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941-2020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pdf

DB35T 1941-2020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4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4988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5T 1941-2020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pdf

5.3.1定期检查应对土建结构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系统掌握结构技术状况和功能状况,开展土 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为制定养护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5.3.2定期检查的周期应根据隧道技术状况确定。宜每年进行1次定期检查,最长间隔不应超过3年。 新建隧道应在交付使用1年后进行首次定期检查。

DB35/T1941—2020

5.3.4对于重点检查区段,隧道衬砌定期检查宜按表3增列检查内容

表3重点检查区段定期检查内容

5.3.5对定期检查结果应按照“定期检查记录表”(附录B)和“隧道展示图”(附录C)规定填写, 对结构物的技术状况进行评定。发现评定状况值为2以上情况,应做影像记录并详细、准确地记录缺损 或病害状况,分析成因。 5.3.6当定期检查中出现状况值为3或4的项目,且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应做专项检查。 5.3.7定期检查需要配备必要的检查工具或设备。进行目测或量测检查HJ 发布稿839-2017 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规范 横断面调查,检查记录宜量化。检查时应 尽量靠近结构,依次检查各个结构部位,注意发现异常情况和原有异常情况时的发展变化;对有异常情 况的结构,应在其适当位置做出标记。 5.3.8定期检查完成后,应编制土建结构定期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 a 检查记录表、隧道展示图及相关调查资料等; b 对土建结构的技术状况评定; C 对重点检查区段的海底隧道结构耐久性检测评定; d) 对土建结构的养护维修状况的评价及建议; e 需要实施专项检查的建议; 需要采取处治措施的建议。

5.3.5对定期检查结果应按照“定期检查记录表”(附录B)和“隧道展示图”(附录C)规 对结构物的技术状况进行评定。发现评定状况值为2以上情况,应做影像记录并详细、准确地 或病害状况,分析成因。 5.3.6当定期检查中出现状况值为3或4的项目,且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应做专 5.3.7定期检查需要配备必要的检查工具或设备。进行目测或量测检查,检查记录宜量化。 尽量靠近结构,依次检查各个结构部位,注意发现异常情况和原有异常情况时的发展变化;对 况的结构,应在其适当位置做出标记

a) 检查记录表、隧道展示图及相关调查资料等; b) 对土建结构的技术状况评定; c) 对重点检查区段的海底隧道结构耐久性检测评定; d) 对土建结构的养护维修状况的评价及建议; 需要实施专项检查的建议; f)需要采取处治措施的建议。

5.5.2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专项检查:

a)经常检查中发现隧道存在严重异常情况,对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 b)定期检查中出现技术状况值为3或4的项目,且对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 c)应急检查中出现难以判明缺损的原因、程度等情况时。 专项检查进行前,检测人员应按照表5的规定,对隧道相应部位的有关的技术资料、档案进行收集: 并对隧道周围的地质及地表环境等展开实地调查,

表5隧道技术资料、周围环境调查内容表

5.3专项检查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检测单位实施。检查项目、内容应根据经常检查、定期 查或应急检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可按表6选择执行。 5.4检查完成后,应编制专项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a)检查的主要经过,包括检查的组织实施、时间和主要工作过程等; b 所检查结构的技术状况,包括检查方法、试验与检测项目及内容、检测数据与结果分析,缺 损状态评价等: 对缺损或病害的成因、范围、程度等情况的分析,及其维修处治对策及建议等。

DB35/T1941—2020

DB35/T1941—2020

6.1.1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应根据定期检查资料,综合考虑洞门、结构、路面和服务性结构物等各 方面的影响,采用分项权重法,确定隧道的技术状况等级。专项检查或应急检查时,宜按照本规程规定 的对所检项目进行技术状况评定。 6.1.2土建结构技术评定应先逐洞、逐段对隧道各分项技术状况进行状况值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各 分项技术状况,再进行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评定结果应填入“技术状况评定表”(附录D) 6.1.3土建结构技术评定按照表7规定为1类~5类,

7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类

6.1.4对评定划定的各类隧道土建结构,应分别采取不同养护措施:

a 1类隧道应进行正常养护; 2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1的分项时,应对结构破损部位进行监测或检查,按需要进行保 养维修; 3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2的分项时,应对结构破损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并对局部实施保 养维修或病害处治; d 4类隧道应进行交通管制,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e 5类隧道应及时关闭,实施病害处治,特殊情况应进行局部重建或改建; f)重要分项以外的其他分项评定状况值为3或4时,应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6.2.1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宜 6.2.2衬砌破损技术状况 8和表9热行

6.2.1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宜

表8衬砌破损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9衬砌渗漏水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DB35/T1941—2020

