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06-2018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DB11/T 1606-2018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60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9757
VIP资源

DB11/T 160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1606-2018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4.1.1场址环境安全可靠,应避开可能产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以及对建筑抗震不利 地段的场址。 4.1.2场馆选址、规划与建设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要求,且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应合 理控制规模,避免过度开发;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 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区域。 4.1.3场馆布局应合理,整体设计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4.1.4场馆建设前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和洪水影响评价等文件。 4.1.5竞赛场馆的规划设计除应满足赛事要求外,还应兼顾赛后使用功能。 4.1.6场馆的施工应有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专职监理

4.2.1结合地形地貌,实施土石方减量化措施,回收利用表土资源,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土石方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方案,得2分; 2土石方平衡调配,在赛区内调配利用得2分;在场馆范围内全部利用,得3分; 3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受扰动土地具备剥离条件的表土全部剥离和利用,得2分。 4.2.2非城市建成区场馆建设前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和潜在影响评估,评价分值为2 分。 4.2.3非城市建成区场馆制定并实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得2分; 2就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得3分。 4.2.4根据海拔和保护物种分布特点,实施野生植物保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置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方案,得2分:

4.2.1结合地形地貌,实施土石方减量化措施,回收利用表土资源,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土石方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方案,得2分; 2土石方平衡调配,在赛区内调配利用得2分;在场馆范围内全部利用,得3分; 3合理利用表土资源,受扰动土地具备剥离条件的表土全部剥离和利用,得2分。 4.2.2非城市建成区场馆建设前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和潜在影响评估,评价分值为2 分。 4.2.3非城市建成区场馆制定并实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 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置野生动物通道,得2分; 2就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得3分。 4.2.4根据海拔和保护物种分布特点,实施野生植物保护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置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制定野生植物保护方案,得2分:

2实施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且移植后成活率不低于75%,得3分:实施就地保护,得4 分。 4.2.5开展场地生态恢复,修复被占用场地的生态环境,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馆建设占用林地的,按照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方案 得3分; 2场馆周边山体切削坡面采用生态护坡措施,得4分。 4.2.6滑雪道实施季节性植被恢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评价分值为3分。 4.2.7场馆绿化采用乡土植物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配套建筑周边所用植物采用乡土物种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比例不低于 50%,得1分;比例不低于80%,得2分; 2滑雪道周边所选用的植物采用乡土物种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比例不低 于60%,得1分;比例达到100%,得2分。 4.2.8实施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施工道路、施工场地布设等施工活动避让林地、高山草甸、自然水体、湿地等重点保 护对象,得3分; 2制定并实施施工期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得3分。

2实施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且移植后成活率不低于75%,得3分:实施就地保护,得4 分。 4.2.5开展场地生态恢复,修复被占用场地的生态环境,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馆建设占用林地的,按照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的原则,制定生态补偿方案 得3分; 2场馆周边山体切削坡面采用生态护坡措施,得4分。 4.2.6滑雪道实施季节性植被恢复措施,防止水土流失,评价分值为3分。 4.2.7场馆绿化采用乡土植物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配套建筑周边所用植物采用乡土物种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比例不低于 50%,得1分;比例不低于80%,得2分; 2滑雪道周边所选用的植物采用乡土物种或当地成功引种驯化的植物物种,比例不低 于60%,得1分;比例达到100%,得2分。 4.2.8实施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总分值为6分GB/T 33608-2017 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结构壁管材,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施工道路、施工场地布设等施工活动避让林地、高山草甸、自然水体、湿地等重点保 护对象,得3分; 2制定并实施施工期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得3分。

