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286.64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XX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生产区三工程建设项目,污水处理规模为10.5万立方米/天,采用MBR生物处理+高级催化氧化+消毒工艺。建设地点在XX工业园区6号路南侧,投资概算为12000万元,承包方式为包工包料;工程地质勘查单位为甘肃中建市政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施工图设计单位为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总院、新疆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1建筑类别:三类。

2.2耐火等级:二级。

珠海希尔顿大酒店幕墙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2.3屋面防水等级:二级。

2.4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5建筑抗震设防烈度:8度。

2.6地下室耐火等级一级。

3.1地基持力层为角砾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QK=250Kpa,冻土深度为1.4m。

3.2场地类别二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三类。

3.3地震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20g,第一组。抗震设防等级为丙级。

3.4基本风压:0.60N/㎡。

3.5基本雪压:0.80KN/㎡。

3.6设计活荷载标准值,屋面0.80KN/㎡。

3.7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施工控制等级为B级。

4.1本污水处理厂区内设变配电系统设施及各子项工程的配电工程、电气动力、传动控制、电气照明、建筑防雷、接地系统。

4.2斜梯采用钢梯,或镀锌钢格板钢梯。

4.3盖板选用玻璃钢盖板。

5.1按照本工程所招标实施的项目内容,属城市污水工程。施工地点位于城郊,障碍少,施工条件好。

5.2混凝土性能要求高及结构形式复杂

5.3乌鲁木齐市XX工业园污水处理项目—生产区三工程混凝土设计性能指标要求高、结构复杂。混凝土均有抗渗、抗冻要求,交叉作业多

本工程通视良好,无其它干扰,修筑临时便道,施工机械及材料均可进入。现场地势平坦,施工作业场地较为理想,必须设置明沟排水排入附近水系,施工通道具体见平面布置图。

1.1收到图纸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工程设计内容并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做好图纸会审记录,参加设计技术交底,做好交底记录。

1.2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时上报公司和监理部门审批,并做好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

1.3各专业分别要编制预防质量通病的技术措施。

1.4编制施工预算,并根据预算和进度计划编制材料供应计划,落实供货渠道。

1.5提前做好原材料的试验工作。

1.6做好整个工程的测量放线方案,进行测量仪器的检验,红线桩坐标的复测与核对,轴线控制桩的埋设与保护。

2.1拆除与本工程有关连的障碍物,平整场地。

2.2统一筹划,合理布置,认真组织搭设好临时设施,以利于施工生产顺利进行。

2.3布置施工及消防用水管网,安排临时施工及消防用水共用一套管网,用水量按结构施工期间插入装修时的最高用水量考虑。现场管线埋地敷设。

2.4搭设临时设施及料场及机械设备的安装。

3.2施工现场电力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

3.3.1总用电量计算

P=1.05×(K1ΣP1/COSФ+K2ΣP2+K3ΣP3+K4ΣP4)

其中:P为供电设备总需要容量(KW)

ΣP1为电动机总功率;(KW)

ΣP2为电焊设备总功率;(KW)

ΣP3为照明总功率。(KW)

ΣP4为室外照明容量(KW)

COSФ为电动机的平均功率因数取0.75

ΣP1=258ΣP2=210ΣP3=30ΣP4=50

P=1.05×(0.6×258/0.75+0.6×210+0.8×30+50)=426.72KW

3.3.2现场需配置450KVA变压器一台。

3.4.1施工用电从总配电箱接出分电箱和开关箱,再由分配电箱和开关箱接至用电机具。大型机具直接从分电箱接出。

3.4.2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定:

需要变更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时,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编制,技术负责人审核,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补充有关图纸资料存档。

3.4.3建立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为:

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修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资料;

临时用电工程检查验收表;

电气设备的试、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

定期检(复)查表;(施工现场每月一次,分公司每季一次,并复查接地电阻值)。

电工维修工作记录。可指定专人(电工)管理,并于临时用电工程拆除后统一归档。

3.5保护接零、接地、防雷规定

3.5.2下列施工用电设备不断电的外露导电部分应做保护接零;

