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应用手册-刘金砺_高文生_邱明兵-2010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应用手册-刘金砺_高文生_邱明兵-2010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4.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825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应用手册-刘金砺_高文生_邱明兵-2010

8.1桩基震害 281 8.1.1非液化土中桩基的震害 281 8.1.2'液化土中桩基的震害 286 8.2桩基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91 8.2.1一般规定 291 8.3桩基竖向抗震承载力验算 294 8.3.1可不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桩基 294 8.3.2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竖向抗震承载力验算 294 8.3.3液化土中桩基的竖向抗震承载力验算 :295 8.4桩基水平抗震承载力验算. 296 8.4.1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水平抗震承载力验算 296 8.4.2液化土中桩基水平抗震承载力验算 298 8.5坡地岸边桩基整体稳定性抗震验算: 299 8:5.1·影响坡地岸边建筑桩基整体稳定性的因素 299 8.5.2土质边坡桩基整体稳定性验算一—圆弧滑动条分法. 299 8.5.3存在外倾基岩或软弱层折线形滑动面桩基的整体稳定性验算 折线形滑动面传递系数法 304 8.6·桩基结构承载力抗震验算: 8.6.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 310 8.6.2承台结构承载力抗震验算 310

8.6.1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 310 8.6.2承台结构承载力抗震验算 310 8.6.3桩身结构承载力抗震验算 310 8.6.4·液化土中桩基础设计计算案例 320 8.7桩基抗震构造措施 329

B.7桩基抗震构造措施

DB51T 1191-2011 绿色食品 枇杷生产技术规程8.7.1桩身配筋 329 8.7.2承台体系抗震构造措施 329 本意参考文献 336

8.7.1桩身配筋 329 8.7.2承台体系抗震构造措施 329 本意参考文献 3.35

9.1概述 336 9.2灌注桩施工 336 9.2.1灌注桩施工的共性问题 337 9.2.2泥浆在灌注桩施工中的应用 ·339 9.2.3泥浆护壁钻、冲孔灌注桩 :342 9.2.4旋挖钻机成孔灌注桩 345 9.2.5沉管灌注桩和内夯管灌注桩 346 9.2.6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349 9.2.7长螺旋钻孔压灌桩 ,351 9.3灌注桩后注浆工法 353 9.3.1 灌注桩后注浆工艺流程 353 9.3.2 注浆装置的设置与要求 353 9.3.3灌注桩后注浆施工 354 9.4混凝土预制桩与钢桩施工 355 9.4.1 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 9. 4.2 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357 9.4.3 混凝土预制桩的接桩 358 9.4.4 沉桩 359 9.4.5 钢桩施工 363 9.5承台施工 365 9.5.1基坑开挖和回填 365 9.6灌注桩施工常见问题与处理 *366 9.6.1干作业螺旋钻孔灌注桩常遇问题与处理 :366 9.6.2泥浆护壁正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常遇问题与处理 :368 9.6.3旋挖钻机成孔灌注桩施工常遇问题及处理 370 9.6.4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施工常见问题与处理 9.6.5灌注桩后注浆施工常见问题与处理 372 9.6.6灌注桩桩底后注浆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373

第10章桩基疑难问题释义

10.1.桩基设计基本规定与原则 375 10.2桩基构造.· 384 10.3桩基竖向承载力 386 10.4桩基水平承载力与位移 394 10.5承台设计和桩基结构承载力 395 10.6桩基沉降计算·

10.7桩基抗震设 10.8桩基施工 39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条文部分) 网终下带说明

1.1桩基技术标准演进与桩基技术发展

桩基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推动桩基技术的不断进步,桩基的工程应用实践要求制定相应的技 术标准来进行指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科技促应用,应用促标准,标准促实践,实践 促科技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也处于由起步到加速再到较快平稳发展的过程,建筑 桩基技术紧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向前发展,这不仅反映在桩基技术的软硬件方面,而且在桩 基的设计理念上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作为桩基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自然地凝聚着这 些发展和进步。我国桩基技术标准与桩基技术发展的联动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桩基技术初始发展阶段一一制订《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

