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DB11/ 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1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5194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 685-201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力 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方 量。

2.1.7铺装层容水量

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大 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

2.1.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LY/T 3242-2020 林业企业能源管理通则2.1.10流量径流系数

0B11/6852013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主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 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

分为半透水路面结构和全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 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结构体系为半透水路面结构:路表水能句 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结机 系为全透水路面结构。

2.1.17透水沥青路面

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 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

2.1.18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

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王作为路面结构层、容许路表水进 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DB11/685201

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王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 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王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 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

2.1.22渗透弃流井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 下的装置。 2.1.23渗透池(塘)infiltrationpool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蓄水池(塘)。 2.1.24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2.1.25渗透管渠infiltrationtrench 且有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源

2.2.1 流量、水量

9 设计暴雨强度: qe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 W 径流总量: W 收集水量: W 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 W 初期径流弃流量: W 渗透设施进水量: W 渗透设施渗透量: W 透水铺装层容水量: Wg 雨水排放量: V 调节容积: V. 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

DB11/6852013

V。下凹式绿地的储存容积; Ozh 水体的水面蒸发量: Q 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 WiT 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来水量: MuT 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弃水量。 2.2 水头损失、几何特征 一汇水面积: 一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 F。下凹式绿地面积: 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 Fo 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 水体的表面积: 设计降雨量(厚度): 8 初期径流厚度: ha 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 Sm 单位面积日渗透量: A。有效渗透面积; nk 填料的孔隙率: Zov 雨水池、塘溢流堰顶标高: Zu 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 AT 调节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

2.2.2水头损失、几何特征

2.2.3计算系数及其他

P 设计重现期: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Y 综合径流系数: Yze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 Wa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

0B11/6852013

北京地区典型隆雨量资料(mm)

3064(1+0.74lgP) (t+11.35)0.912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 t一降雨历时(min): P一设计重现期(a)。 适用范围为:t≤180min,P=0.25a~100a。 第Ⅱ区设计暴雨强度根据降雨历时和重现期的不同应分别按下 列公式计算。

DB11/685201

适用范围为:t≤120min,P≤10a

适用范围为:360min≥t>120min,P≤10a。 1913(1+1.321lgP) q= (.410)0.744

适用范围为:360min≥t>120min,P≤10a

适用范围为:360min≥t>120min,P>10a。 设计常用重现期及降雨历时暴雨强度参考附录A

3.1.3设计降雨历时:

1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2001(1+0.811lgP) (t+8)0.711

1378(1+1.047lgP) (t+ 8)0.642

20min, P>0ae 2313(1+1.0911gP) (t+10)0.759

nin≥t>120min,P≤10a。 1913(1+1.321lgP) (t+10)0.744

3.1.4 径流系数:

不同种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之资料的 参照表3.1.4取值。综合径流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

式中综合径流系数; F一汇水面积(m): F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²): 一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DB11/6852013

表 3.1.4 径流系数

3.1.5径流雨水水质应以实测值为准,无实测资料可参照表3.1.5中 选值。 3.1.6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 关标准规定。雨水同时回用为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最高水质标 准确定。 3.1.7全年水面蒸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之资料时可参照表 3.1.7取值。

DB11/685201

表3.1.5北京地区雨水水质指标参考值(mg/L)

北京地区多年平均逐月蒸发量与隆

3.1.8主壤渗透系数应以实测资料为准,缺之资料时,可参照表3.1.8 中数值选用

0B11/6852013

表3.1.8土渗透系数

3.2.1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式中W径流总量(m²): Vz雨量综合径流系数: hy设计降雨量(mm); F一汇水面积(hm)。 3.2.2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O一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 3.2.3 水量平衡分析应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自标确定,并满足 更求

B11/6852013

1、滞畜、渗透设施的水量平衡应包括雨水来水量、滞畜量、排 放量; 2雨水收集回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雨水来水量、初期雨 水弃流量、回用水量、补充水量和排放量: 3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利用时,水量平衡分析应包括 雨水来水量、初期雨水弃流量、回用水量、渗漏量、蒸发量、补充 水量和排放量。 3.2.4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日补水量应包括水面蒸发量、水体渗

漏量以及雨水处理设施自用水量: 1日平均水面发量应依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按下 式计算。

