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431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T 15-237-2021 预应力带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pdf

2.2.2作用和作用效应

fi2 一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DB37T 4240-2020 城镇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规范Oet1、Ocbl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 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Oct2、cb2 施工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ct3、Ocb3 荷载标准值作用下预应力叠合板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

B 板的计算宽度; L 板的计算跨度,取支座边内侧之间的距离: Wit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ib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2t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an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Y0 结构重要性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YQ 活荷载分项系数; YL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 a 弯矩系数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后浇 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3.1.2混凝土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后浇

丝,其力学性能标准值和设计值的取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 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相关规定,其直径不宜小于 5mmo 3.2.2搭接钢筋、支座负筋及其他构造钢筋宜采用HRB400级 钢筋:吊钩采用未经冷拉的HPB300级钢筋。钢丝及普通钢筋的 性能指标宜按表3.2.2执行。

表3.2.2钢丝及普通钢筋的性能指标

吊钩验算时,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取为65N/mm

4.1.1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 设计。

4.1.2预应力叠合板的设计使用年限应与整个结构保持一致。

1预应力带肋底板:放张、脱模和起吊、施工第一阶段。 2预应力叠合板:施工第二阶段和使用阶段。 放张时应进行裂缝控制的验算;脱模和起吊时应进行承载力 和裂缝控制的计算或验算;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承载力 裂缝控制和挠度控制的计算或验算

4.1.3预应力叠合板应按后浇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作为分界

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进行受力计算。 1第一阶段:后浇层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荷载由预应 带肋底板承担,按简支构件计算。 2第二阶段:后浇层混凝土已经达到设计规定的材料强度 荷载由预应力叠合板承担并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

4.1.5预应力叠合板及其与墙、梁及叠合板拼接应符合现

GB50010中相关构造措施的规定, 4.1.6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施工 时设置可靠临时支撑或采取免支撑施工。 4.1.7根据不同的支承情况,应按单向简支板或单向连续板计 算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板底预应力钢筋,叠合板后浇层支座负筋按 照连续板进行计算和构造

GB50010中相关构造措施的规定

算模型中的传力方式一致,分别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和水平抗剪 计算。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剪计算时,楼板的计算厚度可取后浇 层厚度;当进行楼板的水平抗拉计算时,沿构件跨度方向的计算 享度取叠合楼板整体厚度,垂直构件跨度方向的计算厚度取后浇 层厚度。

4.2.1采用先张法放张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截面边缘混凝土的 初始法向应力为扣除相应预应力损失后预加力在截面边缘产生 的法向预应力。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αcon不宜超过0.75fptk 且不宜小于0.60fpk。预应力损失、楼板截面边缘混凝土法向应 力等的取值与计算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2预应力带肋底板进行内力计算时,不同工况的均布荷载

1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照承受均布荷载的受 弯构件进行正截面受弯验算,荷载取1.2倍底板自重和1.5kN/m 的脱模吸附力,且荷载不宜小于1.5倍底板自重:

式中:Q1k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标准值(kN/m); Q1 脱模和起吊时均布荷载设计值(kN/m) gkl 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标准值(kN/m):

Qik=max(1.2gkl+1.5,1.5gki) Q, = max (1.2)0)Ggkl + 1.50V0, 1.5 0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Y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取值。 2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肋底板按简支构件计算,荷载 括预应力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叠合层混凝土自重以及施工活 载

Q2k=gk1十gk2十qk1 O, = 202g (gk + gk2) + 0209k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2.3预应力叠合板应考虑二次叠合的影响,第一阶段延续的 恒荷载和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应分别计算,按以下规定 取用。 1 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为预应力叠合板自重:

Q3k = gkl 十 gk2 O, = V0lG (gk + gk2)

式中:Q3k 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标准值 (kN/m²) ; Q:一预应力叠合板第一阶段延续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 (kN /m²)。 2施工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层、吊顶自 重和施工活荷载:使用阶段,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为面 层、吊顶自重和使用阶段活荷载。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

