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67-2020 建筑火灾应急避难系统技术规程.pdf

TCECS 767-2020 建筑火灾应急避难系统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3.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540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CECS 767-2020 建筑火灾应急避难系统技术规程.pdf

调节的功能。避难层和建筑面积大于100m²的避难间,宜采用预 储存系统;建筑面积不大于100m²的避难间,宜采用自生氧 设施。

2.2预储存系统设计总送风量应取下列两项之和:

1保持避难层或避难间室内正压和补偿室内排风量所需的 新鲜空气量之和; 2保证供给避难层或避难间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 不少于1.8m3

级不低于二级的专用储存房间内CNCA-C09-01:2014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信息技术设备,且应有直接通往室外或疏 道的出口。

动后避难层(间)应处于封闭状态。预储存系统开始启动到最不 利点处供新风时间不应大于60s。

2.7预储存系统的输送管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到各避难层(间)送风口应设置双管路系统,并应 能电动切换;两套管路应设置在两个管并中: 2应采用气密性高的高压不锈钢管,输送管道内压力不应 大于30MPa; 3管道规格应按避难层(间)需风量、供风距离、阻力损 失等参数计算确定,主管道直径不宜小于12mm; 4管道应采取外加金属套管等安全保护措施,套管表面应 采用不燃保温材料隔热,

1新风取风口处应采取防雨、排水措施; 2新风取风口应设置在高于室外地面5m、水平方向距排气 口3m以上的无污染源干扰的清洁区域; 3新风取风口不应设置在排气口上方和房间内。当新风取 风口在排烟出口下方布置时,两者边缘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 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4.2.9自生氧设施的氧气释放速度应均匀,容量应按人均耗氧 量0.4L/min计算,供氧时间应按额定防护时间的1.5倍计算。 4.2.10预储存系统的空气储集设备及部件的设计与使用,应符

量0.4L/min计算,供氧时间应按额定防护时间的1.5倍计算 4.2.10预储存系统的空气储集设备及部件的设计与使用,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6和《固 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21的有关规定。

合现行行业标准《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6和《固 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21的有关规定。

4.3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

4.3.1应急避难系统应具备对避难层(间)内人员呼出的二氧 化碳及时处理的功能,配备的二氧化碳洗涤空气净化设备处理二 氧化碳的能力不应低于每人0.5L/min。 4.3.2应急避难系统宜具备对避难层(间)内温湿度调节功能 可采用蓄冰降温、液态二氧化碳降温和空调机组降温方式,所采 取的温湿度调节措施应有额定工况下的设计计算并经试验验证 当采用空调机组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 T14294的有关规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4.3.1应急避难系统应具备对避难层(间)内人员呼出日 化碳及时处理的功能,配备的二氧化碳洗涤空气净化设备 氧化碳的能力不应低于每人0.5L/min。

4.3.3空气净化使用的二

4.4.1应急避难系统应具备对避难层(间)的内外环境进行监 测的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采集避难层(间)内部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及温 湿度等参数的功能,宜具备采集音频及视频、室内外压差等功

能;应具备采集外部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等参 数的功能; 2采集的信息应通过有线和无线模式实时传输到避难层 (间)所在楼层的分区控制器,并应将经初步筛选后的故障信息 和报警信息集中传输到总控制器

控制器所在场所保持正常通信的功能。选用预储存系统时,应具 有双向语音交流、传递视频信号、传输控制信号等功能

监测出入人数信息的设备装置和声、光、引导机器人等智能引导 装置。

消防控制室合用;分区控制器应设置在避难楼层。总控制器应始 终保持对外通信的能力,并应通过有线、无线智能网关等方式与 外网通信,传输数据应加密和防干扰、防攻击处理,并应将全部 信息传给外网或消防指挥车

4.5当建筑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应急避难系统应接

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信息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信息

4.6选用预储存系统供应新风时,应急避难系统应具备自 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选用自生氧设施供应新风时, 备手动启动方式。

4.4.6选用预储存系统供应新风时,应急避难系统应具备自动

置应设在避难层(间)内侧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附近,中 地面宜为1.5m。

4.5.1避难层(间)内部和外部周围场所应设置应急避难系统 控制的消防应急照明设备,内部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不宜低于 10lx,出入口外5m范围内地面平均水平照度值不应低于5lx。

