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EA2-2018 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T/CMEA2-2018 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6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55990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MEA2-2018 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技术规范及条文说明.pdf

在工作状态下,单位数量探地雷达发射天线从起点到终, 移轨迹。

0.7测距轮distance measure instrument (DMI) 一种通过转动来测量距离的装置,

介电常数存在较大差异,并能够在探地雷达图谱中通过电磁 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反射波频谱变化等特性明显显示出来的且

JR/T 0063-2011 金融工具统计分类及编码2.0.9 地理信息系统

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天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 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0.10高精度定位系统

通过卫星对地面自标进行准确定位的集合体或装置(部件 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惯性导航系统、全站仪等

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以一定方式 诸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几余度的特 点、是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

3.0.1道路雷达检测应遵循针对性、规范性、一致性、 和可行性原则。

3.0.2道路陷隐惠雷达检测应遵循客戏

依据道路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道路雷达检测工作的 制定道路雷达检测方案

3.0.4道路雷达检测范围为道路红线内区域,其他公共

参照执行,检测优先顺序如下: 1 刚发生(24h内)塌陷或沉降的路段; 2重要大型活动举办地周边路段; 3 经常发生或发生过陷的路段: 4地下管线(尤其是涉水管线)存在老化、渗漏、缺陷及 病害的路段; 5 大型地下工程、地下穿越工程沿线路段; 6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重要道路及商业繁华街道; 7 地下管线复杂路段; 8 次干路; 9 支路; 10 其他可能发生道路塌陷隐患的路段。 205 城市快沛主工次工志版广场及址下工积

施工影响区域等存在疑似塌陷路段,均应进行周期性塌陷隐惠检 测,检测周期宜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快速路、主十路、重要道路及商业繁华街道检测周 期为6个月;

2地下管线复杂路段、道路塌陷频率较高的路段检测周期 为6个月; 3地铁、管廊、隧道、人防等大型地下工程施工期间检测 周期为3个月; 4次干路检测周期为1年; 5支路检测周期为2年。 3.0.6 特殊情况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道路塌陷、沉降或裂隙发生后72h内对周边区域进行 检测; 2重要大型活动举办地周边路段在活动举办前3个月内完 成检测; 3已处理过的塌陷隐患道路,经过1个月使用时间后,对 其进行复查。

3.0.7周期性检测时间宜选在雨季前或雨季后进行。

一般作业人员必须经过雷达检测专业技术培训

4.1.1 检测系统包括检测设备和数据分析软件 4.1.2 检测设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操作平台和控制系统; 2 多通道探地雷达; 3 高精度定位设备; 4 摄影测量设备; 5 辅助设备。 4.1.3 检测设备应设计合理,可同步工作,在使用、运输和保 管过程中应防水、防潮、防曝晒和防剧烈振动等。 4.1.4 数据分析软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数据采集软件; 2 数据融合软件; 3 数据解译软件; 4 成果管理软件。

.1多通道探地雷达应配备不同频率天线,以满足不同探 度要求,雷达天线中心频率选择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理论最大探测深度与天线中心频率对应关系

2.2 多通道探地雷达系统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通道天线阵列布局应合理: 2 扫描速率最高宜为300线/s: 3 探测时窗宜为0~1024ns 4 动态范围应为160dB; 5 信噪比应大于或等于70dB: 6 信号稳定性变化应小于或等于1%; 7 长期稳定性变化应小于或等于3%; 8 测距误差应小于或等于0.1%; 9 时基精度应小于或等于0.02%; 10 A/D转换的动态位数应大于或等于16位; 11 外壳防护等级应天于或等于IP54: 12 配置天线应具备屏蔽功能

4.3.2高精度定位设备应

1将定位设备与探测设备进行关联; 2通过获取定位设备端口、波特率、数据位长、停止位 奇偶校验等信息,把地理信息系统连接到选定的定位设备,对数 据进行管理显示; 3雷达探测时,定位设备同步记录下每个探测点的X、Y 2空间坐标,将该信息导入地理信息图形显示系统,对探测工作 进行定位、导航,并实时显示其进展情况: 4定位设备可显示探测点轨迹线,可读取异常点坐标信息

