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杭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宁杭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20.51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宁杭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第五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组织机构

为满足客运专线沉降观测要求,第五项目部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

第五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组织机构图

1、全面负责路基、涵洞、桥梁、隧道变形观测的各项工作。

T/CEC 207-2019标准下载2、负责审核、编制变形沉降观测的施工方案。

3、负责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变形观测,负责调用变形观测的各类仪器和设备。

4、负责组织施工沉降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2、负责仪器设备的检修和日常维护

3、组织测量人员按照方案要求的测量频率及时进行观测和收集数据。

2、负责向测量人员进行沉降观测交底。

4、参与沉降观测资料的分析。

第五项目部路桥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方案

第五项目部共有8座隧道,9座桥梁,路基长度309米,路基工点13个,主要为桥桥、桥隧、隧隧过渡段,在客运专线施工中路桥工后沉降要求最为重要。

1.1测点的设置位置不仅要根据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2观测点最好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1.3每个工点应不少2个监测断面,原则上断面间距不大于50m;根据工点长度、工程地质条件,监测断面数量应加以调整;地质条件变化大和过渡段均应适当加密监测断面,过渡段必须有至少1~2个监测横断面。

1.4路基施工至基床表层一半厚度时,开始进行路基监测,时间不少于6~18个月。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1.5测点保护工作十分重要,防止施工机械碰撞,还应考虑现场环境,人为因素的损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6由于填土压实标准高,选用的监测设备应精度高,性能稳定,同时尽量避免造成施工干扰。

1.7工作基桩是作为控制测点的基准桩,因此,必须打设在变形区以外,校核基点用以控制工作基点,要求布设在变形区以外地基稳定的地点。

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也可越慢;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要加快。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测量精度一般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频度: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监测一次,各种原因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监测一次,以后每3天测试一次。填筑施工完成后,前15天内每3天监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监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监测一次,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雨后应加密监测。

3、具体监测类型和方法

3.1路基面沉降监测(A型)

主要指无需进行地基加固、填高不大于2.7m的低路堤和非硬质岩路堑地段,只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设置间距一般为50m左右,在路基过渡范围内间距加密到5~15m,且每处过渡段不小于3个监测断面。对于可能存在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综合评分达到90分及以上)的路基地段,间距加密到15~25m。

路基面沉降监测(A型)

3.2一般路堤沉降监测(B型)

只要指无需进行地基加固,填高大于2.7m的路堤地段,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

一般路堤沉降监测(B型)

3.3浅层地基沉降监测(C型)

主要指地基为深度不大于10m的软土、松软土、粉质粘土、粘土、花岗岩全风化层等路基地段,设置路基面位移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地基水平位移监测、路堤全断面沉降监测等。其中剖面仪设置每个工点不少于1个。

浅层地基沉降监测(C型)

3.4深层地基沉降监测(D型)

主要指地基为深度大于10m的软土、松软土、粉质粘土、粘土、花岗岩全风化层等路基地段,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地基水平位移监测、路堤全断面沉降监测等。其中剖面仪设置每个工点不少于1个。

浅层地基沉降监测(C型)

二、桥梁墩台沉降位移观测

1.1、进行墩台沉降观测前在基础顶部台座或承台施工时埋设沉降观测点。

1.2、每个墩、台观测点埋设稳固后必须与高程控制网中的基本水准点联测,确定其高程。水准测量精度不低于二等。

1.3、观测以承台砼浇注完毕后开始,在承台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工后,在承台顶面上、下游端或4个转角处选

1.4、当墩身砼施工灌注完毕后,承台顶南各

个高程点再观测一次,以比较墩身建筑前后的

高程变化。同时及时将后一次各点的高程传递到

墩身顶部附近不会被顶帽覆盖的相对稳固的构件上或墩身侧面设置的标志处。当顶帽砼施工灌筑完成后,对上述高程点亦观测一次。

1.5、承台建成到墩身、顶帽建成,所测高程变化即认为系墩身、顶帽两修建阶段中桥墩可能发生的沉陷情况,可只将沉陷量记为观测成果。此后即以墩顶水准标为固定的观测点,其高程测量同时就与上述观测点联系,以避免沉降观测的间断。

1.6、沉降观测成果按观测时间和实测高程编制时间与高程关系曲线,可以清晰了解墩、台沉降全过程。

2.1、桥梁墩、台位移观测通过墩、台中心点位的位移变动测量来进行,主要目的是确保墩、台中心点处于平面的正确位置。

2.2、墩、台顶面中心标建立之后,通过中心坐标的不同时期观测,以了解墩台纵向(桥梁中心线方向)的横向(桥墩中心线主向,与桥中心线正交)变异来说明。

2.3、墩、台中心点位坐标不同时间的观测资料是墩、台位移观测的重要依据,建立专门的位移观测记录。

隧道的监控量测主要以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地表下沉、隧道周边收敛观测为监测项目。结合隧道具体条件确定开展以下几项监测项目:

(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水准仪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水准仪

浅埋隧道必测(H0≤2b)

注:H—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三、主要量测方法

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砼封闭。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2、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测

围岩及初支变形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量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掌握变形规律。

2.1.1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及早埋设测点,采集第一次数据。

2.1.2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2.1.3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若读数相差过大则应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前述监控量测要求进行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行粗略计算,若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1.4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

2.2量测断面间距、测点布置

灰土挤密桩 施工工艺标准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表

测点拟布置如下:开挖时水平收敛基线布置2条,拱顶下沉测点每个断面内布1~3点。各测点布置见下图。

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下表1和表2确定。

当按表1或表2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镇射箭村道路硬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表1量测频率表(按位移速度)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表2量测频率表(按距开挖面距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