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271-2018 工程物探技术标准

DG/TJ08-2271-2018 工程物探技术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G/TJ08-2271-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6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2453
VIP资源

DG/TJ08-2271-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G/TJ08-2271-2018 工程物探技术标准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的间距经选定后保持不变,且同时 沿二定剖缅方向逐点进行观测,借以研究沿剖面方向地下一定深 度范围岩土电阻率分布规律的一种占流电勘探方法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利电剖面测量,获得一维 或三维的视电阻率分布,进而研究解决相关地质问题的一种直流 电勘探方法,

HS/T 52-2016 含氧化镁系列矿产品的X荧光定量分析方法2.1.8激发极化法induccd polarization(IP)mcthod

依据日标体与周围介质的激发极化效应差异,探测地 分布特征的·种流电勘探方法。

2.1.9 大地电磁测深法

2.1.10中磁感应法

通过观测和研究人,1.或天然源形成的电磁场的空向分布和 随时间(或频率)的变化规律,进而探测地下介质或月标体分布特 征的一种电磁勘探方法

2.1.11 瞬变电磁法

利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电磁场,测量地 下介质由该电磁场感应引起的地下涡流而产牛的二次电磁场,以 探测地下不介质特征的一种时问域电磁勘探方法。

nctotcllurics (CSAMT)

nctotcllurics(CSAMT) 根据不同频率电磁波具有不同穿透深度的趋肤效应原理,利 用人工可控源产生音频电磁信号,来探测地面电磁场的频率响应 而获得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信息和月标体尔布特征的一种 中磁勘探方法。

2.1.13 浅层地震法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2.1.13 浅层地震法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介质内的传播规律,判断浅部 岩土性质、地层界面及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总精度优丁5nT的磁测方法。

2.1.15探地雷达法

通过研究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 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透射等,解决相关问题的 一种电磁波探测法

16放射性测量法radioactivcs

2.1.19 外照射系数 e>

2. 1. 20温度测量法

利川探测目标与其周围介质间的温度差异,观测研究温度场 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指地面的一种稳定的非重复性的随机微小波动:主要是由人 厂活动、气象、江湖、海洋、地下构造活动等诸因素引起的地球表 面固有的振动特性

用于测试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动力特性的方法。

用丁测试振动沿地面衰减特征的方法

用于测试振动沿地面衰减特征的方法。 2. 1.25 短越周期predominant cycle

后指微振动时程曲线上山现次数最多的周期,是场地微 的主导周期

2.1.26水域物探方法

在水域采用相关地球物理于段进行探测以解决水域1程问 题的物探方法。

2. 1. 27 声呐法

2.1.27 声呐法 sonar mcthod

利川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市转换和信息处理,对 水底地形地貌进行探测的方法。

2.1.28浅地层剖面法

利用声波反射原理探测水底地形、水下地层结构和分布 态、断层构造等的一种地震勘探方法

2.1.29井中物探方法

通过仪器测量钻孔并壁及其周围岩土的物理参数和钻孔 数,解决有关1程问题的地球物理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选取合适的物性参数,对研究区域内的对象进 行基于层析分析原理的地球物理反演,从而达到研究对象内部结 构及其分布规律的目的,分为地震波CT、电磁波CT、电H率CT 及超声波CT等,

1直流电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

2.2.2电磁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p—视电阻率; ——相位; L一回线发射的线框边长; 电流强度; 最小可分辨电平; R.—最低限度的信噪比; N—噪声电平; r——场源到观测点的距离; —趋肤深度。 版权所有

T——磁场强度高度改正值; T。一一测区磁场总强度平均值或总基点磁场值或异常起算 点磁场值; R一地球平均半径,取6371km; H——测点高程; T一一日变改正后测点磁场强度值; T一测点上的磁场强度观测值; T一一口变站的磁场强度观测值; T一口变站的基本磁场强度或总磁场垂直梯度异常; △T一磁异常值; 一正常场磁场强度改正值; Z.磁场垂直分量; T——磁场水平梯度异常; Z,磁场垂直分量垂直梯度; 版权所有 S—均方误差值; ———观测值; r—观测值的平均值;

2.2.5探地雷达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2.2.6放射性测量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

EE 一外墙饰面层的空鼓率; .Ar:—建筑立面外墙饰面层空鼓总面积; A一一建筑立面外墙饰面层净面积; 一实际测量地温值; △t—一年气温变化影响改正值

2.2.8振动测试法使用的符号应衍合下列规定:

入振幅或面积; f—频率; fm—共振频率; ——圆频率;

入振幅或面积; f频率; 版权厂 fm—共振频率;

2.2.9水域物探法使用的符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t一地震波斜距时间或声时值; t'—地震波垂距时间或声时修正值; t。一一声波系统延时; △t—纵波或横波传播至波速层顶面及底面的的间差; 一激发点或检波点到井口的水平距离; [一一钻孔间距或声测管外壁间的距离:

h—垂直距离或换能器间的距离; △h—波速层的厚度; 波速层的纵波速度或横波速度

2.3.3浅层地震法使用的代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2.3.4高精度磁法使用的代号符合下列规定:

3.0.1开展工程物探工作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探测月标体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显著的物性差异。常见 岩土介质的部分物性参数可按照本标准附录Λ选用人) 2探测日标体应具有一定规模,或特征参数明显,其异常场 能够从干扰场或背景场中分辨出来。 3T作现场应具备布置探测装置和开展探测T作的空间和 条件。 3.0.2工程物探工作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1作时应搜集和分析已知的地球物理、地质、水文、勘察、 设订、施1及运营等资料。 2探测1作前宜通过方法试验,选择有效的探测方法和技 术参数。 3探测工作宜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条件复杂时, 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和评价解释。 3.0.3工程物探可用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1 地层分层、不良地质体、风化层分带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态 探测:隐伏断裂、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带的空间分布探测。 “α地下障碍物、空洞、地下隐蔽工程、文物古迹及其他埋藏 物的空间分布探测。 3地下工程隐患检测,包括围护结构、天型箱涵、隧道、地下 管廊、人防、堤防等渗漏及墙体质量检测。 4环境地质调香与评价。 版权所 5地热、场地热源体调查。

3探测工作宜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条件复杂时, 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和评价解释。 3.0.3工程物探可用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1 地层分层、不良地质体、风化层分带及基岩面的起伏形态 探测:隐伏断裂、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带的空间分布探测。 物的空间分布探测。 3地下工程隐患检测,包括围扩结构、大型箱涵、隧道、地下 管廊、人防、堤防等渗漏及墙体质量检测。 4环境地质调香与评价。 版权所 5地热、场地热源体调查。 6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

3.0.3工程物探可用丁解决下列主要问题

7水底地形、地层结构和水下管线、抛石、沉船等障碍物 探测。 8地下管线探测、地下管道泄漏及防腐层破损的检查评估。 ,地基基础质量检测与评价。 10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建(构)筑物隔热、保温性能检测。 11建(构)筑物结构及运维检测,隧道结构质量检测,壁斥 注浆、脱空区探测。 人 12场地、岩土层的物性参数测定,地基及建筑物的动力参 数测试。 13其他符合本标准第3.0.1条规定的问题。 3.0.4应根据探测任务、目的及解决问题的重点,结合探测环境 与场地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物探方法。物探方法宜按照本标准 附录B选用。 3.0.5T程物探T作程序宜包括接受任务方法试验、技术方案 编制、测线布设、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解释、编写成果报告和成 果提交等。 3.0.6T程物探方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工作日的、地质及环境条件拟定试验方案,试验成果 可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 2试验地段宜在有资料的地段实施,且具有代表性。 3 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合适的物探方法、仪器设备和技术 参数。、 翻 3.0.7 工程物探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作目的、技术要求、任务、范围、1.期等。 2测区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方法选择.与原理、现场工作布置、工作量估算及主要技术 措施等。 5仪器、设备、材料、车辆与人员安排。

3.0.6T程物探方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6项目组织及工作进度计划。 7项口实施的安全、质量与环境保证措施。 沟通及配合。 9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3.0.8:1程物探的1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布置测网时,应根据探测1程需要和场地条件等进行,测 2布设测线时,测线宜呈直线布置,测线方问宜避开地形及 其他干扰的影响,应垂直于或大角度相交于探测对象或已知异常 的走向;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的完整和具有足够的异常背景;在 前人丁作基础上扩大测区范围时,测区边缘应重复部分测线或 测点。 3测线宜与地质勘探线和其他物探方法的测线一致;探测 范围内有已知点时,测线应通过或靠近该己知点布设。 4测点布设位置、数量应满足技术要求及资料解释的需要。 5在复杂地区及异常部位,测线应适当加密,并在主要测线 之间布置辅助测线。 3.0.9T程物探的测量T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精度应衍合相应的行业及地方测绘标准。 2探测T作测线的起点、基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以及 其他重要的点位应进行空问位置测量。 校正。 4探测工作使用的比例尺,不应小于同阶段、同工程的勘察 或设计所使用的比例尺。 P 3.0.10工程物探仪器设备及其附件应符合性能稳定结构牢固 可靠、防潮、抗震和绝缘性能良好的要求。探测仪器应在检定或 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