4.5.2在避难层(间)出入口及周边10m范围内可通达

(间)的关联部位,应设置能够指明疏散和避难方向的应急避难 系统控制的声、光标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层或避难间入口处应设有“避难层入口”或“避难 间入口”的指示标志,标志牌信息应包括可容纳人数标识、人满 后警示标志;避难层(间)出口处应设有“避难层出口”或“避 难间出口”的指示标志。 2在避难层停靠的专用消防电梯人口处应设有“避难层专 用消防电梯”的指示标志。 3疏散路线墙壁上应指明避难层或避难间、消防电梯方向 的部位,并应设有显示避难层(间)方位、容量及消防电梯方位 的指示标志。 4指示标志信息应清晰、醒目,宜采用高穿透性灯源的本 质安全型设备。采用其他非灯光型指示设备时,宜配备灯光照明 辅助设备。

5应采取相应的防撞等保护措施

4.5.3应急避难系统用电设备应具备避难层(间)外部

电和内部后备电源,供电时间不应小于应急避难系统额定工作时 间的2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部消防供电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在避难层 (间)设置外部电源接入接口,电源接口应有保护措施: 2内部用电设备后备电源电压不应高于36V: 3外部供电与内部后备电源供电应能自动转换,转换时间 不应大于5s。 4.5.4为避难层(间)设置的防烟空气幕应覆盖整个第一道具 左三密性的险问 山

4.5.4为避难层(间)设置的防烟空气幕应覆盖整个第 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并应超出门框两边各1/4倍门框宽 气速度宜为10m/s。

4.5.5应急避难系统用电设备、电源、控制线缆及声、

5.1.1应急避难系统工程施工前,应进行建筑结构和建筑电气 安全检查。 5.1.2应急避难系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 检验、调试、设计变更等相关记录。 5.1.3应急避难系统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对安装质量 进行全数检查。竣工时,施工单位应完成竣工图和竣工报告。

5.2绝热板、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窗)及缝隙密封

5.2.1绝热板材的施工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墙内保温

5.2.2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窗)安装应符合下列规

1门、窗构造应平整简洁,不易积灰; 2门、窗表面应无划痕、碰伤,型材应无开焊、断裂; 3成品门、窗应有产品合格证书或性能检验报告、开箱验 收记录; 4门、窗框与墙体连接应牢固,缝隙内应采用弹性材料嵌 填饱满,表面应采用密封胶均匀密封:缝隙处嵌装的防火胶条或 密封胶条应牢固完好; 5门扇关闭后,门框与门扇间密封面上的密封条应处于压 缩状态; 6门、窗框与墙体应采用预埋钢件或膨胀螺栓等连接牢固 固定点间距不宜大于600mm; 7缝隙处嵌装的防火胶条或密封胶条应牢固完好:

8门、窗配合活动间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门》GB 12955和《防火窗》GB16809的有关规定; 9门、窗安装完毕后,开启力不应大于80N,且启闭应灵 活,无反弹、翘角、卡阻和关闭不严等现象; 10配套隔热装置的安装应符合设计文件和产品说明书的 规定。 5.2.3建筑装饰材料应采用装饰表面不产尘和不易积尘的不燃 材料,且施工应保证避难层(间)的气密性。 5.2.4缝隙密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缝隙界面应清理干净; 2缝隙嵌缝材料应选择不含刺激性挥发物、耐老化和抗腐 蚀的材料; 3不同装饰材料连接处采用弹性材料密封时,应预留适当 宽座和盗庭助捕口术悠砂

5.2.4 缝隙密封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缝隙界面应清理干净: 2缝隙嵌缝材料应选择不含刺激性挥发物、耐老化和抗腐 蚀的材料; 3不同装饰材料连接处采用弹性材料密封时,应预留适当 宽度和深度的槽口或缝隙

5.3.1预储存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压缩机、储气瓶、管材、管件、各类阀门及零配件等, 应有出厂证明书及产品合格证。进入现场后,安装使用前应做检 查、验证工作。应按照施工安装进度计划核对进场后的材料数 量,按照设计图纸核对、检验规格、型号、尺寸、质量,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高压无缝管的外观质量应均匀,外观应光泽平滑、无 锈蚀,内壁应光滑无卡筋,管壁厚度和工作压力应与 设计文件一致; 2)管件外表应均匀,不得有锈蚀、偏扣、乱丝、方扣或 丝扣不全、角度偏差超标等现象; 3)压缩机、储气瓶、快速接头及附属设备、零配件的规 格、型号、尺寸、质量、数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外观应规整、无损伤;应有防止搬运碰撞的瓶盖等防 撞设施,防止损坏。 2对预留孔和预理件,应配合土建工程的进度进行预留 预埋。管道设备安装应在地面和墙面抹灰结束后开始。 3安装工序流程应为:安装准备→预留孔、洞、预理铁件 >管材、管件、设备及附件清点检查一→支吊架制作、安装一→管道 预制→管道安装一→设备支架安装→集流管、电磁阀安装一→单项及 系统试压一→管道冲洗一→设备安装稳固一→喷嘴安装一→调试。 4安装前应熟悉图纸,制定施工方案,并应复核预理位置 尺寸和标高,预制管道、支吊架,查点后就近安放。 5管道及设备安装、调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金属 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的有关规定执行。