5.1.1应结合当地的资源政策情况,对场地的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制定适宜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5.1.2场馆建筑设计应符合地方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5.1.3场馆区域内的能耗、水耗应采取分类、分项计量措施。 5.1.4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规定的现行值以及《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规定的限值。 5.1.5用能设备应满足相关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的能效限定值的要求,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 节水产品的要求 5.1.6人工造雪用水不得采用地下水。 5.1.7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5.2.1合理优化滑雪道的位置和朝向,降低滑雪道因阳光直射、空气对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5.2.1合理优化滑雪道的位置和朝向,降低滑雪道因阳光直射、空气对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评价分值为6分。 5.2.2场馆设计及运行雪务管理采用节能的人工造雪方式,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雪务管理充分考虑降低人工造雪能耗,得2分; 2合理使用破冰造雪、跨季节储雪等造雪措施,得2分; 3运营过程中人工造雪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得2分。 5.2.3场馆配套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当地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 介总分值为8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比当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值降低5%,得2分; 在此基础上每下降5%,再加2分。 5.2.4供暖空调系统的热泵机组和燃气锅炉的能效指标高于当地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表5.2.4的规则评分

5.2.1合理优化滑雪道的位置和朝向,降低滑雪道因阳光直射、空气对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评价分值为6分。 5.2.2场馆设计及运行雪务管理采用节能的人工造雪方式,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 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雪务管理充分考虑降低人工造雪能耗,得2分; 2合理使用破冰造雪、跨季节储雪等造雪措施,得2分; 3运营过程中人工造雪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得2分。 5.2.3场馆配套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当地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评 价总分值为8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比当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值降低5%,得2分; 在此基础上每下降5%,再加2分。 5.2.4供暖空调系统的热泵机组和燃气锅炉的能效指标高于当地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表5.24的规则评分

表5.2.4热泵机组和燃气锅炉能效指标要求

5.2.5各类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 定的目标值以及《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规定限值的90%,并采取节能控 制措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满足要求,得2分; 2其他区域照明功率密度满足要求,得2分; 3采取照明系统节能控制措施,得2分。 5.2.6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三相配电变压器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 的2级能效要求,得2分;达到1级能效要求,得4分; 2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能效等级2级或节能评 价值要求,得4分。 5.2.7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用能要求,合理高效利用场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 再生能源,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表5.2.7的规则评分,

表5.2.7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

可再生能源利用类型和指

5.2.15在不破坏山体生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运输成本等因素,合理选用山体原 有的材料,评价分值为8分。 5.2.16场馆配套建筑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评价总分值为16分。采用面积 比例达到50%,得12分;达到80%,得16分。 5.2.17采用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可再循环材料造价比例达到10%,得4分;达到15%,得6分; 2可再利用材料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小于25%,得2分。 5.2.18合理应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8分。绿色建材用量占同类材料用量比例达到50%, 得4分:达到60%,得6分:达到70%,得8分。

5.2.15在不破坏山体生态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交通条件、运输成本等因素,合理选用山体原 有的材料,评价分值为8分。 5.2.16场馆配套建筑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形式,评价总分值为16分。采用面积 比例达到50%,得12分;达到80%,得16分。 5.2.17采用可再循环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可再循环材料造价比例达到10%,得4分;达到15%,得6分; 2可再利用材料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不小于25%,得2分。 5.2.18合理应用绿色建材,评价总分值为8分。绿色建材用量占同类材料用量比例达到50%, 得4分:达到60%,得6分:达到70%,得8分。

6.1.1在场馆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中应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6.1.2场馆建设和运营应有利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发 展。 6.1.3场馆声学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T28049 和《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的相关要求。 6.1.4场馆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GB22185的相关要求。

6.1.1在场馆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文件中应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6.1.2场馆建设和运营应有利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发 展。 6.1.3场馆声学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T28049 和《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的相关要求。 6.1.4场馆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GB22185的相关要求。

6.2.1场馆建设和运营可提供当地就业机会,评价总分值为4分。提供给当地群众的就业岗 立不少于30%,得2分;不少于50%,得4分。 6.2.2有效发挥场馆的公益性并服务社会,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在场馆内开设冰雪运动课程,其中免费的课程不少于每周10人次,得2分: 2场馆定期免费向学生及周边群众开放,且开放时长每周不小于10小时,得2分。 6.2.3场地与公共交通有便捷联系,场站设置和交通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3场地内采取人车分流措施,得2分: 4机动车停车位设置或预留清洁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少于停车位的18%,得2分。