式中Q小 水池的水面蒸发量(L/d): 水池的表面积(m²) 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 Pa 空气的蒸汽分压(Pa): Vmd一日平均风速(m/s)。 2水体日渗漏量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Q.= Sm:A/1000

式中O一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m/d; 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L/m²d,一般不大于1L/m².d: A。一有效渗透面积,指水体常水位水面面积及常水位以下 侧面渗水面积之和,m。 3雨水处理系统采用物化及生化处理设施时自用水量为总 理水量的5%~10%:当采用自然净化方法处理时不计算自用水量。 3.2.5绿化灌溉年均用水定额见表3.2.5。 绿化灌溉最高白用水定额应根据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土壤理 化性状,浇灌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因素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可 1 0L /m2 . d~3.0L /m2 . d it

绿化灌溉最高日用水定额应根据气候条件、植物种类、工 化性状,浇灌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因素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 1.OL/m².d~3.0L/m².d计

0B11/6852013

表3.2.5绿化灌溉年均用水定额(m/m)

场浇洒用水定额根据路面性质按下表取值: 表3.2.6浇酒道路用水定额(L/m.次)

道路及广场浇酒用最高日用水定额可按2.0L/m.d~3.0L/m.d 计。 3.2.7汽车冲洗用水定额,应根据车辆用途、道路路面等级以及采 取的冲洗方式,按表3.2.7确定

.7汽车冲洗用水量定额(L/辆·次

3.2.8建筑物空调循环冷却水补水量应根据气象条件、冷却塔形式 确定,一般可按循环水量的1.0%~2.0%计算。 3.2.9雨水用于冲厕等的用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的用水定额及用水百分 率确定。 3.2.10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且应满足以下

3.2.10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规模应进行水量平衡分析,且应

式中W一初期弃流量(m): 8初期径流厚度(mm)一般屋面取1mm~3mm,小区 路面取2mm~5mm,市政路面取7mm~15mm。

3.3.1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下式计算

3.3.1渗透设施的渗透量按下式

式中W。 渗透设施渗透量(m): O 一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0.5~0.6: K一土壤渗透系数(m/s): J一水力坡降,一般取1: A有效渗透面积(m): t渗透时间(s),当用于调蓄时应≤12h,渗透池(塘)、 渗透并可取≤72h,其他≤24h。 3.3.2渗透设施进水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W 一渗透设施进水量G

DB11/6852013

F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hm): Fo渗透设施的直接受水面积(hm),埋地渗透设施取0: t一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 9。—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 3.3.3 渗透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按下式计算:

中Wp一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 不宜大于120min

DB11/685201

4.1.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自的是削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 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4.1.2建筑与小区雨水设计标准应与市政规划相协调,并不应低于 规划标准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外排水

1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1.4总用地面积为5公项(含)以上的新建工程项目,应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再进行工程设计。用地面积小于5公的, 可直接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且应按照规划指标要求执行 4.1.5设有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建设用地,应设雨水外排设施, 并应相互结合。

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应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能:人工润 区域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 水体。

DB11/6852013

110地下建筑的出入口及通风井等出地面构筑物的散口部位应 于周边地坪300mm,并应采取防止被雨水淹没的措施,

1.11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相连接。

4.2.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与项目总体规划同步进行,并与市政 总体规划相协调。集中开发区域应根据总体开发规模配建雨水调蓄 设施。 4.2.2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根据降雨量、市政条件、地质资料等 经分析计算后提出:并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规划依据、设计参数: 2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 3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规模和布局: 4 地面高程控制、外排雨水总量测算: 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投资估算。 4.2.3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 水铺装等设施滞蓄雨水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 1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 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 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1)硬化面积计算方法: 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 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 非居住区项自,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 产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一建设用 地面积一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一透水铺装用地面积: 2)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节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 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洼地以及入渗设施,不包括仅低

水铺装等设施滞蓄雨水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 1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 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 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1)硬化面积计算方法: 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 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 非居住区项自,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 产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一建设用 地面积一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一透水铺装用地面积 2)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节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 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洼地以及入渗设施,不包括仅低

B11/6852013

于周边地坪50mm的下凹式绿地。 2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50% 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 3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 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4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其他区域不低于 70%。 4.2.4建设用地竖向设计应满足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新建小区 应进行地面标高控制,防止区域外雨水流入,并引导雨水按规划要 求排出。