6.2.3衬砌破损及渗漏水各因素定量和定性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可按表10至表23执行

表10当衬砌裂缝存在继续发展时的判定标准

无法确定衬砌裂缝是否存在继续发展时的判定标

其于衬砌裂缝深度h的判

表13隧道渗漏水判定标

基于漏水pH值的判定

表15基于衬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标准

表16基于衬砌剥落深度h的判定标准

表17基于衬砌剥落直径D的判定标准

表18隧道衬砌强度判定标准

海底隧道衬砌厚度不足

表21基于变形速度的判定标准

DB35/T1941—2020

DB35/T 19412020

表22基于变形量的判定标准

表23海底隧道衬砌空洞的判定标准

隧道结构其它各分项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可按表24至表31执行。

表24隧道洞口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25隧道洞门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26隧道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27检修道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28洞内排水设施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29吊顶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DB35/T 19412020

DB35/T 19412020

表30内装饰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表31交通标志标线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6.4技术状况评定计算

6.4.1隧道土建结构整体技术状况评分按式(1)进行计算:

6.4.1隧道土建结构整体技术状况评分按式(1)进行计算:

6.4.2分项状况值按式(2)计算:

JGCI=100·1 JGCI,× W;

6.4.3土建结构各分项权重宜按表32取值

表32主洞隧道土建结构各分项权重取值

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分类界限值宜按表33执行

表33士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分类界限值

路面和吊顶及预理件项目中任意一项的评定状: 到3或4时,对应土建结构整体技术状况应直接评为4类或者5类。 .4.6在公路隧道技术状况评定中,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隧道土建技术状况评定应评为5类隧道 a) 隧道洞口边坡不稳定,出现严重的边坡滑动、落石等现象; b) 隧道洞门结构大范围开裂、砌体断裂、脱落现象严重,可能危及行车道内通行安全 C 隧道拱部衬砌出现大范围开裂、结构性裂缝深度贯穿衬砌混凝土; d 隧道衬砌结构发生明显的永久变形,且有危及结构安全和行车安全的趋势; e) 地下水大规模涌流、喷射,路面出现涌泥沙或大面积严重积水等威胁交通安全现象; f 隧道路面发生严重隆起,路面板严重错台、断裂,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隧道洞顶各种预埋件和悬吊件严重锈蚀或断裂,各种桥架和挂件出现严重变形或脱落

7.1.1土建结构的保养维修应包括经常性或预防性的保养,轻微缺损部分的维修以及灾后维修加固等 内容,以恢复和保持结构的正常使用状况。 7.1.2应对土建结构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发现的一般性异常和技术状况值为2以下状况,进行保养维 修。 7.1.3应及时清除洞口边仰坡上的危石、浮土,保持洞口边沟和边仰坡上截(排)水沟的完好、畅通, 修复存在轻微损坏的洞口挡土墙、洞门墙、护坡、排水设施和减光设施等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维护洞 口花草树木。 E

修复存在轻微损坏的洞口挡土墙、洞门墙、护坡、排水设施和减光设施等结构物的开裂、变形,维护洞 口花草树木。 7.1.4当明洞上边坡出现危石或有崩塌可能时,应及时清除,也可采取保护性开挖等措施。明洞顶的 填土厚度和地表线,应保持原设计状态。当遇边坡塌方形成局部堆积,或遇暴雨、洪水原填土大量流失 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调整到原有状态,避免产生严重偏压导致明洞结构变形、损坏。

7.1.4当明洞上边坡出现危石或有崩塌可能时,应及时清除,也可采取保护性开挖等措施。明洞顶的 真土厚度和地表线,应保持原设计状态。当遇边坡塌方形成局部堆积,或遇暴雨、洪水原填土大量流失

