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3T 104-2022 湖南省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pdf

DBJ43T 104-2022 湖南省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8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7095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43T 104-2022 湖南省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pdf

3.0.1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应包括资料收集、水体识别、污染分析和诊断、污 染控制、生态修复、水体维护等工作流程,见图3.0.1。

图3.0.1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流程图

3.0.2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应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水体特征、人文 社会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兼顾近远期目标,选择适宜的技术措施。 3.0.3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工作应由有资质的单位实施,所用材料和设施应符 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绿色、环保的要求,不应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0.1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前应先对目标水体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基础情况调 查、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踏勘等工作。 4.0.2水体基础情况调查应对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水处理设施、水质 水量特征、周边功能区划与规划、周边土地利用、气象数据及其他可能对治理过 程产生影响的环境生态因素等进行调查GB/T 17001.1-2011 防伪油墨 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调查可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采样 分析等形式。

4.0.3基础资料收集包括:

1目标水体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资料,主要包括水体主要功能、规 划起止点、规划过水流量及断面资料等。 2现有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及运行资料,主要包括汇水区域内的污、雨 水管道信息、排水泵站信息等。 3历史水质、水量变化特征资料;目标水体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污染源、产 业现状及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水处理设施近三年进出水量、水质等。 4气象数据,主要包括气温数据(月均气温)、降水数据(月平均降水量) 笑

4.0.4调查踏勘包括但不限于:

1水文状况,包括水体位置、边界范围、水面大小、水位(月均)、水深(月 均)、流速(月均)、流量(月均)以及与周边水系的连通关系。 2水质状况,包括上游来水、汇入支流和污水排水口水质。 3底泥特征资料与污染状况。包括底泥厚度、底泥主要组成、颜色和气味等。

注:*水深不足25cm时,该指标按水深的40%

表6.1.3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6.2.1对目标水体污染负荷进行各个污染源汇总分析,计算不同污染源入水污染 负荷贡献率,分析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和污染成因。 6.2.2考虑各污染物风险以及周边环境安全质量,综合评估后进行污染诊断,并 制定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目标,实施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针对性地解决污染问 题

7.1.1对目标水体周边污水管网进行系统梳理,从整体水系角度考虑实施污水管 网建设工程。对于管网难以建设区域,宜进行分散式就地处理。

7.2.1黑臭水体面源污染控制即对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固 体废弃物等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 7.2.2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 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 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 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7.4.1应及时收割水体中季节性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残体,定期清理水面漂浮 物、悬浮物

7.5.1根据内源污染调查与诊断结果,结合治理目标,工程量计算、施工组织设 计等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SL17执行,清淤区域划 分、清淤厚度等应按照如下原则: 1采用网格法进行清淤区域划分,在清除污染底泥层时应维护正常底泥层: 考虑清淤方式及清淤设备操作性能的限制,为水生生物的自然恢复创造条件。 2环保清淤断面底高程,宜不高于过渡层顶高程;环保清淤厚度,宜小于污 染层和过渡层的总厚度。对于有机质、营养盐或重金属复合污染区,清淤深度应 综合考虑,取污染层深度较深者作为复合污染区的清淤深度, 7.5.2清淤疏浚过程中采取防止恶臭、雨水淋洗等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打捞上来的底泥应及时进行处理、处置,底泥处置工作应遵循因地制

宜、应用尽用、集中堆置、安全管控的基本原则,避免底泥二次污染。处理后的 水质应满足“无黑臭”水质要求,如需回用应满足相应的用水水质要求。 7.5.3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和现行行业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298进行鉴别认定为危险 废物的底泥,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42相关规 定执行。 7.5.4对于非危险废物的底泥,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 亏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进行管控利用。

8.0.1城镇黑臭水体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缓冲带、生态护坡、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表8.1.5常用植物种类

8.2.1生态护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要求。 优先选用结构稳定、耐久性好、全生命期成本低、养护方便的生态型护岸材料。 选用的护坡结构应具有较大的孔隙率,保持水体与土壤相通,适合水生动植物的 栖息,并可借助植物根系增强岸坡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水体 生态平衡。 8.2.2应在生态护坡的起点和终点处设置标志牌,标明设施构造、作用等信息。