4 定位设备可显示探测点轨迹线,可读取异常点坐标信息 4.3.3 定位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定位设备的选定应根据测量的精度和移动速度确定; 2定位数据平面精度应小于或等于10cm;

3定位数据高程精度应小于或等于30cm; 4 数据采样间隔应小于或等于0.2s

3定位数据高程精度应小于或等于30cm

4.4.1摄影测量设备应与多通道探地雷达、高精度定位计 步工作,用于记录地理空间影像数据、街景数据及检氵 里程。

4.4.1摄影测量设备应与多通道探地雷达、高精度定位设备同

4.4.2高分辨率摄像机应

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顿率应大于或等于25顿/s; 2 检测速度宜为0~100km/h; 目标定位精度应小于或等于1m; 4 防护等级宜为IP65

4.5.1辅助设备的电源供电方式应包括车体供电、蓄电池供电

4.5.1辅助设备的电源供电方式应包括车体供电、蓄电 及两者兼用三种供电方式

及网者兼用种供电方式。 4.5.2同步控制系统应由距离测量装置(DMI)进行触发,并 可单独控制各设备的触发间隔。所有设备应由同步控制单元进行 采集控制,所采集数据地下、地上应保持一致。 4.5.3综合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足够的运算能力及扩展功能

可单独控制各设备的触发间隔。所有设备应由同步控制单元进行 采集控制,所采集数据地下、地上应保持一致

4.6.1数据采集软件应能实现对检测系统的控制,包括对雷达 数据、定位数据和摄影测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与显示 4.6.2数据采集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多通道探地雷达参数设置,数据实时采集、存储和显示:

4.6.1数据采集软件应能实现对检测系统的控制,包括对雷达

纹拍来 力北 1 多通道探地雷达参数设置,数据实时采集、存储和显示; 2 高精度定位设备参数设置,数据实时采集、存储和显示; 3 摄影测量设备参数设置,数据实时采集、存储和显示;

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检测轨迹显示; 5 雷达数据、摄影测量数据同步回放; 6 雷达数据、摄影测量数据关联定位; 7 对作业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8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导出

4.7.1数据融合软件应根据位置和时间对雷达数据、定位数据

4.7.3数据融合软件数据库内容应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存储方 式及数据安全性

1检测区域范围内地形图、影像图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 查询与显示: 2三维场景的空间量测分析; 3采集数据的入库、导出与管理: 4 数据间的相互检索定位; 5 在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上显示数据的空间分布: 6 对各路段的数据进行统计输出; 7 以行政区域、地理坐标、道路名称等方式查询数据

8.1数据解译软件应能实现对雷达数据和定位数据的处 找到塌陷隐患疑似点。

4.8.2数据解译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对文件进行管理,包括数据打开、数据存储、项自管理 位图输出;

2对参数进行设置,包括文件编辑、数据显示方式设置、 标记编辑; 3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合并与分割、剖面翻转; 4对雷达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反褶积、偏移、 零点校正和增益放大等; 5对定位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噪、滤波、反褶积、偏移、 零点校正和增益放大等;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查询: 7 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册删除: 8 同时回放雷达数据、摄影测量数据和检测轨迹; 9 层位追踪和厚度计算; 10 记录道路塌陷隐惠发生发展过程; 11 塌陷隐患的识别、分析和定位; 12 数据分段统计处理、输出报表

4.9.1成果管理软件应能实现

。2成果管理软件应开发相应的接口,以满足不同道路综 里平台的要求。

.3成果管理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4.9.3成果管理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多源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人库、数据质检、数据 处理的管理与更新; 2对道路塌陷隐患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 输出。