DB35/T1941—2020

观测;对衬砌的渗漏水应接引水管,将水导入边沟。 7.1.6应及时清除隧道内外路面上的塌(散)落物和堆积物。应及时修复、更换损坏的窖并盖或其他 没施盖板。当路面出现渗漏水时,应及时处理,将水引人边沟排出,防止路面积水。 7.1.7横通道、服务隧道内严禁存放任何非救援用物品,应及时清除散落杂物,修复轻微破损结构; 应定期保养横通道门和服务隧道洞门,保证其清洁、畅通。 7.1.8应及时清除通风竖并(塔)内可能损伤通风设施或影响通风效果的异物:应保持通风竖并(塔 内排水设施完好、水沟(管)畅通;应对通风竖井(塔)内的检查通道或设施进行保养,防止其锈蚀或 损坏。 7.1.9 应清理送(排)风口的网罩,清除堵塞网眼的杂物;应定期保养风道板吊杆,防止其锈蚀或损 坏;应及时修复风口或风道的破损,更换损坏的风道板。 7.1.10应保持隧道内外排水设施完好,发现破损或缺失应及时修复;排水管堵塞时,可用高压水或压 缩空气疏通。应及时清理排水边沟、中心排水沟、沉沙池等排水设施中的堆积物,不定期检查排水沟盖 板和沟墙,及时修复破损、翘曲的盖板。排水的金属管道应定期做好防腐处理。 7.1.11在汛前、汛中和汛后以及极端降水天气前后,应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和清理蔬通。 7.1.12 吊和内装饰应保持完好和整洁美观,当有破损、缺失时,应及时修补恢复,不能修复的应及 时更换。各种预埋件应保持完好、坚固、无绣蚀,当有缺损时,应及时更换或加固。 7.1.13防火涂层流白、开裂处应及时修补或采取其它处治措施。 7.1.14应保持检修道平整、完好和畅通,不应积水,当道板有破损、翘曲或缺失时,应及时进行修复 和补充。 7.1.15 隧道的交通标志应保持外观完整、信息清晰准确,保持位置、高度和角度适当,保证交通信息 传递无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及时修补变形、破损的标牌,修复弯曲、倾斜的支柱,紧固松动的连接构件: 对锈蚀损坏、老化失效的标志,应及时更换,缺失的应及时补充; C 对损坏的限高及限速设施应及时维修。 7.1.16 隧道的交通标线应保持完整、清洁和醒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破损严重和脱落的标线应及时补划; b) 应及时紧固松动的路标,发现损坏或丢失的,应及时修复或补换 7.1.17 隧道内部其它金属构件设施应定期进行除锈、防腐工作。 7.1.18 隧道的诱导标识应保持完整、清洁和醒目。

7.2.1病害处治包括修复破

.1病害处治包括修复破损结构、消除结构病害、恢复结构物设计标准、维持良好的技术功能状态,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确定病害处治方案前,应对病害隧道进行检测,对破损或病害的成因、范围、程度及其发展 趋势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定: b 处治设计应综合考虑隧道病害状况、地形、地质、生态环境及运营和施工条件,合理确定处 治方案,处治方案可由一种或多种处治方法组成; C 在处治设计与施工中,应根据病害程度、地质条件、处治方案,进行工程风险评估,制订相 应的应急预案; d 隧道处治施工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病害处治工程施工完毕后,被处治段落各分项状况值应达到0或1。 .2 制订病害处治方案应满足下列要求: a)原则上应不降低隧道原有技术标准:

b)应按照安全、经济、快速、合理的原则,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处治设计应体现信息化设计和动态施工的思想,制订监控量测方案; d)应尽量减少施工对隧道正常运营的影响,不能中断交通时应制订保通方案; e)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处治施工对既有结构、排水设施、机电设施及附属设施的不良影响。 7.2.3病害处治完成后宜对隧道开展运营期长期监测,对其结构变形、受力和地下水状态进行长期观 测。宜逐步研究建立隧道不良病害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结构病害信息,预警识别临界破坏状态,实现远 程监测与科学决策。 7.2.4隧道衬砌裂缝渗漏水为海底隧道首要病害,处治应综合考虑海底隧道使用功能和结构耐久性保

7.2.5结合衬砌渗漏水具体情况,宜采用以下

a)渗水量较小的裂缝,可采取开槽堵漏封闭; b)渗水量较大、裂缝较长的情形,如施工缝渗水,可采取裂缝两侧灌浆结合开槽堵漏封闭; C 渗水量大,且难以实现完全堵漏以及易发生串流的特殊地段,如砂层地段等,宜采取以堵为 主,以排为辅的方案,在尽可能堵漏的前提下,结合必要的引流措施,做到无明水,不影响 隧道使用功能: d 结合实施效果选择合适的堵漏及注浆材料,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8.1.1技术档案应按“一隧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和更新隧道技术档案。宜建立公路海底隧道信息 化养护管理系统,并纳入公路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管养单位应建立隧道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3.1.2技术档案应包含隧道技术档案基础资料(含电子文档)、日常巡查、检查及评定资料、保养维 修、病害处治等,缺失资料应逐步完善。 3.1.3应做好档案的防潮、防蛙、防虫鼠、防火、防尘、防盗及防止人为破坏等管理保护工作

