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0.8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7082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0225-2019 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规程.pdf

GeneralProvisions 2 Terms 2 3 BasicRequirements 3.1 Application Scope and Conditions 3.2 Workflow 3.3Results Review and Data Filing : 4InstrumentsandEquipment 9 4. 1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 9 4. 2 Use and Maintenance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 12 4.3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spection 12 5 Field Work 14 14 5.1 GeneralRequirements 16 5.2 CaliperLogging 5.3 DeviationLogging 16 5.4 TemperatureLogging 17 ElectricalLogging 18 5.5 22 5. 6Natural Gamma Logging 22 5.7 DensityLogging 5. 8Digital Panorama Logging 23 BoreholeTeleviewer 24 5.9 UltrasonicImageLogging 25 5.10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26 26 6.1 GeneralRequirements 27 6.2 CaliperLogging 28 6.3 DeviationLogging

6.4 TemperatureLogging 28 6.5 Electrical Logging 29 6.6 Natural Gamma Logging 30 6.7 DensityLogging · 31 6.8 Digital Panorama Logging 31 6.9 BoreholeTeleviewer 32 6. 10Ultrasonic Image Logging 33 Report Preparation 34 Appendix A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Logging Methods

6.4 TemperatureLogging 28 Electrical Logging 29 6.6 Natural Gamma Logging 30 6.7 DensityLogging 31 6.8 Digital Panorama Logging 31 6.9 BoreholeTeleviewer 32 6. 10Ultrasonic Image Logging 33 Report Preparation 34 Appendix A Application of Geophysical Logging Methods

Appendix B Check of Geophysical Logging Instruments Appendix C Basic Formulae of Geophysical Logging .... .· 3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41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2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3

GB/T 8630-2013 纺织品 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Appendix B Check of Geophysical Logging Instruments Appendix C Basic Formulae of Geophysical Logging ... 3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41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2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

NB/T102252019

1.0.1为规范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并工作,做到技术先进、方 法可靠、数据准确、分析解释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工作。 1.0.3水电工程地球物理测井,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NB/T 102252019

测量钻孔直径沿孔深变化的一种测试方法

2.0.2 并斜测井 deviation log

deviation logging

deviation logging

测量钻孔方位角和顶角沿孔深变化,确定钻孔空间状态的 种测试方法。

2.0.4 电测井 electrical logging

temperaturelogging

temperaturelogging

利用人工电场和自然电场的传导原理,采用不同电极系测量 钻孔内地层和井液电阻率或电位的测试方法,包括电阻率测井和 自然电位测井。

测量钻孔地层天然伽马射线强度沿孔深变化的一种测试 方法。

利用人工放射源产生的伽马射线与介质之间的康普顿效应 测量孔周地层密度的一种测试方法。

2.0.7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利用光学成像与图像展开原理,通过对孔壁图像扫描,形厅 展开图像或虚拟岩芯图像的一种测试方法

boreholeteleviewer

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在钻孔内进行连续的全景数码摄像,以 视频图像方式实时记录孔壁和孔内情况的一种测试方法

2.0.9超声成像测井

2.0.9超声成像测井ultrasonic image logging

NB/T102252019

NB/T102252019

3.1.1地球物理测并方法应根据探测目的、地质及地球物理条 件合理选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应用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和现 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物探规范》NB/T10227的有关规定

1并径测井宜用于孔径现状测试,软弱夹层、裂隙及破碎 带的位置探测,孔内套管下入深度及其破损、变形、接续情况 探查。 2井斜测并宜用于钻孔孔身形态测试,地层、结构面及测 点空间位置测定和计算。 3井温测井宜用于地层温度测试,地温梯度参数计算,地 下水位判定,地下热源位置、涌水层位置及流动情况探测。 4电阻率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含水层、软弱夹层 裂隙和破碎带位置探测,岩土体及井液电阻率测试,威淡水分界 面划分。 5自然电位测并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含水层位置探测 咸淡水分界面划分,地层渗透性参数估算。 6自然伽马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软弱夹层、裂隙和 破碎带位置探测。 7密度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地层密度值测试和孔隙 度参数计算。 8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和超声成像测井宜用于钻孔岩性分层, 地层、裂隙等的产状详查。 9钻孔摄像宜用于动态观察孔内地质现象

