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

DB61/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95.3K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660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T 991.3-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3部分:灌溉与排水

3.4.1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其中,pH值宜为5.5~8.5;含盐量应小于 2000mg/L;水田作物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150mg/L,旱作物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 200mg/L,蔬菜种植区灌溉用水中的悬浮物含量应小于100mg/L;含沙量不应大于渠道输沙能力,泥沙 粒径宜小于0.15mm;在作物生长期内灌溉水温与农由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由灌溉水温宜为15℃~ 35℃。喷微灌工程还应符合喷微灌系统对水质的要求。 3.4.2利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灌溉时,其水质还应符合SL368的相关规定。 3.4.3排入灌排渠系的地面水和污水应符合GB3838和GB8978的规定。 3.4.4不得引用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灌 。

4. 1. 1 适用条件

DB61/T991.32015

4.1.2.1无坝引水的设计流量应根据河道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河道来水量大于灌溉 需水量时QHRYSZ 0002-2015 北京雁栖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清真熏烧烤肉制品,应按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当河道来水量小于灌溉需水量时,应按 阿流历年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 4.1.2.2无坝引水工程枢纽建筑物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

4. 1. 3 工程布置

4.1.3.1无坝引水口宜选择在坚固、稳定的微弯河段凹岸顶点偏下游处,以减少泥沙入渠,其距弯道段 凹岸顶点的距离应满足公式(1)的要求:

式中: L一一引水口至弯道段凹岸顶点的弧线长度,单位为米(m); K一一弯道系数,K值为0.6~1.0,一般取0.8(系数K的值主要与分沙比ε值有关,当K0.8时, 值最小,因此规定系数k值一般取0.8); B一一弯道段水面宽度,单位为米(m); R一一弯道段河槽中心的弯曲半径,单位为米(m)。 4.1.3.2无坝引水口所在河段应河势较为稳定,并应避开易产生漩涡及浅滩的地方,以避免河道中泥 沙淤积引水口。 4.1.3.3为防止河道两岸冲刷、主槽摆动,引起主流远离取水口,宜在受冲刷处修建护岸工程;若存 在主流摆动,引起主流远离取水口的情况时,经技术论证可修建相应的顺坝及护岸坝垛等工程;在河窄 流急,河床有下切趋势的河段,取水口处可采取稳固河床的工程措施 4.1.3.4取水口位于推移质泥沙少、流量小的河道时,可在满足引水水位的河床内,横向开凿导流槽 引水入渠。导流槽与河道水流方向应成小于90“的夹角,进水闸应布置在取水口附近。 4.1.3.5无坝引水的引水角宜取30°~60°,引水口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4. 2. 1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

4. 2. 1. 1工程类型

益流坝按坝体材料分为浆砌石坝、混凝土坝、堆

4. 2. 1. 2 适用条件

4.2.1.2.1当河道流量较丰,但水位不能满足灌溉引水要求时,可修建拦河坝,雍水灌溉。 4.2.1.2.2枯水期时,当河道缺少地表径流,而地下潜流比较丰富时,可修建截潜坝,拦截地下潜流 灌。

4. 2. 2溢流坝规划

4. 2. 2. 1规划原则

DB61/T 991.32015

4.2.2.1.2溢流坝应建于河流顺直、河势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若条件受限,也可选择在弯曲 河段或裁弯取直的新开河段。进水闸宜选择在河岸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曲段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 4.2.2.1.3溢流坝枢纽平面布置应力求紧,功能满足,工程量最省,便于施工及运行管理。 4.2.2.1.4溢流坝应适应河流水位涨落变化,满足灌溉引水的要求。 4.2.2.1.5溢流坝应尽量修建在岩基上。若在非岩基上修坝时,宜修建在密实地层上

4. 2. 2. 2技术要求

4.2.2.2.1设计引水量应根据河道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综合分析确定。当河道来水量大于灌溉需水量 时,应按设计代表年的最大灌溉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当河道来水量小于灌溉需水量时,应按河流历 年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引水设计流量。 4.2.2.2.2灌溉需水量的值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表3、表4的规定。 4.2.2.2.3冲沙闸设计流量应满足冲沙和稳定主槽的要求,一般采用50%~70%频率的洪峰流量。 4.2.2.2.4溢流坝枢纽建筑物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 4.2.2.2.5溢流坝坝顶设计高程应满足灌区引水要求,但不宜过高,以免对上、下游河道产生较大影 响。溢流坝校核洪水的坝前雍水位不得高于相应河段的河岸高程。 4.2.2.2.6冲沙闸底板高程应低于进水闸底板高程,且不宜高于多年平均枯水位的河床平均高程。当 河流含沙量较大,而河床本身经常处于淤积情况时,底板高程应适当抬高。

