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777-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

DL/T 1777-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2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477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 1777-2017 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屏柜光纤回路技术规范

DL/T17772017

宜从屏柜底部不同的进出孔引入屏柜;应控制光纤线缆进入屏柜的长度,保持合理的线缆容量。 5.2.1.2光纤线缆宜从屏柜底部左侧或中间预留开孔处引入,并合理分配各开孔进柜的线缆数量;应合理 考虑光纤线缆的穿入顺序、位置,避免在引入口出现交叉、扭曲现象;在穿入口处应弧度自然、一致。 5.2.1.3当引入屏柜的光纤线缆单排布置时,上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靠近屏柜后门,下方设备对 应的线缆宜布置在靠近屏柜内部;层叠布置时,上方设备对应的线缆宜布置在内层,下方设备对应的 线缆宜布置在外层。 5.2.1.4分期建设时,需考虑后期光纤线缆入柜需求,预留相关位置空间

5.2.2.1光纤线缆在屏柜内应可靠固定,不扭曲变形,防止损伤。 5.2.2.2光缆的固定、开剥处应位于光纤配线箱的下方,与光纤配线箱之间留出适当空间YZ/T 0144-2015 邮政业服务设施设备分类与代码,以便光缆的 固定和保护,光缆的外护套及其加强构件宜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光缆开剥后,纤芯经光纤保护管保护 并固定后引入光纤配线箱。 5.2.2.3采用光缆终端盒时,可将光缆直接引入光缆终端盒中固定,光缆终端盒的安装位置应便于光纤 熔接施工,不应影响其他线缆布线、接线、光纤拔插及装置的检修操作,并可方便拆卸。 5.2.2.4尾缆及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引入屏柜后,扇出前应可靠固定于屏柜侧面网格板或下方的横条上, 扇出后宜固定在网格板上,上行至接入装置附近进入线槽;接入同一装置的尾缆及分支器型预制光缆 扇出位置宜在同一高度。 5.2.2.5连接器型预制光缆的连接器安装板应与柜门及柜边保持适当距离,以满足光缆安装弯曲半径的 要求。

5.2.3.1屏柜内光纤回路的连接可分为固定连接和活动连接。光缆进入屏柜后通过光纤配线箱、光缆终 端盒等固定连接应采用熔接方式,屏柜内的设备之间以及预制光缆、尾缆等活动连接应采用插接方 式。屏柜内光纤回路连接示意图参见附录A,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跳纤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1。 b)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2。 C 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参见附录A的图A.3。 5.2.3.2 通过光纤配线箱熔接时,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与过程步骤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2.3.3 采用活动连接方式时,连接应牢固可靠、无松动,光口处不应受力。 5.2.3.4 连接器型预制光缆可通过免熔接配线箱连接, 5.2.3.5 从光缆引入屏柜到二次设备的光口端不应多于3个光纤活动连接点。

5.2.4.1引入屏柜的光纤线缆熔接或插接后,宜通过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或光端子等设备进行光 纤回路的分配。 5.2.4.2通过光纤配线箱分配时每层一体化托盘熔接不宜超过两根光缆,12芯及以下的光缆应熔接在 同一层托盘中,多于12芯的光缆宜熔接在相邻的托盘中。 5.2.4.3双重化配置设备的光纤线缆宜通过不同的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或光缆终端盒分配。 5.2.4.4采用光端子分配时应遵循“按装置分段,按功能分区”的原则。