栖息,并可借助植物根系增强岸坡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水体 生态平衡。 8.2.2应在生态护坡的起点和终点处设置标志牌,标明设施构造、作用等信息 当生态护坡长度超过2km,应每隔1km设置标志牌

8.2.2应在生态护坡的起点和终点处设置标志牌,标明设施构造、作用等信息 当生态护坡长度超过2km,应每隔1km设置标志牌

8.3.1水体生态修复包括但不限于采用人工湿地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 动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 8.3.2人工湿地技术应依据水质目标要求以及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地选择场址, 构建人工湿地,采用就地净化或旁路净化。可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种类参考表 8.1.5中的水生植物,必要时设置预处理设施。植物选择应综合考虑水质净化、 景观提升与植物的气候适应性,并充分考虑多种植物在水体中的空间布局。人工 湿地相关设计宜按《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指南》执行。 8.3.3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应合理搭配植物种类,考虑植物功能季节性差异,优先 选种本士植物。本地常用水生植物见表8.3.3

表8.3.3常用水生植物

8.3.4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应选择适合的湖南省地方特色品种并合理搭配,防止外 来有害物种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侵害。修复时应考虑水生动物的放养密度,合理投 入鱼、鲢鱼、河虾、河蚌、田螺等动物进行食物链调节,并做好预防水生动物 的病害防治工作,根据生态系统平衡状况合理补放、更换水生动物,确保生态系 统稳定。 8.3.5生态浮岛技术应根据目标水体水质、水量,因地制宜地设计不同类型规格 的生态浮岛。应选择适应湖南本地环境的水生植物,宜选择根系较大、抗污能力 强、冬季常绿植物。生态浮岛位置的选择应利于植物种植以及收割管理、不影响 行船功能、符合水体的观赏性,应在视角10°~20°的范围内布设。 8.3.6微生物处理技术应同步考虑污染水体和底泥的处理,水体部分可采用微生 物原位处理技术和生物膜技术,底泥部分可采用生物氧化微生物强化技术。 8.3.7物理化学技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 1对于轻度黑臭水体可采用物理技术,如选择人工曝气、调水稀释、循环补 水技术,可与其他生态修复技术协同使用。 2对于酸性或碱性水或含有重金属离子的黑臭水体可采用化学技术,如选择 中和法、化学沉淀法。 3对于悬浮颗粒物较多或组成成分复杂的黑臭水体可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如 选择混凝、过滤、吸附、膜工艺技术。

9.2.1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特点,合理收割水生植物,防止植物残体污染水质;根 据水生动物的生长特点,合理进行水生动物的捕捞和投放。 9.2.2水生植物种植后,应安排每周不少于2次巡检,检查水生植物长势并记录 及时修剪和清除枯黄、枯死、倒伏植株,对生态系统中有害物种进行清除,预防 人侵生物及有害物种的生长,动态调整种群结构,必要时进行补种。 9.2.3水生动物的日常养护应做到定期巡视,观察水生动物的活动及水质变化, 建立管理日记,做好防逃、防疾病等措施,妥善处理动物残体。 9.2.4应合理控制物种比例,对总量过多、单一物种优势过于明显、雌雄比例失 调等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稳定。控制投放对底 泥扰动强烈的水生动物,严禁投放入侵物种,严格管控水生动物的私自放养。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 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很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这样做用“可”。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 或“应按执行”。

湖南省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forecologicalremediationofurbanblackand odorouswaterbodiesinHunanProvince

4.0.1城镇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前应先对自标水体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基础情况调 查、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踏勘等工作。 4.0.2水体基础情况调查资料包括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水处理设施、 水质水量特征、周边功能区划与规划、周边土地利用、气象数据及其他可能对治 理过程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等。 4.0.3基础资料收集包括目标水体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资料,现有规划 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及运行资料,历史水质、水量变化特征资料,目标水体 周边土地利用现状、污染源、产业现状及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水处理设施近 三年进出水量、水质情况,气象数据等。 4.0.4调查踏勘包括水文状况、 底泥特征资料与污染状况