4. 2. 3工程布置

小型溢流坝工程一般由溢流坝体、冲沙闸、进水闸、岸墙(翼墙)等部分组成,总体布置通过技术经 济比较综合分析确定,工程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溢流坝坝址应位于河流顺直、河势较为稳定、地质条件较优的河段,或主流靠岸、河道冲淤变 化较小的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坝轴线一般垂直河道主流布设。 b) 溢流坝一般采取侧面引水、正面排沙的方式。进水闸可布置于坝一侧或两侧的河岸处,进水闸 前缘线与坝轴线夹角一般为70°~75°,冲沙闸应紧靠进水闸布置。 c 溢流坝位于河道狭窄、两岸较陡的山区河流时,宜采取隧洞(引水渠)式引水。进水闸宜布设 在隧洞(引水渠)进口处。若河流含沙量大,宜在隧洞出口后或引水渠适宜地方设置沉沙槽,在 沉沙槽未端按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方式布置进水闸和冲沙闸。 较小河道的小型溢流坝工程,可不设置冲沙闸门和进水闸门,仅留冲沙口和进水口,冲沙口和 进水口宜设置用于简易拦水的闸槽。进水口可正面取水。 截潜(流)坝应布置在沟谷较长、控制流域面积较大的谷口附近,或沟谷泉水露头的下游;也 可布置在沟谷较窄、两岸基岩出露、河床覆盖层较浅的地方。截流墙、截渗洞宜与沟谷水流方 向垂直布设。 f 为了正确选择截潜坝位置和截潜深度,需要对可能开发的潜流量进行估计。一般可根据河沟上 游泉水露头、河床上的基流量或附近水井或探井的抽水试验指标估算。当覆盖层较浅时,可根 据截流地点上下游水井的情况估计,首先测出上下游水井(或探坑)的水位差△H和距离L, 推算出地下水面坡降J,再根据河床覆盖层深度确定含水层的厚度和宽度,计算出过水断面面 积,然后利用公式(2)估算河沟潜流量Q。

式中: Q潜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m/s) 一地下潜流水面坡降: 一过水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4.2.4.1溢流坝坝型

DB61/T991.32015

4.2.4.1.1溢流坝坝形应根据项址处地形、地质条件和筑项材料等因素分析确定。一般宜采用浆砌石 重力坝、混凝土坝和坝面采取工程措施的堆石坝。 4.2.4.1.2各工程类型区适宜溢流坝坝型、坝高、坝坡比,可参考表5、表6拟定

表5各工程类型区适宜溢流坝型表

4. 2. 4. 2溢流坝结构

4.2.4.2.1溢流坝一般由坝体、上游防渗铺盖、下游消力池及护坦组成。 4.2.4.2.2溢流坝坝面宜采用非真空抛面曲线,坝面曲线一般由坝顶曲线段、直线段和反弧段组成, 坝体断面尺寸应满足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的要求。 4.2.4.2.3对于较低的溢流坝,宜采用梯形断面,且坝顶转用半径0.2m~0.5m圆弧连接。 4.2.4.2.4浆砌石溢流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1o,石料强度不低于MU30,混凝土溢流坝强度等级不 宜低于C5 4.2.4.2.5溢流坝的底宽,应根据坝高和溢流水深确定。初步拟定时,坝底宽可参考表7确定。梯形 断面溢流坝的顶宽应根据选定的底宽和坝坡确定。

DB61/T 991.32015

4.2.4.2.6溢流坝坝体抗滑稳定验算宜按以下方法进行:

2.6溢流坝坝体抗滑稳定验算宜按以下方法进行: 考虑坝底与岩基间磨擦力时,应按公式(3)进行验算

K一一抗滑安全系数(IV、V等级坝非岩基时应不小于1.15,岩石地基时应不小于1.05); f一一磨擦系数,根据坝基地质类别(岩基或非岩性基础)确定; ZW一一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自重、水重、泥 沙重和扬压力; ZP一一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水平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含上下游水平方向水 压力和泥沙压力之和。 b)考虑坝底与岩基磨擦力及黏着力时,应按公式(4)进行验算:

Kc一一抗滑安全系数(IV、V等级坝非岩基时应不小于1.15,岩石地基时应不小于1.05); f/一一坝底与岩基间的磨擦系数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壤内磨擦系数,即f"=tg(Φ为土 壤内磨擦角); ZW一一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垂直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自重、水重、泥 沙重和扬压力; C一 坝底与岩基接触面上的黏着力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壤的黏着力,单位为吨或千牛 每平方米(t/m或KN/m); A一一坝基底面积或非岩性基础上坝底齿墙间土体剪切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ZP一一作用于1m宽坝段上所有水平力的代数和,单位为吨或千牛(t或KN),包括上下游水平方向 水压力和泥沙压力之和。

DB61/T991.32015

4.2.4.2.7溢流项上游应设置防渗铺盖,下游应设置消能、防冲及排水设施。对于黏土地基,宜在项 体上游侧布设水平黏土(可加设土工膜)铺盖,下游侧布设排水及反滤设施;对于沙土地基,宜在坝体 上游侧布设混凝土铺盖,坝下宜设置混凝土板桩防渗,下游侧排水措施宜设置于护坦下面。防渗铺盖长 度宜为3倍~5倍的坝前水头;黏土铺盖上游端厚度不小于0.5m,且应向坝基方向逐步加厚,混凝土铺 盖上游端的厚度0.25m~0.5m,与坝基连接处的厚度不小于0.5m 4.2.4.2.8溢流坝下游护坦一般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石结构,混凝土护坦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浆砌石结 构的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石料强度不低于MU3o;护坦处应布设反滤层及排水孔。混凝土护坦厚度不 宜小于0.3m,浆砌石护坦厚度不宜小于0.5m。如溢流坝所在河段洪水流量较大,应在护坦下游设置海 漫,海漫宜采用干砌石或铅丝石笼,厚度不宜小于0.5m。 4.2.4.2.9溢流坝下游消力池一般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结构。消力池池深不宜小于0.5m,池底板厚不 宜小于0.3m,池长为3倍~5倍坝前水头。 4.2.4.2.10浆砌石、堆石溢流坝坝面宜设置混凝土防冲防渗护面,采用素混凝土护面时,厚度不小于 0.3m;采用钢筋混凝土护面时,厚度不小于0.2m,且护面内的构造筋应与坝体砌右采用钢筋锚固。当 溢流坝坝顶单宽流量较小时,也可采用质地良好的料石护面,料石厚度不小于0.3m。 4.2.4.2.11修筑于非岩性地基上的浆砌石溢流坝,应沿坝轴线每隔20m30m设置一道伸缩缝;混凝 土溢流坝应每隔10m~20m设置一道伸缩缝。 4.2.4.2.12溢流坝进水闸、冲沙闸、退水闸一般采用开散式,闸室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闸门宜选 用铸铁闸门,启闭机宜选用螺杆式。 4.2.4.2.13溢流坝坝体、铺盖、护坦及消力池等,应设置完整的止水设施。

3.1.1陂塘按其修建位置分为山塘与平塘。修建在山谷谷口的称山塘,修建在平(缓)地上的 3.1.2陂塘按筑坝材料分为土石塘坝、浆砌石塘坝、混凝土塘坝

4. 3. 2 适用条件

4.3.2.1陂塘适用于山地、丘陵区自然汇流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以拦蓄地表径流或泉水,为农田灌 既供水。 4.3.2.2陂塘适用于调蓄灌区内余弃水,用以补充灌溉高峰期供水之不足。 4.3.2.3陂塘适用于干旱少雨,且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的山丘河谷地区,沿河(沟)集水蓄水,供 农田抗旱灌溉用水。

4. 3. 3工程规划

4.3.3.1陂塘选址应考虑地形、水文、地质、建筑物布置、施工及管理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4.3.3.2塘坝址宜选择在地质构造简单的岩基、厚度不大的砂砾石地基或密实的土基上。 4.3.3.3陂塘坝址不宜选在深厚的强透水砂砾石层、岩溶发育地区、严重风化破碎的岩层、活动性断 裂层带以及软基上,如不能避开,应采取处理措施。 4.3.3.4选址时,应考虑陂塘蓄水后,不会在库区产生大的渗漏,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淹没、塌、滑 坡。在丘陵和平原地区,应避免浸没面积过大。

DB61/T 991.32015

4.3.4.1陂塘容积应根据多年平均来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确定。当多年平均来水量天于灌溉需水量时, 应按灌溉需水量确定容积;当多年平均来水量不能满足灌溉需水量时,应按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容积和 灌溉面积。我省土地整治工程陂塘容积,山塘宜控制在1×10m~1×10m,平塘宜控制在1×10m~1 X10m。陂塘坝高一般宜控制在10m以内。 4.3.4.2陂塘容积宜按以下方法和公式进行计算: a)按灌溉需水量确定时,采用公式(5)计算

安灌溉需水量确定时,采用公式(5)计算:

式中: 陂塘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 库容调节系数,取0.3~0.7,陕北地区宜取上限,陕南取下限,关中取0.5左右; 陂塘灌溉需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一陂塘蓄水利用系数,一般取0.7左右。 b)按多年平均来水量确定时,采用公式(6)计算

V =nW. +...................................

