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副井施工组织设计

煤矿副井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76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煤矿副井施工组织设计

新升井田资源量/储量8720万吨,可采储量5873万吨。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a,矿井服务年限37a。根据矿井《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将原新升煤业30万吨/a主立井延伸作为120万吨/a副立井。

整合后的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井田位于沁源县城北西15°,距县城85km的王陶乡下城艾、上城艾、下壁村一带,行政区划属王陶乡管辖。整合后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0′33″—112°13′17″,北纬36°53′47″—36°55′05″。

以山西长沁煤焦有限公司为主体,将原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原山西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新力煤矿(关闭煤矿)重组为山西新升煤业有限公司,整合后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证号证号为C1400002010021220056975,有效期自2010年2月11日至2012年2月11日,井田范围由以下9个拐点坐标(1980年西安坐标系)圈定:

GB/T 20688.1-2007标准下载1.2.1.2交通条件

19608768.90

19608768.91

19608230.91

19606743.91

19605780.91

19605570.91

19604732.90

19605930.89

19605930.89

1.2.2.1地形、地貌

井田地处太岳山南部,长治盆地西缘。区内地表为侵蚀地貌,地形复杂,沟谷纵横,切割较为强裂,主要山梁走向为近北西向,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基岩大面积出露,沟谷中及部分山梁被第四系黄土盖。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山梁上,标高为1633.7m;最低点位于井田北部任家庄村河床,标高为1426.7m,相对高差207m。属侵蚀强烈的中低山区。

本区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流经井田西部边界外的王陶河。王陶河向北于古寨村流入龙凤河。龙风河为汾河的一条支流,于介休市注入汾河。

龙凤河最大流量6.78m3/s(1990年6月9日观测)。

井田地处山区,地形高差大,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属大陆性气候,根据沁源县气象台观测记录降雨量最小为381.3mm(1956),最大为834.3mm(1989年),蒸发量最小为1379.0mm(1984年),最大1729.5mm(1986年),蒸发量

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6m/s。

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6m/s。

在施工现场附近,发包方为承包方提供10KV电源。

在项目部西部紧邻矿井静压水塔,生活用水直接埋管引水。施工用水在立井井口西侧50米处装一25m3水罐,从静压水池引入罐内,用于施工用水。

发包方组织队伍同步修建。临时道路直接到井口。

该区块主要表现为一大型复式向斜,轴向为北北东,次级褶曲走向多为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断裂较发育。按其构造的发育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区:南区为沁水以南,以断裂为主,褶曲不甚发育,断裂走向以东西向为主。中区为沁水至武乡之间,褶皱发育,中部襄垣-古县一带发育一组近东西向(北东东)断裂带,该断裂带以南褶皱多南,北走向,断裂活动不甚发育,仅靠近太岳山附近发育一组北北东向断裂,断裂带以北,以褶皱构造为主,极少断裂构造,褶皱走向为北北东向(东部)和近南北向(西部)。北区为武乡以北,褶皱主要发育于东部,以北东走向为主,断裂不发育,昔阳西侧发育有旋扭构造。断裂多发育于西部,北东东向断裂极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东西向少见。另有南北褶皱构造,但不甚发育。浮山断裂为沁水煤田西部边界断层,展布于绛县陈村、翼城县二曲、浮山县城东、古县店上一带,延长约70km,是临汾-运城裂陷盆地中段东侧边界。由于第四系覆盖,仅在沟谷中见到其痕迹。其活动始于中生代,表现为北北东向阶梯状地垒和断层组,东盘下降,西盘上升。新生代呈反向发展,西盘下降,东盘上升,表现为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的正断层。

沁源详查区位于沁水煤田西部,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与山西组,总厚约156m,含主要可采煤层7层,煤层总厚8.4m,含煤系数为5.4%,各煤层稳定程度较差,有分叉变薄现象,是沁水煤田区内含煤程度较差的地区。

山西组煤层主要为瘦煤,其次为贫煤,在平面上西部浅部为焦煤、瘦煤,东部深部为瘦煤、贫煤,变质程度由上而下、由西向东逐渐变深,共含煤9层,其中1、2、3号煤层为层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本井田地处沁水煤田霍东矿区的沁源详查区(北矿区)中西部。

井田内出露有二叠系上石盒子组下段中段、下石盒子组上下段、山西组及石炭系太原组上段、上段,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以不整合大面积覆盖于各时代地层之上。现钻孔揭露资料,结合地表出露情况,对井田内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a、中统峰峰组(O2f)