1.1.2桩基技术加速发展阶段制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第 1 章 概 论

技术研发全面提速。建筑桩基技术发展显示以下3个特点。 1.成桩技术提高,桩型趋于多样 随着工程的规模、性质、地域、地质条件等的扩展和变化,对于桩基的成孔成桩工艺、桩 径、桩长和单桩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的更高要求。以自主研发为主,在成桩技术、工艺、桩型方面 形成了多系列、多类型。就成桩方法而言形成了三大系列: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就 桩材而言已不限于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管和型钢制成的桩也开始应用于软土地区的某些特殊 工程。

2.试验检测和质量控制受到重视

随着工程规模的迅速扩大,单桩静载试验也大规模展开,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桩型和尺度 检资料不仅为工程质量控制而且为桩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基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 高低应变动测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施工过程的工程监理制度开始受到重视,逐步建 来

3.着眼长远开展试验研究

为揭示群桩基础在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下的工作和破坏机理,研究群桩承载力和沉降变形计 算,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与山东黄河河务局合作于1979~1980年在济南洛口粉土场地进 行了系统的单群试验。试验涵盖不同桩径、桩长的单桩试验24根,不同长、不同桩距、不 司排列和桩数高、低承台群桩试验44组(含2组长期荷载试验),取得了竖向荷载下桩侧阻力、 端阻力、承台土反力、桩顶反力随荷载、时间的变化,桩基沉降随荷载的变化,桩间土压缩变 形随桩距、荷载的变化等资料;水平荷载下各排桩桩顶水平力的分配、桩身弯矩沿桩身的分配, 承台侧向土抗力和承台底摩阻力对水平承载力的贡献,单桩与群桩中基桩水平承载力和桩顶水平 立移的对比,单、群桩水平荷载下破坏性状对比等也获得颇有价值的成果。 为研究软土中群桩基础的承载力和沉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华北电力设计院合作于 1988年结合大港电广工程在现场进行了大比例群桩模型试验和工程原型观测。试验涵盖桩数为4 X4、33、桩距为3d、4d、6d的群桩9组、单桩6根,取得了软土中群桩桩侧阻力、端阻力、 承台土反力随桩距的变化,桩间土和端以下土的竖尚变形随桩距的变化的有关资料。 对于考虑承台分担荷载和考虑上部结构、承台、桩、土的共同作用分析计算问题,中国建筑 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对不同地基土、多层和高层建筑桩基进行了 大量工程测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结合大量群桩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得到随桩距、承台与桩长 比变化的承台效应系数和箱筱承台内力的变化规律。 基于工程实践经验和试验研究,1990年起着手组织编制涵盖各种桩型的《建筑桩基技术规 范》JGJ94一94。由此,我国建筑桩基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全面纳人了规范有序的轨道,技 术上摆脱了落后,管理水平获得了提高,安全和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1.1柱基技术标准演进与桩基技术发展

大承台厚度的办法,从既有工程沉降观测结果看,其效果不佳,不仅增大投资,而且碟形沉降明 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提出变刚度调平设计新理念,其基本思路是调整 长(有合适持力层时)、桩数,强化荷载集度高、面积大的核心筒的桩土支承刚度(按常规桩基 设计),弱化外框架柱的桩土支承刚度(按复合桩基设计、有合适持力层还可减小桩长),促使内 外沉降趋于均匀、承台内力减小。为研究变刚度调平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还先后在 河北石家庄(与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和北京通州进行了大型模型试验。近.10年来,对 29项工程按变刚度调平设计原则进行了设计优化,建成后实测差异沉降仅为0.03%~0..18%, 据19项工程统计,节约投资5606万元

