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775-2018 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规范

SL 775-2018 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L 775-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9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22703
VIP资源

SL 775-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SL 775-2018 水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规范

3.2.1 混凝土耐久性评定宜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对评定工作的目的、范围及评定内容进行调研分析; 2 对水工建筑物或结构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行详细调查; 3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评定方案; 4 进行必要的检测、试验; 5对调查及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评定意见,填写混凝 土结构耐久性评定表,表格格式见附录A; 6综合分析,编制耐久性评定报告。

3.2.2对水工建筑物和结构的相关背景资料的调查应包括下列

3.3环境作用类别与等级

表3.3.1环境作用类别

QB/T 2920-2018 箱包行走试验方法表3.3. 1 (续)

4.1.1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定等级可根据耐久性极限状态对 应的耐久性要求的满足程度进行评定,并考虑结构和构件的耐久 重要性系数。

f.1.2 根据凝工结构耐 建筑物的影响程度,给构和 构件的耐久重要性系数可按表4.1.2确定。

构件的耐久重要性系数可按表4.1.2确定。

.1.2结构和构件的耐久重要性系数Y

4.1.7磨蚀环境的耐久性极限状态为混凝土出现最大可接受磨 蚀深度。

4.2碳化环境下的结构耐久性

4.2.1碳化环境下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t;应根据碳化速率、保 护层厚度和局部环境的影响确定,计算方法见附录B。 4.2.2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时间ts应考虑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强 度、钢筋直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局部环境的影响,可按 式(4. 2. 2) 估算:

ter = ti 十 t.

4.2.3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伤的时间t.应考虑保

护层厚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局 部环境的影响,可按式(4.2.3)估算:

ta =t; + tsl

式中ta一 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伤的时间,a; t;一 结构建成至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a,按附录B 计算; tel 钢筋开始锈蚀至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 伤的时间,a,按附录B计算。 4.2.4 耐久性评定时,各项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用: 保护层厚度取实测平均值; 2 混凝土强度取实测抗压强度推定值; 3 碳化深度取钢筋部位实测平均值; 4 环境温度、湿度取建成后历年的年平均环境温度和年平

保护层厚度取实测平均值; 2 混凝土强度取实测抗压强度推定值; 3 碳化深度取钢筋部位实测平均值; 环境温度、湿度取建成后历年的年平均环境温度和年平

式中tre一一剩余使用年限,a; t:结构建成至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a; to一结构建成至检测时的时间,a; ter—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时间,a; ta一一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伤的时间,a。 4.2.6碳化环境下结构耐久性等级可通过计算tr/te)的结果

4.2.6碳化环境下结构耐久性等级可通过计算tr/(te)的结果 按表 4. 2. 6评定。

表4.2.6碳化环境下结构耐久性评定

4.3氯盐环境下的结构耐久性

离子扩散系数、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和局部环境的影响确定 计算方法见附录C。

.3.2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t.可按式(4.3.2)估算

4.3.2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t可按式(4.3.2)估算

ter =t; + t.

t一一钢筋开始锈蚀至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时间,a,按附 录C计算。 4.3.3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伤的时间ts可按式 (4.3.3)估算:

4.3.3混凝土表面出现可接受最大外观损伤的时间t可按式 (4. 3. 3) 估算 :

4.3.4剩余使用年限tre由耐久性失效时间减去结构已运行年限

4.3.4剩余使用年限t.由耐久性失效时间减去结构已运行

式中 tre 剩余使用年限,a; 结构建成至钢筋开始锈蚀的时间,a; 结构建成至检测时的时间,a; ter 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时间,a; td

4.3.5氯盐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等级应根据tre/(te%)计算结 果按表 4. 3. 5 评定。

表4.3.5氢盐环境下结构耐久性评定

注1:t。为期望使用年限。 注2:。为结构耐久重要性系数。 注3:通过计算评定为A或B,但保护层出现锈胀裂缝或混凝土表面出现不可接 受外观损伤时,该构件的耐久性等级为C级。

4.4冻融环境下的结构耐久

4.4.1冻融环境下的结构耐久性可根据强度损失率和外观评定。

4.4.1冻融环境下的结构耐久性可根据强度损失率和外观评定。 4.4.2构件表层出现明显冻融损伤的循环次数N。可由式 (4. 4. 2) 估算:

N. = Nin/8

式中N。一一构件表层出现明显冻融损伤的循环次数; Nin结构建成至检测时经历的冻融循环次数,根据工 程当地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确定; ——检测时构件表层混凝土强度损失率。 4.4.3构件冻融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可按式(4.4.3)

4.4.3构件冻融后混凝土抗压强度损失率8可按式(4.4.3) 计算:

(4. 4. 3 )

4.4.4混凝土表层出现明显冻融损伤的剩余冻融循环次数N 可按式(4. 4. 4)计算:

表4.4.5冻融耐久性评定

4.4.6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受冻害剥落严重,造成钢筋出露的构 件应评为C级;混凝土强度损失达到允许值或强度低于设计要 求的构件应评为C级

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换算可按式(4.5.2)计算:

表4.5.2混凝土芯样和150mm立方体试件之间 抗压强度换算系数A.