6.2.1对目标水体污染负荷进行各个污染源汇总分析,计算不同污染源入水污染 负荷贡献率,分析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和污染成因即为诊断结果

6.1.3污染负荷量是在一定时段内由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 是水质评价、预测和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根据点源污染分析、面源污染分析 结果,计算不同污染对目标水体的污染负荷贡献量,水体污染负荷用L=KCQ估 算,式中,L为负荷(kg/d),K为单位换算系数,C浓度(mg/L),Q为 河水流量(m3/s)。根据内源污染分析结果,采用精确薄层生态蔬浚技术,综合 评估得到污染底泥疏浚范围及深度。 6.2.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目标,实施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 针对性地解决污染问题

7.1.1基于湖南省城镇布局的实际情况,对河道周边污水管网进行统一梳理,宜 遵循“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从整体水系角度考虑实施上下游 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镇污水收集和 处理系统。对于排水管网不完善、无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地区,调整规划,进行分 散式就地处理,处理时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7.2.1黑臭水体面源污染控制即对初期雨水、冰雪融水、畜禽养殖污水、地表盾 体废弃物等污染源进行控制与治理。 7.2.2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各种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初期雨水控制 与净化技术、地表固体废弃物收集技术、土壤与绿化肥分流失控制技术,以及生 态护岸与隔离(阻断)技术;畜禽养殖面源控制主要可采用粪尿分类、雨污分离 固体粪便堆肥处理利用、污水就地处理后农地回用等技术

7.4.1应及时收割水体中季节性水生植物和岸带植物的残体,定期清理水面漂浮 物、悬浮物

7.5.1生态疏浚多采用环保疏浚技术,采取人工、机械措施去除水体中的污染底 泥以降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通量和生态风险,并对疏浚后的污染底泥进行安全 处理处置,有效减少污染物含量。 7.5.2河道清淤工程不可避免地将对河道产生干扰和破坏,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方面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对周边生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施工过程成为新的污 染源,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5.3由于部分工业污水和生活的影响,可能导致底泥成为危险废物,对于依据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5085.7、 现行行业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298进行鉴别认定为危险废物的底 泥,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42相关规定及实际 情况采取焚烧技术、固化稳定技术、资源化技术等对此类底泥进行处理,同时淤 泥处置工作遵循因地制宜、应用尽用、集中堆置、安全管控的基本原则,可以有 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及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5.4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36600等规定对项目建设用地及周边地块进行风险管控JJG 860-2015 压力传感器(静态),有利于控制土壤污 染风险与后续处置利用

8.2.1生态护坡是综合工程力学、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 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 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 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 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8.2.2核算护岸结构在重力、水流拖拽力、坡内渗流作用和波浪吸力作用下的整 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根据岸坡坡度、护坡结构及后方土质,核算暴雨或连续 长期降雨时边坡稳定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 要求。

8.3.1水体生态修复目的是修理恢复水体原有的生物多样性、连续性,充分发挥 资源的生产潜力,同时起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使水体生态系统转入良性循环, 达到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通过保护、种植、养殖、繁殖适宜在水中生长的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消除或减轻

水体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即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已经退化或损坏的水体生态系统 恢复、修复,基本达到原有水平或超过原有水平,并保持其长久稳定,如人工湿 地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生态浮岛技术、微生物处理技 术、物理化学技术,可多种技术组合使用。 8.3.2人工湿地技术即人为地将污染水投配到由填料(含土壤)与水生植物、动 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使水质得 以改善。人工湿地按照填料和水的位置关系,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 地;潜流人工湿地按照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选种水生植物应选择适合的种类和品种并合理搭配,选择适当时机,创 造适宜的生物生长环境,合理养殖水生动物,提倡乡土品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 对本地生态系统的侵害并且优化群落结构。 8.3.3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则从挺水、浮水、漂浮和沉水4种植物类型中选种本土 植物,不种植单一植物,考虑合理搭配植物种类,进行多种植物搭配组合种植, 严禁选择外来入侵物种。同时考虑植物功能方面的季节性差异,以保证能够周年 循环;对本地气候的适应、植物的抗逆性及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也应充分考虑, 8.3.4运用水生动物修复技术可以高效消除水生藻类、有机物等危害,从而有利 于水体透明度的提高和减少水中悬浮物。同时,在水生动物的作用下,可以有效 调节稳定水中的食物链,为净化水质提供了保障。需强调的是为了防止水生动物 的过量繁殖,给水环境带来污染,应在使用水生动物修复技术时,辅以比例合理 防止过度繁殖的手段和控制措施。 8.3.5生态浮岛技术应选择耐受性强、使用寿命长的有框湿式浮岛。应预先考虑 水面总体空间的安排,在一定水域面积范围内种植适当数量的浮岛植物并使整入 浮岛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同时,后期维护应定期检查,掌握成活率,随时补 植。 8.3.6微生物修复技术中水体部分可采用微生物原位处理技术和生物膜技术,底 泥部分采用生物氧化微生物强化技术。 1微生物原位处理技术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投加微生物菌剂或 酶制剂;二是直接向黑臭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并为