2.研发后注浆技术,灌注桩生命力增

1993~199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所先后研发成功灌注桩桩底和桩侧后注浆技术,以 加固灌注桩沉渣、泥皮和桩周一定范围土体,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应用过程,结合工程 进行了大量对比试验,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增幅为50%~120%,依土的类别和性质而异,粗粒 土(砂土、砾石、卵石)最高、粉细砂和粉土次之,黏性土最低。通过模型试验、现场注浆桩的 开挖试验,对后注浆的扩散、加固机理、后注浆群桩的工作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实践, 总结形成了承载力估算、沉降计算折减、后注浆施工工艺与设备成套技术。后注浆工法已由建设 部于2000年批准为国家级工法。由此,促使适用不同地质条件、尺度和承载力调整灵活的灌注 桩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不仅成为各类建筑物的主导桩型,而且大量应用于桥梁市政等诸多领域。 3.成桩技术和设备推陈出新 长螺旋钻机由于成孔效率高而受到青,但存在孔、孔底虚土、水下不能作业等缺点。 年来,研发成功长螺旋钻孔、压注、后插钢笼一次成型的设备和工艺,克服了上述缺点,成为以 黏性土、粉土为主的场地中小直径、长度不大于28m灌注桩的较先进成桩方法。 传统的正反循环回旋钻成孔技术,虽仍应用较多,但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旋挖钻机发展较 快,并逐步实现国产化。由于其排浆量少、作业环境较文明,对于非软土、非嵌岩条件成桩具有 优势。 传统的沉管灌注桩,由于其挤七效应和质量控制难度大,断、缩颈等质量问题频发,基至 造成全部工程返工或房倒屋塌等严重事故,21世纪初已趋于淘汰,并为预应力管桩所取代。预 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经济指标较好,施工简便。沉桩挤士 效应虽仍存在,但对桩身质量影响较小。在控制桩距、沉桩速率、采取加速土体排水措施情况 下,可保证其安全和质量 4.桩基设计凸显变形控制

4.桩基设计凸显变形控制

取的措施包括三方面。一是设置沉降后浇带,消除施工期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影响。这种措施一般 情况下是有效的,对于饱和黏土地基效果相对较差。二是地基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地基,对裙 房基础采取增沉措施,即采用天然地基柱下独立桩基加防水板。三是对于软土场地承载力不够的 情况下,为适当增大裙房沉降,采用复合地基或疏短桩复合桩基。 3)深基坑的回弹变形效应 随着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基坑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基坑开挖产生的基土 回弹变形引发两方面效应,一是非软土地区先开挖后成桩,回弹再压缩变形对主裙连体建筑的裙 房产生增沉有利影响;二是软土地区先成桩后开挖,回弹变形对已成桩产生拉拨不利影响。 非软土地区,基坑支护多采用桩锚、土钉墙等不影响基坑作业空间的支护形式,基桩往往是 在基坑开挖后施工。主体建筑基桩长度一般超过回弹变形层深度,敌回弹再压缩变形不会导致桩 基沉降加大,且回弹变形的大部分先于基桩施工结束前完成。而裙房基坑坑底在开挖后回弹便开 始发生,当天然地基基础或疏短桩桩基在承受上部自重和使用荷载后,虽其附加压力理论值为负 值(超补偿),但仍会产生回弹再压缩变形,其数量随基坑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北京地区, 对于10~20m深基坑,裙房再压缩沉降可达15~25mm。由此导致主裙差异沉降减小,成为 种有利效应。 软土地区一般采用先成桩后开挖(因基坑内支撑影响成桩作业)。坑底回弹变形对已施工的 疏布抗浮桩产生预拉应力,建筑物投人使用,停止降水,水位回升,抗浮桩进人正常工作状态。 设计时,应将回弹预拉力与水浮力引起的桩身拉拔力叠加,验算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此可见,在 软土地区,抗浮桩先于基坑开挖成桩的条件下;回弹变形对抗浮桩是一种不利效应 在上述桩基技术全面进步、工程建设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背景下,修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一94势在必然地提上日程。修订不仅吸纳了桩基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和新鲜 经验,而且适应国家技术政策的调整,如关于工程安全性、耐久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要求, 在桩基工程的设计、施工