V一一陂塘有效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 n一一库容调节系数,取0.3~0.7,陕北地区宜取上限,陕南取下限,关中取0.5左右; Wo一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4. 3.5陂塘来水量

W.=1000Y,F +....................................

W.=1000Y,F

Wo 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多年平均径流深,单位为毫米(mm),一般从项目所在地“地区水文手册”查取; 陂塘集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

W.=1000CX,F

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陂塘所在地区径流系数,为年径流深与年降雨量之比,一般从项目所在地“地区水文手册 查取; X。 陂塘所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一般从项目所在地“地区水文手册” 查取; 陂塘集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

DB61/T991.32015

W。一一陂塘多年平均来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の。一一多年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hm²),陕北450m/hm,关中1050m² hm,陕南1500m/hm; 陂塘集水面积,单位为公(hm)。

4.3.6陂塘灌溉需水量

灌溉需水量应根据灌溉制度、灌溉面积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不低于 的要求,灌溉水利用系数应不低于表6规定的要求。地表水严重短缺地区,宜按非充分灌溉标 塘灌溉需水量。

4.3.7陂塘灌溉面积

陂塘灌溉面积宜采用公式(10)进行计算:

A一一陂塘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顷(hm); W,一一陂塘有效利用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²),为陂塘容积与复蓄次数的乘积,复蓄次数取 1.0~1. 5; M一一灌溉定额,单位为立方米每公顷(m/hm)

4. 3. 8陂塘防洪标准

4.3.8.1.1容积小于1×10m的陂塘,设计洪水重现期为5年(P=20%)~10年(P=10%);容积1×10m 1×10°m的陂塘,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陕南山地丘陵区 雨量丰沛,可按陂塘所在流域10年~2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所形成的洪水总量设防。

4. 3.9陂塘工程布置

4.3.9.1山地丘陵区,陂塘应布置在口小、肚大、底平、位置较高、能满足自流引水灌溉的谷口;平 (缓)地上,陂塘应布置在地形较高处的局部低地上。 4.3.9.2灌区内利用渠水蓄水的陂塘,宜布置在引水渠渠侧或渠尾;利用灌区以外水源蓄水的陂塘 宜沿引水渠“长藤结瓜”式布置。 4.3.9.3沿河(沟)抽水蓄水的陂塘,应布置在灌区地形较高处,以便控制较多的自流灌溉面积。 4.3.9.4拦蓄地表径流的平塘,宜利用荒地、废弃地、沼泽地、低洼地以及取土坑布置。 4.3.9.5兼有人蓄用水要求的陂塘,应尽量靠近村庄,并选择位置较高处,以便自流供水。 4.3.9.6陂塘工程布置应力求紧凑,满足功能要求,节省工程量,并方便施工和运行管理。 4210融辅工积注构

.3.10陂塘工程结构

4.3.10. 1挡水建筑物

4.3.10.1.1陂塘挡水建筑物,一般采用土石坝、浆砌石坝。 4.3.10.1.2土石坝可采用均质土坝、土质材料防渗体分区坝、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等型式。 4.3.10.1.3土石坝顶宽一般不小于2.0m,浆砌石坝顶宽一般不小于1.5m。有行车要求时,坝顶宽度 应满足行车要求。土石坝断面尺寸可参考表8、表9、表10拟定;浆砌石坝上游坝坡坡比可采用1:0.3~ 1:0.5,下游坝坡坡比可采用1:0.7~1:0.85。坝体具体尺寸应结合稳定计算确定。

4.3.10.1.1陂塘挡水建筑物,一般采用土石坝、浆砌石坝。 4.3.10.1.2土石坝可采用均质土坝、土质材料防渗体分区坝、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等型式。 4.3.10.1.3土石坝顶宽一般不小于2.0m,浆砌石坝顶宽一般不小于1.5m。有行车要求时,坝顶宽度 应满足行车要求。土石坝断面尺寸可参考表8、表9、表10拟定;浆砌石坝上游坝坡坡比可采用1:0.3~ 1:0.5,下游坝坡坡比可采用1:0.7~1:0.85。坝体具体尺寸应结合稳定计算确定。