6.2.1场馆建设和运营可提供当地就业机会,评价总分值为4分。提供给当地群众的就业岗 立不少于30%,得2分;不少于50%,得4分。 6.2.2有效发挥场馆的公益性并服务社会,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 计: 1在场馆内开设冰雪运动课程,其中免费的课程不少于每周10人次,得2分; 2场馆定期免费向学生及周边群众开放,且开放时长每周不小于10小时,得2分。 6.2.3场地与公共交通有便捷联系,场站设置和交通组织合理,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3场地内采取人车分流措施,得2分; 4机动车停车位设置或预留清洁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少于停车位的18%,得2分。

6.2.4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布置人员室外活动空间,设置必要的防风措施,评价分值为4分 5.2.5室外观众区有御寒措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5.2.13合理设置餐饮服务设施。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馆内设有餐厅或咖啡厅并对公众开放,得2分; 2餐饮区设置雪具等物品存放空间,得2分。 .2.14配置完善的医疗服务设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有卫生服务站或医务室,配置有担架等紧急运输工具,得2分; 2配置医疗急救包、氧气瓶,并有明显标识,有专人管理,得2分; 3在显著位置配置心脏除颤(AED)设备,便于取用,得2分: 4公共卫生间、观众席等公共区域设有紧急呼救系统,得2分。 .2.15合理布置赛事保障临时设施,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有临时生态公厕,得3分; 2设有临时媒体、观众等休息室,并有直饮水、供电、辅助供热设施,得2分

5.2.16传承历更文脉,保留原有肌理,对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未实施有效保护,评价总分值为 7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既有建筑或古迹进行保护,得4分; 2保护原有山林肌理和格局,保留乡土风貌,保护古树名木,得3分。 6.2.17无障碍系统设计合理,设施齐全,评价总分值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无障碍路线连贯,集散广场出入口、比赛场地、观赛空间、卫生间、建筑入口大厅 停车空间等相互无障碍连通,并与周边街区无障碍路线相连通,得4分; 2停车场在出入口附近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且不少于总车位的2%,得2分; 3安全检查闸口处设置轮椅和婴儿推车通道,取票处、咨询处设置具有容膝空间的低位 服务柜台,得2分; 外 4观众席设有轮椅席位及陪护席位,轮椅席位不少于观众席位总数的0.2%,得2分; 5公共卫生间内设置无障碍厕位、无障碍小便器和无障碍洗手盆,取水间外部设置低位 服 饮(取)水台,得2分。 6.2.18充分考虑老年人、儿童和母婴的使用安全与方便,评价总分值为7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公共活动区、公共卫生间、出入口、看台、走廊、楼梯均采用摩擦系数不低于0.5 的防滑铺装地面材料,得2分; 2公共活动区、走廊、楼梯墙面无尖锐突出物,得1分; 3不少于1/2的公共卫生间设置有婴儿打理台,设置儿童尺寸便器、洗手槽,得1分; 4设有母婴室,并设置水池、座椅、插座和加热设备等,得1分;

有全龄化的雪上运动设备对公众租赁,得2分

7.1.1滑雪道养护、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等的操作规程、运维规程、应急预案等完善, 且有效实施,评价分值为3分。 7.1.2智能化系统满足雪上运动场馆运行与管理的需要,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以及《国际雪联高山滑 雪国际竞赛规则》的配置要求,得3分; 2智能化系统运行正常,得3分; 3定期检测或校验智能化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运行状态,使各设备的性能参数符合设 计使用要求,得3分。 7.1.3应用智慧工地集成管理平台等信息技术,合理规划施工工序和施工进度,并及时掌握 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评价分值为6分。 7.1.4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保障人员设置合理,安全网、防护垫、雪上巡逻员、滑雪指导员 等设施和人员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的要求,评价分值为3分。 7.1.5进行雪上运动场馆相关设备系统调适,实现设计要求并保障系统高效运行,评价总分 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雪上运动场馆相关设备系统竣工后,进行综合效能调适,得5分; 2根据设备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再调适计划,得5分。 7.1.6对建筑的水质和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监测并公示,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 分别评分并累计: 1定期检测各类饮用水和非传统水源的水质并公示检测结果,得2分: 2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并公示监测结果,得3分。 7.1.7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融雪剂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 努平台 下水环境的损害,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立和实施化学药品管理责任制,得1分; 2病虫害防治用品使用记录完整,得1分; 3采用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得2分,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控