5.1.1 道路雷达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 2 制定检测方案; 3 数据采集; 4 数据解译; 5 疑似点定位与复测; 6 成果验证; 7 成因分析与处置建议: 8 检测报告编与与提交。 5.1.2 道路雷达检测流程应按图5.1.2进行。 5.1.3 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线布设应完整、连续,并应避开雷达干扰源: 2首次检测测线布设应达到检测区域全面覆盖的目标,测 线宜与车道平行,相邻测带旁向重叠不宜小于10%:100MHz 及以下频率天线测线间距不宜大于1.5m,200MHz~500MHz 频率天线测线间距不宜大于1.0m; 3重点检测区域或普香异常区域测线应加密布设或交叉 布设。 5.1.4检测定位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 CJJ/T8的有关规定。 5.1.5应结合检测区水文地质资料、管线布设情况、地上、地 下没施在情源及周边工租环培堡调数据进行综全断译

5.1.5应结合检测区水文地质资料、管线布设情况

下设施分布情况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判迷 成果定性及病害成因分析。

图5.1.2道路雷达检测流程图

5.2.1 检测工作应避免在路面积水或积雪时进行,检测环境温 度应为一20℃~50℃。 5.2.2检测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南高任下剂主西穴

收集与检测相关的资料,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区域地形图、地下管线图及人防等相关资料;

2)检测区域地铁、顶管等地下工程施工资料; 3)检测区域近期路面塌陷、沉降及裂隙等相关资料: 4)道路结构及道路改造大、中修等相关资料: 5)与检测有关的其他资料。 2道路雷达检测应制定高效可行的检测方案,方案应包括 下列主要内容: 1)检测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及道路 设施状况等资料的收集情况和分析; 2)检测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 3)检测内容、检测范围、测线布设及检测工期: 4)技术依据、现场检测安排及工作量评估: 5)仪器设备、车辆、工程材料和安全防护装备等配备; 6)施工组织及检测计划: 7)质量和安全保证措施: 8)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3在检测工作开始前,应进行检测方案技术交底及施工安 全培训。

5.3.1数据采集应满足任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

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和现行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 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的规定

5.3.2检测范围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范围应达到检测区域全面覆盖的自标,道路交义口、 渠化岛弯道、小区出入口等区域宜适当扩大检测范围; 2 测线末端宜超过检测区域边缘10m; 复测时加密测线或交叉测线间距不应大于1m。 5.3.3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开始前,应进行设备调试,确定雷达通道、探测时 空平样频兹笨会数

3.2检测范围的设定应符合

1检测开始前,应进行设备调试,确定雷达通道、探测时 窗、采样频率等参数:

2 连续测量时,天线应按测线方向匀速移动; 3 应记录采集数据对应的车道及方向: 检测系统工作时,应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5采集过程中遇到车道被占用、交通管制限制等情况而影 响数据采集工作时,应进行数据补测工作; 6采集过程中应按规范附录A表A.0.1进行道路塌陷隐惠 检测记录

1检测参数设定应能满足设备检测要求,达到最佳检测 效果; 2检测参数应包括中心频率、探测时窗、采样频率和其他 常用参数; 3检测参数设定应在检测准备阶段进行,根据设备性能 检测环境及技术要求,实地测试后确定

1在检测过程中,检测单位应加强自检自查工作,视检测 并度,定期进行过程检查及资料审核:当原始资料不完整或质量 不合格时,应及时进行补测或重测;对遗漏路段,应进行补测; 2数据预处理应符合信号保真性原则,有效信号深度应符 合技术要求,预处理结果应满足解译需要。 5.3.6数据采集安全作业管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 施工宝全技术规范》ITGE9O

5.4.1 数据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数据处理; 2 异常识别; 3 数据解译。 5.4.2 数据处理应包括雷达检测、定位测量和摄影测量等数据

5.4.2数据处理应包括雷达检测、定位测量和摄影测量等数据 的处理

5.4.8应根据雷达数据解译结果,确定道路塌陷隐患的平面轮 廓及埋深

5.4.9应根据定位信息和摄影测量信息,确定道路

坐标和相对位置,并进行编号。

5.1.1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成果应遵循解译正确、定位准确、 科学有据、结论明确、易于处置的原则 .1.2 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雷达数据解译结果; 2 道路塌陷隐患位置信息; 3 异常点定位与钻探验证; 4 道路塌陷隐惠成因分析及处置建议; 5 检测报告编写。

