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Z/T 0070-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8.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6024
VIP资源

DZ/T 007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Z/T 0070-2016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pdf

现场踏勘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a) 了解测区的地形、地貌、植被、通视、通行、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工作条件: b) 核实可供利用的地质工程、测绘控制点标志、以往的物化探测网及异常标志等; 概略了解地质情况,侧重了解勘查目标和围岩的分布情况,现场测定电性参数或采集电性标本: d) 落实所有预布置测线施工的可行性和可行的调整方案; e) 实测测区的人文电噪音水平与特点; f 了解勘查外部环境条件等

踏勘后,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做出如下判断: a 如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不存在问题,可转人设计编写阶段; 如方法有效性与可行性存疑,应开展专门的方法有效性与可行性试验或系统物性工作; C) 当目标体与围岩电性差异不明显,或实际探测深度达不到要求或因人文干扰、通行条件数据采 集工作不可行时,建议取消下达的本方法工作任务

5.4方法有效性、可行性试验

5.4.1方法有效性和可行性已明确的测区,可不开展本试验;如需开展,应在踏勘过程中或设计编写前 完成。 5.4.2试验剖面应同时或分别通过已知目标体(含天然露头和探矿工程控制的目标体)、干扰体和人文 十扰区,目标体与十扰体在理深、规模以及人文干扰强度等方面应具有代表性,部面两端应进入正常场。 5.4.3试验的主要内容是实测已知目标(目标体、干扰体)的异常特征,大致了解测区内电噪音干扰强 度、特点和分布状况。 5.4.4在人文干扰区的试验剖面,当所用的技术设备和参数不能达到观测精度要求时,应采取改换抗干 扰仪器设备或加大发射功率、改变装置类型或参数、更换多周期(次)叠加或单周期(次)采集等抗干扰技 术措施,进行重新试验。 5.4.5实测目标体异常明显,且可与干扰体异常相区分,说明方法有效且可行。当采取抗干扰技术措施 重新试验后,仍不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方法在测区不可行。 5.4.6若物性情况已知,只是试验有效探测深度时,可采用正演计算或模拟实验的方式替代野外有效性试验。 5.4.7当物性情况不明,测区及其周边附近没有已知目标体,如仍需坚持开展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工作 的,只进行可行性试验

5.5.1.1测区范围应根据目的任务及测区的地质、地形条件确定 5.5.1.2以时间域激电法普查找矿为目的的测区范围NY/T 1510-2016 绿色食品 麦类制品,应与地质成矿预测区或根据区域物化探资料圈 定的找矿远景区一致。

DZ/T00702016

的找矿有利地段一致。 5.5.1.4找水等其他时间域激电法勘查的测区范围,应涵盖目标体的推测分布范围。 5.5.1.5测区布置还应考虑异常的完整和足够的正常场,测区形态尽量规整,避免零碎和参差不

5.5.2.1测线应垂直于探测目标体走向;查证物化探异常时应垂直 单一时,垂直于主目标体或主构造走向。 5.5.2.2探测目标体走向或地质构造走向有规律变化时,测线方向应相应调整。 5.5.2.3对于走向近乎垂直的两组探测目标体,必要时应分别布置垂直于两组走向的测线,分别进行面 积性工作。 5.5.2.4在施工过程中,当发现测线方向不合适时可申请调整设计。 5.5.2.5在满足5.5.2.1的条件下,测线应尽可能与已有勘探线或地质剖面重合

5.5.3比例尺与测网密度

普查线距应不大于最小自标体的走向长度,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三个测点: b) 详查线距应保证至少有三条测线通过最小目标体上方点距应保证在异常区内至少有五个测点; C) 精测剖面的点距密度应达到即使再加密测点,异常的细节特征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提日的任及日标体

1工作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来衡量,分级列于表3。表3中的几种误差说明如下: 无位差(质量检查时测量和供电电极原位布置)仅包括电极极差变化、自然电位变化、仪器零点 漂移等引起的误差;

5.8.3.5叠加次数

5.9电性参数测定和模拟试验

5.9.1测区如已有相关的7~测井资料,应予以收集、利用。 5.9.2对测区内前人已有的电性参数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补充物性测定工作。 5.9.3电性参数(7~p)测定应覆盖测区内主要地层、岩性和探测目标体。 5.9.4电性参数测定方法包括露头(基岩露头、工程露头)法、标本法、电测井和井旁测深法。测定方法 参照附录B。