Qk = gk3 + max (gk1, Jk2)

武中:Q4k 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标 准值(kN/m²); Q4 预应力叠合板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 值(kN/m²); gk3 面层、吊顶自重标准值(kN/m²); qk2 使用阶段活荷载标准值(kN/m),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取值,也可根 据实际情况确定: ——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 取值。

4.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取用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设计值,按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 布分析进行内力计算。计算预应力叠合板的板端负弯矩设计值 时,只考虑其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4.2.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计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二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求 4.2.6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照单向板考虑,视不同工况的支承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算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下 式计算:

4.2.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本规程第4.2.2条、第4.2.3 条取用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设计值,按弹性分析或塑性内力重分 布分析进行内力计算。计算预应力叠合板的板端负弯矩设计值 时,只考虑其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均布荷载设计值产生的弯矩

条采用均布荷载标准值,按不出现裂缝的理想刚度进行内力计 算。预应力叠合板应分别计算第一阶段延续的恒荷载和到达第 阶段后施加荷载的弯矩标准值,并满足本规程第4.4.5条的要求。

4.2.6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照单向板考虑,视不同工况的支承

条件按单向简支板、单向两跨等跨或单向多跨等跨连续板计算, 可按以下简化方法计算内力。 1承受均布荷载单向板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可按下 式计算:

式中:M 某工况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标准值或弯矩设计值 (N · mm):

Q 相应工况的均布荷载标准值或均布荷载设计值 (kN /m²) ; B一板的计算宽度(m); L一一相应工况下板的计算跨度,一般取支座边内侧之间 的距离(m)。 承受均布荷载的单向板弯矩系数α取值见表4.2.6。

表 4. 2. 6 弯矩系数

注:单跨支座截面的弯矩系数为0.5,仅用于脱模和起吊或施工第一阶段设 可靠临时支撑计算支座负弯矩的情况,预应力带肋底板简化为单跨外伸 板,此时板的计算跨度L为板端至吊点或支撑点的距离。

4.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3.1预应力带肋底板及预应力叠合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料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的规定。 4.3.2在均布荷载作用下,叠合面应符合本规程第5.1.3条的规 定,可不对叠合面进行受剪强度验算。 4.3.3预应力带肋底板的两侧翼缘在施工第一阶段承受预应力 带肋底板自重、后浇层自重和施工活荷载,按悬臂构件计算的根 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4.4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4.1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在某工况下的截面边缘

法向应力为该阶段的预应力与外荷载作用下截面边缘应力的叠 加,应小于该阶段法向应力的限值。混凝土法向应力以受拉为

正,受压为负。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具体工况下的验算详见本规程第4.4.2条第4.4.5条。

4.4.2放张时,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预应力带肋底板正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截面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 ≤ Optl ≤ ftk 0.8fk≤ opbl ≤ fk

式中:Opt1、pbl 扣除第一批预应力损失后换算截面上、下边 缘混凝土的法向预应力(N/mm²),按照本 规程第4.2.1条进行计算: ftkvfck 一一与施工阶段对应龄期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 度fu相应的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 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 4.4.3脱模和起吊时,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凝 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ck≤Oet≤ftk 0.8fck≤ ocb1 ≤ ftk Mik + Opl Octl Wit Mik + Opbl Ocbl Win

式中:Octl、cbl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产生在构件控制截 面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 Mik 脱模和起吊工况荷载标准值在控制截面上产 生的弯矩值(N:mm): Wit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上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Wib 预应力带肋底板换算截面下边缘的弹性抵抗 矩(mm)。

4.4.4在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肋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 凝士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4.4.4在施工第一阶段,预应力带底板在控制截面边缘的混