1《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 2《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3《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 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5《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 6《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T28049 7《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GB22185 8《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9《体育场馆照明设计及检测标准》JGJ153 10《体育场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

1.0.1以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我国冰雪运动将迎来巨大发展。中国1/3 以上的地区适合开展冬季运动,发展潜力巨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势必将带动中国北方地 区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冬季运动中。雪上运动的普及势必带来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高峰,因 比推进雪上运动场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由 于室内冰上运动场馆基本可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国际上也 无针对室外雪上运动场馆的绿色评价标准,因此组织有关单位针对雪上运动场馆编制了专门 的绿色评价标准,以科学引导其可持续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 1.0.2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雪上运动场馆不同阶段绿色性能的 评价。雪上运动场馆包括竞赛型和休闲型两种类型。此外,由于京津冀地区气候特点接近, 且为了响应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本标准虽然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发布,同样适用 于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竞赛和休闲型雪上运动场馆,其他气候特点类似的地区也可以参考使用 1.0.3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关键。评价绿色雪上运动 场馆时,同样应注重项目自身特点,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 文化等。场馆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构成一个全寿命期。绿色雪上 运动场馆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低碳、保护环境与 提供健康、便捷的赛时条件,实现资源、环境、人文的多赢目标。同时还应重视新技术、新 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1.0.4符合国家和当地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是参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的前提条件。本 标准重点在于对场馆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低碳、保护环境、健康与人文、服务便捷 等方面的性能进行评价,并未涵盖通常运动场所及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

1.0.1以举苏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我国冰雪运动将迎来巨大发展。申国1/3 以上的地区适合开展冬季运动,发展潜力巨大,北京2022年冬奥会势必将带动中国北方地 区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冬季运动中。雪上运动的普及势必带来雪上运动场馆的建设高峰,因 此推进雪上运动场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由 于室内冰上运动场馆基本可参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国际上也 无针对室外雪上运动场馆的绿色评价标准,因此组织有关单位针对雪上运动场馆编制了专门 的绿色评价标准,以科学引导其可持续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营

1.0.2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即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雪上运动场馆不同阶段绿色性能的 平价。雪上运动场馆包括竞赛型和休闲型两种类型。此外,由于京津冀地区气候特点接近, 且为了响应国家“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本标准虽然作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发布,同样适用 十天津和河北地区的竞赛和休闲型雪上运动场馆,其他气候特点类似的地区也可以参考使用 1.0.3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关键。评价绿色雪上运动 场馆时,同样应注重项目自身特点,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 文化等。场馆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构成一个全寿命期。绿色雪上 运动场馆要求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低碳、保护环境与 提供健康、便捷的赛时条件,实现资源、环境、人文的多赢目标。同时还应重视新技术、新 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1.0.4符合国家和当地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是参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的前提条件。本 标准重点在于对场馆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低碳、保护环境、健康与人文、服务便捷 等方面的性能进行评价,并未涵盖通常运动场所及建筑物所应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 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故参与评价的场馆尚应符合国家及当地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1.1本条所指滑雪场所向社会开放,具有运营资质,能够满足人们进行与滑雪有关的训练、 比赛、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所(包括室外滑雪场和室内滑雪馆)。《中国滑雪场所管理规范》 对雪场的开发建设,运营,安全管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条要求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要满足 本规范要求。 同时,如作为赛事场馆,承接国际赛事,应按国际滑雪联合会相应的赛事要求,提供滑 雪道,场地和配套设施。

3.1.2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完整的区域包括滑雪道及其配套建设的构筑物、临时建筑等。如果 对于有些评价指标难以仅针对单个雪上运动场馆进行评价,可以基于参评场馆所在区域的总 体情况进行评价

3.1.4为了更好的与国际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接轨,以及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的修订思路衔接,本标准在以往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级,以鼓励 更多的雪上运动场馆申报认证,适应我国和京津冀地区雪上运动快速发展的趋势。