6.1.1道路塌陷隐患雷达检测成果应遵循解译正确、定位准确、 科学有据、结论明确、易于处置的原则 6.1.2道路塌陷隐惠雷达检测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6.2雷达数据解译结果

.1雷达数据解译结果信息应包括异常类型、形状、理深 莫等。 .2雷达数据解译结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优候 6.2.2雷达数据解译结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6.2.2雷达数据解译结果应包括文字报告和成果图件

6.3道路塌陷隐患位置信息

6.3.1道路塌陷隐患位置信息应由高精度定位设备和摄影测量 设备综合确定。 6.3.2道路塌陷隐患位置信息应包括坐标信息、影像信息、位 置的文字描述信息和现场标注信息。 6.3.3道路塌陷隐患位置信息应及时存档,便于道路养护人员 准确定位和后期追溯。

准确定位和后期追溯。

6.4异常点定位与钻探验证

6.4.1吴 异常点定位应根据坐标信息、影像信息、位置的文字描

述信息进行现场标注,将异常点信息汇总到道路塌陷隐惠疑似目 标信息汇总表(附录A表A.0.2),并采用辅助方法验证,优先 选用钻探验证法

6.4.2异常点定位与钻探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拟钻孔位置现场标注: 2钻探前,应查明地下管线情况,不得损坏或影响原有地 下管线的运行和维护; 3钻探前,应及时对存在道路安全隐患区域进行围挡并放 置警示标志; 4宜在指定位置钻孔; 5钻孔后应测量并拍摄影像资料存档: 6钻孔成果应汇总到道路塌陷隐患钻探验证结果表(附录 A表A.0.3); 7道路钻孔结束后,应及时封孔; 8 钻孔回填材料结构强度应高于原结构强度。 6.5道路塌陷隐患成因分析及处置建议 6.5.1应根据塌陷隐患的类型、规模、土质、水质,结合周边 地下管线、人防、地铁工程等信息,初步判断道路塌陷隐患

6.5道路塌陷隐患成因分析及处置建议

5.1应根据塌陷隐惠的类型、规模、王质、水质,结合周 下管线、人防、地铁工程等信息,初步判断道路塌陷院 因。 5.2道路塌陷隐惠处置建议应参考道路塌陷隐患的类型 深度、面积、位置等信息,并应符合表6.5.2的规定

6.5.2道路塌陷隐患处置建议应参考道路塌陷隐患的类型、等 级、深度、面积、位置等信息,并应符合表6.5.2的规定。

表6.5.2道路塌陷隐患处置意见汇总

6.5.3根据道路塌陷隐患类型,结合隐患路段现场施

6.5.3根据道路塌陷隐惠类型,结合隐惠路段现场施工条件, 应因地制宜选择开挖修复或非开挖修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道路进行开挖修复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 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和《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 36的规定; 2道路进行非开挖修复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道路深层病 害非开挖处治技术规程》CJ/T260的规定: 3管道进行开挖维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规定; 4管道进行非开挖修复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排水管 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CJJ/T210的规定。

6.6.1完成检测工作后,应对资料全面整理,填写道

患检测工作量汇总表(附录A表A.0.4)和道路塌陷隐患信息 卡(附录A表A.0.5)。

附录A表A.0.5)。 2检测报告应详细、清晰、完整地反映检测过程 内容完整、结论准确。 3 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项自概况、雷达检测的技术依据、自的和要求; 2 检测区域概况: 3 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情况: 技术方案及安全专项方案; 5 检测成果; 6 成果钻探验证; 7 道路塌陷隐惠初步成因分析; 8 结论及处置建议; 9 质量保障措施; 10 服务承诺; 11 附图和附表。

6.6.3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

1项自概况、雷送检测的技术 2 检测区域概况: 3 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情况: 4 技术方案及安全专项方案; 5 检测成果; 6 成果钻探验证; 7 道路塌陷隐惠初步成因分析: 8 结论及处置建议; 9 质量保障措施; 10 服务承诺; 11 附图和附表