DB61/T 991.32015

4.3.10.1.4主石坝项体应密实均匀,具有足够的抗剪强度、较小的压缩性,并满足渗流控制标准。应 合理规定填筑标准,并通过生产性试验对规定的填筑标准进行验证。 4.3.10.1.5工程区均值黏土较少时,宜修建黏土芯墙分区坝和黏土斜墙分区坝。黏土芯墙分区坝,黏 土芯墙设置在坝申,采用梯形断面,黏主芯墙的高不低于正常蓄水水位,顶宽不小于0.8m,边坡坡 比依据坝高在1:0.251:0.35之间选定,底部与坝基截水墙结合。黏土斜墙分区坝,黏土斜墙布置在 坝体迎水面,黏土斜墙高与坝体同高,斜墙顶面水平宽度不小于1.0m,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底部水 平宽度不小于2.0m。 4.3.10.1.6坝基防渗型式应根据坝址处地质情况和坝身防渗体的型式确定。一般在坝下设黏土截渗 墙、混凝土截渗墙防渗。坝基距不透水层较浅时,截水墙嵌入不透水层0.3m~0.5m,不透水层较深时, 截水墙深取1.0m~2.0m。黏土截水墙采用梯形断面,底宽1.0m~2.0m,边坡比1:1;混凝土截水墙可 采用矩形断面,厚不小于0.3m。一般坝前采用黏土铺盖、土工膜铺盖、混凝土铺盖。铺盖长度为坝前 水深的3倍~5倍。黏土铺盖、土工膜铺盖上游端厚度不小于0.5m,与坝坡连接处厚度不小于1.5m; 混凝土铺盖上游端厚度不小于0.3m,与坝坡连接处厚度不小于0.5m。土工膜铺盖的铺设、黏接和防护, 应满足SL/T225的要求。 4.3.10.1.7土石坝坝体可采用干砌石棱体排水或贴坡排水。排水体高度应高于正常水位时的侵润线尾 端0.5m以上。一般棱体顶宽不小于0.5m,临项体侧坡比1:1,外侧坡比1:1.5,棱体底部略低于地面, 坝体侧及底部设置不少于两层的反滤层,反滤层厚0.6m~0.9m;贴坡排水体厚不小于0.5m,水平段长 1.5m,坝体侧及底部反滤层同棱体排水。坝内排水(褥垫排水、竖向排水、网状排水),或以上两种或多 种组合的排水型式。排水体设计应按照SL189的规定。 4.3.10.1.8土石坝迎水面宜采用十砌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背水面宜采用草皮护坡。 4.3.10.1.9对于黏性土料,压实干密度应按标准击实仪试验的最大干密度乘以压实度确定。压实度应 为95%~97%,填土的含水量应按最优含水量控制,充许偏差为土3%。对于砾石土,宜采用大型击实仪 进行全样击实试验,求得不同粗料(d≥5mm)含量的全样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再将最大干密度乘 以压实度95%~97%,作为控制砾石土填筑的干密度。土坝断面尺寸应参照表8、表9、表10执行。

表8均质土坝断面尺寸参考表

表9黏土斜墙土石坝断面尺寸参考表

DB61/T 991.32015

4.4.1.1农用并适用于地表水缺乏或开发利用困难的地区,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时,宜发展设施农业或 舌宜的大田灌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且补给比较丰富时,宜建设群井灌区,发展大田灌溉。 .4.1.2农用井适用于季节性缺水的渠灌区,实行“以井补渠、井渠结合”,以补充和调节灌区水源。

4.4.2.1规划原则

4.4.2.1.1应坚持合理利用水资源,地下水与地表水统筹考虑,旱、涝、盐、碱综合治理。 4.4.2.1.2应坚持统一规划,符合区域和土地整治工程区田、水、路、林、村合理布局的要求。 4.4.2.1.3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状况,趋利避害,实行浅井、深井相结合,优先开采浅层地下水,不准 许在超采区继续开采地下水。限采区应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 4.4.2.1.4在已成井灌区新建或改建农用井,井深应与原有井基本一致,防止打深废浅,越打越深。 4.4.2.1.5农用井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10年(P=10%)),校核洪水重现期为20年(P=5%)

