域,防涝调蓄设施宜采用地面形式布置。建 成区的防涝调蓄设施宜采用地面和地下相结合的形式布置。 5.3.2具有防涝功能的用地宜进行多用途综合利用,但不得影 响防涝功能

5.3.3城市防涝空间规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涝调蓄设施(用地)的规模,应按照建设用地外排雨 水设计流量不大于开发建设前或规定值的要求,根据设计降雨过 程变化曲线和设计出水流量变化曲线经模拟计算确定。 2城市防涝空间应按路面充许水深限定值进行推算。道路 路面横向最低点充许水深不超过30cm,且其中一条机动车道的 路面水深不超过15cm。

5.4.1当雨水无法通过重力流方式排除时,应设置雨水泵站。 5.4.2雨水泵站宜独立设置,规模应按进水总管设计流量和 泵站调蓄能力综合确定,规划用地指标宜按表5.4.2的规定 取值。

表5.4.2雨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

注:有调蓄功能的泵站,用地宜适当扩大。

5.5雨水径流污染控制

并应确定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达到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 要求。

理相结合的措施。处理处置设施的占地规模,应按规划收集的雨 水量和水质确定

6.1排水分区与系统布局

6.1.1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分区与布局应综合考虑污水的收集、 处理与再生回用,以及雨水的排除与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6.1.2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分区应根据城市的规模与用地布局 结合地形地势、道路交通、竖向规划、风向、受纳水体位置与环 境容量、再生利用需求、污泥处理处置出路及经济因素等综合确 定,并宜与河流、湖泊、沟塘、洼地等的天然流域分区相一致。 6.1.3合流制收集系统应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布置,降低管道 埋深

6.1.3合流制收集系统应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布置,降低管道 埋深。

6.1.3合流制收集系统应根据地形地势进行布置,降低管道

6.2.1进入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合流水量应包括城市污水量和 截流的雨水量。

6.2.1进入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合流水量应包括城市污水量和 截流的雨水量。 6.2.2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宜采用2~5,具体数值应根据 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的截 流倍数。

受纳水体的环境保护要求确定: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的截 流倍数。

6.3.1合流泵站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的合流水量确定。

3.1合流泵站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的合流水量确定。 3.2合流泵站的规划用地指标可按表5.4.2的规定取值

6.4合流制污水处理厂

4.1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的合流水量确定。 4.2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规划用地,宜参照表4.4.3的指标 计算,并考虑截流雨水量的调蓄空间用地需求综合确定。

6.4.1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应按规划远期的合流

6.4.2合流制污水处理厂的规划用地,宜参照表4.4.3的

6.5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

6.5.1合流制区域应优先通过源头减排系统的构建,减少进入 合流制管道的径流量,降低合流制溢流总量和溢流频次。 6.5.2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溢流污水,可采用调蓄后就地处理或 送至污水厂处理等方式,处理达标后利用或排放。就地处理应结 合空间条件选择旋流分离、人工湿地等处理措施。 6.5.3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宜结合泵站设置,在系统中段 或未端布置,应根据用地条件、管网布局、污水处理厂位置和环 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6.5.4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设施的规模,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 合流水量和水质、管道截流能力、汇水面积、场地空间条件和排 放水体的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计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规定执行,占地面积应根据 调蓄池的调蓄容量和有效水深确定。

管道的径流量,降低合流制溢流总量和溢流频次。 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溢流污水,可采用调蓄后就地处理或 亏水厂处理等方式,处理达标后利用或排放。就地处理应结 间条件选择旋流分离、人工湿地等处理措施。 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宜结合泵站设置,在系统中段 瑞布置,应根据用地条件、管网布局、污水处理厂位置和环 龙笙因麦综合确定

6.5.3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宜结合泵站设置,在系统中 或未端布置,应根据用地条件、管网布局、污水处理厂位置和 境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6.5.4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设施的规模,应根据当地降雨

合流水量和水质、管道截流能力、汇水面积、场地空间条件和 放水体的水质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计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规定执行,占地面积应根 调蓄池的调蓄容量和有效水深确定

7.0.1城市雨水、污水系统应设置监控系统。在排水管网关键 节点宜设置液位、流量和水质的监测设施。 7.0.2城市雨水工程规划和污水工程规划应确定重点监控区域, 提出监控内容和要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应提出再生水系统、污 泥系统的监控内容和要求。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 《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6.3合流泵站 50 6.4合流制污水处理厂 50 6.5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 51

GB/T 1470-2014 铅及铅锑合金板6.3合流泵站 50 6.4合流制污水处理厂 50 6.5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 51

1.0.1本条说明制订本规范的目

本规范除了适用于设市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阶段的排水工程专业规划,还兼顾了各地普遍开展的相关排水工 程方面的专项规划,县城、建制镇各个规划阶段的排水工程规划

2.0.2本条是源头减排系统的

2.0.2本茶是源买减排系统的定义 源头减排系统主要通过竖向、景观和园林绿化设计。满足径 流总量控制率要求的滞蓄空间,可由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 带留设施等源头、分散的生态设施和小型人工设施组成,其设置 的核心目的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但该系统通 常兼有维持水文循环状态、控制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化利 用、缓解内涝风险等综合效益。 源头减排系统一般是在场地开发过程中分散构建的,它从雨 水形成的第一时间即通过渗、滞、蓄、净、用等源头减排措施加 以控制,不同场地的源头减排系统通常互不影响,一般以城市道 路、建筑小区、公园绿地、广场、开放式运动场等空间为主要 场地。

DB36 1149-2019 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2.0.4本条是防涝系统的定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