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混凝土浇筑作业指导书是为了规范混凝土施工过程、确保工程质量而编制的技术文件。它详细规定了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和安全措施等内容,旨在提高施工效率并保证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在浇筑前,需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及隐蔽验收、机械设备调试和原材料检验等。模板应稳固、严密,防止漏浆;钢筋位置准确,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同时,应对天气条件进行评估,避免不利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配合比拌制混凝土,确保搅拌均匀。运输时尽量缩短时间,避免离析。振捣是关键环节,必须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使混凝土密实,无蜂窝麻面。分层浇筑时知名集团住宅楼(毛坯房)交付标准,63页pdf下载,注意上下层衔接时间,防止冷缝产生。
养护工作不可忽视,应在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洒水或使用养护剂,保持湿润状态,以促进混凝土强度发展。此外,还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设置警示标志,配备防护设备,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通过执行本指导书,可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⑸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予先明确,经设计及工程监理审查认可。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易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 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用水冲射形成毛面时,须达到0.5MPa;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MPa。
— 对有抗渗要求的薄壁结构,宜做成榫槽状或设置止水板。但其表面仍须进行凿毛处理。
— 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应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应铺一层10~30mm厚的1:2水泥砂浆。
— 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不少于1.2MPa。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时,不得低于2.5MPa。
⑹ 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混凝土构件时,应随浇筑高度的上升分层减水。
⑺ 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宜采用二次振捣及二次抹面,如有泌水现象,应用麻袋或海棉吸水。
⑻ 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中断,其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硬化速度和振捣能力经试验确定。一般可参照表5.1和5.2的规定执行。
水工工程浇筑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 表5.1
路、桥工程浇筑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 表5.2
如果间歇时间过长,应在现场进行重塑试验,不能重塑时,按施工缝处理。
⑼ 在混凝土烧筑过程中,前方应派木工、钢筋工值班,经办技术员则对浇筑现场全面负责,随时监控支架及模板的坚固性及稳定性以及钢筋保护层、预埋件的位置等。
5.1.5.2 码头胸墙、靠船墩、系船墩、桥梁墩台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要求
⑴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要认真考虑每层的浇筑厚度,以及第二层复盖时间不超过第一层的初凝时间,根据前面的条件,算出混凝土每小时的搅拌强度。
⑵ 趁低潮位浇筑混凝土时,还应绘制潮位和混凝土上升的相关曲线,依据曲线来调整混凝土的浇筑强度,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大于潮水上涨速度,并保持混凝土在水位以上进行振捣。底层混凝土初凝前不宜受水淹没。
⑶ 严格分层,确保不出现冷缝。复盖时间如果超过下一层混凝土初凝时间,因下层混凝土不会产生塑性变形,这样上层混凝土在振捣时就会振裂下层混凝土形成隐性裂缝而破坏。所以在施工中应避免冷缝产生。
⑷ 大体积墩台基础混凝土,当平截面积过大时,可进行分块浇筑。分块应符合下列规定:
— 分块应合理布置,各分块平面积不宜小于50m2;
— 每块高度不宜超过2m;
— 块与块之间的竖向接缝,应与基础平截面长边垂直;
— 上、下邻层混凝土间的竖向接缝,应错开位置做面企口,并按施工缝处理。
⑸ 大体积混凝土,应参照下述方法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度:
— 在混凝土中掺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 减小浇筑层厚度,加快混凝土的散热速度。
— 混凝土用料应避免日光曝晒,以降低初始温度。
— 在混凝土内埋设冷却管通水冷却。
— 在混凝土中掺大块石。
⑹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块石,应符合下列规定:
— 掺块石数量不宜超过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 应选用无裂纹、无山皮水锈的块石。块石的厚度不小于150mm.
