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搭设安全论文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脚手架搭设安全论文脚手架是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临时设施,其搭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脚手架搭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提高脚手架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材料质量问题、搭设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脚手架搭设前,必须对材料进行严格检验,确保钢管、扣件等符合国家标准。同时,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搭设方案,并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搭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至关重要。施工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熟悉脚手架的结构特点和使用要求。此外,还需加强现场管理,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定期对脚手架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隐患,也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措施。
总之,脚手架搭设的安全管理需要从材料选择、方案设计、施工操作到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只有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到位0801.钢筋闪光对焊工艺标准(414-1996),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为建筑施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2.2、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交底要详实,使施工作业人员真正能按照施工方案和规范的要求去完成自己的作业,坚决杜绝现场的随意性施工。
2.3、脚手架搭设人员必须是经过按现行国家标准《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5036)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上岗人员应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在使用经过培训持证的架子工搭设的同时,要杜绝架子工的经验搭设法,要使架子工从搭设开始就能按照方案和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以达到从源头上杜绝脚手架的安全隐患。另外,为保证架子工队伍的稳定,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各单位对使用的架子工成立专业队伍,实行架体单独承包经营。
2.4、脚手架的地基与基础是整体的最主要的承压部位,是保证脚手架搭设质量的重要环节。规范中规定:脚手架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必须根据脚手架搭设高度、搭设场地土质情况与现行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202)的有关规定进行。
目前,施工现场对脚手架的地基基础较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普通多层建筑搭设高度低于25m时,其基础可用素土夯实找平,上面铺50mm厚木板。高层用脚手架的基础必须在方案中进行设计计算,要根据施工现场地耐力情况设计基础做法,可采用回填土进行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时,用枕木支垫;或浇筑150mm厚C20混凝土,再仰铺12~16号槽钢。脚手架的基础必须考虑排水措施,其排水措施应规划在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内,做到脚手架底座面标高高于自然地坪50mm,并在立杆基础周围设排水沟,排水沟纵向坡度宜控制在1‰~2‰。
当脚手架基础下有设备基础、管沟时,脚手架使用过程中不应开挖,否则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2.6、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脚手架底层步距不应大于2m。
2.7、脚手架的内侧与建筑物的距离大于150m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不使落物对作业层以下发生伤害,可采用安全网隔离或脚手架板隔离。
2.8、立杆是脚手架的主要受力杆件,立杆纵距必须按搭设高度经过设计计算确定取值,横杆、步距按脚手架规范规定取值。规范中规定: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脚手架搭设过程中宜采用3m、4.5m、6m三种长度的钢管,对照规范的要求,重复组合,合理使用长短钢管,才能符合检查标准的要求。)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立杆顶端宜高出女儿墙上皮1m,高出檐口上皮1.5m。
2.9、脚手架的阴阳角处应形成井字架,由于脚手架宽度一致,故转角处应呈正方形,补足里立杆。转角处立杆间距应在方案中对脚手架的搭设长度预先进行纵距平分。交底中认真交待,搭设过程中,严格检查。
2.10、目前的现场施工中,连墙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连墙件在建筑物结构便于设置的地方多设,不便于设置的地方少设或不设,造成局部连墙件偏少。规范中规定:连墙件的设置应在满足方案中计算要求外,还应满足下表规定。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宜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宜优先采用菱形布置,也可采用方形、矩形布置;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2步)。
(2)、对高度在24m以下所采用的柔性连接,采用拉的材料直径偏细,拉与撑的距离偏大。规范中规定: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宜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扶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对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连墙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连墙件中的连墙杆或拉筋宜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应采用上斜连接;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采用拉筋必须配用顶撑,顶撑应可靠的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拉筋应采用两根以上直径4mm的钢丝拧成一股,使用时不应少于2股;亦可采用直径不小于6mm的钢筋。
2.11、纵向剪刀撑是加强脚手架结构整体刚度以保证脚手架稳定的重要措施。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下表的规定确定。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45°~60°之间:
(2)、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的两面三刀端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中间各道剪刀撑之间的净距不应大于15m。
(3)、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整个高度上连续设置剪刀撑。
(4)、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宜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5)、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6)、剪刀撑的搭设应随立杆、纵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各底层斜杆下端均必须支撑在垫块或垫板上。
2.12、脚手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等,应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撑,但应将脚手板两端与横向水平杆可靠固定,严防倾翻。此三种脚手板的铺设可采用对接平铺,亦可采用搭接铺设。脚手板对接平铺时,接头处必须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伸长度应取130~150mm,单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应大于300mm;脚手板搭接铺设时,接头必须支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应大于200mm,其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竹笆脚手板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且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用直径2mm的镀锌铁丝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作业层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应取150mm,其两端均应与支撑杆可靠固定。脚手板的探头应用直径3.2mm的镀锌铁丝固定在支撑杆上。在拐角、斜道平台口处的脚手板,应与横向水平杆可靠连接,防止滑脱。自顶层作业层的脚手板往下计,宜每隔12m满铺一层脚手板。第一步架必须设置安全兜网。
2.13、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要按规范的要求分阶段进行;验收内容要量化。对检查验收出的问题必须进行及时整改,不整改完,坚决不投入使用。
2.14、模板支架立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板支架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底层步距不应大于2m。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可采用搭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②、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2)、支架立杆应坚直设置,2m高度的垂直允许偏差为15mm。
(3)、设在支架立杆根部的可调底座复合三明治施工方案(涂料),当其伸出长度超过300mm时,应采取可靠措施固定。
(4)、当梁底模支架立杆采用单根立杆时,立杆应设在梁模板中心线外,其偏心距不应大于25mm。
2.15、满堂模板支架的支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堂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2)、高于4m的模板支架,其两端与中间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一道剪刀撑。
(3)、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第2.11条的规定。
编写:
电力工程施工组织计划03--整理汇总(32个) 日期:200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