5.9.5电性参数测定方法选择原则如下: a) 据测区实际情况,当出露的岩(矿)石种类和数量能满足区内电性露头测定条件及数量统计要求 时,可采用露头法;否则,应采用标本法,但对有可测的露头,还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露头进行 测定。 只要条件具备,利用电测井或井旁测深方法测定电性参数。 5.9.6 每种同名岩(矿)石,露头测定点不少于6处,或同名岩(矿)石标本块数不少于30块, a) 同名氧化和原生岩(矿)石不可混在一起进行统计。 b) 物性数据的代表性还应考虑浅表与深部、相变等可能的变化。 5.9.7 电性参数测定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士20%(见参考文献[3])。 5.9.8异常解释、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时,其模型电性参数应按实测值设计,地电断面模型应符合测区 地质规律和模拟相似性原理

5.9.5电性参数测定方法选择原则如下

5.10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5. 10. 1 编写要求

0.1.1按本标准5.2~5.4的规定,在充分搜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所需的现场踏勘、方法不 扣可行性试验之后编写设计书。 0.1.2设计书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且文字通顺,条理简练,文图并茂

5. 10. 2 主要内容

5.10.2. 1序言

项目来源、任务书全文(必要时另外写明本方法的具体任务和勘查目标)、测区范围、自然地理与交通 立置(附插图)、测区车载运输及单人负重测线徒步通行条件、勘查登记情况和以往的地质、电法工作程度 和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等。附测区电法工作程度图

5.10.2.2测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地质特点(测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区域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和测区地质特征(地层、构造、岩 浆岩、矿产等)。对于矿产勘查目标,还应详述已知矿床、矿体特征(位置、埋深、大小、产状等)和控矿因 素;对于其他勘查目标,应详述勘查目标和其围岩的地质特征。 电性特征,详述测区或邻区或类似地质环境下各岩(矿)石的电阻率、极化率参数资料:结合地质特征

DZ/T0070—2016

分析测区内电性分布和地电结构特征;分析区内干扰情况(地质和人文设施干扰体,人文电噪声水平与分 布):指出本方法勘查具体目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附地质简图

5. 10. 2.3 工作布置

工作布置原则;明确面积性测区范围、 方向确定及其依据;外业异常研究工作预案(可选);实物工作量;工作流程、时间安排以及与测地、地质等 其他工作之间的施工顺序等衔接配合关系

5.10.2.4工作方法与技术

测地方法、仪器与技术要求;时间域激电方 重检套方法二 指出本项目工作执行的规范性标准文件;明确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反演解释与地质推断预案。隐 本异常的定性通常需要采用综合物化探方法

5.10.2.5预期成果

5.10.2.6质量管理与进度安排

5.10.2.8经费预算

5.10.2.9附表与附图

5.10.3审查与变更

设计书应经任务下达方组织审查,批准后方可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变更设计应履行变更手续:经任务下达方批准后方可实施

意随着勘探深度的增加选用相应大功率设备;在人为干扰区工作应选用抗干扰仪器或大功率设备。 6.1.2时间域激电仪器和设备包含发送机、接收机、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供电电源、导线、电极、通信 设备、电性参数测定必需的测试仪表和检修工具等

6.1.3各种仪器设备应性能良好,并有一定的备用量。各种仪器设备的易损、易耗零件也应 储备。 6.1.4选择主要仪器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3各种仪器设备应性能良好,开有一定的备用量。 储备。 6.1.4 选择主要仪器设备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a 发送设备一般有大功率(>20kW)、中功率(5kW20kW)和小功率(<5kW)之分; ) 勘探深度较大(≥150m)、地表接地条件差或低阻背景分布区,宜选用中、大功率发送设备; c) 勘探深度不大(<150m)、中高阻背景分布区,可选择中、小功率发送设备; 对于短导线工作方式而言,应尽可能选择使用具备“GPS授时同步”,或者“钟控同步”功能的时 间域激电仪,不宜选择使用“找△U,开(降)沿同步”的时间域激电仪; 在同等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观测精度高且性能稳定的仪器设备