5.3.2自生氧设施安装应符合下

1核对目生氧设施的设计图、产品型号、合格证和安装、 使用说明书,检查主机及附属配件,确认无误后方可安装; 2水平式自生氧设施应在距地1.2m~1.5m处水平固定安 装;若采取立式或其他箱体结构,则主药剂舱的安装高度应距地 1.2m~1.5m,并固定良好; 3应使用标准的交流电三线插座,并应接地良好; 4应查看蓄电池电量,电量不足时应充电,且充满后应自 动断开; 5应开启循环风扇开关,检查并确认转向符合产品使用说 明书要求。

5.4.1 空气净化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钻孔后应固定好空气净化设施挂墙安装板; 2 应安装固定好空气净化器通风管组件: 3空气净化设施箱体应按产品技术要求安装

5.4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

4 放置净化药剂袋、板、块等,宜压实盖紧; 5 应使用标准的交流电三线插座,并应接地良好; 6 接通电源后,应检查循环风扇转向处于正确方向: 7 应查看蓄电池电量,电量不足时应充电,且充满后应自 动断开。

温湿度调节设施应符合下列

1蓄冰温度调节模式应严格执行基础验收、开箱检查、搬 运、清洗、找平找正安装的工艺流程,并应按照产品安装使用说 明书内的空调机组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施工安装; 2采用液态二氧化碳降温模式时,应按照设计文件和产品 说明书制定压缩机本体和连接附属管线的安装工艺、防腐工艺、 应急预案等后,按整体方案施工安装; 3湿度调节采用吸附剂模式时,应按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做好检查、核对、基础施工、电源等前期准备后再进行施工 安装。

5. 5 监测、通信、引导和控制

5.5.1监测、通信、引导和控制设备施工前,应具备系统图、 平面布置图、接线图、安装图以及设备逻辑说明书等技术文件。 5.5.2监测、通信、引导和控制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6中关于管 线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的规定

5.6.1消防应急照明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在墙上的消防应急照明灯,光线不应对人员疏散产 生影响:

5.6.1消防应急照明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5.6.1 消防应急照明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在墙上的消防应急照明灯,光线不应对人员疏散产 生影响; 2避难层(间)内的消防应急照明灯宜采用嵌人式安装并 与安装面平齐,四周应密封;

3消防应急照明灯应均匀布置,地面平均照度不应低于本 规程第 4. 5. 1 条的规定。

规程第4.5.1条的规定。 5.6.2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带有疏散方向指示箭头的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 时,箭头指向应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同: 2避难层(间)内的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宜采用嵌人 式安装并与安装面平齐,四周应密封; 3人口处的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应安装在门的上方或 订的两侧,但不应被门遮挡; 4安装在避难层(间)附近疏散走道及转角处的消防应急 疏散指示标志灯,应安装在距楼地面1m以下的墙上;安装在直 型蔬散走道内的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间距不应天于10m; 5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安装后不应对人员正常通行产 生影响。消防应急疏散指示标志灯周围应无其他遮挡物或其他标 志灯、牌。

5.6.3应急广播、电源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

U·I 生尔 生 呗验收 6.0.2应急避难系统工程验收应根据施工安装特点进行分项工 程验收和竣工验收。 6.0.3分项工程验收宜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分期进行。对于影响 工程安全和系统性能的工序,必须在本工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 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验收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窗)的验收以及避难层(间) 围护结构气密性验收; 2应急避难系统电气预留管线的验收; 3 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如有); 4 预储存系统和自生氧设施验收; 5 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设施验收; 6 监测、通信、引导和控制设施验收; 7 避难层(间)围护结构气密性的二次验收; 8 照度验收; 9 其他验收。 5.0.4 应急避难系统工程交付用户前,应进行竣工验收。竣工 验收应在分项工程验收或检验合格后进行。 6.0.5竣工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 1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竣工图; 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 或检验资料; 3避难层(间)围护结构气密性检漏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6.0.5峻工验收应提交下列资料:

1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竣工图; 2主要材料、设备、成品、半成品、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 或检验资料; 3避难层(间)围护结构气密性检漏记录; 4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分项工程验收记录;

