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

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641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QX/T 628-2021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处理方法.pdf

4.6.2.1计算量得风层时,计算时间间隔应符合表2的要求

4.6.2.1计算量得风层时,计算时间间隔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计算量得风层时间

4.6.2.2由于39min~43min、40min~42min都可计算41min的量得风层,正常情况下,用39min 与43min计算41.0min的量得风层;当测风数据42min为结束分钟时,采用40min与42min计算 41.0min的量得风层。 4.6.2.3使用小球测风计算时间间隔始终为Nmim

4.6.3.1当计算分钟球坐标数据连续失测时应按照表3进行处理NB/T 10406-2020 芭蕉芋块茎等级规格,并采用变更计算层方法进行计算。 4.6.3.2当20min~21min、39min~41min、40min~43min记录失测时,相应的量得风层作失测 处理。

4.6.3.1当计算分钟球坐标数据连续失测时应接照表3进行处理,并采用变更计算层方法进行计算。

3计算分钟球坐标数据连续失测时的处理方法

4.7规定等压面位势高度计算

各规定等压面位势高度用测站位势高度和各规定等压面层间的位势厚度累加得到。按下列步

十算: 分别计算出两个规定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温度、平均气压和平均湿度; 按照A.4.1的厚度计算公式计算各规定等压面之间的厚度,终止层气压值精确到0.1hPa参 与计算厚度: 以测站位势高度为起点,分别累加各规定等压面间的位势厚度,得到各规定等压面对应的位势 高度。 各规定等压面位势高度和对应时间(距放球时刻)组成时高曲线

4.8计算规定层风特殊情况处理方法

4.8.1从量得风层通过规定等压面,温、湿特性层,零度层,对流层顶及规定高度风的时间线性插值风 可风速时,如遇下列情况按表4的替代范围用最接近的量得风层风就近替代,若超出替代范围,按失测 处理: 规定层的上、下两量得风层之一为静风时; 规定层的上、下两量得风层风向相差为(180士3)°,又不能判断风向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变化时。 4.8.2当插值规定等压面、特性层、零度层、对流层顶及规定高度风遇有上、下两量得风层风失测(或记 录终止)时,按照表4的规定用最接近的量得风层风替代,若超出替代范围,按失测处理

表4规定层风替代范围

4.9规定等压面气象要素值计算

4.9.1规定等压面层

并行气象要素值计算的各规定等压面层应符合表

OX/T 6282021

4.9.2地面层气象要素值

地面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直接使用瞬间观测值,如果使用水银气压表读取和通风十湿表 计算气压和湿度的瞬间观测值,那么: a)气压值经过高度和纬度的综合订正后按照A.1计算得到: b 湿度按照A.2计算得到; C 地面层露点温度按照A.3.1计算得到; d 温度露点差应按照A.3.2计算得到。

4.9.3等压面气象要素值

等压面气象要素值按下列方法计算: 在时压曲线上计算出规定等压面对应的时间,使用该时间分别从时温曲线、时湿曲线上按照 A.6.3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温度、湿度;规定等压面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应按4.9.2c)、 d)计算得到; 在量得风层的相同时刻处分别按照A.6.1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规定等压面的风向、风速; 空间定位数据根据规定等压面时间从分钟空间定位数据线性插值得到,时间定位数据根据规 定等压面时间与放球时间差得到; 各规定等压面间的平均升速应按照A,7计算得到,地面至终止层的平均升速应接照A.8计算 得到。 当某层规定等压面高度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该层不计算气象要素值

4.9.4终止层气象要素值

整止层温度、气压、湿度直接使用探空终止时刻数据 终止层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得到

4.10零度层的选取和气象要素值计算

4. 10. 1选取条件

从时温线上选取只选一个零度层,且符合下列要求: 当出现几个零度层时,选取高度最低的一层; 地面层瞬间温度低于零度时,不选零度层; 施放瞬间温度为零度时,地面层即为零度层

从时温线上选取只选一个零度层,且符合下列要求: 当出现几个零度层时,选取高度最低的一层; 地面层瞬间温度低于零度时,不选零度层; 施放瞬间温度为零度时,地面层即为零度层