电机、变压器、电器、照明器具,手持电动具的金属外壳;

电气设备传动装置金属部件;

配电屏与控制屏的金属框架;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框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3.5.3保护零线的截面,应不小于工作零线的截面,同时必须满足机械强度要求。保护零线架空敷设的间距大于12m时,保护零线截面应为10mm2,绝缘铜线或16mm2的绝缘铝线。

3.5.4与电气设备相连接的保护零线应为截面不小于2.5mm2的多股绝缘铜线。

3.5.5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绿黄双色绝缘线,任何情况下不准用作负荷线。

3.6.1施工现场内的升降机若处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装置保护范围以外,且机械设备高度高于20m时,则应安装防雷装置。

3.6.3安装防护装置的机械设备的防雷引下线,可利用该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但应保护导体与导体之间电阻接近为零的金属性连接(焊接线或螺栓连接)。该设备上所用的动力、控制、照明、信号通信线路均就采用钢管敷设,并将钢筋与设备的金属结构体作电气连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但不得使用螺纹钢材。

3.7.1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并分阶段付诸实施。现场施工机具繁多,用电巨大,应合理分配用电资源,确定先后用电顺序,确保主导工种的施工用电,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3.7.2为确保安全生产以及道路畅通,在室外采用电缆地沟铺设电缆,消架空线布置,在过道路处电缆应加套钢管保护。各工种车间内固定用电器电缆穿行在护套管内,不得外露。室内照明线路电线采用PVC护套管,室外临时照明线路采用三蕊橡胶电缆。主体施工时照明灯布置于塔吊上。

3.7.3配电箱和开关箱

变电房配电屏与现场供电系统间须设置隔离开关,以便检修。并应安装电度表,以作为计量。施工现场设置总配电间,采用电缆埋地送至总配电箱。配电箱和开关箱由专业厂家生产,并有合格证明。现场施工用电实行三级配电,三级保护。配电箱应尽可能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室外电箱要有挡雨措施。配电箱、开关箱应安装端正,牢固,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应装在支架上。固定式配电箱和开关的底距地面应大于1.3m,小于1.5m。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和底距地面应大于0.6m,小于1.5m。分配电箱应设置在荷载较为集中区域,分配电箱距开关盒的距离不大于30c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用电设备和水平距离不大于3m,配电箱和开关箱和周围应有二人可同时工作的空间,不得堆放其它物品。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工作零线应与接线端子板连接,并与保护零线端子板分设。配电箱、开关箱的金属箱体、金属电器安装板以及箱内电器的不应带电的金属底座,外壳等必须作保护接零,保护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配电箱、开关箱导线的进出线口须设在箱体进出口直接接角。移动式配电箱和开关箱的进出线必须用橡皮绝缘电缆。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应分别设置。所有配电箱应标明编号,名称、用途,并作分路标记。

4、劳动力及物资的配备

4.1做好各种材料、主要构配件及机具进场计划,(统计表附后)。使其满足连续施工的需要。对进入现场的机具认真做好检修与保养。使其处于待命操作状态。

4.2做好上岗前的技术培训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三级教育。

4.3.1劳动力素质的优化。即打破原有的劳动组织结构,选用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并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4.3.2劳动力数量的优化。即根据工程规模和施工技术特性,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既避免窝工,又不出现缺人现象,使得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

4.3.3劳动力组织形式的优化。即建立适应项目施工特点的、精干、高效的劳动组织形式。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组织具有较高施工技术水平和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队,做为该工程的作业层。

4.4保证劳动力供应的措施

4.4.1编制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4.4.2进入施工现场前根据施工进度、施工段划分、专业需要、劳动定额编制切实可行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展情况,由主管生产项目经理负责对各作业班组进入或退出项目施工的劳动力构成、数量及时间提出指导性计划,及时调整,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4.4.3加强进场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认真组织技术交底。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按时进场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主体结构施工时,钢筋工、木工相对投入较多。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及时投入装修和水电安装工人。