4. 4. 2. 2 ±一般要求

4.4.2.2.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牧业用水宜分散、零星开采,并数宜控制在每平方千米5眼以内。 项目区井灌面积,榆阳、横山地区不宜超过项目区总面积的30%,靖边、定边地区不宜超过项目区总面 积的10%。 4.4.2.2.2陕北、关中黄土高原区地下水零星分布,开发利用条件差距大,宜因地制宜发展高附加值 农业、果园、大棚灌溉。 4.4.2.2.3关中河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高,局部区域地下水连年下降,应根 据地下水监测资料和年底水资源公报信息,确定开采方案,保持区域地下水动态稳定。 4.4.2.2.4陕南河谷川道及山间平原地下水丰富,除少部地段外,均有开发利用潜力,宜合理开发利 用。 4.4.2.2.5渠灌区实行井渠结合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例,应符合水资源平衡规定,且应满足地下 水动态平衡和防止盐沼化的要求。

4. 4. 2. 3并型选择

DB61/T991.32015

表11各工程类型区农用井特性指标

4.4.3农用并(并群)布置

4.4.3.1地下水水力坡度较陡的地区,应沿等水位线交错布井;地下水水力坡度平缓的地区,应按梅 花形或方形布井。 4.4.3.2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可集中布井,地下水较贫乏的地区,宜分散布井。 4.4.3.3在渠灌区,实行井渠结合时,宜均衡布井;其低洼、易涝、次生盐碱化地段,应相对集中布 井。 4.4.3.4地面坡度较陡或起伏不平的地区,井位宜布设在高处;地面坡度平缓的地区,井位宜居中布 设。 4.4.3.5沿河地带,可平行河流布井,湖塘地带,可沿湖塘周边布井。 4.4.3.6井位布设应与灌排沟渠(管道系统)、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的布置相协调。 4.4.3.7单井控制灌溉面积的确定: 4.4.3.8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及井型、井深等因素,参照抽水试验资料或选用理论公式,确定机井 设计出水量。 4.4.3.9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宜按公式(11)计算确定:

式中: Fo一一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单位为亩; Q一一单井出水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DB61/T 991. 32015

T一每次轮灌期天数,单位为天(d),大田一般取7d~10d,经济作物根据需要确定: n1一一干扰抽水的水量消减系数,经抽水试验确定,一般不大于0.2; 一每亩每次综合平均灌水定额,单位为立方米(m)。 .4.3.10井距宜按公式(12)计算初定:

式中: L。一一井距,单位为米(m); K一一井距系数(按方形布井时K取100,按梅花形布井时K取107.5); F。一一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单位为亩。 4.4.3.11并数宜按公式(13)计算拟定,实需井数依据计算和田块分布确定:

式中: N一一规划区需要的打井数,单位为眼; F,一—规划区内井灌面积,单位为公顷(hm²) F。一一单井控制灌溉面积,单位为公顷(hm)

4. 4. 4. 1管并

4.4.4.1.1管井结构:包括井口、井壁管、过滤器和沉淀管。 4.4.4.1.2井孔直径:井孔直径由井管(井壁管、滤水管)外径加上围填滤料厚度确定。围填滤料的 厚度,当采用非填砾过滤器时,孔径一般大于管径100mm;采用填砾过滤时,中、粗砂含水层,孔径 股大于管径200mm;粉、细砂含水层,孔径一般大于管径300mm。 4.4.4.1.3井管直径:安泵安装段井管内径应能顺利安装抽水设备,并宜比抽水设备标定的最小井管 内径大50mm。其余井段,主要由过滤器的设计要求决定。一般井深小于100m时,井管直径大于等于300mm; 井深大于100m时,井管直径选250mm~200mm。 4.4.4.1.4过滤器直径和长度:过滤器直径应根据设计出水量,过滤器长度,过滤器表面的进水有效 孔隙率和过滤器容许入管流速确定;过滤器长度,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宜取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 度大于30m时,宜根据含水层的富水性和设计出水量确定。 4.4.4.1.5井管材料:主要根据井深选定。井深小于100m时,宜选用混凝土管或无砂混凝土过滤管; 井深100m~200m时,宜选用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和填砾过滤器;并深大于200m时,宜选用铸铁管或 钢管和填砾过滤器。 4.4.4.1.6沉淀管长度:应根据井深和含水层岩性确定,一般松散地层中的浅管井沉淀管长度取2m~ 4m;深井的沉淀管长度取4m~8m;基岩中管井的沉淀管长度取2m~4m。 4.4.4.1.7井管外部封闭:井口外围应用黏土或水泥浆封闭,厚度不得小于300mm;滤料顶部至井口 段,采用黏土球封闭,厚度3m~5m,剩余部分可用黏土填实;水质不良含水层或非计划开采含水层井 管外围,一般可用黏土球封闭,水压较大时也可用水泥浆或砂浆封闭