4.3.1雨水控制与利用应采取入渗、滞蓄系统:收集回用系统:调 节系统之一或其组合,并满足以下规定: 1建筑与小区宜优先采用雨水入渗、滞蓄系统,地下建筑顶面 的透水销装及绿地宜设增渗设施: 2具有大型屋面的建筑宜设收集回用系统,收集屋面雨水回用 于绿地浇灌、场地清洗及渗入地下等: 3市政条件不完善或项目排水标准高的区域,当排水量超过市 玫管网接纳能力时,应设调节系统,减少外排雨水的峰值流量。 4.3.2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设施规模,应根据项自条件、雨水控 制与利用自标、市政条件、下垫面以及雨水回用水量等因素,经技 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3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应满足以下

1雨水入渗、滞蓄系统应合理利用场地空间: 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截污、储存、处理与回用等设施: 3调节系统应设收集、调节及溢流排放等设施,且宜与入渗、 滞蓄系统和收集回用系统组合应用。

DB11/6852013

1可收集的雨量: 2回用水量、回用水用水时间与雨季降雨规律的吻合程度及回 用水的水质要求: 3水量平衡分析: 4经济合理性。 4.3.5雨水回用用途应根据可收集量和回用水量、用水时段及水质 要求等因素确定。宜“低质低用”或按下列次序选择: 1景观用水; 2 绿化用水; 3循环冷却用水: 4 路面、地面冲洗用水: 5汽车冲洗用水: 6其他。 4.3.6屋面雨水可采用收集回用、雨水入渗或两者的组合形式,宜 优先排入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当在平均降雨间隔期间的回 用水量小于屋面的日均可收集雨量时,屋面雨水利用宜选用回用与 入渗相结合的方式。 4.3.7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施。小 文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地下,也可采用 渗排一体化设施。 4.3.8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庭院的雨水调蓄设施的容积应满足50年 一遇降雨时其外排雨水量不大于市政管网接纳能力的要求:当写地 下交通直接相连时其雨水调蓄容积宜按1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校

4.3.7硬化地面雨水应有组织排向绿地等雨水滞蓄、收集设方 文内机动车道雨水宜利用地面生态设施净化后渗入地下,也可 渗排一体化设施。

4.3.8与建筑相连的下沉庭院的雨水调蓄设施的容积应汽

遇降雨时其外排雨水量不大于市政管网接纳能力的要求:当写理 交通直接相连时其雨水调蓄容积宜按100年一遇24小时降雨量机 3.9渗透设施的日渗透能力不宜小于其汇水面上81mm降雨量 透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4.3.9渗透设施的日净

B11/6852013

用透水铺装、浅沟、洼地、渗渠、渗透管沟、入渗井、入渗池、 排一体化设施等形式或其组合。绿地内表层士壤入渗能力不足时 增设人工渗透设施。

4.4.2雨水入渗场所应不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下列均

1采用土壤入渗时,土壤渗透系数宜大于10°m/s,且地下水 位距渗透面高差大于1.0m: 2当入渗系统空隙容积计为调蓄设施时,应满足其入渗时间不 大于12h; 3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层厚度不小于600mm,面层为透水层或绿 地,且设有排水片层或渗排水管时,可计为透水铺装层: 4除地面入渗外,雨水入渗设施距建筑物基础不宜小于3.0m 5当雨水入渗设施理地设置时,需在其底部和侧壁包覆透水士 工布,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宜为200gm~300g/m,其透水性能应 大手所包覆渗透设施的最大渗水要求,并应满足保士性、透水性和 防堵性的要求。 4.4.4透水铺装地面设计降雨量应不小于45mm,降雨持续时间为 50min,透水铺装地面结构应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透水砖铺装施工与验收规程》DB11/T686的相关规定。并满足下 列要求: 1透水铺装地面宜在土基上建造,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 水找平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 上时,其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增设排水层: 2透水面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渗透系数应大于1×10m/s 可采用透水面砖、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采用可种植植物的

DB11/6852013

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8%,透水混凝王的有效孔隙率应不小于10%; )当面层采用透水面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等应 将合《透水砖》JC/T945一2005中的相关规定: 3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 采用细石透水混凝王、干砂、碎石或石屑等:b)有效孔隙率应不小 于面层:c)厚度宜为20mm~50mm; 4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渗透系数应大 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 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b)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 应大于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c垫层的厚 度不宜小于150mm;