0.8feki≤Oet2≤ftk1 0.8fek1 ≤ Ocb2 ≤ fik1 Mak+ 0p2 Oct2 Wit M2k + O po2 Ocb2 Wih

Ocb2 施工第一阶段的荷载标准值产生在构件控制截 面上、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²); ftki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N/mm²) ; fek1 预应力带肋底板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N/mm²); M2k 施工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在控制截面上产 生的弯矩值(N·mm): Opb2 扣除第一批,第二批预应力损失后换算截面 上、下边缘混凝土的法向预应力(N/mm)。 施工第二阶段和使用阶段,预应力叠合板在控制截面 疑土法向应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0.8fek2≤Oct3≤ftk2 0.8 fk ≤ Cah3 ≤fil

M3k M4k Oct3 Wit W2 Msk Ocb3 + Opb2 Wih

Mak Oct3 W2t M4k + O pb2 cb3 Wah

ct3cb3 荷载标准值产生在预应力叠合板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 fik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²); fek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 Msk 第一阶段延续恒荷载的标准值在控制截面上 产生的弯矩值(N·mm); M4k 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标准值在控制截 面上产生的弯矩值(N·mm); W2t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上边缘弹性抵抗矩 (mm3) ; W2b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下边缘弹性抵抗矩 (mm )。 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的挠度,应按本规程

Ocb3 荷载标准值产生在预应力叠合板控制截面上、 下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N/mm): ftk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N/mm²); fek2 后浇层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N/mm²): M3k 第一阶段延续恒荷载的标准值在控制截面上 产生的弯矩值(N·mm); M4k 到达第二阶段后施加的荷载标准值在控制截 面上产生的弯矩值(N·mm); W2t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上边缘弹性抵抗矩 (mm3) ; W2b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下边缘弹性抵抗矩 (mm3 )。

4.4.6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的挠度,应按本规程 第4.1.2条、第4.1.4条和第4.2.5条的规定进行验算。

4.4.6预应力带肋底板和预应力叠合板的挠度,应按本规程

5.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截面形式可根据结构实际情况按

图5.1.1取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板肋的宽度和高度应满足施工阶段承载力、刚度要求 板肋形式宜选用矩形肋, 2单肋底板模块单元宽度为600mm或800mm;多肋底 板由若十单肋底板模块组合构成,具体组合方法应按表5.1.1 采用。

(b)多肋底板 1一板肋;2一预应力带肋底板; B一预应力带肋底板宽度;b一板肋宽度;b.一肋板至板边距; c一板肋中心距;h一预应力带肋底板厚度;h一板肋高度; m一600mm宽单肋板数;n一800mm宽单肋板数 图5.1.1预应力带肋底板截面形式示意

表5.1.1多肋底板组合及宽度

5.1.2预应力叠合板的厚度h不应小于130mm。后浇层混凝 土的厚度不宜小于预应力带肋底板厚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 80mm。板肋上方混凝土的厚度h不应小于40mm。预应力带肋 底板的厚度h,不宜小于50mm。板肋高度h不宜小于50mm,且 不应小于40mm。如图5.1.2所示。

图5.1.2预应力叠合板厚度示意

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

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应避开板肋位置,宜设置在板间拼缝 处,开洞应在工厂生产阶段进行。圆孔孔径d或长方形长边长b 不宜大于150mm;洞边至板边距离不应大于75mm,且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开洞未截断带肋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不大于 80mm时,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开洞截断带肋板的纵向受力钢筋且开洞尺寸天于80mm 时,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可根据等强原则在孔洞四周设置附加 钢筋,附加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且数量不应少于2根,沿 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1。不应小于35d(d为附加 钢筋直径),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应伸至板肋边(图5.1.3)。

1一预应力叠合板;2一板肋;3一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 4一沿垂直板肋方向附加钢筋;5一板附加钢筋;6一梁;7一柱: a一长方形短边长;b一长方形长边长;1,一沿平行板肋方向附加钢筋伸过洞边距离 图5.1.3预应力叠合板开洞加强措施