零度层选出后,根据零度层时间,分别从时压曲线、时湿曲线、时高曲线上分别按照A.6.2和 A.6.3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气压、湿度、位势高度 零度层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得到

4.11对流层顶的选取和气象要素值计算

4. 11. 1 选择条件

在时温曲线500hPa~40hPa之间,由温度垂直递减率开始小于或等于2℃/km气层的最低高 上2km及其以内的任何高度与该最低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均小于或等于2℃/km时 最低高度选为对流层顶,

.11.2第一对流层顶(500hPa~150hPa)的选

500hPa~150hPa(不含150hPa)之间,若出现符合对流层顶选择条件的气层,则该气层选为第 对流层顶。 第一对流层顶最多选一个。如果有几个气层都符合第一对流层顶选取条件,选取高度最低的一个 作为第一对流层顶

4. 11.3. 1存在第一对流层顶的选取方法

在第一对流层顶以上,由温度垂直递减率开始大于3℃/km气层的最低高度起,向上1km及其以 内的任何高度与该最低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均大于3℃/km,并在该最低高度以上又出现符 合对流层顶选择条件的气层(若该符合对流层顶条件的气层出现在150hPa以下,该气层不选为第二对 流层顶,而后在150hPa或以上又出现符合对流层顶条件的气层,则应在此气层以下重新出现由温度垂 直递减率开始大于3℃/km气层的最低高度起,向上1km及其以内的任何高度与该最低高度间的平 均温度垂直递减率均大于3℃/km的过渡层),则该气层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4. 11.3. 2 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的选取方法

当未出现符合第一对流层顶条件的气层时,在150hPa或以上至40hPa之间,若出现符合对流层 页的选择条件的气层,则该气层选为第二对流层顶 第二对流层顶最多选一个。如果有几个气层都符合第二对流层顶选取条件,选取高度最低的一个 气层作为第二对流层顶。 因记录终止,拟选的对流层顶处以上的厚度不足2km时,将记录终止时的温度以干绝热温度递减 率(1℃/100m)递减到2km厚度的位置处,其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或等于2℃/km时,选为第二 对流层顶,否则不选 对流层顶附近遇有记录做失测处理时,则不选取该对流层顶

4.11.4气象要素值计算方法

选出对流层顶以后, ,对流层 、湿度、高度也被同步选出 对流层顶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 日定 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得

4.12温、湿特性层选取和气象要素值计算

温、湿特性层在时温、时湿曲线上选取,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选为温、湿特性层: 地面层、止层、对流层顶; 第一对流层顶以下,大于400m的等温层或大于1℃的逆温层起始点和终止点; 温度失测层的起始点、中间点(任选)和终止点: 温度梯度的显著转折点,即两层间的温度分布与用直线连接的温度比较,大于0.3℃(第一个 对流层顶以下)或大于0.6℃(第一个对流层顶以上)差值最大的气层; 湿度梯度的显著转折点,即两层间的相对湿度分布与用直线连接的相对湿度比较,大于4%差 值最大的气层

选择特性层时,不考虑规定等压面的位置,应按照4.12.1在时温、时湿曲线上照实选取,选取顺

QX/T628—2021

地面层、终止层、对流层顶,并将地面层标注为地面层、温度特性层、湿度特性层,将终止层标注 为终止层、温度特性层、湿度特性层,将对流层顶标注为对流层顶、温度特性层; 第一对流层顶以下的等温、逆温起始点和终止点,并分别标注为温度特性层; C 温度、湿度失测起始点、中间点和终止点,并分别标注为温度失测起始点、湿度失测起始点、温 变特性层、湿度特性层,温度失测中间点、湿度失测中间点、温度特性层、湿度特性层,温度失测 终止点、湿度失测终止点、温度特性层、湿度特性层 d)温度梯度的显著转折点,并标注为温度特性层,重复该方法直至所有相邻两层间没有温度梯度 特性层为止; e)湿度梯度的显著转折点,并标注为湿度特性层,重复该方法直至所有相邻两层间没有湿度梯度 特性层为止; 完成以上选择后,若110hPa~100hPa之间没有温、湿特性层时,在110hPa~100hPa之间加 选任意一层,并标注为温度、湿度特性层; 8 完成以上选择后,如两特性层的上层气压与下层气压比值小于0.6时,该两特性层之间任意加 选一层,并标注为温度、湿度特性层,