1.2.1调整的主要内容

1.建筑桩基安全等级改为建筑桩基设计等级; 2.限制挤土沉管灌注桩的使用范围,补充抗震度防区预应力空心桩的应用规定; 3.调整灌注桩主筋和箍筋配置的有关规定,取消灌注桩在一定条件下可只配桩顶连接构造 筋的规定; 4.调整灌注桩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规定; 5.调整基桩最小中心距的规定; 6.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以综合安全系数设计法取代分项系数设计法: 1)荷载效应取值以标准组合的标准值取代基本组合的设计值; 2)抗力以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综合安全系数的特征值取代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 以抗力分项系数的设计值; 7.调整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承载力特征值在不考虑地震作用和考虑地震时的计算模式; 8.调整承台效应系数; 9.取消桩基承载力的群桩效应系数:

10.调整单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统计经验值; 11.调整嵌岩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系数; 12.调整桩基软弱下卧层验算; 13.调整单、群桩水平承载力计算方法; 14.调整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桩基沉降的经验系数; 15.调整三桩承台受弯承载力计算; 16.调整承台受柱(墙)冲切和受基桩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增加承台受冲切承载力截面 高度影响系数; 17.调整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混凝士受剪承载力以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代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增加受剪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增列承台梁斜截面受剪承载 力计算公式; 18.调整灌注桩孔底沉渣厚度控制标准; 19.调整混凝土预制桩接桩技术: 20.调整承台和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的技术要求。

1. 2. 2 增加的主要内容

1.增加桩伐基础减小差异沉降和承台内力的变刚度调平设计; 2.增加预应力管桩和预应力空心方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3.增加后注浆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4.增加桩基耐久性设计规定; 5.增加考虑桩径影响的Mindlin应力解计算单桩、单排桩、疏桩基础和复合桩基考虑回弹 再压缩的沉降计算; 6.增加软土地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设计与沉降计算; 7.增加抗压桩、抗拔桩桩身承载力和抗拔桩裂缝控制计算; 8.增加后注浆灌注桩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9.增加长螺旋钻孔压灌混凝土后插钢筋灌注桩施工技术; 10.增加预制桩静压沉桩技术和质量控制。

1.1划分建筑桩基设计等级的目的和原则

第2章桩基设计基本规定

2.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划分

划分建筑桩基设计等级,旨在界定桩基设计的重要性、复杂程度、计算内容和应采取的相应 技术措施。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划分建筑桩基安全等级的原则是根据建筑物的破坏后果 (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经济损失、产生社会影响)的严重性为主导,即侧重于满足承载能力极限 状态安全度要求。本次修订,对桩基设计等级的划分调整为既考虑破坏后果,又要兼顾满足正常 使用的可靠性要求。这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对建筑物使用功能要求提升;高低层连体、体 型复杂、结构刚度与荷载不均、场地和地基条件异常等情况趋多,控制建筑物差异变形更显 重要。

2.1.2.建筑桩基设计等级具体划分

2.2桩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2.2.1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演变

2.2桩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将可靠度理论引入土木工程设计,我国于1984年制订了《建筑结 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一84,2000年经修订后,批准颁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一2001。该标准规定,建筑结构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 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并规定制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宜遵守本标准规定的原则。 建筑桩基与建筑结构一样,其极限状态包含两类: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前者表征安全性功能,后者表征桩基的适用性和耐久性功能。桩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是指桩基 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整体失稳或发生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桩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指桩基 达到正常使用所规定的变形限值或达到耐久性要求的某项限值。

