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3T 368-2020 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pdf

DBJ43T 368-2020 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8421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43T 368-2020 湖南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标准.pdf

2.0.12间接地下水换热系统Indirectgroundwatersystem

由抽水井取出的地下水经中间换热器热交换后返回地下同 层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与城市污水进行热交换的热能交换系统NY/T 693-2020 澳洲坚果 果仁,根据热泵机组是否与污 水接触可分为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和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

污水经过水处理直接进入热泵机组换热器进行换热的热交换系 统。

2.0.15间接式污水换热系统

污水经过水处理进入中间换热器与水源热泵机组实现间接换热 的换热系统。

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土壤等。

对岩土热响应试验测试并进行原始温度的测试,并在一定时间内 (一般不低于48小时)对测试井内的换热管施加恒热流,获得换热 管内温度变化的情况,根据土壤换热器的传热学模型,最终计算出岩

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理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 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

将工作范围内的各岩土层自下而上(即从老到新),按一定比例 尺制成柱状图,并附简要文字描述各岩土层的基本岩性、水文地质与 工程地质特征等基本地质信息

21 测试孔 Vertical testing exch

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垂 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

.0.22环路集管Circuitheader

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 2.0.23含水层Aquifer 导水的饱和岩土层

2.0.24并身结构 Wellstructure

构成钻孔柱状剖面技术要素的总称,包括钻孔结构、井壁管、 管、沉淀管、管外滤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

.0.25抽水Productionwel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的并。

2.0.26回灌井Injectionwell

用于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

用于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

2.0.27 热源井 Heat source wel

用于从地下含水层中取水或向含水层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

2.0.28 抽水试验 Pumping tes

种在并中进行计时计量抽取地下水,并测量水位变化的过程 的是了解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并获取水文地质参数

2.0.30回灌试验 Injection test

一种向井中连续注水,使井内保持一定水位,或计量注水、记 位变化来测定含水层渗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

2.0.31建筑物内系统Building internal system

2.0.32能效测评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能效测评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 进行计算、检测,并给出其所处水平的活动,包括形式检查、性能检 测、能效评估三方面内容

数据监测系统Data monitoring

数据监测系统是指通过安装数据计量和采集装置,采用远程数 输手段,实现数据在线、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 的统称。

复合式地源热泵系统需要辅助散(加)热设备时,采用冷 与水冷冷水机组及其他冷热源设备组成的系统

2.0.35检验批inspectionlot

是按同一生产条件或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 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是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单元,比如地源井 成井、下管回填、单井埋管试压等。

3.1.1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 工程场地进行浅层地热能资源勘察。应制定合理的工程勘察方案,搜 集利用附近已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表水文资料。 3.1.2工程勘察应由专业资质的队伍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提交 浅层地热能工程勘察报告,并对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情况提出建议 3.1.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勘察应收集气象水文资料、拟建项目功能特 企、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及周边区域水文地质、所在地相关 政策规定等资料。

(1)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条 件等; (2)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 础形式及埋深; (3)场地内已有植被、地表水、供水排水系统及架空输电线、 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信电缆的分布及综合管线分 布; (4)场地内已有或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 其埋深; (5)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 (6)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空间构筑物; (7)场地及周围地下水开采情况,已有水井的位置、水质、水 位、水温和涌水量:

(8)水源性质与条件、水源与设计建筑之间距离及水源与设计 建筑之间场地内地面建筑和构筑物分布情况、地形情况: 3.1.5地源热泵工程有关水质分析与评价按照《浅层地热能勘察评价 规范》DZ/T0225 的执行。

3.2地理管换热系统勘察

3.2.3在勘察施工实施之前,对所有地下设施(如上下水、电力、燃 气、蒸汽、通讯等)均应由相关单位责任人共同确认并标记出位置。

(1)地质构造及岩土层的结构; (2)岩土体热物性(包括岩土体比热容、导热系数、密度); (3)岩土体温度(原始温度、竖向温度及变化规律)及钻孔范 围内岩土体的平均温度: (4)场地内及周边地下空间构筑物;

3.2.8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由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完成,测试仪器仪表 需要有关部门的检定认可,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验合格证、校准证书 或测试证书。

3.2.8岩土热响应试验应由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完成,测试仪器仪表

3.3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

3.3.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对水量 水温和水质的要求,对工程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勘察 3.3.2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可参照《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 《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进行。

也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包括以下

1.地下水类型; 2.含水层岩性、分布、理深及厚度以及含水层相互之间的水力 联系; 3.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 4.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包括径流方向、速度和水力 坡度等; 5.地下水水温及空间变化特征: 6.地下水水质,层采集水样化验,查明地下水化学特征: 7.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8.地下水适应性评价