NB/T102252019

3.1.3地球物理测并适用条件应满足下列规定: 1并径测并测试段孔径应小于下并探管测量臂全放开直径。 2并斜测并测试段应无金属套管,且测区内应无较强的电 磁干扰。 3并温测并测试段应无套管或下有花管,并应在井液循环 基本结束、地层温度稳定后进行测试,测试前12h并液应无 扰动。 4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并测试段应有井液且无套管: 并且测区内应无较强的工业游散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电 阻率测井被追踪地层应与相邻地层有明显电性差异;自然电位测 井被追踪地层应与相邻地层有明显自然电位差异。 5密度测并和自然伽马测并测试段不宜有多层或厚壁金属 套管;被追踪地层应是层状或似层状介质;密度测井被追踪地层 与其相邻层之间应存在明显密度差异。 6钻孔全景数字成像和钻孔摄像测试段应为无套管的清水 孔或干孔,孔壁干净。 7超声成像测并测试孔宜为垂直孔,测试段应有并液、无 套管,孔壁干净

3.2.1地球物理测并工作流程宜按图3.2.1进行。

3.2.2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收集和分析工区及邻区有关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 技术资料。 2现场调查宜包括实地考察测区地质、交通及工作条件, 核对已收集的地质、钻探、物探及测绘资料等内容。 3.2.3地球物理测井方案或大纲宜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地球物理测井目的、范围、依据和技术要求。

图3.2.1地球物理测井工作流程

3工区地球物理测并条件和测并环境条件初步分析,包括 以往工作程度和本次工作重点、难点。 4现场测井工作布置、测并工作内容、测井方法选择、测 试孔位置、工作量等。 5 组织机构及人员和仪器设备。 6工作进度计划与工期。 7 现场配合工作及要求。 现场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控制措施。 预期提交成果。

3.3成果校审与资料归档

3.3.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3.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原始记录、资 科检查与评价和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2原始记录应包括班报记录、测试数据或记录等。 3班报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区、 则孔等编号,并径、套管情况、仪器名称和编号,测试数据或计 算机记录的文件名、曲线名称、编号及计算机存储目录,观测系 流主要参数,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工作 单位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4计算机记录的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应与 班报记录相符,计算机记录应及时备份。 5记录内容应齐全、准确,字迹清晰,不应涂改、擦去或 撕页。 3.3.2成果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操作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 2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 抽查率不应少于30%。 3.3.3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结果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 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计算机记录的文件 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不全。 3测试参数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任务要求;测试数据精 度、成像分辨率及清晰度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5使用的仪器无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或使用时间超过

1地球物理测井记录应包括仪器检查记录、原始记录、资 料检查与评价和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2原始记录应包括班报记录、测试数据或记录等。 3班报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区、 测孔等编号,井径、套管情况、仪器名称和编号,测试数据或计 算机记录的文件名、曲线名称、编号及计算机存储目录,观测系 统主要参数,仪器观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记录,测量数据,工作 单位和操作人员等信息。 4计算机记录的文件编号、目录、文件名称或序号,应与 班报记录相符,计算机记录应及时备份。 5记录内容应齐全、准确,字迹清晰,不应涂改、擦去或 撕页。

3.3.2成果资料检查和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场操作人员应对全部原始记录进行自检。 2专业技术负责人应组织人员对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和评价 抽查率不应少于30%。

3.3.3原始资料质量评价结果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存在下列 青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1记录不全。 2原始记录有涂改、擦去、撕页现象;计算机记录的文件 名错误,文件内容不符、不全。 3测试参数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任务要求;测试数据精 度、成像分辨率及清晰度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4使用的仪器不符合本规程要求。 5使用的仪器无检查记录或检查不合格,或使用时间超过