3预应力带肋底板相邻跨有预应力带肋底板时,板附加钢 筋与相邻跨的附加钢筋拉通布置;预应力带肋底板相邻跨有整体 现浇板时,板附加筋伸人相邻板跨满足板支座筋要求。 5.1.4当设置后浇板带时,后浇板带的设置及配筋要求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5.1.5基于耐火极限要求的预应力钢筋耐火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m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5.3.1预应力带肋底板侧边的拼缝宜采用密拼接缝,当使用倒 角做法时,倒角尺寸不宜小于10mm×10mm:当采用侧面倾角 拼缝时,倾角的坡度不宜小于1:8(图5.3.1。拼缝可采用砂 浆抹缝或细石混凝土灌缝,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15,混凝 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且宜采用水泥砂浆或膨胀混凝土。

【a)顶面及底面倒角拼缝

(b)顶面倒角,底面槽口拼缝

(c)侧面倾角,底面倒角拼缝 后浇层;2一预应力带肋底板;3一接缝 图5.3.1拼缝防裂钢筋构造

5.3.2预应力带肋底板拼缝处的板肋间板顶面上方应设置拼缝 防裂钢筋,拼缝防裂钢筋可采用附加筋形式布置(图5.3.2)。根 据板受力情况可分为弯折筋与直筋。拼缝防裂钢筋的直径和间距 宜按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分布钢筋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裂钢筋伸人两侧后浇混凝叠合层的铺固长度不应小 于15d(d为防裂钢筋直径) 2防裂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手预应力带肋底板中同方向的 钢筋面积,且钢筋直径不宜小手6mm,间距不宜大手250mm。 3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 围内不宜少于2根,直横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 不宜大于250mm

1一后浇叠合层;2一水平板肋方向附加筋:3一垂直板肋方向附加筋; 4一预应力带肋底板:d一钢筋直径 图5.3.2拼缝防裂钢筋构造

1搁置在钢梁上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mm:抗震设防 时,钢梁上翼缘应设置栓钉、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 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 2搁置在承重砌体墙上或预制混凝土梁上时,支承长度不 应小于80mm:当在承重砌体墙上先浇筑钢筋混凝主圈梁,且板 与圈梁有效拉结时,支承长度不应小于40mm,采用该种施工方 式时,支座应坐浆找平。 3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层混凝王与混凝主梁(圈梁)或剪 力墙应同时浇筑,底板应伸至梁或剪力墙边

e)板主向边支座板端节点 (f)板主向中间支座板端节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钢筋混凝土梁、剪力墙)

b一梁(墙)宽;d一钢筋直径: 1一附加钢筋:2一板支座负筋:3一预应力带肋底板

图5.4.1预应力叠合板端部支撑长度与连接构造(一)

1板上部钢筋应伸入板端并弯镭到梁顶,钢筋的锚固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王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2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级纵向受力钢筋宜从板端伸出并铺入 板端支座处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纵向受 力钢筋直径)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3当预应力带肋底板内的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紧 邻预应力带肋底板顶面的后浇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 面积直径和间距宜与预应力带肋底板板内的司向分布钢筋面积相 司,且不应小于受力方向跨中板底钢筋面积的1/3,附加钢筋直 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当考虑双向受力时, 受力钢筋面积应由计算确定,且符合相关构造要求,并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主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附加钢筋 在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层锚固长度与支座内镭固长度均不应小于

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应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 受拉力时,伸人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与预应力带肋底板钢筋的受 拉搭接长度,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4垂直于附加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 范围内不宜少于2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 大于250m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规定。 5当预应力叠合板与钢梁之间设置抗剪连接件时,其栓 钉抗剪连接件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确定,栓钉直径不应小于 16mm,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6.1.1预应力带肋底板的生产宜具有固定生产场所、相应的生 产和养护设备设施、堆放场地和设备等,以及必要的原材料、半 成品和成品试验、检验能力;建立完善的技术资料统计和质量保 障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 6.1.2预应力带肋底板生产前,应对其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进 行技术交底,制定相应的生产方案,并对参加构件制作和现场施 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6.2预应力带肋底板制作