3.1.5申请评价方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本条对申请评价方的相关工作 提出要求。绿色雪上运动场馆项目注重全寿命期内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性能,申请评价方 应对项目全寿命期内各个阶段进行绿色控制,综合考虑性能、安全、耐久、经济、便捷等因 素,优化场馆技术、设备和材料选用,综合评估场馆规模、技术与投资之间的总体平衡,并 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3.1.5申请评价方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本条对申请评价方

3.1.6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机构依据国家和当地相关管理机构有关管理制度文件确定。本 条对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机构的相关工作提出要求。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机构应按照本 标准的有关要求审查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档,并在评价报告中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 平价的项目,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现场考察,进一步审核规划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项目的 实际性能和运行效果。

3.2.1根据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特点,本标准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 康与人文三大部分,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同时为了鼓励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在保护环境、节 约资源等方面的技术、管理上的创新,设置了“加分项”,将“管理与创新”列成单独一章, 参评项目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加分项中选取适用于本项目的得分条款

3.2.2控制项为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的先决条件,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说

3.2.3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应按控制项满足情况,以及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 管理与创新章节的评分项得分之和确定相应评价等级。

3.2.4本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类指标,即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健康与人文,对于 雪上运动场馆评价分别按照最高100分、150分、100分进行得分评定。此外,参评项目还 可根据自身情况在“管理与创新”部分的加分项中选取适用于本项目的得分条款,但最高分 不超过50分。

3.2.5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这3类指标,即Q1~Q3,需要按参评项目该类 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项目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该类指标评价总分计算: 而对于“管理与创新”这类加分项,则直接进行累加,管理与创新最高分不超过50分。 3.2.6如果要获得本标准所确定的等级,则需要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在满足所有控制项 的基础上,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健康与人文每类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避免 仅按总得分确定等级引起参评的绿色雪上场馆项目可能存在某一方面性能过低的情况。且考 虑到第七章“管理与创新”中“管理”一节的条文在设计评价阶段均无法参评得分,为了保 持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得分难度的一致性,将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对应于不同星级的得分进 行区分

4.1.1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

4.1.1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 雪上运动场馆选址应保证环境的安全可靠,对所选场址的地质状况等方面,从防灾减灾 角度做出分析评价,确保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应避开可能产生泥石流、滑坡等自 然灾害场址,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如地质断裂带、易液化土、人工填土等地段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场地地形图、政府部门场址选择意见和相关设计文件: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查。

4.1.2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

雪上运动场馆选址一般为山区,生态环境本底比较脆弱,场馆选址不得突破生态保护红 线,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 等区域。降低建设开发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保证区域基本生态安全和生态资源的可 持续发展。 合理控制规模是生态的关键,因此特定要求科学论证,合理控制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申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修订)第三十二条在自然保护区的 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 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 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 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10月修订)第六十四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第六十五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 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 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第六十六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 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 游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第六十七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 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2016年9月22日)第十五条严格控制建设项目使用国 家级森林公园林地,但是因保护森林及其他风景资源、建设森林防火设施和林业生态文化示 范基地、保障游客安全等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除外。建设项目确需使用国家级森 林公园林地的,应当避免或者减少对森林景观、生态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

4.1.3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

雪上运动场馆建设应结合现状地形地势,充分利用不同高程的土地、绿地及水源等自然 条件,进行合理的滑雪道、建筑、交通、其他服务设施等布局,保证雪上运动各处衔接便利。 充分利用区内自然环境特点,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构建适宜的山地景观格局,人工建造与自 然环境相得益彰,在满足雪上运动要求的基础上,使整体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效果图、交通规划图和相关设计文件;运行评价查阅 相关竣工文件并现场核实。

4.1.4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

雪上场馆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水资源与水土保持、洪水影响评价等属行政许可范围 项目开工建设前,应完成各项行政许可的审批和备案。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环境保护和水务相关行政部门的许可文件、经行政主 管部门审批或备案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资源论证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洪水影响评价报 告等文件和涉及的设计文件:运行评价查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