3.3.4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试验应

1.抽水和回灌实验,抽水和回灌试验方法参照《浅层地热能勘 察评价规范》DZ/T0225; 2.地下水水质及出水温度测试;

3.水流方向试验,当地下水条件复杂时,宜采用示踪试验,查 明地下水径流方向; 4.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计算; 5.干扰井试验。 3.3.5一级阶地松散含水层地区抽水试验降深不宜大于5m且不应低于 含水层顶板,既有建筑、采用桩基的建筑、对沉降要求不同的建筑物 的主楼和裙楼等,应分别进行评价。 3.3.6岩溶发育地区应对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或塌陷等进行重点评述。 3.3.7当地下水换热系统的勘察结果符合地源热泵系统要求时,应采 用成井技术将水文地质勘探孔完善成热源并加以利用。热源井的钻探 和成井施工专业性较强,为保证热源成井质量应由水文地质专业人员 全过程进行监理。

3.水流方向试验,当地下水条件复杂时,宜采用示踪试验,查 明地下水径流方向; 4.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计算: 5. 干扰井试验。

用成并技术将水文地质勘探孔完善成热源井加以利用。热源井的钻探 和成井施工专业性较强,为保证热源成井质量应由水文地质专业人员 全过程进行监理

3.3.8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在进行水文地质钻探、试验之后提供以下成

3.3.8地下水换热系统应在进行水文地质钻探、试验之后提供以下成 果:

(1)自标含水层(组)的抽水试验,并提供钻孔柱状图,抽水 试验综合成果图; (2)目标含水层(组)的回灌试验,并提供钻孔柱状图,回灌 试验综合成果图 (3)各目标含水层(组)的水量、水质分析试验报告

3.4污水换热系统勘察

3.4.1污水(中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所利用污水(中 水)的基本构成、水文状况、污水源利用条件、利用方式进行勘察和 评价。

3.4.2当利用城市污水(中水)时,勘察和评价应包括以

1.污水资源利用现状及规划; 2.全年水温、流量(平均值、峰值、谷值)等动态变化数据及 污水特征值变化规律,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及规律。 3.污水的性质及水质条件:

4.污水源位置、取回水点标高、取水和回水的适宜方式、地点 及路线以及污水管网的布局和走向等

4.1.1地理管换热系统初步设计前,应根据工程勘察报告(含岩土热 物性测试报告)及相关基础资料确定技术经济合理方案。 4.1.2地理管换热系统应考虑年取热量与年释热量的平衡,不宜单 供热或供冷。如用户端只需要“冷”或“热”时,应采取热平衡措施。 4.1.3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完成后,应在理管区域做出标志或标明管线 的定位带,并应采用2个现场的永久且标进行定位

4.2地埋管管材与传热介质

4.2.1地理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提供质量检验报告和 产品合格证

2地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下

(1)地理管管材与管件应采用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导热系 数大、流动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管材寿命不小于50年。宜采 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80或HDPE100)或聚丁烯管(PB),且管件与 管材材质应相同。 (2)地理管管材与管件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的各项规 定。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地理管外径及壁厚 可按附录B的规定选用。 (3)地埋管应按设计长度要求定制,出厂成卷供应,中间不应 有机械接口及金属接头。

4.2.3传热介质应以水为首选,可以直接使用市政供水,

可以使用软化水。特殊情况下可添加防冻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1)安全,腐蚀性弱,与地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

(2)较低的冰点; (3)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4.3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

4.3.1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逐时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 算周期不得小于1年。在计算周期内,地理管换热系统总释热量宜与 其总吸热量相平衡;当不平衡时,可采用辅助冷源或热源与地埋管换 热器并用的复合式系统,保证土壤热平衡。 4.3.2埋管换热器应根据现场工程勘察结果,综合可用地面积、岩土 类型、桩基形式和钻井施工成本等因素确定理管方式。 4.3.3地理管换热器设计计算应根据现场实测岩土体及回填料热物 性参数,采用专用软件进行。竖直理管的设计也可按本规范附录C 的方法进行设计计算。且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夏季运行期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最高温度低于33℃; 2、冬季运行期间,地埋管换热器出口最低温度高于4℃。 4.3.4地理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埋管换热器

4.3.4地理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时,环路集管不应包括在地理管 总长度内。

4.3.5水平地理连管可不设坡度。最上层管道最低理深应满足

(1)距离地下室底板以下0.2m; (2)大型乔木绿化区域,距离地面以下1.5m; (3)地下管网以下0.5m; (4)一般小区道路草坪灌木,距离地面以下0.8m。 1.3.6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宜在各环路的总接口处设置检查井,井内设 置相应的阀门和仪表。