3.0.11工程物探工作应按照技术方案实施,并马与资料调查、钻 探验证工作密切配合,完整采集、及时处理探测数据,按任务要求 提交成果资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时,应验证其方法的有效性 和成果的可靠性。 3.0.12工程物探数据采集它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前应进行仪器自检,1作正常斤方可进行数据采集 2数据采集应在背景相对稳定的时段进行。 3观测过程中应随时监视采集的数据或由线,如有异常现 象应记录并及时补测。 权所 4在测线的端点、曲线的突交变点和畸变线段,或仪器参数、 观测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应进行重复观测。 3.0.13T程物探的原始记录应完整齐全、数据真实、记录及时; 所有原始记录均应整理保存,电子记录应进行备份。 3.0.14T程物探质量检查T作应衍合下列规定: 1质量检香应根据具体探测方法,选择重复观测、系统检查 等方法。 2检查点应分布均匀、随机选取,异常段、可疑点和突变点 应重点检查;检查T作量不得少于总T作量的5%,兼能满足数据 统订的要求。 3质量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应重新采集,并扩大抽检 比例。 3. 0.15 5工程物探数据处理应使用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 软件。 3.0.16资料解释应在分析各项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 点面结合、定性到定量的原则进行。资料解释的成果描述宜图表 结合,使用关的专业用语表达。 版书 3.0.17工程物探成果必要时应采取综合探香手段进行核查或

3.0.11工程物探工作应按照技术方案实施,并与资料调查、钻 探验证工作密切配合,完整采集、及时处理探测数据,按任务要求 提交成果资料。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时,应验证其方法的有效性 和成果的可靠性。 3.0.12工程物探数据采集它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前应进行仪器自检,1作正常后方可进行数据采集 人 2数据采集应在背景相对稳定的时段进行。 3观测过程中应随时监视采集的数据或由线,如有异常现 象应记录并及时补测。 权所 4在测线的端点、曲线的突变点和畸变线段,或仪器参数、 观测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应进行重复观测。 3.0.13T程物探的原始记录应完整齐全、数据真实、记录及时; 所有原始记录均应整理保存,电子记录应进行备份。

3.0.18 工程物探工作应按本标准第15章要求编制、提交成果 报告。 3. 0.19 程物探作业安全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安全保护规定。

点或测站的全部数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重复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且改变量不限。 电、电极接地、仪器工作情况等,核对接地位置附近的地形、地质 、及干扰情况。 3应取剔除超限重复观测值后剩余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 人 为最终的观测值。 4.1.7自检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所有, 1自检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且供电电流的改变量应大 于20%。 版书 2自检观测应按重复观测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3如自检结果证明基本观测有误时,应采用自检观测数据 作为基本观测值。

1重复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且改变量不限。 电、电极接地、仪器工作情况等,核对接地位置附近的地形、地质 及干扰情况。 3应取剔除超限重复观测值后剩余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 为最终的观测值。 人 4.1.7自检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所有 1自检观测应改变供电电流,且供电电流的改变量应大 于20%。 版书 2自检观测应按重复观测的规定和要求执行。 3如自检结果证明基本观测有误时,应采用自检观测数据 作为基本观测值。 4.1.8漏电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漏电检香应定期进行,每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作将导 线收向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和修补。 2每日开T、收T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或重新铺设 导线时,应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3对于电测深法AB/2不小于500m的所有测点、电部面法 每隔10个~20个测点及每个剖面的最后一个测点,以及导线位 于潮湿地区时和有疑问的异常区(点)应进行漏电检查。 再按序返回重新观测,直至连续3个点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之差 在原观测值的5%以内为止

4.1.8漏电检查应衍合下列规定

1漏电检香应定期进行,每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T作将导 线收向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和修补。 2每日开丁、收T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或重新铺设 导线时,应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 3对于电测深法AB/2不小于500m的所有测点、电剖面法 每隔10个~20个测点及每个剖面的最后一个测点,以及导线位 于潮湿地区时和有疑问的异常区(点)应进行漏电检查。 再按序返回重新观测,直至连续3个点的观测值与原观测值之差 在原观测值的5%以内为止,