5.2.5.2屏柜内布线应预留远期光纤线缆进出屏柜、线槽以及连接、熔接装置的位置。 5.2.5.3屏柜内设备布置应合理,保证布线空间,防止其空间被挤占或过度拥挤: a)二次设备的上方应保证光纤布线、存储、维护操作的空间。 b)二次设备之间间距不宜小于2U,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间距不宜小于3U c)机架式储纤盒与下方设备间隔不宜小于0.5U,保证散热。 d)光纤配线箱底部与屏柜底部距离不宜小于250mm,且不宜安装在活动构架上。 5.2.5.4光纤线缆和导线应分开独立布线,分区清晰明确,实现光电分离,屏柜内光纤回路布线示意图 参见附录C,具体要求如下: a)水平方向:宜按上光下电方式,光纤和导线分别布置在装置的上方和下方,可使用光电分隔式 线槽,也可使用各自独立的线槽(或机架式储纤盒等)。 b)垂直方向:宜按左光右电方式,光纤和导线分别布置在屏柜的左、右两侧,完全分开。当无法 避免光纤和导线同侧布置时,光纤和导线必须有明显的隔离,不宜共线槽,可使用光电嵌套式 线槽或2个独立线槽。 c)垂直方向上配置网格板和线槽时,外部引入的光纤线缆应尽量利用网格板进行布线和盘绕存 储,屏柜内二次设备之间布线应利用线槽。 5.2.5.5光纤线缆的布线整体上宜横平竖直,不应扭绞、交叉,应满足光纤的弯曲半径要求,避免在进 出布线、存储等设备以及接头连接时过度折弯: a)尾纤、跳纤在布线、盘绕过程以及完成连接后应满足其弯曲半径的要求,动态弯曲情况下不应 小于线缆外径的20倍且不小于60mm,静态弯曲情况下不应小于线缆外径的10倍且不小于 30mm。 b)预制光缆分支处、尾缆的扇出位置应低于装置及储纤设备,避免光纤逆向折弯。 c)与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连接的跳纤宜从配线箱左侧引出,进入网格板、线槽或垂直 储纤仓。 d)尾纤、跳纤与二次设备光口连接时,宜从设备上方的线槽或者机架式储纤盒引出,自然下垂。

5.2.6.1屏柜内应具备线缆余长、备用光纤的储存能力。应配置机架式储纤盒、垂直储纤仓、网格板等 储纤设备。 5.2.6.2光纤配线箱及单元内应具有存储余留光纤的空间。 5.2.6.3光纤线缆的备用光纤及余长在储纤设备内应分束捆扎,防止相互缠绕。 5.2.6.4根据屏柜具体情况,可选择水平储纤、垂直储纤或两者结合的方式。

5.2.6.1屏柜内应具备线缆余长、备用光纤的储存能力。应配置机架式储纤盒、垂直储纤仓、网格板等 储纤设备。 5.2.6.2光纤配线箱及单元内应具有存储余留光纤的空间。 5.2.6.3光纤线缆的备用光纤及余长在储纤设备内应分束捆扎,防止相互缠绕。 5.2.6.4根据屏柜具体情况,可选择水平储纤、垂直储纤或两者结合的方式。

5.2.7.1盘纤与绑扎固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尾纤、跳纤应留有一定裕度,多余部分不应杂乱地放入线槽,应采用圆弧形盘绕固定于储纤设 备内,松紧适度。 b)尾纤、跳纤应采用软质材料固定,且不应固定过紧。 c)尾纤、跳纤应采用扎带统一编扎,扎带间距为100mm~200mm,光纤配线箱配套的光纤保折 管应采用扎带扣紧。 d)不同光缆的端部余长应防止相互缠绕,均应按其允许的弯曲半径分别绑扎固定,不应与电缆, 导线共同绑扎。 2.7.2防止外力伤害,

a)尾纤、跳纤应留有一定裕度,多余部分不应杂乱地放入线槽,应采用圆弧形盘绕固定于储纤设 备内,松紧适度。 b)尾纤、跳纤应采用软质材料固定,且不应固定过紧。 c)尾纤、跳纤应采用扎带统一编扎,扎带间距为100mm~200mm,光纤配线箱配套的光纤保折 管应采用扎带扣紧。 d)不同光缆的端部余长应防止相互缠绕,均应按其允许的弯曲半径分别绑扎固定,不应与电缆 导线共同绑扎。 .2.7.2防止外力伤害:

DL/T17772017

a)严禁用力拉扯、弯曲光纤线缆。 b)光纤线缆应避免与屏柜内其他设备的碰撞或摩擦。 c)光纤进入一体化托盘时,长度应留有一定裕度,方便托盘抽出进行熔接操作;应根据托盘受力 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取出,严禁强行拉出。 d) 光纤线缆与设备连接处应采取抗外力破坏的保护措施。 e) 装置光口出纤处应留有裕度,以保证灵活插拨光纤。 5.2.7.3套管保护与防尘: a)屏柜内尾纤、跳纤宜隐蔽式安装。 b)光缆穿过金属板孔及沿结构件锐边转弯时,应装保护套及衬垫:尾纤、跳纤转弯处如要通过锐 角,应垫以软性弯曲护层等导引装置。 光缆开剥后的纤芯应使用光纤保护管进行防护。 d)光纤熔接处应采用光纤热缩管保护。 e) 尾缆扇出部分进入装置前宜采用缠绕保护管进行防护。 f) 备用的装置光口、光纤活动连接器应注意防尘,未连接的光纤插头应安装防尘帽。 5.2.7.4 光纤线缆应远离裸露的带电体及发热设备,延缓光缆老化速度。 5.2.7.5光缆的金属加强芯及金属护套等金属构件(室内侧)不应在屏柜内部接地,金属构件与屏柜及 屏柜内设备应绝缘