4.4.4组织学习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程及地方有关规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总交底,使施工人员了解该工程的特点,以熟练规范的操作,高质量地完成规定任务,确保计划用量满足施工生产需要。

4.4.5对劳动力进行必要的调节,实行动态管理,使之合理流动,达到最佳劳动效率。

4.4.6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1.2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坐标进行复核,然后根据控制点坐引出建(构)筑物控制轴线和现场纵、横轴线控制网,并将控制轴线引至周边围墙和地面用木桩作好标识,并用砼深埋浇筑固定后,四周设置多道钢管栏杆作好妥善保护,避免遭受车辆和人员的一切干扰,放线完成后必须经建设单位及相关人员复核签字后才进行下道工序。

1.3标高控制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原始水准点采用水准仪测设施工用水准点(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且通视良好)。竖向标高用钢尺由±0.000直接丈量,楼层标高由水准仪测定。

1.4本工程根据房屋平面成一直线的布置特点设置相互垂直的八条主控轴线(即各装置区各二条),经由监理复核认可投测建筑物轴线。

1.5地下基础阶段轴线控制及放样用建(构)筑物轴线控制网作外控制,投线时采用J2经纬仪、DSZ3水准仪及DI1600测距仪,每次进行轴线投测后,首先应经自检校核无误后再提交监理复测验收,确保轴线定位精确。

1.6每个装置区轴线放样,用经纬仪及钢卷尺进行轴线校正及放样。

1.7轴线定位的精度要求为,建(构)筑物轴线定位起始点与红线间测量误差≤10mm;控制网测角中误差≤2";边长相对中误差≤1/30000;每层轴线误差≤2mm。

1.8本工程高程的引测,在基础施工时,由场内二个高程点(一个复核用)直接用DSZ3水准仪引测,当地基完成后,即将高程基准点翻到基础墙上,作为建(构)筑物高程的永久基准点,每层引测时以永久高层基准点用钢卷尺进行引测,并做好标记和复核工作。

1.9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层高程误差≤2mm;总高度高程误差≤10mm。

1.10沉降观测:严格遵照设计要求进行沉降点的布设,在建(构)筑物结构阶段每一层进行一次沉降观测,结构完成后每月观测一次,竣工验收时再测一次,交付使用第一年内3月测一次,并做好沉降资料。

2.1土方开挖前,为了防止地表水进入基础坑内影响地基承载力,在开挖线外采用人工挖一条宽300cm深200cm的排水沟,为了施工安全,基坑深度超过2m的基坑四周1.5m处搭设安全防护栏杆,并满栓密目安全网,上下基坑搭设专用楼梯。

2.2基础土方开挖采用机械挖基坑、槽,放坡系数按规范规定放坡(放坡系数为1:0.67)及增加工作面。待打钎后,人工清出余土。在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放线员跟班作业,严格控制开挖范围及标高。严禁超挖土方扰动地基。开挖机械采用斗容量0.75m3反铲挖掘机。根据计算出的挖填土方量,控制好外运土方量,避免造成土方二次倒运。预留回填土方堆放在建筑物外的空地上。

3.1该工程是结构自防水砼水池构筑物,防水功能要求高,砼工程量大。砼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砼材质、砼配合比和外加剂,而且施工过程中的搅拌、运输、浇灌、振捣和保护等环节对砼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砼施工工艺上必须针对上述各个环节强化控制。集公司和社会上先进操作工艺于该工程,确保砼优质主体创造条件。

3.2本工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初凝时间应控制在规范规定的范围以内。

3.4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根据所选用的水泥品种、砂石级配、粒径、含泥量和外加剂等进行混凝土预配,最后得出优化配合比,并把试配结果在浇灌前报送到我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程师审核后方可使用。

3.5抗压试块取样原则,取样地点在施工现场,每浇捣不超过100m3时须取样不少于1次,同一次混凝土浇捣取样不得少于1次,相同配合比取样不得少于1次,连续浇捣同一部位、相同配合比混凝土方量大于1000m3时,可按每200m3取样一组。同一单位工程每一验收项目其取样不得少于1次。