4.3.7水平地理管铺设及回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理地聚乙烯给

4.3.8具备条件时可结合建筑桩基进行地理管换热器设置

4.3.9竖直地理官换热器理官深度推存为30m~100m以内,不且超过 120m,钻孔孔径单U管不宜小于0.11m、双U管不宜小于0.13m, 间距宜为4m~6m。 4.3.10地理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保持紊流流态。De25管不宜低于 0.4m/s,De32管不宜低于0.6m/s。 4.3.11地埋管环路宜同程布置,并保证每组环路连接的组数相等、 环路集管(或中间分、集水器)以及阀门位置便于操作与维修更换 4.3.12地理管换热系统应根据地质特征确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 导热系数不应低于钻孔外或沟槽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当原浆中成分 为非泥浆时,可以用原浆回填。 4.3.13地埋管换热系统应设自动补水及泄漏报警系统,需要防冻的 部位应有防冻保护措施。 4.3.14地埋管换热系统应采取有效措施排除系统中的空气。 4.3.15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宜设置地温场监测系统。 4.3.16地埋管换热器内运行压力不应超过管材的承压能力。 4.3.17 地理管换热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选用的传热介质的水力特 性进行水力计算。 4.3.18 地理管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 4.3.19地埋管换热器的环路压力损失宜控制在80~200Pa/m。 4.3.20地理管侧循环水泵的扬程应按最不利环路的压力损失,并考 虑不超过10%的安全裕量计算

4.4.1地理管换热系统施工前应具备理管区域的工程勘察资料,确认 埋管场地内已有地下管线、其他地下构筑物的功能及其准确位置。结 合施工图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编制施工方案时,应采用先进、高效 的地埋管施工工法和工艺,

并与埋管检验批的检验验收内

4.4.3应严格检查并做好管材、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其工作内

(1)地理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应具有质量检验报告和 生产厂的合格证: (2)进入现场的地理管及管件必须逐段进行外观检查,破损和 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 (3)地埋管运抵工地后,应用水试压进行检漏试验: (4)地埋管及管件存放和搬运时,应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1)当室外温度低于5℃时,不宜进行管道连接、试压等操作 活动; (2)理地管道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连接应符合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01的有关规定; (3)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U型弯管接头,宜选用定型的U形弯 头成品件,不应采用两个90°的弯管对接构成U型弯管; (4)竖直地理管换热器U型管的组对长度应能满足插入钻孔后 与环路集管连接的要求,组对好的U型管的两开口端部,应及时密 封; (5)竖直地理管换热器使用的管道,应组对整根放入,不得拼 接。 (6)壁厚不大于3.5m的PE、PB塑料管,应该使用活接头连接 或承插连接;壁厚大于3.5mm的塑料管,宜采用对接焊接或活接头 连接。

1.理管前应将沟槽中的石块等坚硬物清理干净,并在沟槽底铺 设相当于管径厚度的细砂: 2.待安装管道不应有折断、扭结等问题,且应按设计要求连接

完毕,并经水压试验合格; 3.沟槽如果在回填土上,应采取措施,避免土壤沉降带来的管 道损坏; 4.管道的安装位置应与设计相符,转弯处应光滑,且应采取固 定措施。在铺设过程中,应避免重物撞击或者碾压管身。 5.铺设完毕并试压合格后覆土前应先用细砂覆盖,厚度宜为 200mm 以上。

及土块。沟槽回填压实应逐层进行,回填压实过程应均匀,回填料应 与管道接触紧密,且不得损伤管道。

1.7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应符合以下规定

圣直地埋管换热器安装应符合以

1.钻孔完成后,应立即下管。下管时应将灌浆管和U型管一起 插入孔中,直至孔底。下管时,U型管内应根据地下情况充满水或带 压; 2.当钻孔孔壁存在洞穴、孔洞或不牢固时,应设护壁套管; 3.U型管安装完毕后,应立即灌浆回填封孔。可采取人工自上 而下灌浆或者或机械自下而上的灌浆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需 人工多次回填,直到灌浆面无沉陷 4.理管深度超过40m时,灌浆回填应在周围相钻孔均钻凿完 毕后进行