6.2.1.1双向短脉冲的标准时间 供电方式。供电脉宽应在1S~128s之 间可选。 6.2.1.2 供电时间的精度应优于生1% 6.2.1.3 对具有稳流功能的发送机,在测量过程中不监视电流变化时其稳流精度应优于土2%。 6.2.1.4为兼测电阻率的需要,表头显示电流的发送机电流测量精度应优于满刻度的土3%;数字显示 电流的发送机,电流测量精度应优于1% 6.2.1.5应有完善的过流过压和断电保护电路。 6.2.1.6仪器外壳面板上各旋钮、插孔等与人体可接触部分均应与内线路绝缘,绝缘电阻应大于 100MQ(使用标称电压为500/V的兆欧表检测时) 6.2.1.7发送机应具有外控功能,以满足抗干扰及井中时间域激电之需 6.2.2接收机

6.2.2.1基本要求是灵敏度和观测精度要高,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其指标要求见表5

表5接收机性能指标要求表

共电电源为发电机或电池组。基本要求是输出足够的功率,满足接收机野外测量精度。具体如下

化不超过5%。配 有整流器(包括调压器)和负载平衡器也正常。各设备电路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5MS (使用标称电压为500V的兆欧表检测时)。 b)用于电池或锂电池作电源时,要求电池组的无负荷电压与额定电压差不超过10%

6.3.1.1主要仪器和设备均应建立使用档案,并随同仪器一起保存。 6.3.1.2所有仪器设备应按操作规程和其说明书使用,及时维修保养。 6.3.1.3主要仪器设备应由专人分工保管和使用,人员变动时,交接双方应共同对仪器设备进行鉴定并 办理交接手续 6.3.1.4仪器及发电机等设备均应定期检查和维修。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震、防曝晒 和防冻裂。工作完毕,应及时把所有开关或旋扭恢复到非工作状态,水冷引擎冬季应注意防冻。 6.3.1.5仪器设备的历次检查、维修要详细载入档案,仪器性能鉴定情况应同原始材料一起提交有关部 门审验。 6.3.1.6仪器设备发生重大故障后,经检修、鉴定和记录在案,方可用于生产。 6.3.1.7在长途运输或长期存放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及妥善包装。仪器内部的一次性电池 应取出,若为可充电电池则应根据厂家要求定期充电。 6.3.1.8用可充电电池作仪器电源时,工作前应检查电池电压是否满足当天工作时间要求,禁止在电压 不足的情况下工作, 6.3.1.9操作人员必须详细阅读仪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并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6.3.2.1工作前应先低压档“预热”,工作正常后再转换到高压档工作 6.3.2.2发送机工作时,电流与电压不得超过仪器额定值。 6.3.2.3对于具有多个手动电压档的发送机,在执行换电压档操作前,应确认发送机处在非供电的状 态,有特殊要求的发送机还应按要求在关闭高压并等待确认电压为0或小于10V后进行 6.3.2.4仪器保险丝应按允许电流选用,不得用高熔点导线代替。保险丝烧断后,应查明原因,排除故 障后方可更换。 6.3.2.5发送机应在通风、避雨和遮阳处工作

DZ/T00702016

和小极距测深时,总场电位不得超过仪器的最大测程, 6.3.3.2用镉镍电池或锂电池作仪器电源时,工作前应充足电,工作时注意电池电压是否满足要求,禁 止在电压不足的情况下工作。 6.3.3.3如暂停观测时间较长,应及时切断仪器电源。 6.3.3.4如仪器带有拨盘开关,应尽可能减少拨动次数。 5.3.3.5仪器出现错误指示或故障时,如仪器是智能式的,并自带检查程序,操作员可在现场按检查程 字检查仪器,但不得在野外打开仪器进行检修。 6.3.3.6仪器检修时应关机,焊接时应切断烙铁电源

6.3.4.1应绝缘良好,避免机械损伤,使用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修补 6.3.4.2长期存放或长途运输前,应将潮湿导线及时晾干。 6.3.4.3新的或生产用的导线,不得剪断移作他用。