3.6抗渗试块的取样原则,连续浇筑混凝土每500m3应留置一组抗渗试块(一组为6个抗渗试块)且每项工程不得少于2组,同一单位工程每一验收项目其取样不得少于1组,采用预拌混凝土的抗渗试块,留置组应视结构的规模和要求而定。

3.7检查地点应在混凝土浇捣现场,每一工作台班不少于2次,当外界影响有变化时,应适当增加检查次数。

3.8.1混凝土浇灌前的准备

3.8.2混凝土浇灌前应清理模板内杂物,并用水湿润模板。

3.8.3必须对模板的支撑、接缝、平整度进行检查,在确保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3.8.4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振捣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和物运到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

3.8.5混凝土自泵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超过2m时,采用串筒措施或加软胶管。

3.8.6浇筑过程中,各专业需派专人负责各自项目的质量保证,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洞的稳定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立即采取措施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3.8.7在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灌时,应在剪力墙的混凝土浇灌完成后间隔1至1.5小时后浇灌。

3.8.8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前后浇灌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小时,禁止留下施工冷缝。

3.10本工程不同标号混凝土浇筑时,先浇筑高标号,后浇筑低标号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按浇灌顺序进行,防止出现浇筑冷缝。现场值班人员必须有书面记录混凝土浇灌时间间隔,并做好饭期相应的工作安排。

3.11浇筑台阶式基础应按台阶分层一次浇筑完成,每层先浇边角,后浇中间。施工时应注意防止上下台阶交接处混凝土出现蜂窝和脱空(即吊脚、烂脖子)现象。措施是待第一台阶捣实后,继续浇筑第二台阶前,先沿第二台阶模板底圈做成内外坡度,待第二台阶混凝土筑完成后,再将第一台阶混凝土铲平、拍实;或第一台阶混凝土浇完后稍停0.5~1.0h,待下部沉实,再浇上一台阶。

3.12为防止出现渗漏现象,在底板腋角以上300mm处设置钢板止水带一道,其固定方法用电焊加焊在池壁钢筋中间,钢板止水带应居中设置,使钢板止水带处于施工缝之间。

3.13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时应凿毛、扫浆、湿润,再铺上一层10mm厚的1∶1水泥砂浆一道,其配比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

3.14单池内部的伸缩缝选用橡胶止水带,预埋式施工。橡胶止水带采用较厚的有多个企口的材料,具体规格为CB350×8—40,具体尺寸应根据各池壁形状确定止水带尺寸。

3.15.1在焊接钢板止水带时,固定就位牢固是关键,防止因砼振捣而使钢板止水带脱落。

3.15.2钢板止水带接缝须双面焊接,经用煤油作渗透性试验,以不渗透为合格。

3.15.3砼浇捣时,将粘沾在钢板止水带上的水泥浆用麻布擦干净,如严重受到铁锈还应除锈处理。

3.15.4施工缝处应凿毛处理,清洗干净,不得积水,保证钢板止水带与新旧混凝土结合。

3.15.5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宜先刷一道水泥浆或与砼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一层。

3.15.6砼应细致捣实,使其新旧砼紧密结合。

3.16因此在浇筑池底(即清水池顶板)砼时,水平仪跟随浇筑速度控制标高,长刮扛控制平整,铁板压光,特别注意伸缩缝两侧池底的平整,由于池底施工顺序为跳仓施工,故浇筑砼时,将填缝材料略低于池底,以使刮扛能跨伸缩缝两侧池底,使其标高一致。

3.18混凝土检验合格后作防腐处理,防腐检查合格及时分层回填土方并夯实。

4.1土方回填在基础结构工程,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进行。

4.2回填土方运输采用装载机直接运到建(构)筑物外围基坑边,房心回填土运输采用人力两轮车。

4.3回填土夯实采用蛙式打夯机。

4.5回填土最大粒径不得超过150mm。

4.6回填土夯实时,应浇水保持充分的含水率,含水率为10%左右,含水率根据现场实测确定。

4.7每层夯实遍数不得少于3遍,夯实系数不得低于0.94。每层夯实完成后,应根据要求进行取样试验,试验方法为环刀法。进入下一层回填前必须有上一层回填夯实系数合格的试验报告后方可进行。