4. 4. 4. 2 大口并

大口井结构包括井筒、刃脚、底盘和进水结

DB61/T991.32015

4.4.4.2.2井筒一般采用砖砌、砌石或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材料强度等级为:砌砖大于MU.5; 砌石大于MU20;混凝土大于C10;钢筋混凝土大于C15。 4.4.4.2.3井筒壁厚可按经验数值选用。采用沉井法施工,钢筋混凝土井筒,井径小于4m时,其壁厚 上部为250mm,下部为350mm~400mm;井径大于4m时,上部为250mm~300mm,下部为400mm~500mm; 砖石加钢筋砌筑的井筒,井径小于5m时,井筒壁厚上部为240mm~370mm,下部为470mm~500mm。 4.4.4.2.4刃脚上端宽度:砖石井筒为井筒厚度加150mm~250mm,钢筋混凝土井筒为井筒厚度加 100mm200mm;刃脚下端宽度:一般比井筒厚度小50mm~100mm;刃脚高度:砖石井筒为1.2m1.5m, 钢筋混凝土井筒为1.0m~1.5m。刃脚斜面与平面夹角宜采用50°~60°。 4.4.4.2.5底盘规格:高为0.3m~0.4m,内径与井筒内径相同,外径略大于井筒外径。一般为钢筋混 凝土构件,单块重量可根据施工条件选定。 4.4.4.2.6进水结构形式包括井底进水、井壁进水和井底井壁同时进水。井底进水反滤层一般设2层~ 5层,每层厚200mm~300mm,总厚度为0.6m~1.5m,靠刃脚处需加厚20%~30%;井壁进水,千砌砖(石) 并筒利用砌缝进水,浆砌砖(石)并筒利用插入的短管进水,钢筋混凝土并筒应预留不同形式和规格的 进水孔;并底并壁同时进水,其结构与并底进水、并壁进水结构相同。 4.4.4.2.7进水孔内充填的滤料为两层,总厚度与井壁厚度相同;井筒外围充填滤料,其高度应高出 井筒顶部进水孔0.5m,厚度为200mm~300mm。

4. 4. 4. 3辐射并

4.4.4.3.1辐射井结构包括集水井(竖井)和辐射管(孔)。 4.4.4.3.2集水井(竖井)直径根据施工机具、安装要求确定,不宜小于2.5m。采用沉井法施工时, 并深、结构同大口井,不设进水孔和无砂混凝主滤料管段,可理设钢管预留辐射管(孔)位;采用漂浮 下管法施工时,并筒宜采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并筒,每节并筒高度宜为1.0m,最下一节宜为带底的井 座。井深小于20m,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选C20~C25,壁厚120mm~150mm;井深大于20m,混凝土强度等级 可选C20~C25,壁厚150mm~200mm,均应根据结构计算配筋。 4.4.4.3.3辐射管(孔)层数和根数应根据含水层地质条件及层厚确定。底层辐射管(孔)应高于井 民1m~2m。 4.4.4.3.4在砂、砾含水层中,含水层厚度小于10m时,可布设一层辐射管,每层6根~8根,含水 层厚度大于10m时,可布设2层3层辐射管,每层6根~8根。 4.4.4.3.5黄土裂隙含水层中,宜布设一层辐射孔,每层6条~8条,含水层厚度大时可布设2层~3 层,每层6条~8条。 4.4.4.3.6浅层黏土裂隙含水层中,宜布设一层辐射孔,每层宜为3条~4条。 4.4.4.3.7粗砂、卵砾石含水层,辐射管应为预打孔眼的滤水钢管,并应用顶进法或振冲顶进法施工。 滤水钢管宜采用Φ75mm~Φ200mm的无缝或有缝钢管,条孔宽宜为2mm~9mm,长宜为40mm~120mm,圆 孔直径宜为6mm~9mm,空隙率宜为5%~15%。过滤管长宜为15m~20m。 4.4.4.3.8粉、细、中砂含水层,辐射管应采用双螺纹塑料过滤管或预打孔眼的塑料过滤管,并应采 用套管法施工。过滤管外径宜为60mm~70mm,孔隙率1.4%~4%,过滤管外套尼龙网套,尼龙网套宜采 用60目~80目。过滤管管长宜为15m~30m。 4.4.4.3.9黄土裂隙含水层中辐射孔可不安装过滤管,在孔口出流段应安装固定护口管,固定护口管 长度不小于5m。辐射孔径Φ宜为120mm~150mm,孔长宜为80m~120m。 4.4.4.3.10浅层黏土裂隙含水层中辐射孔可不安装过滤管,在孔口出流段应安装固定护口管,固定护 口管长度不小于5m。辐射孔径Φ宜为110mm130mm,孔长宜为20m~30m

