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67907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pdf

测体系,对草地资源动态和草地类生态 监测,科学评价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 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实施效果。草地生态 系组成详见附录A:图A.1。

5. 2. 2 监测内容与指标

主要监测草地类型和面积、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牧草比例和产量、土壤理化性质、载畜量等。监 测指标见附录B:表B.6。

5. 2. 2. 2草地类生态工程监测

开展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监测GB 29218-2012 食品添加剂 甲醇,包括退牧还草和鼠、虫、毒章害治理 藿溉人工饲草基地、草种繁育基地、绿洲型饲草产业基地和人工饲草示范基地工程监测。主要监测指标 见附录B:表B.7。

对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全面监测,科学评价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防 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工程、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施效果。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

5.3.2.1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监测

监测森林类型和面积、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调落物等。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8。

5.3.2.2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监测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火烧迹地更新工程面积、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主要监 见附录B:表B. 9。

5.3.2.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工程

监测保护区生境面积变化、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保护区内资源情况、地表覆被特征和疫源 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0

5.3.2.4重要湿地保护工程

5.3.2.5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监测防护林资源状况、防护林的结构功能变化和防护成效。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2。

5.3.2.6防沙治沙工程

查明西藏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监测评价治理工程的实施成效。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

开展西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监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成效监测。主要监测指标见 附录B:表B.14。

6遥感监测方法与技力

6. 1. 1. 1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以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根据监测需求确定适宜比例尺

6. 1. 1. 2遥感影像

根据监测评估需要合理选择低分辨率(>50m)、中分辨率(10~50m)和高分辨率(<10m) 影像。针对特定需求优化遥感数据的选择,重点区域可选取多信息源融合后的影像。影像时相以5~10 月为最佳,多时相作参考,单景云层覆盖应少于10%。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不易发生变化的区域,可 适当放宽到15%~20%,受人为影响比较大易发生生态变化的区域要求尽量没有云覆盖。

采用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 于4×4个象元(120m×120m)。几何纠正时还应建立坐标系统及投影。

采用归一化法、插值法、比值法、变换向量、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对遥 进行分类和判别。

6.3.2影像合成与融合处理

对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标准 假彩色合成,合成的影像地面分辨率为30m。根据实际需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保证监测的精度要求

6. 3. 3影像预判

在相同或者相近的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对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人文要素特征分析,对 像色调、形状、空间组合进行判定,建立地物的解译标志,实现对遥感信息的初判和解译

6.5.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

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中土地分类,采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设计原 则。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3个类型,主要根据西藏土地经营 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表见附录B:表B.15。西藏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 盖分类体系见附录B:表B.16

6.5.2土壤侵蚀监测

6.5.3植被生长监测

6. 5. 3. 1监测方法

设立有代表性的定位监测点,监测地上生物量、高度、覆盖度等指标;通过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 优选进行植被指数合成,比较与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同步的植被指数,分析植被生长季植被指数与地上生 物量的函数关系,建立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卫星遥感监测模型,确定地上植被生物量分极标准;制作植被 长势信息图。

6. 5. 3. 2监测时间

每年6~9月为植被各项监测指标地面监测时段:1~12 月为遥感监测植被生长信息的时段。

6.5.3.3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

产草量单位为kg/km²,数据有效位数不超过4位, 精度为1kg,如3676kg/km²或3.676×103kg/kn

6.5.4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动态监测

6. 5. 4. 1沙化土地动态监测方法

非吊明亮的 浅或是极浅的色调信息,与其它地物(如植被、水体、基岩山地、农作物等)形成明显的对比,构成沙 化地独特的光谱特征和图像解译标志库。利用这种特定的光谱信息和解译标志,对不同区域、不同时 间的沙化土地类型的现状、分布规律、演变趋势等进行解译和监测

6.5.4.2提交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

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以"km2"为单位,精确到0.01km²。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长度、宽度、边缘线 长度以"m为单位,精确到100 m。

6.6遥感监测信息要求

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6. 6. 2 专题图

专题图件基本比例尺1:100,000,重点区域需更大; 投影方式为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 椭球体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 中央经线为90°E; 第一标准纬线为28°N; 第二标准纬线为34°N; 投影起始纬度为0°; 中央经线偏差为0; 起始点偏差度为0。