可按式(4.7.1)计算

4.7.2应根据定期观测3次以上的过水历时和对应的磨蚀深度 拟合得到参数β、q,再代人预期的过水历时,得出相应的预期 平均磨蚀深度.。

4.7.2应根据定期观测3次以上的过水历时和对应的磨蚀深度,

4.7.3混凝土抗磨蚀耐久性等级可根据/(8.%)计算结果按表

4.7.3混凝土抗磨蚀耐久性等级可根据。/(3.%)计算结果按表 4. 7. 3 评定。

表4.7.3抗磨蚀耐久性评定

注:为结构在期望使用年限内允许的平均磨蚀深度,可根据抗冲磨结构防护 层厚度或水力学计算确定。

分;也可分离出骨料后按照SL352砂石料部分相关方法测试。 2混凝土配合比已知时,混凝土总碱量可按式(4.8.2 计算:

Acon =AcC+0. 2ArF+ 0. 5Aslag S+0. 5As;Si +AAdA

混凝土中总碱量,kg/m; 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硅粉、 外加剂的碱含量,%; 单位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粉煤 灰、矿渣粉、硅粉、外加剂的用 量, kg/m3。

8.3混凝土总碱量限值 单位:

注:对于三级配和四级配混凝土的总碱量可折算成相应二级配混凝土的总碱量 后进行最大总碱量限制。

4.8.4危害评定应采用下列步骤

3测试混凝土潜在膨胀性,参照测长法检测膨胀性,应在 不同部位钻取直径不小于70mm、长度不小于3倍直径的芯样3 个以上;两端磨平后粘上测头制成测长试件,先在自然状况下养 护7d,量取此时长度为初始长度,然后将试件放入(38士2)℃、 90%以上湿度环境中养护12个月,每周读数一次,计算试件的 膨胀率。

4.8.5危害评定应按下列标准给出

5.1.1混凝土耐久性检验的项目和取样应根据耐久性评定要求 确定,评定单元可按分缝区段、不同结构类型划分,芯样取样应 客观反映构件整体特征,同一评定单元检测结果宜取多个检测结 果的平均值

5.1.2结构耐久性指标检测应根据结构环境、当前技术状况及

5.2.1构件的外观、几何参数、裂缝及缺陷的检测宜按SL713 执行。 5.2.2 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检测宜按SI.713执行,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5.2.1构件的外观、几何参数、裂缝及缺陷的检测宜按SL713 执行。 5.2.2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检测宜按SI.713执行,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保护层厚度可采用非破损或微破损检测方法,当采用前 者时,宜用微破损方法校准。 2同类构件含有测区的构件数不宜少于6个,同类构件数 少于6个时,应逐个测试,均匀性差时,应增加检测构件数量。 3每个检测构件的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测区应均匀布置, 每个测区测点不应少于3个,构件角部的钢筋应测量两侧的保护 层厚度。

5.2.构件的外观、儿何参数、缝及缺陷

5.2.3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宜按SI713执行。

则区宜布置在量测保护层厚度的测

2同类构件含有测区的构件数不宜少于6个,同类构件数 少于6个时,应逐个测试。 3每个检测构件应不少于3个测区,测区应布置在构件的 不同侧面。 4每一测区应布置3个测孔,呈“品”字形排列,孔距应 大于2倍孔径。 5测区宜布置在钢筋附近,对构件角部钢筋宜测试钢筋处 两侧的碳化深度。

1同环境同类构件抽样构件数不宜少于6个,同类构件数 少于6个时,应逐个取样。 2测定氯离子含量在混凝土内的分布时,应自表面每5~ 10mm深度取样,且不少于5层。 5.2.6钢筋锈蚀状态宜按按SL.713执行,钢筋腐蚀电流密度宜

5.2.7混凝土受冻融部位强度检测宜按SL713执行,且混凝土

5.2.10测定磨蚀深度时,各部位表面测点数不宜少于6个DB52T 1010-2015 梵净山 颗粒形绿茶,各

5.2.10测定磨蚀深度时,各部位表面测点数不宜少于6个,各 点宜均匀分布。

=15.2KkK.Km t; =(

注:碳化系数k按式(B.0.2)计算。

GB/T 19702-2021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源性样品中量的测量 参考测量程序的表述和内容的要求表B.0.3环境等级及局部环境系数m

B.0.4碳化残量可按式(B.0.4)计算:

B.0.4碳化残量。可按式(B.0.4)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