4. 4.5农用并泵机配套

DB61/T 991.32015

4.4.5.1水泵选择:并用水泵应按地下水位的理深选择,当机并动水位理深在卧式离心泵允许吸程范 围内时,宜选用卧式离心泵;机井动水位埋深大于4m时,宜选用潜水电泵或长轴深井泵。 4.4.5.2水泵扬程应根据机井动水位埋深和输水要求选定。应使流量、扬程在水泵高效区对应的范围 内:安装深度必须满足在水泵最小灌没深度,避免发生气蚀和超载运行。 4.4.5.3井泵配合间隙,应根据泵体的最大外径与泵体入井部分的井管最小内径之差值选定。对金属 井管,其差值不小于50mm,非金属井管,其差值不小于100mm。 4.4.5.4动力机功率应根据水泵轴功率和动力机系列额定功率合理选配。动力备用系数:电动机采用 .1~1.3,柴油机米用1.2~1.4。 4.4.5.5管路及附件:管路及附件应按水泵的规格选配。管道连接应方便可靠,管路尽量避免迁回弯 转。管路直径应按管内水流速确定,进水管内流速宜为0.5m/s1.0m/s,出水管内流速不宜大于2.5m/sg 4.4.5.6农用井装置效率:电动机配套的机井的装置效率不应低于45%,柴油机配套的机井的装置效 率不应低于40%。机井装置效率宜采用公式(14)进行计算:

7 =二×100% 2

7一一机井装置效率,单位为百分比(%); 一一千吨米理论能源单耗,电动配套单位为2.72度每千吨米(2.73kw.h/kt.m),柴油机配套单 位为1.35公斤每千吨米(1.35kg/kt.m); 一一千吨米机井能源单耗,单位为度或公斤(kw.h或kg),应实地测定电能或油料消耗。 其中:千吨米机井能源单耗,宜采用公式(15)进行计算:

一一千吨米机井能源单耗,单位为度或公斤(kw.h或kg); ZE一某一时段内所消耗的电能或油料,单位分别为度或公斤(kw.h或kg); ZV一一同一时段内的提水总量,单位为吨(t); H一提水净扬程,单位为米(m)。

4.4.6并房等设施配套

1000ZE Z VH,

4.4.6.1井房:在农用并布设相对集中区,可建立中心井并房,比较分散的农用井,可单井建造井房。 并房的结构及尺寸,应便于机泵安装、检修,机并清淤、维修和管理。并在并房外时应加并盖,并盖应 为完整、坚固的铸铁防盗盖或钢筋混凝土盖。 4.4.6.2井台:井台应高出地面0.3m0.8m,形状为圆形或方形,用混凝土浇筑。井台面积需根据井 型、并口尺寸、并房尺寸、水泵类型、安装形式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得将并台或泵座直接坐落在并壁管 上。 4.4.6.3出水池:出水池(调压池)宜用混凝土浇筑,质量坚固完整、不漏水。 4.4.6.4大口井的井口应设置井盖、防护栅栏或围墙。 4.4.6.5阀门井:室外应设置阀门井,阀门井为圆形或方形,采用混凝土或砖石结构,尺寸以方便安 装、检修、操作为宜。一般圆形内径0.8m~1.2m,方形内边长0.8m1.2m,井口高出地面0.3m~0.5m, 井深0.8m~1.5m。阀门井应加盖,盖板由多块钢筋混凝土板组成,方便挪移

GB 13057-2014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4.5.1工程形式及适用条件

DB61/T991.32015

4.5.1.1雨水集蓄工程一般采用水窖、蓄水池、涝池等工程形式。 4.5.1.2水窖和涝池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缺乏,或地下水开采利用困难、且多年平均降雨量在 250mm~550mm的半干旱地区,用于集蓄雨水,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或供人畜用水。 4.5.1.3蓄水池适用于经常季节性缺水的湿润、半湿润山地丘陵区,用于拦蓄地表径流,供农田抗旱 灌溉用水或村民生产、生活用水,

4.5.2.1雨水集蓄工程农村居民生活供水定额按表12确定

NB/T 31043-201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技术规范表12雨水集蓄工程居民生活供水定额

表13雨水集蓄工程畜禽养殖供水定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