5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记录; 6 系统运行、监控、显示、计量等功能的检验记录; 7 工程使用、运行管理及维护说明书。 6.0.6 所有验收应做好记录、签署文件、立卷归档。 6.0.7 应急避难系统工程验收项目、技术要求、验收方法应符 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6 系统运行、监控、显示、计量等功能的检验记录; 7 工程使用、运行管理及维护说明书。 6.0.6 所有验收应做好记录、签署文件、立卷归档。 6.0.7 应急**系统工程验收项目、技术要求、验收方法应 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附录A应急**系统工程验收项目及方法

附录A应急**系统工程验收项目及方法

表A应急**系统工程验收项目及方法

注:★为主要验收项目:△为一般验收项目

附录 B应急**系统综合防护性能试验

B. 1 试验设备和测试系统

B. 1. 1 试验采用的主要设备、规格要求和说明应符合表B.1.1 的规定。

表B.1.1试验主要设备

B.1.2测试系统应由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

B.1.2测试系统应由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

B.1.2 测试系统应由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温度、湿度

数据采集系统tpb,o c,h,o,p,tc,h,o,p,t过渡室**层 (间)一氧化碳传感器;c一二氧化碳传感器;h一湿度传感器;0一氧气传感器;p一压差传感器;t一温度传感器;V一视频采集装置图B.1.2测试系统示意B.1.3建筑面积不大于30m的**间内,可只设置1组二氧化碳、氧气、温度、湿度传感器。B.2试验条件B.2.1试验时内、外部的温度、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应能通过相关技术手段予以控制。具体条件应根据产品技术文件明确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确定。B.2.2测试系统应在独立工作状态下运行。在试验的全过程中,不得开门、窗,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能源交换。B.3试验步骤B.3.1试验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22:

1应按本规程图B.1.2接好测试系统; 2应按设计文件配置、调试新风、空气净化及温湿度调节、 环境监测、通信、室内照明、电源及辅助等系统或设施; 3应按试验需要配置、调试室内外温度、浓度、湿度、压 差和视频采集等测量、控制、传输、显示的测试系统。 B.3.2试验前、后应详细测试、记录各种消耗性物品,包括电 池电量、制冷物品等的使用情况。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开启外部环境模拟装置,直至相关参数达到设定值; 2试验人员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入**层(间),开启 室内相关设备; 3开启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纪录试验数据; 4试验全程不间断地监控各检测仪表的显示参数,每 10min记录1次数据。 B.3.3试验时间不应少于2.2h。若试验参数有可能影响室内人 员或设备的安全,应立即终止试验,否则应继续试验,直到完成 规定的试验任务。 4共宝中同一述玲 文

B.3.4若室内同一试验参数连续2次超过本规程第

规定或预设指标,即可判定该参数不合格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6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GB/T7106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 《防火门》GB12955 《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 《防火窗》GB16809 《外墙内保温复合板系统》GB/T30593 《隔绝式氧气呼吸器和自救器用氢氧化钙技术条件》MT454 2008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21 《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6

中*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建筑火灾应急**系统技术规程

总则 (30) 术语 (32) 基本规定 (34) 应急**系统设计· (38) 4.1 建筑安全防护 (38) 4. 2新风 (40) 4.3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 .. (43) 4.4监测、通信、引导和控制 (44) 4.5其他 (45) 工程安装 (47) 5.4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 (47) 工程验收 (48)

高层建筑和人员密集等场所火灾疏散有如下特点:人员相对 集中,疏散时间长,楼梯疏散距离长,体能消耗大,老人、残疾 人、病人、孕妇等行动不便人员*以完全使用楼梯疏散,有时也 会由于疏散通道受到热烟气侵害、踩踏阻塞等各种原因,影响正 常疏散。研究发现,建筑内人员的安全度严重相关于建筑的整体 疏散能力,虽然暂时不能设计建造出可抵御一切灾害的建筑,但 至少可通过多方面改进,发展多模式协同的蔬散方式,也可在 定程度上提高人员在火灾事故中的应急生存能力。 应急**系统就是为辅助协同高层建筑和人员密集等场所火 灾疏散、在吸收*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研发的专项建筑火灾应 急**技术。其作用是:其一,为建筑火灾中无法及时疏散撤离 到地面的人员就近创造一个短暂的安全环境,具有疏散距离短, 在一定时间内能抵御明火、烟气及辐射热伤害,可正常呼吸,与 外界保持通畅联络等特点,在可燃物的主要燃烧期间安全*险: 其二,还不会因行动不便影响其他人员的正常疏散,降低应急救 援人员的搜救风险,全面提升人员的生存率和救援效率。它充分 吸取了大量火灾案例中疏散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催生了建筑防火 新观点,体现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先进理念。 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分析了高层建筑和人员密集等场所火 灾特点,梳理了疏散工作存在的瑕疵,研究了生命安全保障条件 和建筑火灾**技术,规定了应急**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 要求。