林地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 a)样地设置:设立在能代表当地植被类型而且林相相同、地形变化尽可能一致的地段。样地的形 状通常为正方形。基本原则:标准样方的面积必须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一般情况下可取20

m×20m,或者30m×30m的面积。对于长期固定观测样地,考虑到监测的项目比较多,面积 最小为100m×100m b 森林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名称、演替特征、地貌地形、水分状况、 人类活动、动物活动等,参照GB/T33027; C 凋落物量:调落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调落于地面的叶片、枝条、果实等。 调落物量又分为现存量和回收量。调落物的调查方法参照LY/T1211;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 数具体调查方法参照LY/T2030

m×20m,或者30m×30m的面积。对于长期固定观测样地,考虑到监测的项目比较多,面积 最小为100m×100m 森林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名称、演替特征、地貌地形、水分状况、 人类活动、动物活动等,参照GB/T33027; 凋落物量:调落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调落于地面的叶片、枝条、果实等。 调落物量又分为现存量和回收量。调落物的调查方法参照LY/T1211;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 数具体调查方法参照LY/T2030。

7. 1. 1. 2. 1 乔术

乔木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 a)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监测方法参照LY/T1812、LY/T2249和GB/T26424; b)乔木层生物量:监测方法参照LY/T2258和LY/T2259; 郁闭度:林分整个林木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值,用十分法表示; d)平均树高:调查记录优势树种(组)的平均树高。在目测调查时,平均树高可由平均木的高度 确定; e) 胸径:测量方法参照GB/T33027; 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实地调查时现场记录。记录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至0.1m3,即保留 位小数。

7.1.1.2.2灌木层

灌木层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 a) 盖度:采用样线法测定; 平均高度:灌木林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

灌木层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 1 盖度:采用样线法测定; b)平均高度:灌木林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

7. 1. 1. 2. 3草本层

草本层监测指标: a)盖度:采用样方法测定; b)平均高度:采用样方法测定,

7.1.1.2.4苔藓地衣层

苔藓地衣层监测指标: a)种类与数量:采用样方法调查: b)生物量:采用样方法调查。

7. 1. 1.3 混地

湿地监测指标包括: a)湿地类型:参照GB/T24708 c)湿地植物种类组成:参照GB/T27648; d)植物盖度:参照GB/T27648; e)植物高度:采用样方法测定 f)生物量:采用样方法测定; g)可食牧草生物量:采用样方法测定。

家畜监测指标: a)家畜种类与数量:调查放牧畜群中马、牛、羊等牲畜的数量,统计各类牲畜在放牧群中的比例, 以及幼畜及成年畜占总种群数的比例; b)喂养方式:调查圈养、自由放养和半圈半牧

7.1.2.2保护动物和林地动物

保护动物和林地动物监测包括: a)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 b)小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采用样方法,分布特殊的采用专项调查法; c)鸟类种类与数量:采用样点法,参照HI710.4。

7.1.2.3湿地动物

湿地动物监测指标包括: a) 迁鸟类的种类与数量:观测位点为迁徒鸟栖息地调查点,根据文献或前人的观测选在鸟类迁 入、繁殖、迁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观测,越冬地调查时间为鸟类从迁入到迁出的整个越冬期间, 中途停歇地则选在春、秋两季鸟类经过时进行观测。鸟类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水禽直数法,参照 GB/T27648; 6 脊椎动物种类与数量:采用样带法或样方法,参照GB/T27648; 浮游生物种类:定性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进行属种鉴定的过程,明确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 组成、出现李节及其分布状况。定量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确定个体数目或重量的过程,明 确各种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 d 底栖动物种类:调查地点的选择基本与植物群落观测相同。对于水体沼泽,则可选择湖岸的不 同水深带、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或根据水环境条件差异等选择观测位点。调查时间选在调查年 份的夏秋季。底栖动物的数量,可用单位面积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表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底 栖动物的调查可用土壤取样法。底栖动物的检出,用手检法和湿漏斗法

7.1.3鼠病虫害与动物疫病

7.1. 3. 1 草地鼠害和虫害

草地鼠害和虫害监测包括: a)害鼠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监测鼠类组成、鼠种密度、牧草啃食情况等; b) 害虫种类、优势种类、虫源基数、虫口密度、虫态、发生期、防治期、牧草盖度、产草量、牧 草损失率:主要对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的虫害(如草地飞蝗,草原毛虫等)进行监测,当虫害 发生时,实地测量虫口密度(头/m²),调查受害面积(方/hm2)。一般不作病虫繁殖过程的 追踪观测。查明虫口密度、生活史与牧草生育期的关系

7. 1. 3. 2 林地病虫害

7.1.3.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7. 2. 1自然土填

自然土壤监测包括: a)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质、氮、磷、pH、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监测,监测方法参照NY/T 1121; b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或称土壤的颗粒组成。利用比重计法测定土 壤机械组成; c 土壤团粒含量:指土壤团粒重量占分析土样重量的百分数,单位为%。团粒含量用筛分法测定, 水稳性团粒用约德尔法测定; d 土壤含水量:也称土壤湿度,指土壤孔隙中水分含量的大小,以体积含水量为计,单位为%, 用时域反射仪直接测定; e 土壤紧实度:指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坚硬密实程度,单位为kg/cm3,由土壤紧实度测定仪直 接测定; f)土壤导水率:又称土壤渗透系数、渗流速度,即达西定律中的K,是在有压情况下,水透过某 土体的速度,单位为cm/s。采用渗透仪进行测定。