3.3.4地球物理测井测试成果应经过校核和审查,中间

3.3.4地球物理测井测试成果应经过校核和审查,中间成果应 经过校核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

1任务书、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方案或技术大纲。 2原始记录、检查及评价记录。 3中间性计算、分析资料,宜包括原始数据、数据校正 参数选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分析和解释资料等。 4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收集的设计、地质、钻探和物探等有关资料。 3.3.6 成果资料校核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原始资料和质量记录。 方法选择、工作布置、工作量、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3 数据处理、参数选取、计算公式与结果、分析与解释。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3.3.7 成果资料审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技术方案的执行情况,工作完成情况。 2 工作流程、方法选择、工作布置和技术运用的合理性。 3 数据处理、计算与分析和解释方法的合理性。 成果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5 成果结论的正确性和建议的合理性。 3.3.8 成果报告完成印刷和提交后应进行归档,归档资料宜包 括下列内容: 1 任务书、技术方案或大纲。 2 仪器设备检查记录、原始记录。 3 原始资料检查和评价记录、成果资料校审记录。 成果报告及附图、附表。 5 收集的设计、地质、钻探和物探等相关资料。

4.1仪器设备技术要求

4.1.1地球物理测井仪器设备性能和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采集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存储、 传输功能。 2地面设备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一10℃~50℃。 3地面仪器线路之间、仪器对地、绞车集电环对地、供电 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均应大于10MQ2。 4电缆芯对地、电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 缘电阻均应大于2M2。 5井下电缆拉断力不宜小于2000N。 6深度计数装置允许偏差应为士2%。 7并下设备应具有耐压、抗震、防水功能,防水耐压值不 应低于3MPa。 4.1.2 电阻率测并和自然电位测井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车 输入阻抗应大于8M2。 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Q/500V。 电压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V。 4 电流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A。 5 极化最大补偿范围不应窄于士1V。 6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40dB。 7地面供电和测量导线电阻值应小于172/km,耐压值不 宜小于600V,过流能力不宜小于5A,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 于5M

1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采集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存储、 传输功能。 2地面设备工作环境温度范围应为一10℃~50℃。 3地面仪器线路之间、仪器对地、绞车集电环对地、供电 电源对地的绝缘电阻均应大于10MQ。 4电缆芯对地、电极之间、并下仪器线路与外壳之间的绝 缘电阻均应大于2MQ。 5井下电缆拉断力不宜小于2000N。 6深度计数装置允许偏差应为士2%。 7并下设备应具有耐压、抗震、防水功能,防水耐压值不 应低于3MPa

4.1.2电阻率测井和自然电位测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

1车 输入阻抗应大于8M2。 AB、MN插头和外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M2/500V。 3 电压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V。 4 电流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1.0%,分辨率不应大于0.01mA。 极化最大补偿范围不应窄于士1V。 6 对50Hz工频干扰抑制不应小于40dB。 7 地面供电和测量导线电阻值应小于172/km,耐压值不 宜小于600V,过流能力不宜小于5A,对地的绝缘电阻应大 于5M2。

4.1.3电阻率测并和自然电位测并并下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 合下列规定: 1电阻率测*应有二极、三极、对称四极装置可选;三极 装置中应有梯度电极*、电位电极*和微电极*可选。 2电极的直径不应大于2.5cm,单个电极的长度不应大 于3.0cm。 3自然电位测量电极宜为极化较稳定的铅电极。 4微电极*的地层电阻率探头应有稳妥的贴壁装置;微电 极*的并液电阻率探头应有稳妥的屏蔽装置。 4.1.4并温测并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温度自校准功能。 仪器测量范围应为一10℃~十100℃。 3 测量值允许偏差应为士0.2℃,热惯性不应大于3s。 4.1.5 *径测并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量范围宜为40mm~$200mm。 2 测量值充许偏差应为士1.0mm。 3·配备*径刻度器的标准刻度值不应少于6个,且应在测 量范围内均匀分布。 4下*探管测量臂应有电动控制收放功能。 4.1.6*斜测*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测量范围应为顶角0°~45、方位角0°~360°。 2顶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0.2°;钻孔顶角0°~3°时,方 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5°;钻孔顶角大于3时,方位角测量允 许偏差应为士3°