4.1.9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质量检香应独立于平常观测,检香宜隔日重新布极进行 可在全测区平常观测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全区观测完成后实施;检 测时可使用参加过平常观测的同一台仪器,按同点位、不同时间 不同操作员的原则进行。

式中:M一某个质量检查点(站)的均方相对误差; n一一某测点(站)的数据个数; m;一一第i个参加评定的单个极距的相对误差; ai——第i个极距的基本观测值; Di一一第i个极距的检查观测值

4.1.10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M= 2n m Ipaipai l X100% m. Dai +pai

1当可以确定由于地表及浅层湿度变化使得视阻率数据 出现规律性偏差时,应将其剔除后再进行质量评价。 但从相邻数据的变化规律来看,视电阻率的原始数据或系统观测 数据出现无规律性的奇异点时,可将其剔除后再评价质量,但剔 除的点数不应超过所观测视电阻率数据总数的3%。) 3测区内质量检查观测结果所统计的均方相对误差不应大 丁5%,且统计时不得剔别除经检查不合格的测点(站)。 4不合格测点(站)数不应大于被评价测区内经质量检查的

测点(站)总数的20%。 4.1.11资料处理与解释应衍合下列规定: 或做带地形反演。 和插值替换处理。 大 3各种剖面、曲线图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止式图件的编绘,必须在观测数据经过质量验收的基础 上进行;提交的正式图件所用的数据与绘制的曲线应进 行100%的复核。 2)同一测区的各类图件应采用相同的比例尺;面积性工作 应绘制部面平面图;等值线图的画线间隔宜采用等差间 隔;充电法的剖面平面图上应标出充电点的投影位置。 3)图中所绘各种文字符号、图形符号,应全部列入图例,并 说明其代表意义;图例排序应为直流电法等地球物理探 测符号、地质符号、地物符号、其他符号。 4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研究不同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变化规律。 2)应研究异常所处位置及附近的地形、地质条件、干扰体 位置、已知资料与异常的关系,并区分有意义异常和干 扰异常。 4)应对定量反演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反演的电性参数应 在合理范围内且符合测区地质规律。 5)应结合不同装置观测的结果并综合其他物探、钻孔以及 相关工程资料进行综合解释推断。

4.2.1自然电场法可用于堤坝、基坑渗漏探测及环境污 灾害调查与评价等

4.2.2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白然电场法在正式施测前,宜先布设一条较长的控制部

面,测网应按作性质选择,并衍合下列规定: 1保证在预计的异常范围内至少有两条测线通过,至少有 3个测点反唤异常。 2在以往工作基础工扩大测区时,应至少重复观测原测区 2条测线。 3测点位置在垂直测线方向移动时,梯度观测法不得超过 MM的15,电位观测法不得超过点距的1/5。 4.2.5白然电场法观测时,应正确区分电位的正负极性。对于 曲线的异常段、突变点、可疑点等均应进行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加 密测点或增设短部面

4.2.6自然电场法的电位观测应衍合下列规定:

1电位观测的总基点应选择在自然电位半稳的正常场地 ,使于与分基点联测。 2分基点应选择在自然电场稳定且交通使利处

3电位法观测时,仪器和固定电极应放在测站附近;在进行 长剖面电位观测时,宜采用分基点测量法。梯度法观测时,测量 始终接大号测点上的电极,N端始终接小号测点上的电极,不得 任意调换。 4在工和完成测区工作总量的50%时,应进行各基点之 间的电位联测,两次观测的绝对误差不得超过5mV,超过的基点 应多次联测,不稳定的基点应重复观测。 所有 5电极的极差应稳定,在开T前测量的极差应小于2mV;当 测完一条剖面重复返向时应测量极差,测量的极差应小于5mV。 4.2.7自然电场法所用电极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选择极差小于2mV的不极化电极进行观测,电极应编号 使用。 2安置时应保证其接地良好;在观测过程中,应保证电极的 先斤次序和M、N电位正负的正确。 3电极在测点上安置困难时,可沿垂直测线方问移动,但移 动距离不得大于点距的1/5。 4电极不应安置于流水旁,其周围不应有金属物体扰动,电 极的引出线头不得与土壤、杂草等接触,接地电阻应小于102。 4.2.8观测数据的质量检查与评价可用平均绝对误差进行质量 评价。原始观测与检查观测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不得大丁5mV, 单个点的绝对误差不得大于15mV。绝对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式巾:^,一第i点原始观测值; A—第i点检查观测值;