4.12.3气象要素值计算方法

温、湿特性层选出后对应的时间、温度、气压、湿度也被同步选出,根据温、湿特性层对应的时间,从 时高线上按照A.6.3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位势高度 温、湿特性层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

4.13风特性层的选取和气象要素值的计算

4. 13.1选取条件

风特性层从量得风层上选取,分别从时间风向、风速曲线上选取各自特性层后合成为最终风特性 层,满足以下条件之一选为风特性层: 地面层、终止层、最大风层; 风失测层的起始点、中间点(任选)和终止点; 风速上升曲线的显著转折点,即两层间的风速分布与用直线连接的风速比较,大于1m/s差值 最大的气层: 风向上升曲线的显著转折点,即两层间的风向分布与用直线连接的风向比较,大于2.5°差值最 大的气层。

4. 13.2选取方法

选择风特性层时,应按照4.13.1选取条件在量得风层风向、风速曲线上照实选取,选取顺序如下: 地面层、最天风层、终止层,并分别标注为地面层和风特性层、最天风层和风特性层、终止层和 风特性层; 0min~20min之内(含20min),失测大于或等于4min的起始点、中间点(任选)和终止点,并 分别标注为风失测起始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中间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终止点和风特性层; 20min~40min之内(含40min),失测大于或等于6min的起始点、中间点(任选)和终止点, 并分别标注为风失测起始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中间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终止点和风特 性层; d)40min以上,失测大于或等于10min的起始点、中间点(任选)和终止点,并分别标注为风失测

起始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中间点和风特性层、风失测终正点和风特性层; 风速上升曲线的显著转折点,并标注为风特性层,重复该方法直至所有相邻两层间没有风速特 性层为止: 风向上升曲线的显著转折点,并标注为风特性层,重复该方法直至所有相邻两层间没有风向特 性层为止。

4.13.3气象要素值计算方法

风特性层选出后,风向、风速、时间也被同步选出,根据风特性层对应的时间分别从时温曲线、时压 曲线、时湿曲线、时高曲线上按照A.6.2和A.6.3用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温度、气压、湿度、位势高度。 风特性层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 单独测风观测时只计算位势高度、空间定位、时间定位数据

4.14温、压、湿失测处理方法

遇有温、压、湿数据连续失测的情况,按表6处理;当连续失测处在500hPa层上、下时,按500hPa 以下的规定处理

表6温、压、湿数据连续失测的处理方法

表6温、压、湿数据连续失测的处理方法(续)

4.15规定高度层风计算

4. 15. 1综合观测时次

.15.1.1距测站高空观测系统天线位势高度层

综合观测时次需要计算距测站高空观测系统天线位势高度风的高度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距测站高空观测系统天线位势高度层

4. 15. 1.2距海平面位势高度层

综合观测时次需要计算距海平面位势高度风的高度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距海平面位势高度层

4.15.1.3计算方法

计算距观测系统天线高度的风向、风速时,使用的实际高度要加上测站海拨高度(位势采)和观测系 统天线距测站海拔高度的高度(位势米)。其中: 规定高度层时间从时高线上线性插值求取; 规定高度层的风向、风速、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按4.9.3计算; 遇观测系统(雷达、无线电经纬仪)失测需补放升速为200m/min的小球测风时,根据测风失 测的各规定层高度在小球测风记录中,按照A.6.3用高度线性插值方法计算出风向、风速值, 并补人观测记录中。 当测风终止时间大于探空终止时间时,若测风量得风层时间大于探空终止时间,则探空终止高度以 上的规定高度层风使用单独测风方法进行计算,该部分规定高度层的风不参与编发报文,只作资料保存