4.1.7自然伽马测*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互

1测量计数范围宜为0cps~32000cps。 2 应配备无源刻度环或标定器。 3 测量值涨落允许偏差应为士10%。 4.1.8 密度测*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102252019

1测量范围宜为1.0g/cm3~3.5g/cm²。 2测量值允许偏差应为士0.03g/cm²。 4.1.9钻孔全景数字成像、钻孔摄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500像素/cm²。 2图像采样速率不应小于20顿/s。 3垂直孔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水平孔与倾斜孔探管宜内 置三维传感器,顶角测量充许偏差应为土0.2°,方位角测量允许 偏差应为3.0°。 4应配备良好的*下照明光源。 5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进行同步自 动拼接展开图功能,且应具有编辑、三维岩芯制作、参数分析计 算功能。 6摄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实时同步录像及孔深、 方位、时间等参数同步显示功能。 4.1.10超声成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超声频率范围宜为0.8MHz~15.0MHz。 2发射峰值电压宜为100V~1000V。 3 换能器最大旋转速率不应低于10圈/s。 4 动态范围不应低于80dB。 5 成像精度不宜低于50000点/m。 6 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方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3.0° 4.1.11 1地球物理测*电缆长度标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标记应准确、明显、牢固。 2 深度标记间隔宜为10m,标记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 3新电缆标记前,在深*中电缆悬挂相当于*中仪器重量 的重物,其上下升降不应少于5次,待电缆伸长稳定后进行 标记。 4在距下并探管连接头10m~15m处,应设置电缆提升的

1测量范围宜为1.0g/cm3~3.5g/cm3。 2测量值充许偏差应为士0.03g/cm3。 4.1.9钻孔全景数字成像、钻孔摄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图像分辨率不应小于500像素/cm²。 2图像采样速率不应小于20顿/s。 3垂直孔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水平孔与倾斜孔探管宜内 置三维传感器,顶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0.2°,方位角测量允许 偏差应为3.0°。 4应配备良好的*下照明光源。 5全景数字成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进行同步自 动拼接展开图功能,且应具有编辑、三维岩芯制作、参数分析计 算功能。 6摄像仪器应具有随探管下放或上提实时同步录像及孔深

4.1.10 超声成像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超声频率范围宜为0.8MHz15.0MHz。 2 发射峰值电压宜为100V1000V。 3 换能器最大旋转速率不应低于10圈/s。 4 动态范围不应低于80dB。 5 成像精度不宜低于50000点/m。 6 探管应内置电子罗盘,方位角测量允许偏差应为士3.0°。 4.1.11 地球物理测*电缆长度标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深度标记应准确、明显、牢固。 2 深度标记间隔宜为10m,标记的相对误差应小于2%。 3新电缆标记前,在深*中电缆悬挂相当于*中仪器重量 的重物,其上下升降不应少于5次,待电缆伸长稳定后进行 标记。 4在距下*探管连接头10m~15m处,应设置电缆提升的

NB/T102252019

4.2仪器设备使用和保养

4.2.1仪器应建立档案,内容包括仪器合格证、说明书、使用 记录、维修记录、检查记录等,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4.2.2仪器应有标识牌,包括仪器名称、型号、出厂日期、编 号和仪器状态标识。

1仪器设备应按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进行操作、维 护和保养。 2仪器设备应储放在清洁、干燥、无尘、阴凉、通风、无 强电磁辐射的库房内,对长期不使用的仪器应定期开机检查。 3使用的仪器应在检查合格有效期内。 4仪器设备在特殊环境下应做好防潮、保温等防护措施。 5仪器出现故障应及时维修,修复后应进行检查和验收 并记录处理过程。