现行*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规定,民用 建筑应根据其建筑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 设置安全疏散和**设施,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和 高层病房楼设置**层或**间,住宅建筑、其他场所设置** 层或**间也有一些明确的设计规定。我*现有的**层或** 间一般多采用封闭式设计,为提高封闭式**层或**间安全 性,保证建设质量,提升建筑整体的安全保障能力,本规程对应 急**系统的设计、安装和验收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

2.0.1建筑发生火灾时,保证人员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安 全疏散设计的目的是使所有人在火灾危险发展到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之前,能够顺利疏散到室外地面等安全地点。火灾事故中人员自行、 快速、有序撤离危险区直至室外地面是最安全的,然而在现实中许 多在高层等建筑单的人员无法在没有帮助或停憩的情况下成功逃生。 因此*内外标准对高层等建筑都有就地(近)保护人员的**层或 **间的设置要求,允许逃生人员根据环境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向地 面疏散,是否进入**层或**间,抑或待在原地等待救援,或者 三者结合。**层或**间是火灾紧急疏散过程中,为那些由于疏 散路线长,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因伤残、体弱等不能正常使 用楼梯等逃生人员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而设置的,在一段时间内可 躲*烟火侵袭、休息中转、等待救援的场所。需要说明的是,建筑 火灾存在发生、发展和衰退时期,通常情况下建筑的各类消防设施 和消防救援能发挥一定作用,**层或**间主要是用来躲过最危 险的发生和发展期的暂时安全场所,不一定是在得到消防救援或火 陷完全熄灭前逃生人员(或伤员)必须一直停留的地方。 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不可预知性,人的行为具有 不确定性,仅设**层,有时因距离较远,部分逃生人员无法安 全抵达。建筑设计时,为逃生人员可能到达的每一楼层都提供足 够面积的**间,尤其对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人和因垂直 琉散路线长而引起体能下降等人员的逃生有利;同时还可*免这 类人员因行为缓慢或者疏散通道受阻时,影响其他逃生人员疏 散。**间可布置在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内或疏散楼梯附近的走道 有保护的房间内

应急**系统是为确保火灾发生时**层或**间在一定时间内有相对安全的**环境而配备的应急**防护设施的统称。应急**系统操作流程示意见图1。火灾报警手动紧急启动是系统休眠是否误报否系统主机激活启动人员监控设施引导装置子系统激活待机启动启动人员进入否**层 (间)是子系统激活启动被动防烟隔热新风及净化环境监控设施通信设施设施启动系统(设施)启动启动启动消防指挥中心图1应急**系统操作流程示意:33:

内,按需向室内提供空气或氧气、将被污染的或呼吸产生的污浊 空气净化;环境监控设施是对氧气浓度、有害气体浓度及温湿度 等环境参数调节监控,以及及时上传人员统计信息、状态信息 等;通信设施起到沟通救援人员的作用,改变过往地毯式人海排 查和无差别排查战术,知悉救援目标所在,尤其是在人员聚集的 建筑火灾救援不至于失控漏管,根本实现全面提高救援效率;此 外,还应配置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电源等辅助设施协同实现* *层或**间基本的安全保障

3.0.2应急**系统要满足**层或**间供氧、二氧

*内外相应的研究成果、标准要求及本规程编制过程中进行的多 次试验,确定了二氧化碳充许的浓度指标小于或等于1.0% 4火灾烟气对人的直接伤害主要体现在遮光性、毒性和高 温,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火,初期火灾产生的烟气体积也是相当大 的,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充满整个房间。**层或**间正压的作 用,是防止火灾时外部烟气通过围护结构上的细微缝隙渗人或通 过开启的门进入**层或**间,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为 防止外部烟气渗入到**层或**间,正压值越大效果越好。但 是,正压值过大,净化送风系统负荷增加,过滤器的使用期短, 很不经济,正压值达100Pa时,开门就很困*。正压值低了, 正压容易遭到破坏,会发生气流逆转,烟气可能会渗人**层或 **间。为有效发挥**层或**间正压的作用,使**层或* *间门、窗关闭时,防止周围环境的烟气由门、窗及建筑缝隙渗 入室内,以及当人员瞬时通过开启的门进出**层或**间时, 保持足够的正压气流的定向流动,尽量减少烟气的污染程度,根 据相关课题的试验研究结果,确定了正压值为30Pa~50Pa。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开设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防烟,其效果 受建筑风压、热压、火风压和烟岗效应的作用和可开启外窗方 位、高度及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不仅*以合理组织通风 及排出烟气,还极有可能引起外部烟气倒灌,形成持续的不分层 的漂移烟。对于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封闭式墙体构造、不能形成自 然排烟的封闭式**层或**间,应当限制隔墙上开设洞口,最 大限度地减小空气泄漏和防止烟雾进入。本规程预储存系统维持 正压送风,是强调**层或**间处于受控状态,始终维持有序 的梯度压力分布,以保持正压气流的定向流动。当**间空间较 小,选用自生氧设施时,不论是化学生氧还是二氧化碳置换生 氧,维持正压都需另配单独的送风系统,实施的技术*度较大且 不经济,可不采取正压送风方式防烟