4.4.8灌浆回填料宜采用非泥土原浆,原浆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细

.O 灌泵回填科直米用非泥工原泵, 不片 加膨润土的混合浆或专用灌浆材料。回填材料应具有与周围岩土 应的较高的导热性能和保证钻孔密封性的低渗透率。

4.4.10采用桩基内理埋管时,换热管应放置在钢筋笼内侧,顺钢筋扎 紧绑牢并在端部做好醒目标识,在管内注满水,封闭带压后才能进行 混凝土灌注。

工时,应预留相应的长度,两端应密封、标识,基坑开挖时应采取保 护措施。

工时,应预留相应的长度,两端应密封、标识,基坑开挖时应采取保 护措施。 4.4.12当成孔后井壁塌、导致理管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及 时补井,保证理管总长度达到设计要求。 4.4.13地理管换热系统施工应根据相关施工质量规范,进行多层级 验收,并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收记 录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子分部验收记录表、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表等)。

验收,并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收记 录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子分部验收记录表、分部工程验收记录 表等)。

4.5地埋管换热系统的检验与验收

4.5.1地理管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应提供相应 的检验报告,检验由施工方发起,建设方或监理方参加。检验内容应 符合下列规定: 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地理管的长 度、管径、壁厚均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无划痕; 2.垂直钻孔直径位置与深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水平理管的位置、管沟尺寸与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回填密实度检验与回填料及其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5.地理管换热系统各环路流量应平衡,系统循环水流量及进出 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6.水压试验应合格。 4.5.2地理管换热系统施工应根据相关施工质量规范,进行多层级验 收,并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子分部验收记录表、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

4.5.2地埋管换热系统施工应根据相关施工质量规范,进

收,并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 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子分部验收记录表、分部工程验收 等)。

4.5.3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试验压力:按设计文件要求,当设计文件不明确时,可以按 照以下要求:当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应为工作压力的1.5 倍,且不应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时,应为工作压

力加0.5MPa; 2.水压试验规定: (1)竖直地理管换热器插入钻孔前,应做第一层次水压试验: 每组垂直理管单独做,在试验压力下,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 降不应大于3%,且无泄漏现象,在设计压力状态下插入钻孔,完成 灌浆之后一直保持工作压力至下一步工序。水平地理管换热器放入沟 槽前,应做第一次水压试验,每组水平埋管单独做,在试验压力下, 稳压至少15min,稳压后压力降不应大于3%,目无泄漏现象,并 直维持工作压力。 (2)竖直或水平地埋管换热器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回填前 进行第二层次水压试验。在试压合格后,仍保持工作压力至下一步 工序; (3)环路集管与机房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回填前应进行第三 层次水压试验,在试压合格后,仍保持工作压力至下一步工序; (4)地理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毕。且冲洗、排气及回填完成 后,应进行第四层次水压试验,在试压合格后,仍保持工作压力至下 一步工序; (5)系统联合调试时应进行第五层次水压试验 3.第一层次试压为局部管道的试压,宜采用手动试压泵缓慢升 玉,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祭和检查。第二层次以后为系统试压,可采 用电动或手动试压泵缓慢升压,升压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与检查。不得 以气压试验代替水压试验

5.1.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取用地下水,应根据当地地下水升采区划 和地下水管理办法向水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水务部门取水许 可证后方可进行热源井的设计和施工。

5.1.1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取用地下水,应根据当地地下水升采区划

5.1.2地下水换热系统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

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 染。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全程运行监测。 热源井取水只能用于置换地下冷量或者热量,不得用于等其他用途。

热源并取水只能用于置换地下冷量或者热量,不得用于等其他用途。 5.1.3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 量的要求。 5.1.4地下水取水管、回灌管严禁与市政管道连接,以避免污染市政 供水、使用自来水取热,防止回灌水排入下水道造成水资源浪费。 5.1.5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选用直接或间接换热系 统,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地下水取水管道宜保温。 5.1.6应根据取水方式、建筑物冷(热)负荷、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地 下水温等因素,综合确定地下水换热系统总取水量。总取水量的确定 参见附录F。

5.1.3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 量的要求,

5.2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

5.2.1 热源并的设计单位应具有水文或地质勘察专业相应的资质。 5.2.2 热源井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 的相关规定,并应包括下列内容: (1)热源井的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温和水质: (2)热源井的数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层位

(3)并管配置及管材选用,抽管设备选型: (4)井身结构、填砾位置、滤料规格及止水材料 (5)抽水试验和回灌实验要求及措施:

(6)井口装置及附属设施

5.2.3热源井数目应满足持续出水量和完全回灌需求,热源

应超过地下水热泵系统所需最大设计水量,为了保证回灌效果 井数量应为抽水井数量的两倍以上。

5.2.4热源井设计时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抽水管和回 均应设置计量装置、水样采集口及检测口,有条件时设置在线 统。