5.2.8.1光纤线缆的两端以及光纤配线箱等设备的光口处应设置标识,标识应格式统一、内容明 达清晰。

5.2.8.2光纤线缆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应标识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缆类型、光缆芯数、备用芯 数、光缆长度、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终 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等内容。光缆的标牌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1。 b)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应标识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尾缆类型、尾缆芯数、备用芯 数、尾缆长度、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终点的屏柜名 称(屏柜编号)。尾缆的标牌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2。 c)尾纤(包括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的扇出光纤)应标识所在尾缆或分支器型预制光缆编号、 去向说明,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起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终点 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等内容。尾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 的图D.3。 d)备用光纤应标识所在尾缆或光缆的编号等内容。备用光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4。 e 跳纤应标识去向说明,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可包括起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 口编号,终点的设备编号/插件编号/光口编号等内容。跳纤的标签示例参见附录D的图D.5。 2.8.3 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以及光端子等光纤附件应具有下列标识和记录功能: a)光纤配线箱:应标识光口编号、所连接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纤编号或颜色、功能用 途等内容。去向说明包括终点的屏柜名称(屏柜编号)/设备编号等内容。光纤配线箱的标签 示例参见附录D的表D.1。 b)光缆终端盒:配置适配器时,应标识光口编号、所连接光缆编号和去向说明,宜标识光纤编号 或颜色、功能用途等内容。 C)光端子:应标识端子号、宜标识功能用途等内容。

DL/T17772017

屏柜内装置、交换机、光纤配线箱、免熔接配线箱、光缆终端盒以及光端子之间,通过跳纤进行 连接,如图A.1所示(以下屏柜都为背视图)

A.2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

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进入屏柜后通过光纤配线箱、光缆终端盒、免熔接配线箱进行 接,如图A.2所示。

A.3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

在同一小室内,屏柜间通过尾缆连接;在跨小室或户外环境下,屏柜间通过分支器型预制 接,如图A.3所示。

图A.2光缆/连接器型预制光缆连接

图A.3尾缆/分支器型预制光缆连接

3.1光缆熔接的技术要求

光缆熔接需满足如下要求: a)采用光纤配线箱进行熔接的光缆开剥高度应一致,宜在屏柜底部上方20cm~30cm处。 b)光纤应按成绞方式进行分离,同一束管中的光纤通过光纤保护管进入一个一体化托盘,同一束 管中的光纤不能分在不同的托盘中:单层托盘引入的光纤保护管应小于物理结构所能接入的最 大数量,不宜超过3根,减少熔接时的相互影响。 c)光缆和光纤配线箱托盘中的束状尾纤芯数相等时,宜同色纤芯熔接;芯数不同时,宜先熔接芯 数较多的光缆,再熔接芯数较少的光缆。 d)熔接时一体化托盘内光纤应做永久性标记。 e)光缆的熔接方法和工序应符合不同熔接器件的工艺要求。 f)光缆熔接应有良好的熔接环境,以确保熔接设备正常工作。 g)每条光纤通道的平均熔接损耗应达到标准规定的值。

3.2光缆熔接的过程步验

B.2.1光缆开剥及固定的要求:

a)去除光缆前端牵引时直接受力的部位。 b)根据光缆对应光纤配线箱的位置及盘纤余量确定开剥的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的长度并 做好标记,采用滚刀等专业工具切除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 c)仔细切除内层光缆填充管(或绞线),保留光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束管上的油膏。 d)根据光缆加强件固定位置预留加强件长度并切除多余的光缆加强件。 e)在网格板或其他光缆固定附件上将光缆固定,避免光缆扭转。 f)穿过光纤保护管后,用专业工具切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上的油膏,应避免损伤光纤。 g)光纤保护管从光缆开剥处进行有效的固定;光纤保护管宜从熔纤箱左后部进入箱体,从一体化 托盘的导入口进入盘内并可靠固定。 AA

