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1/T 3100-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下穿铁路监测技术设计规范.pdf

DB6101/T 3100-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下穿铁路监测技术设计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634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6101/T 3100-2021 城市轨道交通下穿铁路监测技术设计规范.pdf

4.0.7下穿铁路工程监测宜建立监测预警等级和预警标准,监测预警等级划分采用控制值的70%、85% 和100%,预警分级标准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监测预警分级标准

4.0.8对于已预警监测点位,当变形速率趋于稳定后,可根据现场施工情况逐步降低监测频率,直至恢 复正常监测QLFS 0002S-2015 临沂蒙山菲莎酒庄有限公司 蒙山红茅酒(黄酒),并及时消警。

复正常监测,并及时消

5.0.1变形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

影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

DB 6101/T 3100202

1基准点应布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且每个监测工程的竖向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 于3个,水平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 2当基准点距离所监测工程较远致使监测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联 测; 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在工程施工前埋设,并应埋设在相对稳定土层内或沉降影响区以外稳定的建 (构)筑物结构上,经观测确定稳定后再使用; 4监测期间,基准点应按要求定期复测。 5.0.2盾构法下穿铁路段的监测宜根据铁路运营现状、影响范围、天窗期及监测频率等选择合适的监测 方式。高速铁路及不具备人工监测条件的区段,宜局部采用自动化监测。 5.0.3盾构法下穿铁路工程影响区的划分宜根据隧道结构的底板理深、地质条件和工程经验等综合确 定,并应符合表5.0.5的规定。

表5.0.5盾构法隧道周边影响分区表

1轨道监测点,沿轨道纵向宜每3m布设一组监测点,每组监测点分别布设于轨枕、无道床或两根 轨道上,两根轨道监测点连线垂直于对应轨道,监测轨道的轨距、高低、水平、三角坑等项目。测点布 置应牢固,不得影响线路行车运行安全; 2道岔监测点,应结合道岔结构形式,在轨枕或道床基础上间距不大于3m布置测点,对于岔心、尖 轨位置宜增加监测断面,不得影响线路行车运行安全; 3转辙机监测点,应在转辙机基础上布置1个测点,且不得影响转辙机的正常使用:

DB 6101/T 3100202

法下穿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及专用线时自动化监

DB 6101/T 3100202

影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

DB 6101/T 3100202

6浅埋暗挖法下穿铁路监测

1基准点应布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且每个监测工程的竖向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 于3个,水平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 2当基准点距离所监测工程较远致使监测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联 测; 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在工程施工前理设,并应理设在相对稳定土层内或沉降影响区以外稳定的建 (构)筑物结构上,经观测确定稳定后再使用; 4监测期间,基准点应按要求定期复测。 6.0.2浅理暗挖法下穿铁路段的监测宜根据铁路运营现状、影响范围、天窗期、监测频率等选择合适的 监测方式。高速铁路及不具备人工监测条件的区段,宜局部采用自动化监测。 6.0.3浅理暗挖法下穿铁路工程影响区的划分,宜根据隧道结构的底板理深、地质条件和工程经验等综 合确定,应符合表6.0.3的规定。

表6.0.3浅埋暗挖法隧道周边影响分区表

注1:H一浅埋暗挖法施工隧道底板埋深

6.0.4监测点布置按本规范5.0.4条的规定执行。

0.5浅埋暗挖法下穿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及专用线时,监测频率宜满足下列要求: 1浅埋暗挖法下穿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及专用线时,自动化监测频率应符合表6

DB 6101/T 3100202

残埋暗挖法下穿城际铁路、普速铁路、专用线时

.6浅埋暗挖法下穿高速铁路,监测频率应符合

法下穿高速铁路时,人工监测频率应符合表6.0.6

DB 6101/T 3100202

当拆除临时支撑时应增大监测

.7浅埋暗挖法下穿站场,监测频率应符合下列

DB6101/T31002021

3浅理暗挖法下穿站场时,站场内如存在越行线,监测频率应参考本规范6.0.5条和6.0.6条的规定。 6.0.8铁路接触网杆变形、灯塔、信号机及转辙机变形监测频率,宜与沉降监测频率相同。 6.0.9铁路轨道监测项目应包含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含轨距、水平、高低、轨向及三角坑扭曲等。 6.0.10监测项目的延续时间,应在下穿通过5B后,应连续监测不少于100d,当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 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达到稳定状态,监测频率应符合表6.0.10的规定