洪水影响评价等文件和对应的工程验收文件。

4.1.5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非竞赛场馆本条不参评。

雪上运动场馆的规划设计应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永 久设施应尽量减少对赛时场馆建筑的改建和拆除,充分利用场馆自身资源引导场馆赛后功能 向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效益。规划设计文件中应包括赛后利用规划, 以及配套建筑赛后利用设计。场馆赛后利用规划应得到赛事方的认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场馆规划设计文件,设计说明和相关图纸文件;运行 评价查阅场馆规划设计文件、相关工文件,并现场核实。

4.1.6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运行评价

雪上运动场馆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对环境保护 和水土保持应给予高度重视。建设过程中应聘请专职、专业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理,制 定环保和水保专项监理计划,随工程进度定期出具环境和水保监测报告。项目负责人应是环 竞监理工程师;承担水土保持监理的单位应具有水土保持监理资质。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查阅监理单位的资质证明文件和主要人员资格证明文件、专项监理 计划、环境监测报告、水保监测报告

4.2.1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进

《北京水土保持条例》,2015年5月 第二十六条涉及土石方挖填的生产建设项目所产生的地表土和废弃的砂、石、土等, 应当采取现场堆放、适度调配、集中存放、临时防护等措施,对土石方进行分类处理和综合 利用,减少土石方转运。地表土应当分层剥离,优先用于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等生产建设活 动。 1场馆规划设计文件中应包括土石方减量化和综合利用方案或内容,优化土石方开采方 案,减少土石方产生量,有土石方平衡表(图)。 2赛区内调配利用指所产生的土石方在赛区不同场馆之间调配利用或在赛区内基础设 施建设过程中利用;场馆范围内全部利用指场馆建设产生的主石方全部在场馆红线范围内利 用,无外运土石方。第2款评价时在设计文件中应有土石方平衡表,并详细说明土石方来源

和去向。 3表土是指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壤酶和微生物 等物质,具有较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能够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表土不仅指耕地的耕作层, 还包括园地、林地、草地等适合耕种的表层或腐殖质层。本标准要求剥离的表土指厚度在 20cm以上的上述表层土壤。具有剥离条件指的是表土为适合耕种的土壤且剥离表土机械能 够操作的条件。剥离机械一般有推土机、拖式铲运机、挖掘机等。具体参考《耕作层土壤剥 离利用技术规范》。第3款评价时表土资源的剥离、保存和利用应有单独说明。施工阶段应 提供各工段土石方开挖、回填监理报告;表土资源的堆放和利用情况应提供证明材料。不具 备表土剥离条件的场馆区域本款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等。运行评价主要查阅施 工方案、施工监理报告、土方运输记录等

4.2.2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评价。城市建成区场馆本条不参评。 为了减少雪上场馆建设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开发建设前应该对当地动植物等生 态资源现状进行本底调查,包括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类型和位置,注明敏感、脆弱 生态系统类型。列出动物资源类型和栖息地位置、当地重要野生保护植物群落位置,编制野 生动植物清单名录。对开发建设潜在影响进行分析,评估生态系统功能和脆弱性。编制生态 环境本底调查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7月26日)第十三条禁止在相关自然保 护区域建设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建设的项目。机场、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围堰、围填海等 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应当避让相关自然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迁徒洄游通道;无法避让的 应当采取修建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2017年10月修订)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对*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 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设项目可能对相关自然保护区域、野生动物迁徒洄游通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的审批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涉及*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 *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意见;涉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征求省、自治区、直辖 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本着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自然性、可行性和协调性的原则,建设单位应提供野生动植 物资源保护方案,设计单位按照避让、减缓、补偿、重建的顺序原则开展相应设计,保证因 场馆建设产生的林木伐移、对野生动物迁移、栖息地得到恢复和重建。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市级及以上保护野生动植物自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4.2.3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城市建成区场馆本条不