6.2.1预应力带肋底板制作前,应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深 化设计。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深化设计应由原设计单位确认,同时 深化设计应满足其他专业预留和预埋要求,充分考虑与预应力筋 的冲突。

满足预应力带肋底板预留孔、预理吊件及其他预理件的定位要 求。对跨度较大的预应力叠合板的模具,应根据设计要求预设 反拱。

措施。制作先张法预应力带肋底板时,台座和反力架应满足承受 张拉力的要求。台座表面应光滑平整,2m长度内的表面平整度 不应大于2mm,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应设置伸缩缝

用蒸汽养护时,应制定养护制度并严格控制升、降温速度和最高 温度。

6.2.5预应力带肋底板粗糙面成型宜在混凝土初凝前,采用 人工或机械方式拉毛处理,粗糙面的表面凹凸度差值不应小于 4mm,拉毛时不应将粗骨料带出,粗糙面的面积不小于板面积的 80%

6.2.6预应力带肋底板中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底厚度的

污染钢丝;混凝土中严禁掺加氯盐等对钢筋有锈蚀作用的外加剂。 其中,预应力带肋底板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0.06%,最大 水胶比不应超过0.5。

6.2.8预应力带肋底板的预应力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6.2.8预应力带肋底板的预应力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且不小于30MPa。放张时 宜对称地从两边向中间缓慢放张,放张后板端部钢筋与混凝土应 率固粘结,钢筋无滑移现象。当生产情况与以上规定不符时,应 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满足设计要求或另行设计

6.2.10当采用挤压成型生产工艺时,板底、板端可不设置预应

3预应力带肋底板起吊、运输及堆放

6.3.1预应力带肋底板在运输、吊装、安装时,其同条件养护 的混凝十立方体抗压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使板底在 全过程中保持平整,板所有支撑部分受力均匀,应控制预应力带 肋底板不产生较大的反拱和下挠

6.3.2预应力带肋底板吊装宜采用专用吊装装置,吊点位置应

6.3.2预以力带助底板市装直采用专用带装装直置,带点位直以 合理设置,吊点距板端800mm~1000mm。当板跨小于或等于 5m时,板肋平行线上可设置两个吊点;当板跨大于6m时,板 助平行线上应设置3个以上吊点,吊点间距应不大于4m。两点 起吊或多点起吊时,吊索与板水平面所成夹角不宜小于60°,不

6.3.3现场堆放时,预应力带肋底板应按型号、叠合板所在部 位、施工吊装顺序分类存放。存放场地需提前夯实平整DB13T 1315-2010 地里标志产品 唐县大枣,并规划 相应的排水措施

6.3.4预应力带肋底板应采用板肋朝上叠放的堆放方式,严禁

倒置。各层预应力带肋底板下部应设置垫木,垫木应上下对齐, 不得脱空。堆放层数不应大于7层,并应有稳固措施

6.3.5预应力带肋底板吊装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3.5预应力带肋底板吊装前,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和设计方案的要求对吊具、索具进行验收,核实现场环境、大 气、道路状况等,确认满足吊装要求。

6.3.5预应力带肋底板吊装前

JB/T 6480.1-2013 旋转牵引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第1部分 除电子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之外的电机6.5预应力带肋底板铺设

6.5.1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核对预应力带肋底板的型号及长度, 并宜在待铺设部位注明型号及长度 6.5.2当板搁置于砌体墙或钢筋混凝土梁、墙上时,应设可靠 的临时支撑,安装前应在板两端支座上用不大于20mm厚M1 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找平。

在工厂生产阶段进行,应设在板肋间,避开板肋位置。应采用专 用工具开洞,防止底板的损坏或开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