C)当面层采用透水面砖时,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等应 符合《透水砖》JC/T945一2005中的相关规定: 3透水找平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渗透系数不小于面层,宜 采用细石透水混凝王、干砂、碎石或石屑等:b)有效孔隙率应不小 于面层:c)厚度宜为20mm~50mm 4透水基层和透水底基层应满足下列要求:a)渗透系数应大 于面层,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中、粗砂或天然级配砂砾料等, 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或者透水混凝土:b)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 应大于10%,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c)垫层的厚 度不宜小于150mm; 5应满足相应的承载力和抗冻要求。 4.4.5下凹式绿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下凹式绿地应低手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凹深度宜为 50mm~100mm,且不大于200mm: 2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凹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 设置缓冲设施: 3下凹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旱耐灌的品种: 4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 渗能力。 4.4.6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被浅沟、前池等对雨水径流 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沉淀并减缓流速: 2屋面径流雨水应由管道接入滞留设施,场地及人行道径流可 通过路牙豁口分散流入: 3生物滞留设施应设溢流装置,可采用溢流管、排水篦子等装 置,溢流口应高于设计液位100mm:

4.4.5下凹式绿地应满足下列

1下凹式绿地应低手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JJG(鄂) 27-2013 直流电流互感器,下凹深度宜为 50mm~100mm,且不大于200mm: 2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凹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 设置缓冲设施: 3下凹式绿地植物应选用耐早耐灌的品种: 4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 渗能力。 4.4.6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被浅沟、前池等对雨水径流

.6生物滞留设施应满足下列要

1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被浅沟、前池等对雨水径流 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沉淀并减缓流速: 2屋面径流雨水应由管道接入滞留设施,场地及人行道径流可 通过路牙豁口分散流入: 3生物滞留设施应设溢流装置,可采用溢流管、排水篦子等装 置,溢流口应高于设计液位100mm: 4生物滞留设施自上而下设置蓄水层、植被及种植土层、砂层 陈石排水层及调蓄层等,各层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a)蓄水层深度

DB11/685201

根据径流控制自标确定,一般为200mm~300mm,最高不超过 400mm,并应设100mm的超高:b)种植王层厚度视植物类型确定, 当种植草本植物时一般为250mm:种植木本植物厚度一般为 1000mm:c)砂层一般由100mm的细沙和粗砂组成:d)砾石排水 层一般为200mm300mm,可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深,并可在其底 部理置直径为100mm的PVC穿孔管:e)在穿孔管底部可设置不小 于300mm的砾石调蓄层

1渗透池(塘)适用于汇流面积大于1hm,具有空间条件 的场地: 2渗透洼地边坡坡度不大于1:3,宽深比不小于6:1: 3渗透塘底部应设置砂渗透层和碎石层QZJS 0004S-2016 成都藏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雪域藏家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西洋参胶囊,砂层一般不宜小于 300mm,碎石层宜为20mm~40mm; 4在渗透注地、渗透池(塘)前可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 5地下式渗透池应设检查口: 6渗透洼地、渗透池(塘)均应设溢流设施: 7渗透池(塘)设施外围应设安全防护措施。 4.4.8渗排一体化系统及外排雨水管或溢流雨水管应按总的外排水 经流量计算。当采用渗排一体化系统替代排水管道时,应满足排水 流量、水力坡度及下游管道高程的要求。 4.4.9渗透管沟应满足下列要求: 1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 2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聚乙烯丝绕管、无砂混凝王管等 材料制成,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士管的孔 隙率应大于20%; 3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4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土工布, 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 5渗透检查井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

4.4.9渗透管沟应满足下列要求:

1渗透管沟应设置沉泥井等预处理设施: 2渗透管可采用穿孔塑料管、聚乙烯丝绕管、无砂混凝王管等 材料制成,塑料管开孔率应控制在1%~3%之间,无砂混凝士管的孔 隙率应大于20%; 3检查井之间的管道敷设坡度宜采用0.01~0.02; 4渗透管四周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土工布, 土工布搭接宽度不应少于150mm; 5渗透检查并的出水管的管内底高程应高于进水管管顶,但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