5.1钢筋的检验与存放

5.1.1钢筋进场应具有出厂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并需分批作机械性能试验。如使用中发现钢筋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时,还应进行钢筋化学成分分析。严禁不合格钢材用于该工程。

5.1.2钢筋取样,每批重量不大于60t。在每批钢筋中的任意两根钢筋上各取一套,每套试样从每根钢筋端部截去50cm,然后再截取试样二根,一根作拉力试验(包括屈服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另一根作冷弯试验。试验时,如有一个试验结果不符合规范所规定的数值时,则应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对不合格的项目作第二次试验,如仍有一根试样不合格,则该批钢筋不予验收,不能用在正式工程上。

5.1.3钢筋运到加工工地后,必须严格按分批同等级、牌号、直径、长度分别挂牌堆放,不得混淆。

5.1.4存放钢筋场地要进行平整夯实,铺设一层碎石,条件允许可浇筑地坪,并设排水坡度,四周挖设排水沟,以利泄水。堆放时,钢筋下面要垫以垫木,离地且不宜少于20cm钢筋锈蚀和污染。

5.1.5钢筋半成品要分部、分层、分段并按构件名称、号码顺序堆放,同一部位或同一构件的钢筋要放在一起,并有明显标识,标识上注明构件名称、部位、钢筋型号、尺寸、直径、根数。

5.2加工场地及加工机械

5.2.1施工区域设4条钢筋加工生产线,布置4台钢筋切断机、4台成型机、4条冷拉线设备等。

5.3.1由于钢筋加工量较小,且规格、型号繁多,必须周密部署,并根据总控施工进度计划,编制详细的钢筋加工计划,各加工计划除和总进度计划吻合外,同时要满足现场实际进度需要。

5.5构造柱钢筋绑扎:

5.5.1工艺流程:构造柱钢筋骨架→修整底层伸出的构造柱搭接筋→安装构造柱钢筋骨架→绑扎搭接部位箍筋

5.5.2构造柱钢筋骨架:根据画线位置,将箍筋套在受力筋上逐个绑扎;要预留出搭接部位的长度。为防止骨架变形宜采用反十字扣或套扣绑扎。注意箍筋搭接处,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绑扎。

5.5.3穿另二根受力筋并与箍筋绑扎牢固。箍筋端头平直长度不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弯钩角度不小于135度。

5.5.4在柱顶、柱脚与圈梁钢筋交接的部位,应按设计要求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一般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厘米,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厘米(柱脚的加密箍筋待柱骨架立起搭接后再绑扎)。

5.5.5修整底层伸出的搭接筋:根据已放好的构造柱位置线,检查搭接筋位置及搭接长度是否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底层构造柱的竖筋与基础圈梁锚固,无基础圈梁时埋设在柱根混凝土座内。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设深度应大于沟深。

5.5.6先将箍筋(搭接处的)套在搭接筋上,然后再将构造柱钢筋骨架立起,对正伸出的搭接筋,注意搭接倍数不低于35d,对好标高线后在竖筋搭接部位各绑三个扣,待骨架调正后绑根部加密箍筋。

5.5.7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一封闭框架。

5.5.8为固定构造柱钢筋的位置,在砌砖墙马牙槎时,沿墙高每50厘米设两根φ6水平拉结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

5.5.9当构造柱设置在无横墙的外墙时,构造柱、钢筋与现浇或预制横梁梁端连结绑扎构造,要符合《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第3.2.5条、3.2.7条规定。

5.5.10砌完砖墙之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以保证钢筋位置及间距的准确。

5.6.1工艺流程:画箍筋位置线→放箍筋→穿圈梁受力筋→绑扎箍筋

5.6.2支完圈梁模板后,即可绑扎圈梁钢筋,如果采用预制绑扎骨架时,可将骨架按编号吊装就位进行组装。如在模内绑扎时,按设计图纸要求间距,在模板侧绑画箍筋位置,放箍筋后穿受力钢筋,绑扎箍筋。注意箍筋必须垂直受力钢筋,箍筋搭接处应沿受力钢筋互相错开。