2.1 应建立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归档、保管、借阅、检查、销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2 隧道技术档案基础资料(含电子文档)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地勘资料、施工过程中超前地质预报及地质素描资料; b) 隧道设计施工图及竣工图: c) 施工过程中的试验检测及科研资料; d) 施工期隧道围岩及结构监测数据资料(包括施工监测和第三方监测); ? 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处理资料: f 施工过程的影像资料: g) 交竣工验收资料。 2.3 检查、检测与评估资料主要收录隧道经常检查、定期检查与评估、专项检查、病害处治对策建 等盗料二应包托以下内容

a 经常检查、定期检查、病害养护处治对策与建议、专项检查报告与建议、养护计划与建议等 技术及影像资料,检测实施的时间、人员等基本资料; 专项检查还应包括检查(试验)方案、检查(试验)报告、影像材料等,检查(试验)单位 的营业执照与资质证书、业绩证明以及主要检测人员的资格证书等。

DB35/T 19412020

DB35/T1941—2020

8.4公路海底隧道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

3.4.1公路海底隧道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基础数据:建立的海底隧道电子化“一隧一档”,其中“一档”应包括静、动态两种属性信 息,静态信息包括隧道基本技术信息(隧道卡片)、隧道技术档案基础资料:动态信息包括 检查、检测与评估资料信息,隧道健康监测全过程信息,隧道养护与维修资料信息,隧道技 术状况评定信息。相关信息,应尽可能的实现与隧道具体构件的层级关联。数据资料的更新, 应与系统业务管理对应模块实现联动。

b)业务管理: 1)结合海底隧道养护单位机构设施和养护管理模式,提供接养、巡查、保洁、检查、检测、 大中修对应的工作协同平台,建立养护任务清单与工作执行须知; 2) 应充分利用建立的隧道健康监测与监控系统,提供更及时便捷的隧道病害发现工具; 3) 应结合海底隧道养护特点,提供安全设施养护,养护安全管理,安全演练与培训,安全保 护区监管等配套功能; 4 海底隧道养护管理单位,可依据本单位管理要求,建立合同、采购、养护机材等配套信息 化功能模块。 C 系统管理:提供单位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流程管理、表单管理、权限设置等系统运 行支撑功能。 系统在技术架构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提供开放性的硬件及软件接口/标准,能满足传感、监控等养护智能化设备的方便接入以及与 养护管理单位其它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 b 提供灵活的工作流引擎与表单定制工具,能较好地适应养护管理单位机构、机制、管理诉求 的变化。 3公路海底隧道养护管理单位,应结合系统,制定配套的应用方案,并结合系统中存储和输出数 建立隧道结构质量与工作执行指标库,形成信息化管理机制。 4 海底隧道管理单位,在海底隧道养护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宜应用BIM、GIS、AI等信息化新技术, 5宜设置海底隧道智慧运营中心(I0C),提供包括隧道态势实时感知,隧道中长期养护计划编排 直养护工作集中指挥等功能。

DB35/T 19412020

附录A (规范性) 经常检查记录表 按表A.1规定的信息采集要求,制定经常检查记录表。

表A.1经常检查记录表

附 录 B (规范性) 定期检查记录表 按表B.1规定的信息采集要求,制定定期检测记录表

YY/T 1035-2021 听诊器表B.1定期检查记录表

DB35/T1941—2020附录C(规范性)定期(专项/应急)检查记录表隧道展示图按图C.1所示采用,其图例可按图C.2所示采用。隧道名称:检查日期:日的客里积YK0+000YK0+010YK0+020YK0+030YK0+040条数=检查人:记录人:图C.1隧道展示图22

DB35/T 19412020

附录D (规范性) 技术状况评定表 按表D.1制定技术状况评定表

表D.1技术状况评定表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公路海底隧道是修筑在海平面以下的自然的地层中的一种地下结构物,与一般山岭隧道相比,在隧 道所处地质环境、荷载模式及设计理念等方面具有与一般隧道不尽相同的关键技术问题,翔安海底隧道 是国内采用钻爆法修建的第一座海底隧道,隧道洞身穿越浅滩全风化岩层、浅滩段透水砂层、海底F1、 2、F3、F4全强风化深槽等复杂地质条件。海沧海底隧道为国内第三,省内第二条钻爆法修建的海底隧 道。其特点除了海域段穿越风化槽段外,陆域段采用明挖暗理方式长距离穿越市区复杂地质和周边环 境。海底隧道的这些特殊性也给运营后的维修养护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此,特地制定本规程,以作 维修养护管理的技术依据和行为准则 目前穿越海底,施工工法除了钻爆法外,还有盾构法、沉管法、顶管法等。使用功能上,除了公路 隧道,还有地铁隧道、引水隧道等。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为主体采用钻爆法修建的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 所述的土建结构包括洞门、洞身、路面、人(车)行横通道、斜(竖)井、通风道及防排水设施等。

LS/T 1819-2018 粮食流通电子标识数据规范4移交接养、安全保护及健康监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