7. 2. 2 工程区土壤

监测指标与方法同7.2.1。

沙化土地包括: a)沙化土地类型:分类标准参照GB/T24255; 沙化土地治理状况:对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类型和面积监测,治理措施分为生物、物理、化学治 理措施和封禁保护措施,治理具体措施标准参照GB/T21141

沙化土地包括: a)沙化土地类型:分类标准参照GB/T24255; b) 沙化土地治理状况:对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类型和面积监测,治理措施分为生物、物理、化 理措施和封禁保护措施,治理具体措施标准参照GB/T21141

显地水文包括: a)水源补给状况:分为地表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和综合补给5种类型, 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年份; b) 流出状况:分为永久性、季节性、间歇性、偶尔和没有5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 料年份; 积水状况:分为永久性积水、季节性积水、间歇性积水和季节性水涝4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 资料,注明资料出处:

d)水位:地表水位包括丰水期水位、平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以m表示,采用自记水位计或 标尺测量,或从水文站和生态站获取,注明资料年份; e 蓄水量:指湖泊、沼泽和人工蓄水区,以万m3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 出处和年份; 水深:包括最大水深和平均水深,以m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 年份; g pH值:采用pH计测定; h 营养物:包括总氮和总磷,需野外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测定;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 的mg/L来表示,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j)五日生化需氧量(BODs):采用接种法测定: k)主要污染因子:调查对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物名称,包括有机物质(油类、洗涤剂等) 和无机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等); 水质级别:执行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d)水位:地表水位包括丰水期水位、平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以m表示,采用自记水位计或 标尺测量,或从水文站和生态站获取,注明资料年份; 蓄水量:指湖泊、沼泽和人工蓄水区,以万m3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 出处和年份; 水深:包括最大水深和平均水深,以m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 年份; pH值:采用pH计测定; 营养物:包括总氮和总磷,需野外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测定;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 的mg/L来表示,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s):采用接种法测定: k)主要污染因子:调查对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物名称,包括有机物质(油类、洗涤剂等) 和无机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等); 水质级别:执行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7. 3. 2 流域水文

径流量:某一产流时段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径流体积,单位为m3/s,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径流场 进行监测; b)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所含的泥沙质量,单位为kg/m3,利用采样器采集一定体积的 浑水样品,并静置、过滤,烘干称重后计算含沙量: C) 渗透率:也称渗透速度,指单位时间一定量的水进入土壤的垂直入渗速度,单位为mm/min, 测定方法为双环入渗法; d 土壤流失量:指土壤侵蚀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也可称为侵蚀泥沙量,单位为kg, 可由观测所得的浑水径流量(单位为m3)与取样分析所得的泥沙量(单位为kg/m3)相乘获得 水位:指测验断面过流水面的相对高度位置,单位为m。水位可采用水尺和自记水位计进行测 量,水尺观测由人工按时进行,自记水位计可以记录过流的水位变化过程,用时要求每逢暴雨 时应进行一次校核和检查

a)径流量:某一产流时段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径流体积,单位为m3/s,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径流场 进行监测; b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所含的泥沙质量,单位为kg/m3,利用采样器采集一定体积的 浑水样品,并静置、过滤,烘干称重后计算含沙量: C 渗透率:也称渗透速度,指单位时间一定量的水进入土壤的垂直入渗速度,单位为mm/min, 测定方法为双环入渗法; 土壤流失量:指土壤侵蚀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也可称为侵蚀泥沙量,单位为kg, 可由观测所得的浑水径流量(单位为m3)与取样分析所得的泥沙量(单位为kg/m3)相乘获得; e 水位:指测验断面过流水面的相对高度位置,单位为m。水位可采用水尺和自记水位计进行测 量,水尺观测由人工按时进行,自记水位计可以记录过流的水位变化过程,用时要求每逢暴雨 时应进行一次校核和检查,