1微生物原位处理技术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投加微生物菌剂或 酶制剂;二是直接向黑臭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并为 其降解功能的提升创造环境,强化水体自净能力。

2生物膜技术是在黑臭水体中搭建生物膜构筑物,选用高效、经济的填料作 为微生物生长载体AQ 4273-2016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用除尘系统安全技术规范,最大限度地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可用生物接触氧 化法、砾石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接触氧化法。生物膜技术对中、小型河流的净化 具有较好的效果,也便于管理。 3底泥生物氧化微生物强化技术,是通过定向扩增土著微生物,对河道黑臭 底泥进行生物氧化,可有效降低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促进底泥微量营养元素释 放和藻类生长,以提高底泥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该方法不适合污染严重水体。 8.3.7物理化学技术,其中,物理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曝气、调水稀释、循环 补水技术,化学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中和法、化学沉淀法,物理化学技术包括但不 限于混凝、过滤、吸附、膜工艺技术。 1人工曝气的方式是向河流水体充氧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中好氧微 生物的活力以改善水质。充入的溶解氧可以迅速氧化有机物厌氧降解时产生的 H2S、甲硫醇及FeS等致黑致臭物质,有效地改善、缓和水体的黑臭程度。人工 曝气采用的强度和方式应根据水体水质改善要求(如消除黑臭、改善水质、恢复 生态)、水体条件(水深、流速、周边环境)、水体功能要求(景观功能、养殖 功能)、污染源特征(长期污染负荷等)确定。 2具备水源条件的,可对目标水体进行适度的调水稀释。调水稀释作为应急 处理或水体污染治理的辅助手段,指应用工程调水的方法,根据水体分级标准认 定为重度黑臭的水体,引入清洁水稀释污染的受纳水体的修复技术,可以降低污 染物浓度。 3循环补水应选择能有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且满足自然、生态、循环要求的 修复技术与工艺,关键在于水体的降解能力(自净能力)必须大于营养盐(污染 物)的输入,综合考虑水体外控制、水体内部生态循环系统、绿化、景观等水系 统的设计,减少污染源的输入,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加大水体纳污容量。循环 补水水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 中的规定执行。 4中和法是把最初是酸性或碱性水的pH调整到接近中性或是调整到平衡 pH的处理,酸性废水常用熟石灰中和,碱性废水常用H2SO4或CO2中和。 5化学沉淀法是向废水中投加化学药剂,使它和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直接的

9.2.1根据水生植物生长特点,合理收割水生植物,防止植物残体污染水质。水 生植物种植后,应定期巡检,检查水生植物长势并记录,及时修剪和清除枯黄, 枯死、倒伏植株,对生态系统中有害物种进行清除,预防入侵生物及有害物种的 生长,动态调整种群结构,必要时进行补种。 9.2.3根据水生动物的生长特点,合理进行水生动物的捕捞和投放。水生动物的 日常养护应做到定期视,观察水生动物的活动及水质变化,建立管理日记,做 好防逃、防疾病等措施,妥善处理动物残体。 9.2.4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措施,合理控 制物种比例,优化物种结构,对总量过多、单一物种优势过于明显、雌雄比例失 调等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稳定与平衡。生物与 不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是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水域生态环境的 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修复后的黑臭水体水生生物后期维护至关重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