4. 15. 2单独测风时次

4.15.2.1距测站观测系统天线位势高度层

4.15.2.2距海平面位势高度层

4.15.2.3规定等压面

单独测风时次需要计算各规定等压面风,规定等压面层应符合表5的规定,但不包括表5中的地面 层和未终止在规定等压面上的终止层

4.15.2.4计算方法

按照A.10.3使用仰角、斜距计算出几何高度,然后按照A.10.4转换为位势高度,得到地面至高空 随时间变化的时高线。其中: 规定等压面的时间根据最接近本时次综合观测的等压面高度,在时高线上线性插值求取,若距 本时次24h内综合观测失测或其终止高度低于本次单独测风观测终止高度,则应使用表9各 规定等压面所对应的平均高度在时高线上线性插值求取时间; 规定高度层的时间也在时高线上插值求取,规定等压面、规定高度层的风向、风速、空间定位数 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遇观测系统失测需补放升速为200m/min的小球测风时 应按4.15.1.3处理。

表9规定等压面平均高度

OX/T 6282021

4.16最大风层的选取和气象要素值的计算

4. 16.1选取方法

4.16.1.1最大风层在量得风层里选取,高度在500hPa(海拔5500m,指单独测风或经纬仪小球测风 方式)以上,从某一高度开始至某一高度结束,出现风速连续均大于30m/s的区域为“大风区”,在该“大 风区”中,风速最大的层次,选为最大风层。如果: 同一“大风区”中,同一风速最大的层次有两层或以上时,选取高度最低一层为最大风层; b)在某“大风区”以上,又出现另一“大风区”,且其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出现(等于或小于 30m/s的“大风闭合区”)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等于或大于10m/s时,后一“大风区”中风速 最大的层次,也选为最大风层; c)当大风区跨越500hPa时,该大风区内无论风速最大的层次出现在500hPa以上或以下(包括 500hPa),作为特殊情况,该风速最大的层次也选为最大风层; d 当某一“大风区”中的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的“大风闭合区”中出现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 虽小于10m/s,但该最大风速值比前一“大风区”中选出的最大风层的风速值大,且该最大风 速层次为前一“大风区”后所有量得风层的风速最大值,作为特殊情况,该风速最大的层次补选 为最大风层, 4.16.1.2“大风区”的开始和终止都已观测到,为“闭合大风区”,只观测到“大风区”的开始,而没有观 测到终止,则为“非闭合大风区”。 4.16.1.3最大风层在观测记录表及编发的报文中以风速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序,当两层风速相等时,以 高度从低到高的次序排序。 4.16.1.4当测风终止高度高于探空终止高度时,参与报文编发的最大风层只选到探空终止时刻用于 报文编发,探空终止高度后的最大风层仍按以上选择条件选取,选出的最大风层只作为资料保存不参与 报文编发

最大风层选出后,最大风层风向、风速、闭合方式、时间也同步选出。 根据最大风层对应的时间分别从时温曲线、时压曲线、时湿曲线、时高曲线上按照A.6.3用线性插 值方法计算出温度、气压、湿度、位势高度。 最大风层的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数据、时间定位数据应按4.9.3计算

4.17综合观测无斜距的处理方法

雷达观测系统综合观测时次,在仰角、方位角数据正确的前提下,当: 全部测风球坐标分钟数据无斜距时,按照A.5.2一A.5.6采用仰角、方位角、探空高度(无斜 方式)计算出量得风层。 部分测风球坐标分钟数据无斜距时,这部分数据采用高度替代(斜距)方式计算量得风层

4. 18气球下沉记录的处理方法

4. 18. 1探空数据的处

确定气球下沉起始点和终止点时刻并将下沉段删除,下沉终止点以后的探空记录时间减去气球下 沉段时间长度后前移衔接至下沉起始点处,以后探空记录照常整理

4.18.2测风数据的处理

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随探空数据同步删除气球下沉开始时间到下沉终止时间之间的球坐标秒数据; 下沉终止点以后的球坐标秒数据时间减去气球下沉段时间长度后前移衔接至气球下沉起始 点处; 整分球坐标数据重新从每秒球坐标数据整分处读取; 计算量得风层时遇下沉记录上下衔接点间的量得风层不计算,落在该层的规定层风,符合线性 插值条件按线性插值计算,不符合则按靠近法替代