1建筑安全防护设施主要由**层或**间的耐火隔墙和 楼板、绝热板层、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窗)等组成,起阻止 火焰、辐射热及烟雾的侵害作用。 2本规程的“新风”按风源分为预储存系统和自生氧设施 不包括现行防火规范中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预储存系统风源是 压缩空气,配置有管网和储气瓶(存放在专用瓶站),用管道将 储气瓶新风输送到**层或**间;自生氧设施无管网,外观多 为柜式,能安装在**层或**间内的地面、墙壁、屋顶等处且 可移动,启动后化学制氧。 4在**层或**间内生存时,被困人员必须时刻掌握所 处密闭空间内外的各类参数,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人 体器官对多数气体浓度的变化有一些滞后,**层或**间应安 装各类监测仪器及时监测所有主要的生存环境参数,要求操作简 便、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可靠。环境监测设施主要监测的对象包 括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浓度和温湿度,室内外压差以及 各种设备的工作状况。**层或**间外宜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配 备一些监测设备,对周围一定距离范围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以 确定周边环境的安全形势,方便进一步疏散、逃生。 为**层或**间配备的在火灾情况下、额定工作时间内可 与外界保持正常联络的通信设施,既可全面掌握*险环境的现 状,又可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还可帮助和指导*险人 员快速决策、动态选择适合的疏散方式,达到高效救援的目的

*内外高层建筑**区域的构成有多种形式,大致可划分为 分散保护、集中保护、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保护三个基本类型。分 散保护方法会利用所有的楼层作为可能的**区域,与有人楼层 共用一个楼层空间;集中保护方法只考虑儿个选定的楼层提供* *功能;而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保护方法除了会选定几个楼层提供 **功能,也会在其他一些必要楼层每层设置**间。 **层或**间的设置位置要有利于疏散和快速救援。高层 建筑火灾事故复杂程度高,在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过程中,**层 或**间出入口靠近疏散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与建筑的水平和垂直疏散路线相结合,不仅可有效地分流疏散人 员、缓解疏散通道压力,防止因拥挤、恐慌、踩踏等造成的意列 人员伤亡,而且作为整体疏散过程的一个部位,可为逃生人员撤 离出直接受威胁的区域并最终疏散至建筑外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 舒缓紧张情绪的过渡区域,逃生人员可以在**层或**间休息 停留后继续下行,至下一个**层(间)或直至室外出口,也可 以在**层或**间等待进一步的疏散指示或等待救援。 设置**层的优点是,通过尽量减少可燃物和采取疏散楼梯 在**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减少烟窗效应的措施,可 有效阻止火和烟气通过**层竖向蔓延,并可加强楼梯间正压防 烟的效果。完全空置的**层在实际运用中很少被采用,**层 兼作设备层的做法很普遍。与设备层同层布置的**层和各层* *间的位置要设置在同一平面位置上,便于救援时快速发现目 标。如果每层只设一个**间,尽量设置在中部位置;如果设置

4.1.1仅对**层或**间分隔墙体、项板、地板和门提出常 规的耐火极限要求是不够的,按现行*家标准《建筑构件耐火试 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9978.1,允许构件平均背 火面温升超过初始平均温度140℃,这一数据远超出人体的耐受 极限,较短时间易造成灼伤,20min以上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区域内表面疏散人员可能触及的地方,其温度不能因通过列 部空间的热传递而上升到*以忍受的温度,人因热感到疼痛时的 肤表面温度为45℃左右,故不得使**区域环境条件恶化达 到这一温度。所以对**层或**间尚应采取必要的隔热措施, 要求耐火隔热板背火面温升不大于15℃,辐射热的最大值不超 过1kW/m²,防止火焰高温对**人员造成伤害。