放射源使用和保管应符合下列

T使用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仪器的单位应取得许可证: 放射源的使用管理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存放和 运输。操作射线装置或含有放射源的仪器应由穿戴符合防护要求 的专人负责,操作人员应佩戴射线剂量计,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应记录建档,并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4.3.1仪器设备应定期检查,检查周期不应超过1年。 4.3.2定期检查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的主要功能、技术指标和 *统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并应对仪器刻度进行校验。测*仪器检 查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

4.3.3仪器设备期间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4.3.3仪器设备期间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个工区开展工作前和结束后,应对所用的仪器设备进 行现场检查。 2仪器设备在检查周期内出现使用频次过高、使用环境恶 劣、运输频繁等情况时,应增加检查次数。 3仪器设备在检查周期内出现故障,维修后应重新进行 检查。

5.1.1地球物理测*的现场工作应主要包括准备工作、测*参 数选择、观测和检查。

5.1.2现场测并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对仪器及辅助设备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漏电、电 缆标记、探头及绞车性能。 2根据待测钻孔测*条件,应用直径略大于探管的重物进 行探孔,检查孔深、*液深度和孔内通畅情况

5.1.3并场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清理孔口周围异物和破碎松动岩块, 2应妥善安放仪器设备,固定绞车和*口滑轮,绞车和* 口滑轮的距离宜为5m~10m,仪器、绞车和*口滑轮应两两之 间保持通视。 3应对电缆与探管的接头部位进行防水处理。 5.1.4下*电缆在孔口应居中;*口滑轮或测量轮应与电缆紧 密接触,并应对准绞车滚筒中点。 5.1.5探管下*时,应在孔口进行仪器记录点对零。 5.1.6现场观测时应保持电缆升降速度稳定,电缆升降速度限 速应符合表5.1.6的规定

5.1.8同一钻孔多方法综合测并时,宜按*温、钻孔全景

成像、*径、*斜、自然伽马、密度、自然电位、电阻率、其他 测*的顺序进行。

NB/T102252019

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测*方法 电缆升降速度限速(m/min) 视电阻率、自然电位、*液电阻率 5 微电极*、*径 3 *温、自然伽马、密度、钻孔全景数字成像、 2 超声成像、钻孔摄像 .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并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并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兄,每条测*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5.1.14测*方法计算公式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5.1.15检查观测、重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5.1.16测并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深度误差大于1%。 2曲线有5%以上的断记、漏记或畸变。 15

表5.1.6电缆升降速度限速

5.1.9仪器采样间隔和记录长度选择应满足测试精度要求,同 测区工作参数宜保持一致。 5.1.10测*过程中,应及时校对测*深度与电缆记号的对应情 况,每条测*曲线的开始和终止部分,不应漏校记号,曲线中部 不应连续漏校2个记号。 5.1.11当*下仪器下放到孔底,提升到套管脚附近、套管变径 处和孔口附近时,应提前减速。 5.1.12现场测试时,如仪器工作不正常或下并探管遇阻,应排 除故障,经检查正常后方可继续工作,并对相应测段进行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 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不合格记录应查明原因后重测。

5.1.13现场应填写每条测*并曲线的班报记录,并应及时对测并

1检查观测和重复观测应作为原始记录进行校审、归档。 2在观测值突变点、畸变段或仪器参数改变时,应进行重 复观测,重复观测的相对误差应小于3.5%。 3检查观测工作量不应少于总工作量的10%,检查曲线或 检查孔段宜在测区内均匀布置,在观测值突变点、异常段、可疑 点、地质条件变化段应布置检查点。 4检查观测的均方相对误差应小于5%。

1深度误差大于1%。 2 曲线有5%以上的断记、漏记或畸变。

3检查观测不满足本规程第5.1.15条的规定。

5.2.1并径测*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

1为孔内密度测*、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径 状态参数时,应在相应*段布置*径测*。 2测试水平孔、大角度斜孔或探查孔内套管变形及接续情 况时,宜采用多臂*径测*仪。 5.2.2*径测*应自下而上连续测试,测试时采样间距不宜大 于10m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2.3孔内有长套管时,套管中测试长度不应少于5m。