7.1.1道路塌陷隐惠信息管理应建立信息系统,对检测数据进 行查询、统计分析与管理。 7.1.2道路塌陷隐惠信息管理内容应包括雷达检测数据、定位 数据、摄影测量数据、道路塌陷隐惠数据、地下建构筑物数据 地下工程施工数据等。 7.1.3道路塌陷隐患信息管理数据库应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库、三维模型数据库、道路安全专题数掘库,其础白然环境数据

1.1道路塌陷隐患信息管理应建立信息系统,对检测数我 查询、统计分析与管理

数据、摄影测量数据、道路塌陷隐惠数据、地下建构筑物数据 地下工程施工数据等。 7.1.3道路塌陷隐患信息管理数据库应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车、三维模型数据库、道路安全专题数据库、基础自然环境数据 库及动态监测采集数据库

、三维模型数据库、道路安全专题数据库、基础自然环境类 及动态监测采集数据库。

7.2道路塌陷隐患数据与建库

7.2.1数据采用的坐标系应与道路塌陷隐患所在地基础地理信 息米用的坐标系一致。 7.2.2各类数据的数据结构应包括字段数量、字段名称、字段 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完整性约束及说明等。 7.2.3数据应以电子文件形式提供,文件类型可包括文本文件、 雷达数据、GPS数据、图像文件、图形文件、视频文件等,文 件格式应符合表7.2.3的规定

表7.2.3电子文件类型与格式

7.2.4雷达数据应包括雷达扫描获取的原始信号数据、数据处 理后得到的雷达影像、雷达测线、测线的特征点以及钻探验证点 等数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雷达信号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以其测线 的编号进行命名,且须与测线一一对应; 2雷达图像数据存储于雷达测线数据表中,不单独建表。 7.2.5道路塌陷隐惠编号宜采用“检测城市区号十检测日期十 检测路段编号十病害编号”四段代码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城市区号应引用国家城市区号编码规则: 2检测日期应为检测某条路段的日期,应采用六位数字表 示,包含检测年份、月份与日期:前两位为检测年份的最后两位 数字,后两位为检测月份,后两位为检测日期; 3检测路段编号应为方便记录而拟定的检测路段编号,采 用三位数字表示; 4病害编号应采用两位数字表示,以发现道路塌陷隐惠的 先后进行编号,每条路的道路塌陷隐惠均从“01”开始编号,且 每条路道路的塌陷隐患编号具有唯一性。

检测路段编号十病害编号”四段代码组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7.2.6地下病害体风险等级应包括很低、较低、中等、 极高5个等级,分别对应并采用数字“1”、“2”、“3”、“4” 进行编码

7.2.7数据库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数据入库前应进行质量检香: 2数据应及时更新,保证其准确性与有效性,并做好历史 数据备份; 3 数据库应对时态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 4数据的安全保密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5数据库建立应结合项自需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满 足系统高效运行和查询检索的需要。

3道路塌陷隐患信息管理系

/服务器两者组合服务模式。 3.2道路塌陷隐惠信息管理系统宜提供服务器端、网络端 动端应用

GB/T 28468-2012 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7.3.3道路塌陷隐惠信息管理系统应定期进行软件维护、数据 维护、运行环境维护等。

7.3.3道路陷隐惠信息管理系统应定期进行软件维护、数据

7.3.4道路塌陷隐惠信息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多源道路塌陷隐惠数据的二三维一体化展示、入库、管 理、编辑、输出; 2对道路塌陷隐惠数据进行查询、统计、成因分析,并以 图表形式输出; 3多源道路塌陷隐患数据的更新。 7.3.5运行环境应包括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操作系统 数据库及理信 及自宝全古搅环

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支撑软件环境,以及信息安全支撑环 境等。

系统网络环境应符合下列规

1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 准的要求; 2内外网应物理隔离,对需进行内外网数据交换的GB/T 30949-2014 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规范,应采 用专门的内外网数据交换设备; 3应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制度,配备网络运行维护人员 保障系统网络的稳定运行。

7.3.7系统服务器与终端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型号及数量应根据系统并发访问数 量及预期数据量等因素选择配备; 2服务器应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相应的数据 备份服务器; 3用户终端计算机设备应满足各类地理信息数据浏览和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