a 气象要素:监测以当地气象站资料为主,同时在各个监测台站安装气象监测仪器监测,主要包 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蒸发、日照、辐射、土壤湿度等; b 风蚀强度:指观测区内某时段内各次起沙风(≥5m/s)的历次风速记录值之和,单位为m/(月、 季或年),采用地面定位插针法进行风蚀强度观测,每15天量取插钎与地面的高度; c) 降尘:采用降尘缸法测定,单位为g/m²,指在观测现场安装一定数量降尘缸收集降尘量的方 法,降尘缸设置于2~6m的高程上,采用多点设置(点数不少于3个); d 封冻期:指冻土开始出现至表层冻土解冻消融前一天之内的时间,为0~5cm表层土壤温度 直保持在0℃以下的时期,单位为d,用温度计测定; e 解冻期:指从表层冻土开始消融解冻直至再次进入冻结的前一天为止的时间,为0~5cm表层 土壤温度一直保持在0℃以上的时期,单位为d,用温度计测定:

f)冻土厚度:简称冻土厚,一般是指在李节性冻土区,从土壤内部(深处)出现冻结处至地面的 深度,单位为cm,根据埋入土中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下 限深度,参照QX/T58; 雪线变化:雪线为高山常年积雪区的下边界,即年固态降水量与消融量开始达到平衡的地带, 测定夏季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地形雪线)

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使用统一的监测仪器;获得的监测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 比如求平均值等;汇总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表格输入计算机上报至数据库(设计统一的表格)。 态系统监测结果表见附表C:表C.1C.9;林业生态系统监测结果表见附表D:表D.1~D.22;水土 测结果表见附表E:表E.1~E.7。监测执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

验证主要包含: a)在不同类型区布设样点,通过实地抽查进行精度检验,评价遥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误差应在 15%以内; b 利用地面调查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判断图斑定性和定位是否准确、矢量图边界是否准确、图幅 接边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植被类型遥感判读解译精度,即定性判对率和定位精确率应≥90%; 对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建设类型、面积及效益进行验证。遥感监测精度定性和定位 的正确率≥85%。

应证主安包 在不同类型区布设样点,通过实地抽查进行精度检验,评价遥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误差应在 15%以内; 利用地面调查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判断图斑定性和定位是否准确、矢量图边界是否准确、图幅 接边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植被类型遥感判读解译精度,即定性判对率和定位精确率应≥90%; 对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建设类型、面积及效益进行验证。遥感监测精度定性和定位 的正确率>85%。

总体要求包括: a)对生态监测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 性; 对现场采样与观测、实验室分析、数据汇总、报告编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对生态监测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原始记录和监测结果进行核查。

9.2监测数据管理与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性需进行以下工作确认: 现场原始采样(观测)记录,要有现场采样负责人签字; 监测结果和监测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报出; 数据有效位的文字表达应统一标准,符合技术要求; 数据须经三级审核; e)可疑(异常)数据必须及时核查并记录说明; 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监测人员立即查找原因,及时纠正 g)监测过程的全部质量控制记录应存档。

9.3.1数据文件的妥善备份

对文件的备份操作定时进行。操作人员要采取以下备份策略: a)完全备份:把开始操作前所选择的所有文件备份起来,优点是易于恢复全部文件; b)增量备份:只将上次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操作以来改变了的文件; c)差别备份:只将上次完全备份操作以来改变了的文件; d 备份介质:光盘和硬盘。反映阶段性成果的数据、影像文件、资源环境分层关量图数据、细小 地物数据等需备份至光盘; 备份的时间周期:主要数据文件每月至少备份一次;每个阶段的数据均需备份;采用双备份。 通过数据文件的妥善备份,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软硬件平台的维护和数据介质管理三个方面加 强数据安全保障。

数据库加密包括: 系统中需要保密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一方面采用加密软件对数据库加密,另一方面也要从加 强系统资源权限管理入手; 建立健全系统管理员制,超级用户的使用权限必须掌握在系统管理员手中,对数据文件的使用 权限实行逐级管理; 严格控制系统之外的交互操作,以防止病毒入侵;定期在系统平台上运行杀毒软件,减少病毒 侵害。

9.3.3加强数据库软硬件平台的维护和数据介质管理

a)保护好计算机平台是保障数据安全的物理条件; b)计算机系统的物理性能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有备用电源,以避免系统断电时的数据损失; )存贮数据介质(光盘和硬盘)要由专人管理,放在介质专柜内。

根据监测内容及本标准的规定编写报告,可综合撰写总报告或分报告,报告应按以下格式编写。见 附录F

据监测任务,按照本标准确定实施监测的目标。

按照规范的监测内容,阐明具体监测内

针对监测内容的结果数据和图件DL/T 684-2012 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开展以下工作: a)监测数据与分析; b)精度验证; c)监测工作中使用的各项原始数据、结果数据和编制的图表、图件(注明监测人及上报时间)

分析监测内容的现状及其原因。

针对监测内容,分析监测内容相关方面的发展趋势 7建议 针对监测结果,指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图A.3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路线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

图B.1西藏自治区生态监测中心机构图

GB 21710-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生产卫生规范(100个)三级监测体系组成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