4.1.2**层或**间的围护结构需具备良好的气密性能,这

在一些*外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如**《*际建筑规范》要 求,**层或**间应使用符合要求的防烟隔断与其他区域进行 分隔,尽量减少烟气的侵人。**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 要求,**层或**间隔墙和隔墙上任何开口应具备良好的密封 性能,最大限度减小空气泄漏和防止烟雾进入。 建筑不密闭的围护结构上的缝隙,会导致正压送风系统需用 很大的余风量弥补泄漏:自生氧供氧设施因不能形成正压,外界 的热烟气容易侵入。因此应从减少构造缝隙和加强缝隙构造的气 密性着手,把空气流通量降至最低限度,特别是气密性较差的 门、窗等围护结构。所有缝隙均应采用各种不同的防火封堵模 式,且应保证在温湿度变化和振动等情况下的稳定性。 土建及室内装修完成后,避难层或避难间整体需进行气密性 能检测

4.1.3建筑高层部位的外窗作为救援窗口具有局限性,随

度的增加,从外窗逃生和救援会越来越危险。目前普通消防 车的救助高度约为54m,楼层过高,从室外扑救火灾相当困又

主要立足于自救。当在一定建筑高度上的避难层或避难间设置救 援窗口时,该窗口(当设置多个窗口时,至少一个窗口)要与消 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在救援作业范围内,便于快速施救。

主要立足于自救。当在一定建筑高度上的避难层或避难间设置救 援窗口时,该窗口(当设置多个窗口时,至少一个窗口)要与消 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在救援作业范围内,便于快速施救。 4.1.4对于相同大小的房间,由于门、窗的数量及形式不同、 气密性不同,导致渗漏风量也不同,为了最大限度防止火和烟雾 进人,要求采用耐火性能和气密性能较好的防火门;同理,当设 置外窗时,要采用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窗。 避难区域在公共走道上开门时,如果门的密闭性不好,火灾情 兄下要维持避难区域必要的正压值,需送入建筑内大量的新鲜空气 量,这样不仅易造成火势进一步扩大,也会使建筑内其他部位排烟 系统的排烟效果下降,且在火灾情况下持续取到大量的洁净新风是 很困难的。设置双道气密性好的防火门与公共走道隔离,并采用室 内正压和防烟空气幕,可大大减少所需的新鲜空气量,更为重要的 是,在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室内正压、防烟空气幕的作用下, 在门关闭或瞬间开启状态,可以形成隔绝效果较好的屏障,此模式 下的烟气温度下降明显,烟气可形成滞止状态,使烟气向避难区域 内扩散的趋势降低,保持较理想的隔绝热烟气的效果。 4.1.6具有气密性能的防火门(窗)的耐火极限要求与避难区 域防火隔墙的耐火极限一致。经试验测定,密封4级以上可有效 保障建筑的气密性

4.2.1避难层或避难间设置预储存系统,是为了满足室内气压 维持正压值30Pa~50Pa,防止烟气侵入到避难区域,以及控制 氧气浓度在18.5%~23.0%之间,具备新鲜的空气和氧气供给, 辟难层或避难间的预储存系统与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 电梯间前室(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各自独立,不能共 用,避免共用时这些场所的送风系统被烟火破坏后影响避难层或 避难间的安全。各避难层或避难间可共用预储存系统,

传统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模式需要大量的室外新鲜空气,导致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①火灾中即时、大量抽取室外新鲜空气有很大的难度,如2011年广州某超高层建筑火灾,被誉为“生命线”的避难层,新风系统输送的空气里卷有浓烟,将逃生通道变为死亡通道。所以,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应确保送风口处的空气不受火灾烟气污染。②大量新鲜空气进人正在着火的建筑物中,易造成火势的进一步扩大。③建筑排烟系统在排烟过程中由于吸入大量空气使其排烟效率低下;采用预储存系统以及对避难层或避难间采取密闭措施,将有效克服这种情况。选用预储存系统或选用传统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筑面积小的避难间由于占地面积小,若采用输气管道供新风的预储存系统或传统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则存在管道布置、系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有一定难度。经论证及试验研究,自生氧供氧设施因布局灵活、体积小、安全性好、独立成套、造型丰富、安装使用维修方便、保质期长、外表美观等特点,在调研过程中备受各界人士青睐。预储存系统示意图如图2:电磁阀风送22品L电磁阀流量调节阀冠雄高;两个电磁阀自C自流量调节阀题雄两微鲨品L/min送0L/min/mir电磁阀自C3流量调节低冠雄备?两个风送22L/风送250L/min送2L电磁阀/min电磁视自冠雄局·两个空压机高压供气车快速接头图2预储存系统示意.41:

4.2.2发生火灾当人员进入避难层或避难间后,在

间内门窗主要是处于关闭状态,此时保持室内一定正压值的正压 风量不仅与正压值的大小有关,而且与避难层或避难间围护结构 的气密性有关,正压风量=渗漏风量十余压风量(压差风量), 渗漏风量大小取决于建筑围护结构的密封程度,如门缝、窗缝、 各种管线接口处等缝隙。 人员呼吸所需新风量。有关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常温常压下 密闭空间人员平均耗氧量为(0.35L~0.4L)/(min:人),取 0.5L/(min:人)进行计算,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21%,如果氧气浓度低于18.8%,则视为缺氧状态,因此,空 气中我们可利用的氧气浓度仅为2.5%,满足人体0.5L/(min: 人)的耗氧量需要的空气为:0.5L/(min:人)2.5%=20L (min:人)=1.2m²/(人:h),取其1.5倍为1.8m²/(人:h)。 4.2.3预储存系统的空气储集设备及部件包括空气进口过滤器 空气压缩机、储气瓶组、集流管、空气接合器及高压控制阀等, 其房间环境温度一般为一10℃~50℃,并有防水的技术措施。 4.2.4试验证明,人员接到火灾报警信号后大约在10s左右开 始疏散逃生行动,30s左右可到达疏散逃生区域,若逃入避难区 域,前期空间内的空气可维持一定的生存时间,60s开始供新风 能满足实际需求。

空气压缩机、储气瓶组、集流管、空气接合器及高压控制 其房间环境温度一般为一10℃~50℃,并有防水淹的技术

疏散逃生行动,30s左右可到达疏散逃生区域,若逃入避难 ,前期空间内的空气可维持一定的生存时间,60s开始供新 满足实际需求。

4.2.6本条目的是要求单个风口有足够的扩散作用,保证送风

2.7本条第4款外加金属套管是高压管道防爆的流行做汽 全可靠。

4.2.8在非火灾情况下使用的系统新风取风口的位置、朝向与

4.2.8在非火灾情况下使用的系统新风取风口的位置、朝向与

防雨功能很重要,无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要防止暴雨、台风等将天 量雨水倒灌到新风管路中,系统应采用防雨性能良好的新风口及 有效的防雨甚至排水措施。新风从进风口到室内的输送距离越 近,输送时间越短JR/T 0085-2012 证券投资基金编码规范,新风年龄越小,品质越好

4.2.9自生氧设施且前有多种形式的产品,有的反应过

4.2.9目生氧设施目前有多种形式的产品,有的反应过程近于 燃烧,反应速度快,容易造成短时的氧气浓度和环境温度超标, 同时还会伴生烟雾、残渣等污染环境,若不加以控制,容易造成 人员醉氧、室息等严重后果。避难间相对封闭,人员密集,一旦 开始使用,无法靠开启门窗改善环境。因此建议选用释放速度均 匀、产热值低的自生氧供氧设施,若采用其他系统、设施,需控 制反应速度,始终保持避难间的氧气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并应根 居自身产品特点,结合本规程的技术要求,配置相应的冷却装 置、二氧化碳净化剂和烟尘消除装置,而与二氧化碳反应制氧的 装置则无需配置

GB/T 2449.1-2014 工业硫磺 第1部分 固体产品4.3空气净化和温湿度调节

4.3.1按规范要求,避难层或避难间每平方米可容纳4人,属

4.3.1按规范要求,避难层或避难间每平方米可容纳4人,属 于典型的人员高度聚集场所,在封闭式避难层或避难间内,人体 乎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内部空气环境最大的污染源,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不断上升,空气质量变差,人会感到不适,如果二氧 化碳得不到有效处理而不断积累,浓度达到3%以上时,就可能 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此外,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对人体 产生影响,而当这些因素综合影响时,人体的耐受度会发生明显 下降,在火灾环境下,人员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内 部二氧化碳清洗工作对于维持避难人员的生命极为重要。通过化 学反应,降低二氧化碳在室内的浓度是常用的做法,即通过碱石 灰、氢氧化锂等化学物质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达到对二氧化碳的 请洗,为了提高净化效率,需要对室内气体进行循环流动,使室 内空气都达到净化,为此需对清洗装置提供动力,可以采用压缩 空气驱动或自带的电源来实现,要确保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室内二 氧化碳气体含量最大值不大于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