观测时当仰角从某分钟开始低于测站高空观测系统天线最低工作仰角,而后又回升到此值以上,测 风记录照常处理。 观测时当仰角从某分钟开始低于测站高空观测系统天线最低工作仰角直至球炸,测风记录则只处 理到等于或大于测站高空观测系统最低工作仰角之时

4.20常规报文编制方法

高空气象报告电码应按QX/T120、QX/T121规定编报

4.21高空气象标准格式文件编制

高空气象标准格式报文文件应按Q

4.22高空记录月报表的编制与统计方法

4. 22. 1总体要求

4.22.1.1月报表中的区站号、档案号、台(站)名、年、月、经纬度、探空仪型、高空观测系统天线海拔高 度等照实编制,月报表时间栏(GG)按照放球的实际时间(北京时,分钟数/60,第二位小数四舍五人) 编制。 4.22.1.2 2遇有观测记录失测,月报表的相应栏编制空白。 4.22.1.3只要观测记录表中有资料,不论其资料多少,均编制到月报表相应栏中,遇有观测记录不到 500hPa或不足10min重放球,但又超过规范规定的放球最迟限制时间,已获得500hPa或不足10min 的记录也要在月报表相应栏编制

4.22.2高空风记录月报表的编制方法

.22.2.1高空风记录月报表各项只编制不统计 4.22.2.2地面、距高空观测系统天线高度风、距海平面高度风,应编制相应的风向和风速,最大风层栏 应编制相应的高度、风向和风速。其编制要求包括: 一ddd栏编制风向,以度为单位; 一ff栏编制风速,以米/秒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遇有静风时,风向编制为C,风速编制为0; 一hhhhh栏编制海拔高度,以米为单位。 4.22.2.3最大风层栏只挑选观测记录中风速最大的两层编制,遇有观测记录中出现三个或以上最大 风层时,风速最大的填在第一栏,当第一、第二最大风层的风速相等时,高度低的填人第一最大风层栏, 高度高的填人第二最大风层栏

4.22.3高空压、温、湿记录月报表编制和统计

4.22.3.1高空压、温、湿记录月报表中(规定层)的地面层、规定等压面、零度层、对流

22.3.2高空月平均矢量风、风的稳定度,温度露点差计算表中的地面层、规定等压面的各项分别进 月平均和矢量风(按照A.9计算)、风稳定度统计,并用于编发高空气候月报报文。 22.3.3地面层、各规定等压面层、零度层、对流层顶及特性层各栏,应编制相应的气压、高度、温度、 点、风向、风速,其编制要求包括: PPPP(或PPP)栏编制气压,以百帕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HHHH(或HHHHH)栏编制位势高度,以米为单位; TTT栏编制温度,以摄氏度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T。T。栏编制露点,以摄氏度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 DDD、FF栏编制同高空风记录月报表; 旬平均栏编制该旬实有观测记录各层气压、高度、温度、露点代数和的平均值; 月平均栏编制该月实有观测记录各层气压、高度、温度、露点代数和的平均值: 月总次数栏编制该月实有观测记录各层气压、高度、温度、露点总次数; 月最高值栏编制该月实有观测记录各层气压、高度、温度、露点的最高值; 月最低值栏编制该月实有观测记录各层气压、高度、温度、露点的最低值。 22.3.4旬平均栏、月平均栏平均值温度、气压、露点保留一位小数,高度不取小数。地面层气压的旬 均值、月平均值栏分别根据每日观测记录地面瞬间气压值统计。 22.3.5规定层中的各栏,只要有资料(包括只有一次),都应在统计栏中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并选 最高、最低值,遇特殊情况时,按以下规定统计: 当地面气压刚好处在某一规定等压面附近,遇有地面气压低于该规定等压面值(包括只有 次)时,该规定等压面只挑选高度月最高值,其余各项(包括旬平均、月平均、月总次数、月最高 值、月最低值)均不作统计; 当地面温度刚好处在0C附近,遇有地面温度低于0C(含只有一次)时,零度层只挑取气压的 最低值和高度的最高值,其余各项均不作统计; 当某规定等压面的温度刚好处在一60℃附近,遇有该规定等压面温度等于或低于一60℃(含 只有一次)时,该规定等压面的露点只统计月最高值,露点的旬平均、月平均、月总次数、月最低 值均不作统计,但高度、温度的各项仍需要作统计。

