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远距离无源卡停车场管理方案远距离无源卡停车场管理方案是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旨在提升停车场的通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并改善用户体验。该方案通过无源RFID卡和读写设备实现车辆身份识别与管理,无需电池供电,具有高可靠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特点。
系统的核心是远距离无源卡和高性能读卡器。当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安装在入口处的读卡器会自动识别车辆上的无源卡信息,无需司机停车或手动操作。识别后的数据将实时传输至后台管理系统,用于验证车辆权限、记录进出时间以及计算停车费用。对于月租车用户,系统可预先授权其无源卡,确保快速通行;而对于临时车用户,系统支持自动计费并与支付平台对接,实现无人化收费。
相比传统停车场管理方式,该方案具备显著优势:首先,无源卡无需电池,免维护,降低了使用成本;其次,远距离识别技术大幅提高了通行速度,减少拥堵;最后,系统支持全天候运行,适应各种天气条件。此外宁波市建设工程资料统一用表(2022版) (市政)市政分册通用表终稿,结合车牌识别、云端数据分析等技术,还可扩展车位引导、错峰共享停车等功能,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
总体而言,远距离无源卡停车场管理方案为现代化停车管理提供了高效、经济且环保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工业园区等多种场景。
感应量灵活调节,确保客户对不同车辆的判别要求;
快速反应设计,适应大车流量的运行系统;
智能逻辑判断,确保各类复杂组合的判断。
采用反应设计,确保安全;
全功能逻辑判断(非延时),确保不发生误动作。
采用优质元件,精心筛选、制作,确保质量;
采用双向对讲,双方交流便捷;
采用进口工控电脑主机改装,确保工作可靠;
采用进口集成块制作PLC电路;
单片机程序化设计,适应国人的习惯,且便于升级;
大容量内存和超大容量硬盘,使系统数据储存量达3年以上;
读卡器将设定数据的无线电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送。当贴有电子标签的车辆驶入大门附近的发射天线工作区时,车辆上电子标签被发射天线的微波激活,向外发射高频电磁波,接收天线接收到来自标识卡信号,并经过信号传输器传送到读卡器,读卡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得到卡号,并送至控制中心微机或相应的控制器,如果是合法车辆,道闸自动抬起放行,由于是远距离识别,车辆可以实现不停车进出。
1、远距离有源卡技术参数
工作频率: 902~928 MHz
有效识读距离最大可达10米
内存容量: 1024bits EEPROM内存,可进行读、写、擦除再写操作。以字(32bits)为单位存储编址、和存储锁定,其中96 Bit用作系统参数在出厂时已锁定,928 Bit为用户应用开发区。用户可对指定字区永久写保护,使应用系统安全可靠。
内存可反复擦写100,000次以上,有效使用寿命可达十年以上。
读写速率: 理论上,从单个标签上读取32bits耗时少于1.5 ms ,从无源卡上写入32bits耗时少于30 ms。
防冲突:采用二进制树防冲突协议,允许工作区内有多个无源卡时的可靠读写。
无源卡采用薄膜塑料封装,具有一定的防拆功能。
工作温度:-30℃ ~ +70℃
工作频率:902MHz~928MHz
工作方式:以广谱跳频(FHSS)或定频脉冲发射方式工作
输出功率:+10~31.5dBm可调整;
读卡速度:单卡平均读取每32bits小于10ms
防冲突:采用有效的二进制树防冲突协议,不管工作区有多少个标签,一次可有效识读多达30个无源卡。
通信接口:一个Wiegand 26/34口,可兼容国内现有停车场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另有一个RS485口,可进行双向数据传输,通信协议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
天线:N座,外接一个微波天线。连接电缆长度一般为3米(如果外接天线增益大于12dBi,则电缆长度可达10m)
发光二极管(LED):红灯指示电源,绿灯指示读卡状态,黄灯指示是否连接天线;
供电:配220V交流转+5V直流转换器;
功耗:峰值功率小于12W;
工作温度:-30℃~+55℃;
一、施工人员组成(乙方):
作为承造商我们可以保证在合约签订后,按照要求的时间将设备运抵贵停车场,我公司工程师带领专业施工人员负责安装、调试、培训及开通检验,贵方负责安装场地的确认、清理,并协助提供有关电源、水等相关服务。
作为本系统制造商,我们可以承诺,该系统设备保修二年(人为或自然灾害损坏除外),终身维护。提供系统更新或提高软件版本升级,我方即时通知和协助贵停车场进行已运行的系统改进提高,并无偿提供软件新版本,使用户的系统始终处于最先进的水平和最完善的状态。
1、本系统调试开通后宽厚板工程二标段(土建)施工组织设计,我方免费为贵方操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地点
可以在我方公司内,也可以在贵方工地进行现场指导。
2、培训内容:(1)各级人员的操作培训;
瑞丽备案施工组织设计 (2)感应式卡、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3)系统硬件、软件组成功能特点;
(4)一些常规维护及故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