5.3.1并斜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确定钻孔延展形态时,应对全孔段测试。 2校准地层、地质现象及测点的空间位置时,测试段应包 含校准对象。 3为物探CT、超声成像、全景数字成像等提供孔段倾斜 状态参数时,测试段应包含相应孔深段。 4应根据任务目的确定测试点距,点距不宜大于2m。 5.3.2测前后应进行仪器挂零检查,顶角测试值允许偏差应 为±0.2°。 5.3.3*斜测*宜自下而上逐点测试至孔口。 5.3.4全孔段测试时,最深测点距实际孔底不应大于2m。 5.3.5*斜的方位角测试宜离开铁磁性套管10m后进行。 5.3.6 测点顶角大于0.5°时,应同时测试顶角和方位角。 5.3.7相邻测点间,两顶角差大于1.5°或方位角差大于20°时, 应加密测点。

NB/T102252019

5.3.8测试段孔径与并斜仪直径之差与并斜仪长度的比值应小

于0.035。当钻孔直径超过要求时,宜采用加长下并探管、满足 比值要求的方法进行测试,也可采用在同一深度上沿孔壁周围多 点测试的方法。

5.3.9同一钻孔中*斜测试需分段衔接进行时,衔接段应至少 重复2个测点。

5.3.10每个测试孔均应进行检查观测,检查观测应符合下列

1检查工作量不应小于20%。 2单孔不应少于3个检查观测点。 3检查观测点宜均匀分布,方位角或倾角变化较大的*段 应有检查观测点。 4顶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0.2;钻孔顶角0°~3时, 方位角测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5°;钻孔项角大于3°时,方位角 则试绝对误差不应大于3°

5.4.1并温测并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孔孔径宜大于56mm。 2判定钻孔地下水位时,水下测试深度不宜少于5m或水 下测试时间不宜少于3min。 3探查地层温度及地温梯度,或查找地下热源位置时,应 选择工区内深度较大、有代表性的孔进行全孔段测试。 4配合其他测*方法确定涌水层位置和规模及流动情况时: 宜进行多次或多孔段测试。 5.4.2*温测*应在停钻12h后、其他测*方法测试之前进行, 测试前不应扰动*液。

5.4.3测试稳态地温前,并液应静止24h以上,并反

DB11T 776.3-2011 道路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要求 公路NB/T102252019

不应大于0.3℃。 5.4.4*温测*前,应先用仪器自校功能进行仪器检查。 5.4.5*温探头下*前应确认温度传感器与空气或*液的接触 畅通。 5. 4. 63 现场测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 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试应在探管温度与开始测量位置环境温度一致后进行 2应采用连续测试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测试,采样间距不 宜大于20mm。 3 遇到温度异常时应放慢测试速度。 5.4.7 每次测试完成后应及时检查探管,若有探管漏水、感温 头堵塞现象,应排除故障后重测

5.4.8并温曲线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为不合格:

1测并速度大于规定限速,不能反映孔内温度变化。 2多处或较长孔段异常变形且未进行检查观测

5.5.1电测*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试孔孔径宜为56mm~130mm。 2探测层厚度较大SB/T 10768-2012 基于射频识别的瓶装酒追溯与防伪标签技术要求,或用于钻孔岩性分层、计算含水层孔 隙度参数时,可采用电阻率测*,探测装置可选择二极、三极、 对称四极装置,三极装置中可选择梯度电极*、电位电极*。 3探测层厚度较薄,或用于探查软弱夹层、裂隙和破碎带 及渗透性地层的界面位置和厚度时,宜采用微电极*电阻率 测*。 4地层大角度倾斜时,电阻率测并宜选用电位电极*。 5探查含水、渗透性地层的位置及厚度,宜采用自然电位 测*和微电极*电阻率测*。 6划分咸淡水分界面或采用井液淡化法、投盐扩散法和注 入法时,宜采用井液电阻率测并或自然电位测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