.23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文件的制作

高空全月观测数据归档格式文件的制作应按QX/T234规定的格式编制

A.1本站气压(水银气压表)

P=(P+C)××+

式中: 测站纬度值,单位为度(°)

A.2水汽压及相对湿度

A. 2. 1 水汽压

式中: E 一一水汽压值,单位为百帕(hPa),使用通风速度为2.5m/s的干湿表计算的空气水汽压按照公 式(A.5)计算; 纯水平水面饱和水汽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公式(A.6)计算; E 纯水平冰面饱和水汽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公式(A.7)计算;

OX/T 6282021

一露点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A.2.2空气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U指空气中水汽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应按照公式(A.8)计算。 U =(E/E) X100 式中: 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U一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A.3露点温度及温度露点差

式中: At 温度露点差值,单位为摄氏度(℃); t 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露点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A.4厚度及海拔位势高度

AH=T(lnP,InP)

AH=(InPInP2) ...(A.11)

△H 一一两气压层间厚度值,单位为米(m); Rd 一干空气比气体常数,R。=287.05J/(kg·K); G 标准重力加速度值,G=9.80665m/s。Tv一—两气压层间平均虚温值,单位为开尔文 (K),按照公式(A.12)计算; P 下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 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Tv= T(1 + 0. 00378 U:E)

T 两气压层间平均绝对温度值,单位为开尔文(K),层间平均绝对温度T(K)与层间平均摄氏 温度t(℃)的关系按照公式(A.13)计算; 两气压层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百分率(%)表示; E 应对水面的平均饱和水汽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新系数的马格努斯公式(A.14) 计算; P 两气压层间平均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按照公式(A.15)计算

式中: 一两气压层间平均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P1———下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P,—上层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

A.4.2各气压层海拔位势高度

A.5.1气球水平投影距离(雷达测风方式)

L; = R, X coso, Li+1 = R;+1 X coso, 式中: L;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值,单位为米(m); R; 第i分钟雷达测得的斜距值,单位为米(m); 8 第分钟雷达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L; = R, X coso, Li+1 = R;+1 X coso, 式中: L;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值,单位为米(m); R; 第i分钟雷达测得的斜距值,单位为米(m); 8 第分钟雷达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T = 273. 15 + t E=6.112exp(17.62X t ....(A.14)

P = exp[(lnP, + InP,)/2

QX/T628—2021

L; = H, X cotβ: Li+1 = Hi+1 X cotβ+1 式中: H;—第i分钟经纬仪测得高度值GB/T 26999-2021 职业经理人相关术语,单位为米(m); 3: 一第i分钟经纬仪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Hi+1——第i十1分钟经纬仪测得高度值,单位为米(m) β:+1 第i十1分钟经纬仪测得的仰角值,单位为度(°)

A.5.3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

X;+1 = Li+1 X cosαi+1 式中: 第i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值,单位为米(m); α; 第i分钟雷达或经纬仪测得的方位值,单位为度(); 3;+1 第i十1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值,单位为米(m) a 第i十1分钟雷达或经纬仪测得的方位值,单位为度()

GB/T 29256.6-2012 纺织品 机织物结构分析方法 第6部分:织物单位面积经纬纱线质量的测定A.5.4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东分量

A.5.5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正东分量类

△r——第i、i十1分钟间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北分量差值,单位为米(m); △y———第i、i十1分钟气球水平投影距离的正东分量差值,单位为米(m)。 56风向风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