5.2.5热源并并口处应设检修并。

5.2.6抽水并与回灌井宜能相互转换,其间应设排气装置。抽

回灌管上均应设置水样来集口及监测口。

回灌管上均应设置水样采集口及

(1)根据专项勘察报告和水资源评估报告,结合项目建设情况, 确定抽水井和回灌井井位; (2)根据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径流方向、渗透系数、 水力坡度、影响半径等因素,确定抽水井之间的距离; (3)根据项目场地水文地质结构和抽水、回灌试验数据,结合 水位变化和热干扰等因素,综合确定抽水井与回灌并、回灌井与回灌 并之间的距离。

5.2.8当供水井数量超过一口时,应安装井源逆止阀;每口回

压装置后面安装一个排气阀,避免空气被带入回灌区域,

压装置后面安装一个排气阀,避免空气被带入回灌区域。 5.2.9回灌水管出水孔段应布置在主要含水层厚度的1/2附近。为保 证回灌效果,泵井管的连接部位,泵管与井管之间均需做好密封。

5.2.10水质净化过滤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岩型地下水,过滤精度宜小于50um (2)松散层地下水,过滤精度宜为3松散层5um。

.11地下水宜采用旋流除砂器除去水中泥沙等杂质,利用吸附 理方法除去水中铁、锰等金属离子。 .12地下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技术经济合理时, 大地下水供回水温差

2.13地下水供回水管网的布置应考虑多口取水井、回灌井水量 衡。

5.2.14地下水管路及配件等应采用适当的材料以保证水并具 的使用寿命

2.15间接式地下水换热系统应选用板式换热器并选择合适的板 速和压降。

5.2.16对于分散小型单元式水源热泵机组时,由于机组数量

5.2.17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计算应按照以下

(1)应根据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和热泵机组的选型,合理 确定地下水取水量和其利用温差。 (2)应根据单井的流量一降深曲线(Q根据曲线)确定抽水泵的流 量,并考虑合适的安全余量。 (3)抽水泵的扬程应按下式计算:

H = H1 + H2

H一水泵扬程(m); H1一从动水位开始的提升高度(m) H2一水系统压力损失(m)。

5.2.18地下水有腐蚀性时,应采取下列防腐措施:

(1)采用间接换热,换热器前与地下水直接接触的管道或设备 宜隔绝空气; (2)采用防腐材料,与地下水接触的热源井井管、设备和仪表 应具有抗腐蚀性能; (3)热源井应采取减少空气侵入的措施:

(4)电化学防腐; (5)受地下水流体高速冲击、易磨蚀的部件和转动的部件,其 金属表面不应涂敷防腐涂料: (6)不应在地下水中添加防腐剂; (7)设备和管道的外防腐应符合《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 范》HG/T 20679 的规定。

5.2.19地下水换热系统应采取防垢除垢措施:

(1)对于结垢性地下水,与地下水直接接触的设备应采取防垢 或阻垢措施; (2)阻垢措施可采用增压法或物理阻垢法: (3)回灌系统严禁使用化学法阻垢: (4)除垢可采用化学清洗、水力破损和机械除垢方法

5.3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5.3.4热源井施工过程中应同时绘制地层钻孔柱状部面图 5.3.5热源并在成井后应及时洗井。洗并结束后应进行抽水试验和回 藿试验。洗井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出水量应接近设计要求或连续两次单位出水量之差小于 10%; (2)出水量的含砂量应小于1/200000(体积比)。 5.3.6热源井的抽水试验应稳定延续12h,出水量不应小于设计出水 量,降深不宜大于5m;回灌试验应稳定延续36h以上,回灌量应大 于设计回灌量。 5.3.7地下水供回水管宜采用无缝钢管或聚乙烯管(PE100),连接方

5.3.7地下水供回水管宜采用无缝钢管或聚乙烯管(PE10

5.3.8地下水换热系统施工

收,并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检验批验收记录表、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表、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子分部验收记录表、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 等。

NB/T 20009.32-2018 压水堆核电厂用焊接材料 第32部分:低合金钢气体保护焊焊丝5.4地下水换热系统检验与验

5.4.1热源并应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质量 监督单位进行联合验收,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井技术规范》 GB50296及《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CJJ13的规定

5.4.2热源并的验收应在现场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源并的并身结构应符合设计要求; (2)热源井的深度应现场测量: (3)热源井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稳定GA/T 1049.2-2013 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 第2部分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单井出水量(回灌量) 及降深(上升值)应满足设计要求。持续出水量和回灌量应符合7.3.6 条的规定。 (4)共底滑淀物恒度应小王共深50/

告应包括管井综合柱状图,洗井、抽水和回灌试验、水质检验及验收 资料。

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68 的规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