5.6.3圈梁和构造柱钢筋交叉处,圈梁钢筋宜放在构造柱受力钢筋内侧,圈梁钢筋搭接时,其搭接或锚固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5.6.4圈梁钢筋的搭接长度:当混凝土为C20时,I级钢筋搭接长度不少于30d,Ⅱ级钢筋不少于40d(d为受力筋直径)。受力钢筋接头的位置应相互错开,绑扎接头时在规定的搭接长度任一区段内(焊接接头时在焊接接头处的35d且不小于500毫米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受拉区不大于25%,受压区不大于50%。

5.6.5圈梁钢筋绑扎时应互相交圈,在内外墙交接处,大角转角处的锚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5.6.7圈梁钢筋绑完后应加水泥砂浆垫块。

构造柱、圈梁钢筋绑完之后,均要做隐蔽工程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7井字梁钢筋的绑扎

5.7.1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5.7.2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同时配合进行。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放在主梁上部纵向钢筋之上,为了保证次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将主梁上部钢鞘降低一个次粱上部主筋直径的距离加以解决。

5.7.3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大于45d。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

5.7.4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布置,箍筋弯钩采用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

5.7.5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其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梁柱节点处,由于梁筋穿在柱筋内侧,导致梁筋保护层加大,应采用渐变箍筋,渐变长度一般为600mm,以保证箍筋与梁筋紧密绑扎到位。

5.7.6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5.7.7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钢筋直径等于或大于22mm时,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小于22mm时,可采用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域内I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扎牢。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在规定搭接长度的任一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百分率,受拉区不大于50%。

5.8现浇板钢筋的绑扎

5.8.1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墨斗在模板上弹好主筋、分布筋间距线。

5.8.2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5.8.3在现浇板中有板带梁时,应先绑板带梁钢筋,再摆放板钢筋。绑扎板筋时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5.8.4在钢筋的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板的保护层厚度应为15mm。盖铁下部安装马凳,位置同垫块。

5.9.1在楼梯底板上划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线。

5.9.2根据设计图纸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绑扎主筋后绑扎分布筋,每个交点均应绑扎。如有楼梯梁时,先绑梁筋后绑板筋。板筋要锚固到梁内。

5.9.3底板筋绑完,待踏步模板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主筋接头数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5.10底板、墙板绑扎

5.10.1钢筋绑扎施工工艺流程:

5.10.2集水井等超深部分钢筋→底板钢筋→墙板钢筋,柱子钢筋→框架梁,次梁等钢筋→顶板钢筋。

5.10.3绑扎钢筋前,在垫层上弹出轴线和钢筋排列尺寸线,特别要复核柱子位置线。

5.10.4设计中所注明的避雷接地,应有专人负责施工,并交监理验收。(签署工程验收单)。

5.10.5底板钢筋施工原则先深后浅,先底层筋后上层筋。

5.10.6底板钢筋支撑,采用钢筋做马凳来支承上层钢筋的重量和作为上部操作平台承担底板施工荷载,并应注意上部的负筋,不能被踩下,严格控制负筋位置。

5.10.7在相同情况下安装钢筋,应先安装较长或较大直径的钢筋。

5.10.8所有底板柱插筋均用排架钢管固定。

5.10.9安装墙、柱、梯等插筋后,对插筋要有临时固定措施,不得动摇。墙体立筋,水平筋安装后,随即安装拉结筋(即“S”筋)。

5.10.10钢筋绑扎时,应随时注意各种构造筋的配置绑扎。

5.10.11绑扎成型时,扎丝必须扎紧,不得松动,折断,位移等情况。

5.10.12为使绑扎后钢筋网格方整,间距正确,采用5米长卡尺限位绑扎。在钢筋两端用卡尺的缺口卡住钢筋,待绑扎牢固好,拿去卡尺,可满足钢筋间距的质量要求,并加快绑扎速度。