2.9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

一个测区的所有观测的电位应算到同一个总基点,所

有观测的电位或梯度应进行极差校正。 2对梯度观测结果计算电位曲线上的锯齿状跳跃电位可以 进行平滑处理;对异常不明显测区的观测结果,应进行多剖面相 关处理计算。 3应区分正常场与异常场,并正确识别有用异常与干扰另 常,异常值应超过测量平均绝对误差的3倍,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性和分布范围。 人 4可采用经验公式法和正、反演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异常 体的规模、埋深。

4.3.1充电法可用手探测地下低电阻体的平面展布、地下水的

4.3.2应用条件符合下列规定: 1充电点应能与被探测低阳体联通,并具备可供充电的 条件。 2被探测对象比周边介质的电阻率小,电阻率应相对稳定。 3禁止在易产生危险的输送燃气、航油及其他易燃、易爆的 管道上采川该方法探测。 4.3.3 充电法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电位法和梯度法T作。 4.3.4 尔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无穷远”极至测区的最短距离应人于测区对角线长度的 5倍;“无穷远”极应垂直探测对象走向布设。 2电位法观测时,测量电极N应布置在无穷远供电电极的 3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孔口为巾心均匀布置8条或12条辐射状测线,并 应保证其各方位夹角相等,测点间距不得大于探测对象

4.3.5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观测电位差△V的前后应观测供电电流强度I,在数据 采集过程中应保证供电电流持续稳定。 2梯度测量时,测量电极M、N的前后顺序和距离应保持 致;当接地点正好处在无法测量的条件下时,可将电极沿垂直于 测线方向移动,但移动距离不得超过点距的1/10(或MN的 1/5)。 3电位和梯度观测应单独进行,不得采用换算值。 4电位的极值点、梯度的过零点和极大值点以及曲线上的 突变点、转折点、可疑点,均应进行重复观测和漏电检查。 5现场观测结果应随时存盘或记入专川的记录本上,并绘 制相应的草图;采川直接追索等位线的方法时,其等位线位移误 差不得大天1.0m。 4.3.6、应用充电法探测低附体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第4.3.5条 的规定外,还应衍合下列规定: 1供电电极的止极以.与充电体连接:连接方式由充电体的 出露条件确定,供电电极Λ应与低阻体接触良好。 2应以低阻体为中心,测点问距宜小于探测月标体埋深的 一半,测线间距宜为点距的1倍~2倍,并应有3条以上面通过 低阻体,在低阻体上应加密测点。

4.3.7应用充中法探测堤项、基坑等渗漏时,除符合本标

4.3.5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极宜使用不极化电极,单个电极接地电附与相邻电极 的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倍,最大不应超过3k2。 正极宜放置围护结构外侧,负极放置围护结构内侧。 3同一剖面分多段连续探测时,每两段探测面之问重叠 部分不少于3个测点。 4.3.8应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向流速时,除符合本标准第 1.3.5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2投盐后应立即记下投盐时问观测一次等电位线,修正NV 极位置,并重新测试等电位线作为新的基准点;然后每隔一定时 间观测一次等电位线,每一孔在投盐后观测的等电位线数应大于 3个;投盐后应保持含水层巾盐化程度恒定。 3等电位线观测时,应记录观测时间并测量各等电位点至 孔口的距离。 公中

×100%≤√2n×59 +U

式中:U——充电法观测电位差经供电电流归算后的数值

M..= 2n AV AV' I 12 AV: AV'

式中:n——参加统计的检查点数; AV/I一观测电位差(mV)与供电电流(mA)之比

1 绘制的成果图宜包括平面等值线图、平面剖面图。 充电法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时,应绘制各个时刻的充 电等电位线分布图,以等位线移动速度最大的方向确定地下水 人流向。 3探测渗漏时,可根据观测值异常推断可疑渗漏范围。 4用充电法圈定低阻体时,资料处理与解释应符合下列 规定: 所有} 1)应在确定异常后正确区分正常场和异常场,分析电位或 梯度曲线的异常幅值、范围形态等特征,判定低阻体的 规模和理深; 2)用于定量解释的应是等位体引起的异常,目标体与围岩 电阳率都较均匀,几何形态近似为规则体,各种干扰因 素影响小。

4.+电测深法、电剖面法

4.4.1电测深法可用丁划分地层,探查隐伙构造、地下理设物、 空洞(区),土壤含盐度和水质调查,测定场地地下不同深度岩土 层视电阻率参数等。电部面法可川于研究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沿 水平方向的电阳率变化,探查地质分层、空洞以及地下管线等理 设物等翔