第2章桩基设计基本规定

2.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项系数设计法

桩基的工作性状和承载性能比上部结构更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就单桩承载力而言,首 先是与变异性很大的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其次是的施工在隐蔽条件下进行,而且成桩方 法与工艺不一,其质量可控性较差,变异性较大。由此导致单桩承载力的变异性增加,借助于理 论模型和经验方法计算解决是不可行的。 再次,绝大多数工程桩基是群桩,群桩基础由于受承台一桩群一土的相互作用,导致其工作 性状和承载力与单桩差异较大,而要建立适用于各种情况的群桩承载力极限状态的力学模型尚有 困难。因此,只能近似以单桩承载能力为分析对象来描述桩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显然这种作法 是不完善的,如同目前上部结构以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来描述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一样 带有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末,行业管理部门倡导在岩土工程领域推行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建筑 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一94随之实施了转轨。 基桩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为:

Y,Sck +≥YQrcSQk uk

可变荷载Qk与永久荷载Gk之比:

K(1+ Ysp α(Yc.+ $Yo)

2.2杆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讯

Ys = 1. 60。

医2克桂基设计基本规定

Sck +yeSaik≤K(e,Yo, Y)

s Sck +. QuK K(1+) Ysp = ac(1+) αYG

2.2柱基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有关国家和地区规范关于桩基承载能力设计

2.2.3桩基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2.3柱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没计

考虑到桩基是上部结构在地下的延伸,其结构材料、性能、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涵与上部结 构一致,因此,桩基结构设计采用与上部结构相同的原则设计,即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项系数 设计法设计。与上部结构不同的是要根据承台的受力特征计算其所受冲切力、弯矩和剪切内力, 然后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设计承台截面和配筋。有关承台的计算在第7章详述。 桩身包括混凝土和钢质两种,绝大部分为混凝土桩。桩身结构设计要考虑其受力特点和水土 介质对于桩身材料的耐久性影响以及灌注桩成桩工艺对桩身强度和截面尺寸的影响,这部分内容 详述干第7章,

2.3.1桩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内涵

,3桩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第2章柱基设计基本机

注:lo为相邻柱(墙)二测点间距离,H。为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m)。

2.3枉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第2章杆基设计基本规定

电梯井的倾斜率超过0.003便会显示出运行不顺畅,对于高速电梯的竖向导轨垂直度要求 更高。 6)高耸结构桩基的整体倾斜 高结构是指整体性和刚度都很大的结构物,包括烟窗、水塔、筒仓、工业用各种塔式结构 物。这类高耸结构物的使用功能要求相对于高层建筑单一,由于差异变形而受损的概率较低。但 随高度的增加,由于倾斜而产生的重力二阶效应随之增大,即由于倾斜引起的附加弯矩随高度增 加而增大。因此,充许倾斜也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由H≤20m,αt≤0.008减小到200m

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I24

2.3基的正常使用极限然态设计

级、混凝土中最大氯离子含量和最大碱含量,各项指标均依环境类别不而变化

2预应力构件混凝土中最大氟离子含量为0.06%,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²;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应按表中规定提 高两个等级; 3当混凝土中加人活性掺合料或能提高耐久性的外加剂时,可适当降低最小水泥用量; 4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混凝土中碱含量不作限制; 5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表中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建筑桩基承载功能不同,桩身受力性状各异,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承压桩基 大部分建筑桩基功能为承受上部建筑物竖向永久荷载和使用荷载,桩身处于受压状态。偶然 承受风载、水平地震作用、吊车等水平制动力等,导致桩身受剪、受弯,个别高建(构)筑物 基础外边缘基桩可能出现受拉,但其拉力往往较小而且是瞬时的。因此,对此类桩基无需进行裂 缝控制验算。 (2)承受水平荷载桩基 个别建筑桩基的功能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如拱形结构和支挡结构桩基。鉴于建筑桩基的水平 允许位移控制在6mm或10mm以内,一定程度上使桩身裂缝开展得到控制。对其进行裂缝控制验 算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一2008附录C考虑承台(包括地下墙