松散的砂、卵、砾石、亚粘土、亚砂土。

土黄、灰黄、微红色亚砂土、亚砂土大量砾石透镜体,顶部具有一层褐色古土壤。

残积:棕经、枣红色砂质粘土、粘土含较多铁、锰结核。

浅肉色、黄绿色中薄层、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夹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灰色泥岩。

紫色砂质泥岩、泥岩,浅肉红、灰红色斑状厚层中细粒长石砂岩,灰紫、灰绿色砂质泥岩、浅肉红、灰黄色斑块状厚层中粒长石砂岩

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绿色、黄绿色中层中细粒长石砂岩,浅灰绿、灰绿色中薄层。

顶部紫红色、红色砂质泥岩,上部浅灰红、灰紫红色中薄层细粒长砂岩,夹砂质泥岩;中下部紫红色、红色钙质、砂质泥岩夹灰紫红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砂岩。

浅灰、紫红色、浅紫红色薄一厚层细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紫色泥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粉砂岩及透镜状层间砾岩数层。

黄绿、灰紫色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夹燧石层,黄绿色砂岩、灰紫色砂质泥岩、紫灰绿色细粒砂岩,中、粗粒砂岩、粉砂岩(含小砾石)、砂质泥岩,浅黄、黄绿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夹紫色砂质泥岩。

灰绿色砂岩、砂质泥岩;黄绿色中粗粒砂岩、黄绿色砂质泥岩、灰白色铝土质泥岩,泥岩及薄煤层。

石灰岩、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

白云质、石灰岩夹泥灰岩,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白云质豹皮状灰岩、白云质泥灰岩、白云岩。

白云质石灰岩、石灰岩、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质角砾状石灰岩、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粗粒砂岩、泥岩。

厚层燧石白云岩、厚层含泥质白云岩。

上部薄层泥质白云岩夹白云质泥岩,中部中厚层状白云岩、燧石白云岩;下部泥质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

底部泥岩;下部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中部厚一巨厚层白云岩。

泥质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夹泥岩。

中上部白云岩、泥质条带白云岩、夹竹叶状鲕粒灰岩;下部竹叶状灰岩、泥岩。

白云质鲕状灰岩,底部泥质条带灰岩、泥岩

下部紫红色泥岩夹长石砂岩。

下部泥质白云岩,下部砂岩。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主要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的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

局部含白云质灰岩。顶部含较多的星散状黄铁矿,下部常夹有薄层状、似层状的石膏层,

石炭系发育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分述如下:

a、中统本溪组(C2b)

b、上统太原组(C3t)

C、太原组下段(C3t1)

d、太原组中段(C3t2)

e、太原组上段(C3t3)

a、下统山西组(P1s)

b、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根据其岩性、岩相特征,划分为上、下两段:

c、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本区地表覆盖以第四系黄土为主,为全新统(Q4)、上更新统(Q3)和中更新统(Q2)。

c、全新统(Q4):主要为砂砾石和砂层,主要分布在王陶河中。

位于井田南部2019号钻孔附近,为原新升煤矿开采2号煤层时揭露,走向北北西,倾向东,倾角70°,确定落差15m左右。

位于井田西部,在ZK101号孔以西北处的山坡上,断层在地表上是在P2s1地层中断开,确定落差5m左右,倾向南东,倾角70°,走向北东—南西,区内延伸长度400m左右。为沁源详查地质填图成果。

位于井田北东部,倾角70°,倾向南东,断层在地表上是在P2s1地层中断开,确定落差5m,走向北东—南西,区内延伸长度300m左右。为沁源详查地质填图成果。

位于井田南部,走向EWE,倾向南,倾角70°,断层在地表上是在P2s2地层中断开,确定落差20m,区内延伸长度950m左右。为沁源详查地质填图成果。

位于井田南部,为原新升煤矿开采2号煤层时揭露,走向北北西,倾向东,倾角70°,确定落差5m左右。

背斜(S1):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北东,北西翼倾角7°,南东翼倾角20°,为沁源详查填图成果。

向斜(S2):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南东,北西翼倾角20°,南东翼倾角5°,为沁源详查填图成果。

背斜(S3):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南东,北翼倾角5°,南翼倾角15°,为沁源详查填图成果。

向斜(S4):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南东,北东翼倾角15°,南东翼倾角8°,为沁源详查填图成果。