6.3.5.1用干电池或锂电池作供电电源时,连续的供电电流不得超过电池额定的最大放电电流。需要 大电流时,应用多组电池并联。并联电池的彼此电压不得超过5%,内阻差不得超过20%。停止用电后 应将电池与外部连线断开, 6.3.5.2用发电机作供电电源时,应配有可调的平衡负载,禁止空载或超载。工作时应随时注意其运转 是否正常。 6.3.5.3整流器的工作电流与电压不得超过额定值。禁止过载工作。其工作频率应与发电机输出相数 和频率一致。波纹系数应小于3%。 6.3.5.4各种电源均应避免受潮或过热。在严寒季节工作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6.3.7.2使用兆欧表时,不得在外电路短路情况快速摇转。 6.3.7.3用对讲机作通信工具时,禁止在没有连接天线状态下发送

6.3.7.2使用兆欧表时,不得在外电路短路情况快速摇转。

7.1.1.1组织学习相关规范和设计,让工作者明确相关技术要求.必要时进行技

7.1.1.1组织学习相关规范和设计,让工作者明确相关技术要求,必要时进行技术培训

,1.1组织学习相关规范和设计,让工作者明确相关技术要求,必要时进行技术培训

.1.1.2实地了解测区情况后,拟定或修改施工顺序和与其他工作协调工作的方 7.1.2仪器准备

7.1.2 仪器准备 7.1.2.1基本要求 7.1.2.1.1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格,备齐全部仪器、检测校验设备、工具、专用记录本或表格等,配备 安全生产防护用品,明确专职使用、维护人员。 7.1.2.1.2校验、调节仪器使其达到仪器说明书标称和本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并留存校验记录 7.1.2.1.3同一测区使用多台仪器工作时,正式开工前应进行仪器一致性检验

7.1.2.1基本要求

7.1.2.1.1接设计要求的数量和规格,备齐全部仪器、检测校验设备、工具、专用记录本或表格 安全生产防护用品,明确专职使用、维护人员。 7.1.2.1.2校验、调节仪器使其达到仪器说明书标称和本标准规定的技术指标,并留存校验记录 7.1.2.1.3同一测区使用多台仪器工作时,正式开工前应进行仪器一致性检验

7.1.2.2仪器性能室内标定检查

a 能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进行标定检查的接收机,应用同一模拟器对各台仪器进行准确性和 一致性标定检验。 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标定检查接收机时,应选用模拟器AU为mV~100mV且在2% 20%之间选择三个极化率值的标准输出信号对接收机做标定检测,其电位和极化率测量精度均 应满足表6要求。 c 采用自身或其他专用检测仪器标定检查接收机的,其电位、极化率测档选择、精度要求等可参照 使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的要求执行

7.1.2.3仪器精度剖面实测检验

在野外工作开工前,仪器精度应进行剖面实测检验,检验内容方法流程和合格标准如下: a)内容:每台仪器沿剖面往返观测计算各自观测精度,多台仪器应做一致性检验; b)方法流程:选择一条极化率有明显变化的异常地段剖面,测点数大于20个,选择AB、MN和I, 尽可能使△U,在30mV以上,每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计算均方相对误差。多台仪器 取均方相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计算均方相对误差公式为(4)式:

2 第i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如工区仅有一台接收机,则Zsi、Zsi分别为第i点仪器往、返观测数据。 误差合格标准与选用:若某仪器误差m值大于设计精度的三分之二,应对该仪器调试,使其达 到上述要求或不在本区使用。本区多台可用仪器的一致性误差可选合格m值中最大者;也可 以对全部取用仪器的单趟观测数据,按常用公式(5)式计算一致性检验的均方相对误差m值 该误差㎡值应不大于设计精度的三分之二

某次观测值与该测点各仪器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i=1,2,3

; 某次观测值与该测点各仪器观测值平均数的相对误差,i=1,2,3,",s

DZ/T00702016

单趟观测点数; 总观测次数,等于全部取用仪器在各单趟观测点 上的观测次数之和

7.1.3日常施工准备

7.1.3.1每天出工前(或前一天工作结束后),作业组长应向组员交代当天(或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强调 安全生产,明确岗位职责、组员分工,确保协作配合。 7.1.3.2明确测网及测线、测点编号,工作量分配,装置形式,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电极的种类与数量, 接地技术措施,收放线路径和方法,车辆接送点等。 7.1.3.3每工作日开工前(可在前一天晚上)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停止使用。对发现问题 的仪器须查明原因并修复,然后采用标准时间域激电模拟器或现场实测剖面等方式进行标定检测,待正 常后方可再次使用。 7.1.3.4检查需用的辅助设备、工具是否正常,记录,标志及安全保护用品是否够用等。 7.1.3.5使用可充电电池的仪器设备,应检查电池电压对需要充电的电池进行充电