4.4.2应用条件应衍合下列规定

1被探测月标体与周围介质问有较明显的电性差异,在地 表能引起可测量的异常, 店 2各地层或月标体电性稳定JB/T 12871-2016 畜类屠宰加工机械 猪皮刮毛机,且引起的异常能从T扰背景 中分辨出来。 版权 3电部面法不宜在以下条件开展: 1)存在较强中屏蔽层难以保证获敢右效观测信号的地区

2)接地电阻过大,义不能采取措施改善接地条件的地区。 3)因存在较强的干扰,不能保证观测质量的地区。 4.+.3焦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划分地层时,测点间距应小于探测对象理深的一半;探 查隐伏构造时,应使异常在至少2个相邻测点上有清晰 的反映。 人 2)在电性分布不均匀的场地,宜采取措施查明地层的各问 异性情况;宜布设不同方位的主测线与旁测线。 3)同一电性单元的装置方向宜保持一致。 4)电测深法现场作业应根据场地条件布设测线、测点;遇 障碍物时,可在1/2线(点)间距的范围内移动测线 (点)。 2电剖面法 1)根据物探任务要求、探测对象的规模和理深H确定线 距和点距,点距宜为H/3~H,线距宜为点距的2倍~ 5倍。 2)测线上应有不少于3个测点反映单个异常,否则应加密 测点。 3)至少应有3条测线通过所研究的异常,否则应加密 测线。 4.4、电测深法、电面法应根据探测对象规模、埋深、地形特 征,测区地质、场地地电条件等按照本标准附录D选择使用相应 的装置形式。电部面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称四极部面法的供电电极应根据不同探测月标的理深 合理选取并应满足:AB应为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1倍~后倍, MN不应小于探测对象的顶部埋深且不宜大于AB/3,复合对称 四极剖面法AB宜选为探测对象顶埋深的4倍~6倍,ΛB宜为 探测对象顶理深的2倍~1倍

2联合剖面法的OA应大丁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3倍,MN 应小丁OA/3;无穷远”电极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其与最近测线 的距离应大04的5倍,当需要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极 时,其与最近测线的距离应超过OA的10倍。 3中间梯度剖面法的测量区间取供电极距中部AB/3 范围内;当应用多线观测时,旁测线距主测线的距离不应大于 AB/5;AB取探测对象顶部理深的8倍;MN大小取决于探测 日标体坤深、规模和施1方便等情况,取值范围宜为 (1/50~1/25)AB。 4偶极剖面法的00”应大于探测对象顶部理深的3倍,供 电偶极距AB和测量偶极MN宜相等,取值范围宜为 (1/6~1/4)00 5复合电部面装置AB和AB'的比值应根据探测目的及场 地地电性质,由现场试验确定。 4.4.5电测深法电极距的选择应衍合下列规定: 1最大供电电极距应能满足探测深度的需要,最小供电电 极距应能满足资料解释的需要。 2测量电极距与相应的供电电极距可采等比或非等比形 式,其比值不宜大于1/3。 3三极或联合测深中的“无穷远”极应位于MN的中垂线 上:无穷远距离应大于最大供电电极距OA(或OA)的5倍;因客 观条件限制不能垂直布设时,应增人无穷远距离,最远可增至 10倍OA(或OA)。 4五极纵轴测深的极距L大于2倍探测对象的理深,MN 取值范围为(1/40~1/30)L。 66 4.4.6测站应布设在测点附近下燥的地方,并避开高压线变压 器等大型电力设施。工作电源、仪器应分开放置,和互间及与地面 间应采取有效的绝缘措施,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2 4.4.7现场工作的,供中导线与测量导线应沿中极排列方向的

4.4.5电测深法电极距的选择应衍合下列规定:

4.4.7现场工作时,供电导线与测量导线应沿电极排列方向的

两侧分开敷设,相距约MN/10,顺地面向外铺设时,二者不得 错或扯绞。

金属电极应垂地面打人接地点,与土层密实接触,小极距电极 入土深度应大于极距的1/10,长极距电极入土深度至少应为电极 长度的2/3。当采用多电极供电时,电极应以接地点为中心呈坏形 或垂直放线方问线形对称布置QSDLR 0016S-2015 山东鲁润药业有限公司 保健食品鲁润牌阿胶粉,环形半径或线形长度应小 AB/2的1/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