位于井田西北部,是原东山煤矿在开采2号煤层时揭露的。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90m,长轴为120m,规模较小。

位于井田中部,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160m,长轴为200m。为沁源详查地质填图成果。

位于井田南部,为原新升煤矿在开采2号煤层揭露的。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170m,长轴约300m。

位于井田西部,为原新力煤矿在开采2号煤层揭露的。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100m,长轴为120m。

位于井田西部,为原新力煤矿在开采2号煤层揭露的。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80m,长轴为90m。

位于井田北西部,为原下城艾煤矿补勘2号钻孔揭露,推测长轴130m,短轴为110m,长轴为140m。

位于井田北东部,形状为椭圆形,短轴为80m,长轴为100m。为沁源详查地质填图成果。

依据勘探成果及地面填图,该区无岩浆岩活动。

综述,井田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

1.2.7.1、区域地表河流

井田南侧为近东西向才子坪山岭为分水岭,北侧冲沟水流汇入王陶河,王陶河向北流于古寨村汇入龙凤河,向西至介休境内流入汾河,南流折西于河津流入黄河,属汾河水系;其南侧冲沟和水流汇入聪子峪河,聪子峪河南流在郭道与韩洪河汇成沁河,沁河南流与河南济源流入黄河,属沁河水系。两者均属黄河流域。

1.2.7.2、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1.2.7.3、区域含水层

1、第四系冲积洪积含水层:多分布于较大沟谷及两侧一级阶地,大多含水性较好,为村镇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2、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区域内广泛出露,多见有小泉水出露,具有一定含水

3、上石炭统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主要为太原组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其富水性随埋藏深度和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变化,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之一。

4、奥陶系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区域西部广泛出露且为地下水补给区,本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好,为区域主要含水层。

1.2.7.4区域隔水层

隔水层由本溪组铝质泥岩或铝土岩,2号煤层底板至K2灰岩之间的粉砂岩、泥岩等;山西组顶界以上由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1.2.8、矿井水文地质

12.8.1井田地表水及河流

井田地表河流主要有位于井田西侧的王陶河及井田北部的下城艾河,平时干枯,在雨季流量增大,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由于地质构造为单斜,且在局部地段王陶河谷水流及潜水将补给含水层,因此,将对矿井开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井田内最高洪水位标高为1445m,低于井口标高1460.80m在15m以上,不存在洪水位对井田口及工业广场的影响。

1.2.8.2、井田含水层

井田的含水层自上而下有:

1、第四系砂砾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第四系全新统Q4及上更新统Q3,分布在井田中北部河谷地带,岩性为灰白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砂砾层及砾石层,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依地形而异,该层渗水性含水性均好,由于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条件好,但埋藏厚度薄,不易形成强含水层,因此,属弱富水性孔隙潜水含水层。

  2、上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较稳定,多呈透镜体,岩性为黄绿色,浅灰绿色中-细粒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埋藏浅时,风化裂隙及节理发育,局部含小砾。钻进消耗量达5.5m3/h,一般钻进消耗量在0.5m3/h以下,泉水流量0.22L/s,因此,该层为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3、下石盒子组K9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位于1号、2号煤层以上,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厚层状细粒砂岩,多为钙质胶结,裂隙稍发育,钻进消耗量在1.00m3/h以下,一般在0.2-0.5m3/h之间,局部地段受龙凤河补给出现富水地段,因此,含水层为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4、山西组(K8、K7)砂岩裂隙含水层

  5、太原组石灰岩(K4、K3、K2)岩溶裂隙含水层

  6、中奥陶统峰峰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7、上马家沟组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1.2.8.3、主要隔水层

11号煤至O2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由铝土泥岩、泥岩、石英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一般厚66m,其间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上11号煤以上含水层与O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峰峰组下段泥灰岩石膏层隔水层,石膏层厚度106.30m,深灰色、灰白色,以深灰色块状石膏为主,含不规则纤维状石膏,局部为角砾状,多与泥灰岩交织在一起,岩芯较完整,为相对隔水层。

2号煤至K4石灰岩之间隔水层,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组成,一般厚76.40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及陷落柱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2号煤经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由于其间存在厚度较大的粉砂岩、泥岩,且各砂岩含水性又不强,因此,垂直方向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1.2.9、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止措施