7.1.4技术参数选择试验

7.1.4.1基本要求

7.1.4.1.1凡没有开展技术参数选择试验的测区,正式开工前应进行技术参数选择试验。电极距、供电 脉宽、延时、人文噪音水平及其特点(信噪比测试)等试验工作,应在地质情况已知的剖面上进行,剖面选 择的要求同5.4,试验剖面应包含有连续的已知目标体异常段与其背景段。 7.1.4.1.2存在较强人文千扰时,应测量噪声水平,分析其特点,计算信噪比,针对测区人文干扰特点进 行多周期(次)叠加或单周期(次)采集、加大发射功率、更换抗干扰仪器和错时测量等抗干扰试验,选定既 抗干扰又便利施工的措施与参数。其中,抗干扰能力以质量检查结果满足精度要求为准。

4.2试验的内容和要习

7.1.4.2.1电极距选择

7.1.4.2.2供电脉宽选择

原则是在满足抗干扰和探深的前提下兼顾施工效率 标准为已知目标体上视极化率异常明显且相对背景的衬度值较大一般不小于2%)。 选择8s供电脉宽开展试验,当试验结果符合上述标准和原则时,选定8s作为供电脉宽;否则,加宽 或缩短供电脉宽继续试验,直至选择出符合要求的供电脉宽

7.1.4.2.3延时选择

应满足避让电磁感应,兼顾提高二次场△U2幅度。在电磁耦合较强的情况下,延时 于100ms。

7.2设站、敷线、布极

7.2.1测站或供电站的设置

1.1供电站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测线的观测段,以跑极方便为宜。通常,供电站设置在发电机附

长导线测站不宜 7.2.1.2对测站、供电站和发电机均应采取必要的防漏电、防潮、防雨和防晒的措施。其中,仪器对地约 缘电阻不小于50MQ

2.1.2 电阻不小于50MQ。 2.1.3 每天观测开始前,操作员和电机员应进行下述工作: a) 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 b) 检查仪器、装备和通信工具的基本性能; c) 检查不极化电极极差和内阻; d) 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正确; e 检查测站、供电站、发电机及导线对地是否漏电; f) 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供电电极后方可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 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对需要人工调节平衡负载的发送机而言); 名 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点号。 对上述各项检查,不符合要求者应立即处理。

7.2.2.1自测站或供电站引出的导线均应分别固定后再引出。中间梯度装置和测深装置的供电线与测 量线,应按规定距离分离敷设。通常,中间梯度装置面积性工作的分离敷设距离取测线间距的二分之一 7.2.2.2中间梯度装置施测时,供电线架上未放完的导线应在A、B端点附近以“之”字形往返放开。 测深装置施测时,每个极距上供电线架中未放完的导线应放开;允许供电线架带线跑极,但应在测淡 工作开始前通过专项试验选择适合的延时,以减小电磁耦合影响,全区测深工作的延时应统一。 7.2.2.3测量导线不应悬空架设随风摆动,但在横穿河沟、水塘等须架空的特殊地段时,应将导线拉紧 7.2.2.4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河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防止其受损

7.2.3供电电极布设

7.2.3.1供电电极通常用多根针状电极开联 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问的一排或儿排 无穷远极常打成圆圈状。对于铜制带状电极根据带长挖槽埋设,通常应垂直测线挖槽。为降低接地电阻 需要埋设多条带状电极时.应采用放射状方式挖槽埋设

7.2.3.2钎状电极要求

a)电极或电极组应在整个装置中满足点电极条件: b)单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两倍; C) 电极的根数应满足供电电流不随时间变化的需要;对直径为2cm~3cm,入土深 右的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以不超过0.2A为宜;不锈钢电极每根通过的电流可利