a)去除光缆前端牵引时直接受力的部位。 b)根据光缆对应光纤配线箱的位置及盘纤余量确定开剥的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的长度并 做好标记,采用滚刀等专业工具切除光缆外护层(或外层绞线)。 c)仔细切除内层光缆填充管(或绞线),保留光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束管上的油膏。 d)根据光缆加强件固定位置预留加强件长度并切除多余的光缆加强件。 e)在网格板或其他光缆固定附件上将光缆固定,避免光缆扭转。 f)穿过光纤保护管后,用专业工具切除束管并及时清理光纤上的油膏,应避免损伤光纤。 g)光纤保护管从光缆开剥处进行有效的固定;光纤保护管宜从熔纤箱左后部进入箱体,从一体化 托盘的导入口进入盘内并可靠固定。 2光纤熔接的要求: a)正确区分两侧光缆或尾纤中光纤排列顺序,确定光纤熔接顺序,并符合设计规定。 b)在光纤上加套带有钢丝的热缩保护管。 c)阳 除去光纤涂覆层,用被覆钳垂直钳住光纤快速剥除20mm~30mm长的一次涂覆和二次涂覆 层,用酒精棉球或镜头纸将纤芯擦拭干净。剥除涂覆层时应避免损伤光纤。 d)使用精密光纤切割刀切割光纤,制备的端面应平整,无毛刺、无缺损,与轴线垂直,呈现一个 光滑平整的镜面区,并保持清洁。 e)取光纤时,光纤端面不应碰触任何物体。端面制作好的光纤应及时放入熔接机V型槽内,并 及时盖好熔接机防尘盖,放入熔接机V型槽时光纤端面不应触及V型槽底和电极,避免损伤 光纤端面。 f)光纤熔接时,根据自动熔接机上显示的熔接损耗值判断光纤熔接质量,不合格应重新熔接。 g)用OTDR对熔接性能进行复测及评定,符合熔接指标后立即热融热缩套管,热缩套管收缩应 均匀、管中无气泡。

B.2.2光纤熔接的要求:

DL /T 1777 2017

DL /T 1777 2017

h)应在全部纤芯熔接完毕后,用OTDR进行复测,不合格应重新熔接。 3盘纤及封装的要求: a)熔接好的光纤盘纤,宜先将光纤热缩管固定在一体化托盘上,然后将两侧的余纤按照走向自然 盘绕,弯曲半径不应小于40mm,光纤余留每端不少于0.6m;余纤盘绕后用扎带可靠固定, 不应有扭绞受压现象。 b)光纤接头应固定,排列整齐。 )一体化托盘封装方法按照厂家使用说明。

h)应在全部纤芯熔接完毕后,用OTDR进行复测,不合格应重新熔接。 3盘纤及封装的要求: a)熔接好的光纤盘纤,宜先将光纤热缩管固定在一体化托盘上,然后将两侧的余纤按照走向自然 盘绕,弯曲半径不应小于40mm,光纤余留每端不少于0.6m;余纤盘绕后用扎带可靠固定, 不应有扭绞受压现象。 b)光纤接头应固定,排列整齐。 c)一体化托盘封装方法按照厂家使用说明。

B.2.3盘纤及封装的要求:

宜按上光下电、左光右电的原则进行,实现光电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屏柜内光纤回路布线示意图

水平光纤通道主要由机架式储纤盒、独立线槽及光电分隔式线槽等组成;2台装置之间宜使用光电 分隔式线槽,也可采用2个独立线槽实现光电分离,如图C.2所示

垂直光纤通道主要由垂直储纤仓、网格板、独立线槽、光电嵌套式线槽等组成;当屏柜光纤和导 线需要同侧布置时,宜采用光电嵌套式线槽,也可采用2个独立线槽实现光电分离。 a)垂直储纤仓用于光纤线缆的布线及盘绕存储,宜单独使用,适用于线缆较多的情况,如图C.3 所示。

DL /T 1777 2017

图C.2水平光纤通道

图C.3垂直光纤通道垂直储纤仓

图C.4垂直光纤通道网格板配合线槽

c)网格板配合光电嵌套式线槽:内侧小线槽用于光纤布线,外侧大线槽用于导线布线,如图(

图C.5垂直光纤通道网格板配合光电嵌套式线槽

光缆的标牌如图D.1所无

缆的标牌如图D.2所示

尾纤的标签如图D.3所示

备用光纤的标签如图D.4所示。

跳纤的标签如图D.5所示。

跳纤的标签如图D.5所示。

图D.4备用光纤的标签

GB/T 29562.1-2013 起重机械用电动机能效测试方法 第1部分YZP系列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D.6光纤配线箱的标签

光纤配线箱的标签见表D.1。

DL/T 17772017

GB/T 13693-2017 道路硅酸盐水泥DL/T:17772017

表D.1光纤配线箱的标签

155198.10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