1.2.9.1、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体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井田地表河流主要有位于井田西侧的王陶河及井田北部的下城艾河,在单斜构造的影响下,王陶河水流或潜水则补给井田南部地段含水层,或在导水裂隙带作用下,进入巷道或采空区,因此,王陶河将对井田南部开采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引起矿方的高度重视。

2、构造对矿井充水的作用和影响

本井田内有落差5~15m的正断层5条,对井田影响较大是井田东南角的F1断层,断距可达15m,将可能使河水及潜水进入井田内含水层或巷道及采空区应引起矿方的重视。

据生产矿井调查,巷道见断层和陷落柱一般无水文异常,偶有少量渗水。说明断层、陷落柱导水性不明显,由此分析,构造对井田水文地质条件不会有明显影响。但由于断裂构造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使得带压开采区域突水的可能性增大,特别是使井田部11号煤层存在突水危险。

3、含水层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综合本区各含水层与开采煤层的关系,对矿井开采有直接充水影响的主要有:

(1)K8砂岩含水层:为1、2号煤层的顶板,弱—中等富水性,对矿井开采具有一定的影响,北部K8层位以上砂岩,由于有厚层的泥岩、粉砂岩隔水层存在,且一般含水性弱,因此不会影响矿井开采。根据“三下”采煤规程中硬岩石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H1=20+10,计算出2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H小=20+10=23m,H大=20+10=29m,3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H小=20+10=22m,H大=20+10=32m,因此K8砂岩在井田西南部,埋藏浅,风化裂隙发育,在导水裂隙的影响下,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在井田西侧的王陶河,河水及潜水将补给含水层,成为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水源,通过开采导水裂隙带与上覆砂岩体发生水力联系及王陶河潜水发生水力联系,而对矿井开采产生影响。

 (2)K2石灰岩含水层:为9+10号煤层的顶板,为直接充水含水层,一般厚9.30m,9+10号煤上距2号煤层底板约90.85m,下距O2含水层约74m。根据“三下”采煤规程坚硬岩石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H1=30+10,计算出9+10、11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9+10号煤层H小=30+10=48m,H大=30+10=67m;11号煤层H小=30+10=41m,H大=30+10=70m;井田南部埋藏浅,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在导水裂隙和构造裂隙叠加作用下,可以导通上组煤层的采空区积水,或在井田西侧王陶河,在导水裂隙带作用,南部潜水或河谷潜水而渗入到巷道,对煤矿生产造成威胁。另在井田,发现陷落柱7个,这样就不能排除井田内存在有其它陷落柱的可能,因此O2岩溶水将有可能通过陷落柱与K2含水层贯通或底板突水给矿井开采造成威胁。

(3)O2石灰岩含水层:为下组煤层的底板间接含水层,富水性表现弱—中等,一般对煤层开采影响小,在井田区内东部11号煤层最低标高780m,存在带压开采,因此,应该在构造破坏地段引起注意。

4、采空区及邻矿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开采的充水影响:

井田内开采2号煤层(下组煤层未采动),充水水源主要为顶板砂岩裂隙水,由于地层总体向北东倾斜,西南部埋藏较浅,并在井田内出现2号煤层露头,这样顶板砂岩裂隙水与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受降水有一定影响。经过向原矿方工程技术人员及老工人调查,矿井周围各矿与本矿无越界现象,对井田内采空区所处地质条件和井巷相对位置,根据调查对采空区积水进行了预测估算,其预测结果详见下表。

采空区积水估算采用公式:

式中:Q——采空区积水量(m3)

S——采空区投影面积(m2)

M——煤层平均厚度(m)

K——充水系数(0.2)

1.2.9.2、突水性分析

井田批采的1、2、3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是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为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9+10、11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是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为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井田北东部各可采煤层均位于奥陶系中统O2f+O2s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水位1065m之下,根据突水系数来计算奥灰岩溶水对各可采煤层的影响。

式中:Ts—突水系数,MPa/m;

P—底板隔水层承受的水头压力,MPa;;

M—底板隔水层厚度,m;

H1—煤层底板最低标高

H0—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

奥灰岩溶水水位标高(H0)1065m。

根据经验:具有构造破坏的地区,安全突水系数为0.06MPa/m,无构造破坏的地区,安全突水系数为0.10MPa/m,本区北东部为无构造破坏地区,2、3、9+10、11号煤层最大突水系数均小于安全突水系数为0.10MPa/m,故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对井田内上述煤层突水的可能性小,但要防止因断层带内岩石较脆弱及其他隐伏构造,造成的奥灰突水。