7.2.3.3带状电极要求

0.2mm~0.4mm;铜编织带厚约4mm,宽约0.1m~0.2m; b 埋设每根铜制带状电极时,应开挖与带状电极长宽相配的槽体,槽深一般0.5m~0.8m(干旱 区或沙漠区应加深至相对潮湿层),槽内倒人(饱和洗衣粉)水,再加厚0.3m~0.4m糊状泥 浆体,将铜制带状电极留出接头后全部压进泥浆体内即可; C) 单根铜制带状电极槽无法满足要求时,可按放射状埋设多根铜制带状电极槽进行并联降阻; d) 不宜将多根铜制带状电极埋设在同一个带状电极槽内,否则起不到并联降阻供电的作用; e) 尽量不要使用盐水以减小对铜材的快速腐蚀作用。

7.2.3.4其他电极要求

a)对其他金属板状、带状等供电电极可参照上述两种供电电极的要求埋设; b)不应使用难以取出的铝箔纸等一次性金属纸状电极,以免人工污染和形成浅埋金属导体干扰; c)对其他新型供电电极,只要能达到降阻、环保、对后续激电测量不产生干扰即可。 7.2.3.5需要较大供电电流时,可采取增加电极根数、加大人土深度、放射状埋设多根铜制带状电极槽 等措施降阻;如仍未达到降阻目的,可移动到接地较好位置重新布设供电电极。 7.2.3.6供电电极移动后的实际点位应及时记录。导致K值的改变在土2%以内时,对不按电极点坐 标计算K值的可不改算K值。按A、B、M、N电极点坐标计算K值(参见附录D)的,应实测电极点坐 标计算K值。为确保能供出较大的电流,允许A、B电极点有一定的偏离,中梯装置的偏离半径不大于 (0.10~0.15)AB距,其他装置参照7.2.4.3

7.2.4测量电极布设

7.2.4.1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7kQ2,越小越好。具体要求以下: a 测量电极一般应挖坑埋设,电极坑内不应留有碎石和植物,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 b) 在有风化壳的岩石裸露区,坑深应穿过表面松散破碎层;在碎石堆积区,坑深应穿过碎石堆积层; c 布极前先将水灌满电极坑让其下渗;再将土与水人坑搅拌成足量的糊状泥浆垫;最后放置不 极化电极罐

c)布极前先将水灌满电极坑让其下渗;再将土与水人坑搅拌成足量的糊状泥浆垫;最后放置不 极化电极罐。 7.2.4.2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砂石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极差;电极引出的裸线不 应与线架、杂草、表土等接触;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不应在接收操作时在附近用对讲 机通话。 7.2.4.3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时,在测地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 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做同方向、同距离移动,移动后的接地点要在记录本中注明。导致 K值的改变在土4%内时,对不按电极点坐标计算K值的可不改算K值。按A、B、M、N电极点坐标计 算K值(参见附录D)的,应实测电极点坐标计算K值。M、N单极点的最大偏离量为: a 沿测线方向不大于 MN距; b 沿垂直测线方向不大于0.5倍相邻测线线距; 偏离后的M、N连线与测线的夹角不大于45

7.2.5导线的漏电检查

7.2.5.1漏电检查应使用标称电压为500V或1000V的兆欧表进行。 7.2.5.2漏电检查应经常进行,在导线易损区或在潮湿状态下工作时更应加强。结束一个区段的观测 工作将线收回驻地时,应进行系统的绝缘检查(如过水检查等)和修补。 7.2.5.3在一天的工作中,至少应在开始和结束观测时、转移测线前后、装置改变或重新铺设导线时,应 进行供电和测量导线的漏电检查。其结果应记录在野外记录表中,记录格式参见附录C。 7.2.5.4对于长度为D(单位为千米)的导线,供电导线对地绝缘电阻应满足RD≥2/D,测量导线应满 足RD≥5/D(RD的单位为兆欧)。 7.2.5.5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置等因素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结 果的影响。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直至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时为止