7.0.1变形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

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DB 6101/T 3100202

1基准点应布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且每个监测工程的竖向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 于3个,水平位移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 2当基准点距离所监测工程较远致使监测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联 测。 3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在工程施工前埋设,并应埋设在相对稳定土层内或沉降影响区以外稳定的建 (构)筑物结构上,经观测确定稳定后再使用; 4监测期间,基准点应按要求定期复测。 7.0.2顶管法下穿铁路段的监测宜根据铁路运营现状、影响范围、天窗期、监测频率等选择合适的监测 方式。高速铁路及不具备人工监测条件的区段,宜采用局部自动化监测。 7.0.3顶管法下穿铁路工程影响区的划分,宜根据隧道结构的底板理深、地质条件和工程经验等综合确 定,应符合表7.0.3的规定。

表7.0.3顶管法周边影响分区表

4监测点布置按本规范5.0.4条的规定执行。

7.0.4监测点布置按本规范5.0.4条的规定执行。

7.0.4监测点布置按本规范5.0.4条的规定执行。

DB 6101/T 31002021

7.0.6顶管法下穿高速铁路时, 后监测等阶段;施工前,应进行初始数据 采集。 1顶管法下穿高速铁路时

0.7铁路接触网杆变形、灯塔、信号机及转辙机变形监测频率,宜与沉降监测频率相同。 0.8铁路轨道监测项目应包含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含轨距、水平、高低、轨向及三角坑扭曲等。 0.9监测项目的延续时间,应在下穿通过2B后,连续监测不少于100d,当最后100d的最大沉降速

DB6101/T3100—202 0.04mm/d时,可认为达到稳定状态,监测频率应符合表7.0.9的规定。

于0.01~0.04mm/d时,可认为达到稳定状态,监测频率应符合表7.0.9的规定。

表7.0.9监测项目延续时间监测频率表

7.0.10限速条件下,可根据工程需要降低监测频率。 7.0.11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 加洲杰冷新

0.10限速条件下,可根据工程需要降低监测频率。 0.11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应做好巡查记录,在关键工况、特殊天气 下应增加巡查次数

DB 6101/T 3100202

3.0.1监测成果应包括现场实测资料和室内数据处理成果两大类。在阶段性及全过程的监测工作完成 后,应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并对阶段性及全过程的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给出相关分析结论和建议。 8.0.2现场监测应对不同监测项目的数据准确记录,自动化监测应保存相应的电子数据;应定期进行现 场巡查并做好记录;如有远程视频监控,应保存相关视频监控录像资料。 3.0.3现场作业完成后,应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并应进行质量检查,当发现数据异常时 应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复测。 8.0.4监测报告包括日报、警情快报、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报告应以表格、图形等形象直观的方式 表达监测对象的安全状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日监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整理、分析各类监测数据并形成日报,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做到 信息化施工; 2当出现警情时,应出具警情快报,迅速上报相关部门。警情快报包括时间、地点、情况描述、严 重程度等内容,并应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相应的处置建议。信息反馈流程应按图8.0.4执行; 3阶段性报告包括周报、月报等,是一定时间段各类监测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应反映工程整体的变 化规律、发展趋势,为施工提供阶段性指导; 4监测工作完成后,应提交监测总结报告,包括监测数据、巡查信息、分析评价、结论与建议等 5监测报告应按相关规范及要求缩制

DB 6101/T 3100202

图8.0.4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行,具体详见表A.1.1、A.1.2。

DB 6101/T 3100202

表A.1.1200~2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mm

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2高速铁路无轨道道岔区平顺性,应符合道岔区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按高速铁路无确轨道线 路维修标准进行,具体详见表A.2. 1、A.2. 2。

DB 6101/T 3100202

表 A. 2. 1 200~2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mm)

支距偏差为实际治具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

注2: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mm,临时补修为5mm;18号及以上道 充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2250(不含)~3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

注1:支距偏差为实际治具与计算支距之差:

注2: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3高速铁路有诈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应按高速铁路有轨道线路维修标准进行,具体 A. 3. 1、A. 3. 2 。

表A.3.1200~2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mm)

DB 6101/T 3100202

注1:高低和轨向偏 大天周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注1:高低和轨向偏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不含)~30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

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失度

注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4高速铁路有确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应按高速铁路无轨道线路维修标准进行,具体详见 表 A. 4. 1、A. 4. 2 。

00~2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1:支距偏差为实际治具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 注2: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mm,临时补修为5mm;18号及以上道 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注3: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

支距偏差为实际治具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 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mm,临时补修为5mm;18号及以上道 为0mm,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轴临偏盖不含树造轴断加宽

DB 6101/T 3100202

表A.4.2250(不含)~30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1:支距偏差为实际治具与计算支距之差:

注2: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mmWS/T 578.5-2018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第5部分:水溶性维生素,临时补修为3mm。 注3:轨距偏差不含构造轨距加宽量

DB 6101/T 3100202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 6101/T 3100202

DB 6101/T 3100202

DB6101/T3100202

LS/T 6402-2017 粮油检验 设备和方法标准适用性验证及结果评价一般原则城市轨道交通下穿铁路监测技术设计规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