第2章桩基设计基本规定

桩的功能是将荷载从地表传递至深部地层,通过桩土相互作用产生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获 得比与桩相同材料用量的浅基础高得多的承载力和支承刚度。为确保桩的基本性能,桩应具备下 列要素。这里所论及的桩是指相对刚性桩,不涉及用于地基处理的柔性桩。 1满足最小长径比 工程设计中,常遇到坚硬持力层埋深较浅的情况,设计者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是选择桩基础 还是浅基础。换言之,这时桩的长度要达到多少才能按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常规参数计算其承载 力?也就是桩的长径比最小应为多少? 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科学严谨地回答这一问题难度很大,一是既有文献中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二是前人从未进行过这方面的系统试验。这里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提出工程应用的控制指标。 1)桩端阻力的深度效应和上覆压力影响 桩端阻力随进人持力层深度增加而增大,但进入深度达到某一数值以后,端阻力达到最大 值,此后不再随进人深度增加而变化,称此深度为端阻力的临界深度。端阻临界深度hcp一7~ 10d。实际工程由于持力层厚度有限和施工等因素,一般进人持力层深度远小于临界深度,但不 宜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深度。 持力层以上的覆盖土层通常较差较软弱,但其重力产生的传递至桩端平面的上覆压力,对于 桩端土体单元产生侧向围压,由此提高土的剪切强度。当土出现侧向挤出时,上覆压力便起到约 束挤出的作用。因此,上覆压力对端阻力的增强效应是明显的。 从以上桩端埋置深度对端阻力的影响而言,桩的长度不能过小,该值为7~10d。对于上覆 松散、软弱土层者取高值。 2)侧阻力的深度效应 桩侧阻力大小取决于桩周土的剪切强度,而桩周土的剪切强度随土体围压增加而提高,即随

2. 4 柱的类型与选型

深度增加而提高,但并非随深度无限增大,达到某一深度侧阻力达到最大值,随后不再随深度变 化,只受土层性质的影响。这就是侧阻力的深度效应,其临界深度hes约为端阻力临界深度hp的 0.5~0.7倍。侧阻力的深度效应源于土体的拱效应,土越密实土拱效应越明显,且在地面以下 较小深度出现。从桩侧阻力测试结果可看出这点,密实土体往往在桩顶以下2~3m侧阻力便达 到最大值HG/T 2809-2009 浮顶油罐软密封装置橡胶密封带,随后不再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增大。 3)桩的最小长径比的综合确定 综合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的深度效应和上覆压力影响,对于桩的最小长径比建议按如下原则 确定:对于上覆松散、软弱土层情况,最小长径比1/d宜取不小于10;对于上下土层变化较小 的情况,最小长径比宜取不小于7;桩端进人持力层的深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值,且应考虑桩的 长径比接近临界最小值,应适当加深。 全品座上点版

2.桩身材料应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为使桩身能承受足够大的荷载而不产生明显压缩,通过桩、土刚度的显著差异产生桩土相对 位移将荷载传递至深部土层,桩身材料应具备很高的强度和刚度。桩身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 材、型钢等现代材料制作。结合耐久性要求和桩身承载力要求,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一 般不宜低于16.7MPa,弹性模量不低于2.8×104MPa,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桩身配 筋率不低于0.2%~0.65%(小直径取高值,大直径取低值)。这样,一则能充分发挥地基土的 支承阻力潜能,二则保持桩土刚度比E/E。不低于1000,使长径比不超过50的中长桩,能将荷 载传递至桩端,有效发挥其端阻力。

1.按承载性状分类 根据极限荷载下单桩总侧阻力与总端阻力比例大于50%和小于50%划分为摩擦型 型桩两大类,根据总侧阻力与总端阻力在两类桩中的主次情况进一步划分两个亚类如下

GJB 2270A-2002 后方军械仓库消防技术要求「摩擦桩—总端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摩擦型桩 L端承摩擦桩—一总端阻小于总侧阻力。 厂摩擦端承桩 一总端阻力大于总侧阻力。 端承型桩 端承桩 总侧阻力小到可忽略不计。

2)按承载性状分类的具体应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