1.2.9.3、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1)2号煤层矿井充水含水层主要为煤层顶板及以上砂岩裂隙含水层,其补给条件差,以大气降水为主,单位涌水量q<0.1L/s·m,富水性弱,下组煤层9+10、11号煤层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太原组石灰岩裂隙含水层,其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是上覆含水层侧向补给,弱富水性。

(2)2号煤层在井田内存在采空区积水,其采空区位置和积水范围初步圈定,积水量进行了预测估算,下组9+10、11号煤层主要为上覆煤层采空区积水的威胁。

(3)据该矿及周边矿井生产开采涌水量调查,开采2、3号煤层矿井涌水量较小,邻近尚未开采下组煤层矿井。

(4)井田北东部各可采煤层均位于奥陶系中统O2f+O2s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水位1065m之下,存在带压开采煤层,但突水系数均在0.06MPa/m以下。

(5)经矿井充水因素分析,2号煤层矿井主要水害为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和采空区积水,下组煤9+10、11号煤层矿井主要水害为顶板石灰岩和砂岩裂隙水,上覆采空区积水的威胁。

(6)根据矿井生产实践和水害情况分析,2号煤层矿井防治水工作简单,下组煤层9+10、11号矿井防治水工程量较大。

综上所述,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关于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原则,确定本井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 

1.2.9.4、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矿井开拓面积,开采各煤层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或石灰岩裂隙水,根据生产矿井及邻近生产矿井调查,矿井涌水以顶板淋水为主,并在局部以裂隙缝出水,矿井经过排水渠流到水仓,排水量测量方法以泵量乘以排水时间得,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在雨季有所增大。原新升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t/a,开采2号煤层,正常矿井涌水量230m3/d,最大涌水量280m3/d。因此,根据整合后矿井生产能力(120万t/a),预算正常生产后各煤层涌水量(目前为基建阶段)。

拟采用常规的水文地质比拟法,为开采量富水系数法,该矿目前为基建,按照开拓方案,2号、9+10号煤层各布置一个工作面,2号煤层工作面长度120m,煤层厚度0.63m,9+10号煤层工作面长度130m,煤层厚度2.73m,每天推进6m,计算正常生产后2、9+10号煤层的涌水量如下。

本矿生产矿井涌水量Q0

2号煤层:正常涌水量230m3/d最大涌水量280m3/d

9+10号煤层:正常涌水量380m3/d最大涌水量430m3/d(根据贾郭煤矿整合的原新益煤矿推算)

(二)计算公式和预测结果

Q正常=×P=×610=450m3/d

Q最大=×P=×610=550m3/d

9+10、11号煤层预测的涌水量

Q正常=×P=×3000=1270m3/d

Q最大=×P=×3000=1430m3/d

计算所采用的水文地质参数,均系生产矿井水文地质资料,应用水文地质比拟法进行预算,预计了正常开采条件下矿井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预测方法合理,结果正确。随着开拓范围的扩大,致使塌陷裂隙的发展。上覆基岩风化带含水层,大气降水等的影响,矿井涌水量将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及时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1.3.1井筒中心坐标(X=4085955.780,Y=19606655.570,H=1462.702)全深302m,净直径5m,净断面积19.6m2,副立井设计302米,现深235米,需再延伸67米。

1.3.3分别在两组马头门上方2米处设计有上下组煤管子道,断面技术特征另见施工图。

GB/Z 2.1-2019标准下载1.3.4在井底设计有井底水窝与泄水巷。

1.3.5为尽快使回风井、副立井形成系统,两井筒及时装备,副立井施工完井筒后,先施工下组煤井底车场,并在东侧车场拐弯处掘一临时联络巷与总风巷贯通,形成通风排水系统。

具体详见太原明仕达设计院提供的图纸。

第二章施工准备与场地布置

(1)在工广内布置的临时建筑尽量避开拟建的永久建筑位置或在使用时间与拟建永久建筑的施工时间错开。

(2)临时建筑的布置要符合施工工艺流程的要求,做到合理布置。临时工业建筑,为井口服务的设施,布置在井口周围。动力设施靠近负荷中心,木材、钢筋、机修加工厂房,靠近器材仓库和堆放场地。建筑施工器材运输、堆放方便。

CECS285-2011标准下载(3)符合环境保护、劳动保护、防火要求。

2.1.2施工总平面布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