— 块石距模板边的距离不小于300mm。
— 块石应立放在新浇筑的混凝土层上,并被混凝土充分包裹。埋放前应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块石与块石之间的净距不得小于100mm。
5.1.5.3 钢筋混凝土梁在支架上浇筑的要求
⑴ 浇筑简支梁的混凝土时,一般宜按梁的全部横断面斜向分段、水平分层地连续浇筑。
⑵ 在支架上浇筑一般跨径悬臂梁混凝土时,应从跨中向两端墩台进行。其邻跨悬臂应从悬臂向墩台进行。悬臂梁桥吊梁的混凝土,应在悬臂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0%后再进行浇筑。
⑶ 在支架上浇筑较大跨径简支梁及在基底刚性不同的支架上浇筑连续梁或悬臂梁的混凝土时,应按下列方法之一进行:
— 加快浇筑作业,使全梁混凝土在最初浇筑的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完毕。
— 将梁分成数段,按适当顺序分段浇筑,以消除支架沉降不均匀的影响。
— 在支架上预加等于梁自重力的荷载,使支架充分变形。预加荷载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逐步撤除,预压后的支架标高与设计不符时,应进行调整。
— 梁、板组合结构,应保证梁与板良好结合。采用预制梁和现浇板时,即使设计计入梁和板的收缩差影响,但混凝土龄期差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
5.1.6 混凝土养护
5.1.6.1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加以覆盖,结硬后保湿养护。
5.1.6.2 养护方法应根据构件外型选定,可采用:
⑴ 盖草袋洒水养护
⑵ 黄泥(砂)围堰蓄水养护
⑶ 塑料管扎眼喷水养护
⑷ 涂养护剂养护
5.1.6.3 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与所采用的水泥品种、温度、空气湿度及掺外加剂有关,其具体规定见表6。
混凝土潮湿养护时间 (表6)
当气温低于5℃时,应覆盖保温,不得向混凝土面洒水。
5.1.6.4 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条件与拌和用水相同。
5.1.6.5 认真填写养护记录,根据“养护记录”核实所浇筑的混凝土构件是否达到养护期的要求。(养护记录见附录Ⅲ)
5.1.7.1 混凝土的表面缺陷有以下几方面:
⑴ 外轮廓线不分明:线不直、面不平、表面光洁度差。
⑵ 模板拼缝漏浆、裙脚漏浆,在漏浆部位形成蜂窝。
⑶ 新、旧混凝土接茬掉泪、不平整。
⑷ 拉杆洞缺陷。即拔不出的拉杆,未在模板面端头预先进行处理,而直接在混凝土面烧断。
⑸ 鱼鳞状水印。是由外模一次安装到顶,内模分层施工,当构件设有水平施工缝而造成。
5.1.7.2 振捣技术差,造成混凝土的表面缺陷
⑴ 表面气泡多、麻面、砂斑、砂线等。
⑵ 蜂窝、孔洞、露筋等。
⑶ 松顶、表面龟裂。
5.1.7.3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水化热以及老混凝土的约束力造成的混凝土施工缺陷
⑴ 混凝土裂缝
⑵ 新混凝土上部裂缝
5.1.8 混凝土施工缺陷的修补
5.1.8.1 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对混凝土结构性能有影响的施工缺陷,必须会同设计单位、监理研究确定修补方案,并按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修补。
⑵ 修补材料应选用粘接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收缩(或微膨胀)颜色与混凝土基本一致的材料。
⑶ 修补完成后,应立即遮盖,防止烈日曝晒或雨淋。用水泥配制的材料,还要进行认真地养护。
5.1.8.2 混凝土表面缺陷的修补一般砖砌体砌筑技术交底,可按以下规定进行:
⑴ 影响外观的严重砂斑、麻面,应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冲洗干净后,可用1:2水泥砂浆仔细抹平,并用薄膜覆盖养护。
⑵ 蜂窝、孔洞,局部缺陷应将松散薄弱部份全部凿除,用钢丝刷和压力水冲洗干净,稍干后(面干湿润状态)在表面涂刷一层环氧树脂粘结剂,然后采用比原混凝土强度高一级的无收缩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填塞修补。环氧树脂粘结剂可增加新、老混凝土之间的粘接能力。对于体积较小的蜂窝、孔洞可直接采用丙乳砂浆或环氧砂浆修补。
5.1.8.3 露筋则应凿除至钢筋内表面至少2mm,保证钢筋四周均匀为新的同一材料包裹。修补方法同上。
5.1.8.4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⑴ 应对裂缝产生原因和性质进行调查后,提出修补方案。
⑵ 缝宽随温度变化的裂缝2020岩土结构-基础正式课及公开课讲义第十课-砌体结构房屋部件设计及抗震设计,宜在低温季节裂缝宽度较大时修补。
⑶ 宽度在0.2mm及其以上的纵深或贯穿裂缝,可采用水泥灌浆。灌浆宜采用封闭裂缝表面后间隔安设灌浆嘴,压力灌浆的方法进行。
⑷ 宽度在0.2mm以下,深度不大,且已经停止发展的表面裂缝,应按有关规定清洁表面后,用环氧树脂浆液涂刷若干遍以密封裂缝。或采用沿裂缝凿U形槽用环氧树脂浆液或胶泥封闭,必要时再贴玻璃纤维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