4.2.5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还

1本款适用于建设单位自行开展生态恢复,按照“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的原则制 定生态恢复方案,方案要有林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或专家论证意见。 2雪上场馆多建设于山区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对山体进行处理,本着安全美观、 生态修复的原则,实施边坡生态防护措施,生态护坡设计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用当 地材料、植物和建材,使生态护坡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和谐,有助于建成安全、美观、环保的 雪上场馆滑雪道。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生态补偿方案等;运行 评价查验政府主管部门出具证明文件,并现场核查。

.6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

滑雪道在滑雪季受人为活动扰动严重,滑雪季结束后随着冰雪消融,会对滑雪道产生 定程度的冲刷和侵蚀,为了防止雨季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应制定滑雪道植被恢复措施, 及时安排滑雪道生态恢复。 滑雪道植被恢复措施包括撒播草种、铺草坪等绿化措施。植被恢复措施可以是植被恢 复方案,也可以是针对雪道植被恢复设计的图纸。滑雪道生态恢复方案应涵盖滑雪道、出发 区、结束区、造雪机位等非硬化区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植被恢复方案等;运行评 价查阅生态恢复方案、场馆绿地养护记录(定期植草记录),并进行现场核查。

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

4.2.8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运行评价

1为了有效落实生态保护要求,严格限制施工活动范围。对于受重点保护的林地、高山 草甸、自然水体、湿地等生态系统,以及需要保护的高大乔木和草地,施工场地布设和施工

活动应采取避让措施;对于集中分布区应选用对野生动物无伤害性的围栏,确保误入施工区 域的野生动物活动的通畅性, 2施工期野生动植物保护方案应包括明确的保护措施、相关责任人以及奖惩措施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图纸、相关保护区与公园的总体 规划:运行评价主要查阅施工方案、验收报告,以及现场勘查,

4.2.9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

1场馆设计文件中的排水设计应涵盖全部污水产生节点,应做到全收集全处理,自行处 理的污水排放满足《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要求。排入市政管网的应符合市政 亏水接收标准。设计评价应提交排水许可证。运行评价查验相关竣工验收报告,或提交排水 水质检测报告,指标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2可能存在泄漏隐患的功能单元包括污水处理设施、液氨贮罐区和储油设施等。设计评 价应提交技术可行的防渗漏、防腐蚀、防冻裂措施,运行评价应提交设施无渗漏、腐蚀、冻 设等证明材料。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运行评价查阅工验收 报告、相关竣工图纸,并进行现场核查。

存处理设施的本款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运行评价应查阅峻工验 收报告、查验设施运行记录和监测记录,并进行现场核查

4.2.11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 场界噪声应符合《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的要求,边界外声环境功能区类 别以当地的声环境功能区划为准。 1优化固定声源布局: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 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环 境噪声;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2选用低噪声设备设施:设计方案应对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进行设备比选,按照噪声排 放强度,选用低噪设备。 3声学技术采取隔声、吸声、消声、隔振处理等有效技术手段及综合治理措施,以抑制 噪声与振动的扩散。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设计说明;运行评价应查阅竣工验 收报告、环保监理报告,并进行现场核查,必要时现场监测

LY/T 2202-2013 木豆种子生产技术规程4.2.12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设计、运行评价。

4.2.13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运行评

4.2.14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运行评

1为了确保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受污染,按照“源头控制、未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 应”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GB/T50640和《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对施工场地和生活区域范围内水污染 物全面进行控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污水和试验室养护用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防 止生活污水泄漏,做好生活污水源分离,对隔油池采取严格的防腐、防渗措施。河道、溪流 指常年有水流通过的河道、溪流,山区应考虑季节性河流,

2工程污水指施工过程中用于清洗泵送设备、管道清洗、车辆清洗等产生的污水。养护用水 指混凝土、砌体砌块、抹灰墙面等养护过程中用水。 3生活污水自行处理的应提供出水水质监测报告或其他能证明达标排放的材料;接入市 改污水管网的应提供接纳证明;其他单位外运的提供接收和转运协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运行评价查阅施工监理报告、环境监测报告,以及环保部门的相 关现场监察记录

4.2.15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运行评价

4.2.16本条适用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运行评价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建筑施工过程中场界噪声昼间不得超 过7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55分贝LY/T 2253-2014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