7.3.1观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2长导线工作方式,可采用双向短脉冲或长脉冲供电,读取参数为一次场△U,(或总场△U S .1.3观测技术要点如下: a)应供大电流(一般不小于1A)激发; b1 使用“找△U,升(降)沿同步”的仪器系统,一般要求一次场AU,(或总场△U)大于或等于5mV (有干扰时应明显大于干扰强度,且不低于10mV);使用“其他方式同步”的仪器系统,一般要求 一次场△U(或总场△U)大于或等于3mV(有干扰时应明显大于干扰强度,且不低于6mV); C △U2一般要求大于0.3mV;在干扰较小的地区,应大于1mV;在明显干扰的地区,△Uz宜大于 干扰信号幅度的3倍; d) 选择二次场多块采样输出模式,固定仪器内设叠加次数为1次,进行多次观测;当出现两次观测 值满足衰减规律(即ns1>ns2>ms0)且首块极化率值相近时,即为合格数据;两次首块极化 率值相近指的是当ns1>3%时,两次观测值的相对误差≤20%;ns1≤3%时,两次差值的绝对 值公≤1%; e) 相邻点视极化率值突变、仪器读数不稳或显示出超差等错误指示信息时,应分别检查仪器及其 外部回路是否存在问题,观测周围是否存在人文于扰因素,并采取重复观测等措施以查明原因 必要时,应逐点回测至与3个正常点的观测值相符或相近

7.3.1.4视极化率重复观测的取数要求

a)参与平均的一组ns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其平均值之比不得超过2nm,在需要用均方误 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得大于/2nem分别为设计观测均方相对 误差与均方误差,1为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 b 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不参与计算平均值,但舍去的次数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因某 些故障或突然性干扰影响而中断的观测,不做舍数计算若超限的观测数据过多,说明不具备 观测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于扰太大,或仪器,电源、线路有问题),应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 C) 重复观测数据应作为原始观测数据对待,并应对一组重复观测的有效数据计算算术平均值,以 此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最终的基本观测数据。

7.3.2观测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7.3.2.1野外仪器观测的全部结果均应及时记录在记录本中或保存在仪器的存储器中。 7.3.2.2操作员观测到的电极点号、首块极化率值、存储号、测点附近地质露头、干扰源以及偏点标注等 均应记在野外记录本中。野外记录本作为野外原始资料与仪器内数据转移到磁盘或光盘介质上后一同 整理存档SN/T 2795-2011 进出口食品中二硝基苯胺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记录格式参见附录C。

73.2.3野外记录要求

D 野外记录本不应兼作其他杂项记录,不允许空页、撕页和贴其他纸张,每天应换页记录; 对不同测区、不同比例尺、不同装置形式、不同工作目的,或者属同一区段但性质不同的观测(生 产观测和系统质量检查观测)结果,应分别记录在不同的野外记录本中; d 野外记录本中各栏应认真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应在观测当时记录清楚,不得追记,操作者和记录 者应签名; e) 野外记录本应使用中等硬度的铅笔填写,字迹应工整清晰,原始数据不得涂改或擦改,记错时可 以划去重记(保留原记录可辨认),并注明原因; 在干扰大或极化率跳动大的地区应在备注栏对可能的起因加必要的描述;

7.4.1野外工作期间,应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 7.4.2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遵守有关操作规程规定 7.4.3所有野外工作人员,应有安全用电和触电后急救的常识,电源和发送机工作人员应着绝缘胶鞋和 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 7.4.4对供电电流较大的测段或附近有人,牲畜活动的工区,应派专人看守供电电极,巡视供电导线。 7.4.5应在确信供电回路和电极接地均属正常,且人员已离开裸露导线和供电电极时方可供电;在未确 认停止供电时不得触摸供电电极,在发电机停息后方可通知收线和移动供电电极。在供电回路上有人 处理故障时不得供电,即使故障已经排除,也要与处理故障者取得联系并确认后方可供电。

7.5.1对原始记录应当天进行

7.5.3日验收发现的问题,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凡因违反设计规定致使数据无法利用或质量不合格的应子返工, b) 凡不明原因的质量存疑地段,应安排重点检查,并视情况予以补救; c 检查出的记录不规范、异常不完整等问题,应采取改正补救措施。 7.5.4对当日合格纸质和电子记录进行整理,对电子记录做备份NY/T 2549-2014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专人履行签字等验收手续

7.6.1在对原始记录检查的基础上,室内人员应对全部参数计算进行100%的复算,发现错误及时 纠正。 7.6.2野外观测结果复算后,应及时编绘各种成果草图,以便指导下一步野外工作和进行资料的综合研 究。草图的内容和成果综合程度应随着野外工作的推进而逐步完善。 7.6.3野外工作期间应按阶段对地质、仪器性能检测、试验、测地、观测数据、质量检查、电性参数测定等 资料,随工作的进展及时整理并编绘相应图件和表格。 7.6.4上交的原始资料应统一装订、编目并刻盘保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