5.10.13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施工。其中Ⅰ级钢筋搭接长度30d,Ⅱ级为42d。

5.10.14钢筋接头位置每处接头数量不大于50%,并错开安装,要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

5.10.15直径较大的套管和预留洞,按设计要求进行洞口加强,专人负责。直径小于竖筋间距的洞口竖筋,绑扎时应避开洞口,避免割断钢筋。

5.10.16当预留孔洞,套管的直径(边长)<300时,钢筋应绕过孔洞不得切断,洞口尺寸大于300时,钢筋可在距孔边(套管外边)25mm处切断。

5、10.17钢筋关系应作为隐蔽工程验收的重要部分加以认真检查,验收完全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

5.11.1保证项目:

钢筋的品种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规定。

钢筋表面应保持清洁。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经除锈后仍有麻点的钢筋严禁按原规格使用。

钢筋对焊或电焊焊接接头:按规定取试件,其机械性能试验结果必须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的专门规定。

5.11.2基本项目:

钢筋的绑扎、缺扣、松扣的数量不超过绑扣数的10%,且不应集中。  

弯钩的朝向正确。绑扎接头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其中搭接长度均不少于规定值。

用I级钢筋或冷拔低碳钢丝制作的箍筋,其数量、弯钩角度和平直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对焊接头无横向裂纹和烧伤,焊包均匀,接头处弯折不大于4度,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2mm。电弧焊接头、焊缝表面平整,无凹陷、焊瘤、接头处无裂纹、气孔、夹渣及咬边。接头处不大于4度,轴线位移不大于0.1d,且不大于3mm,焊接厚不大于0.05d,宽不小于0.1d,长不小于0.5d。

构造柱、圈梁、板缝钢筋绑扎允许偏差:见表

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值

尺量连续三档取其最大值

构造柱,圈梁钢筋如采用预制骨架时,应在指定地点垫平码放整齐。

往楼层上吊运钢筋时,应清理好存放点,以免变形。

不得踩踏已绑好的钢筋,绑圈梁钢筋时不得将梁底砖碰松动。

6.1.1木板(厚度为20~50mm),定型组合钢模板(长度为600、750、900、1200、1500mm)(宽度为100、150、200、250、300mm),阴、阳角模,连结角模。

6.1.2方木、木楔、支撑(木或钢),定型组合钢模板的附件(U型卡、L型插销、3型扣件、碟型扣件、对拉螺栓、钩头螺栓、紧固螺栓),铅丝(12~14号),隔离剂等。

6.2弹好墙身500㎜水平线,检查砖墙的位置是否符线。办理预检手续。

6.3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并办好隐检手续。

6.4检查构造柱内的灰浆清理:包括砖墙舌头灰,钢筋上挂的灰浆及根部的落地灰。

6.5支模前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6.6.1砖混结构的构造柱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用一般的支模方法,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鼓胀,影响外墙平整,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φ20。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0㎜开始,每隔1米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个砖处。

6.6.2外砖内模结构的组合柱,用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在外墙处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挤胀变形应进行加固处理,模板贴在外墙面上,然后用拉条拉牢。

6.6.3外板内模结构山墙处组合柱,模板采用木模板或组合钢模板,用斜撑支牢。根部应留置清扫口。

JGJ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6.7.1圈梁模板可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上口弹线找平。

6.7.2圈梁模板采用落地支撑时,下面应垫方木,当用木方支撑时下面用木楔楔紧。用钢管支撑时高度调整合适。

6.7.3钢筋绑扎完以后,模板上口宽度进行校正定位,并用木撑进行校正定位,用铁钉临时固定。如采用组合钢模板,上口应用卡具卡牢,保证圈梁的尺寸。

6.7.4砖混,外砖内模结构的外墙圈梁,用横带扁担穿墙平面位置距墙两端240㎜开始留洞,中间每隔500㎜左右留一道,每面墙不宜少于5个洞。

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如安装在基土上,基土必须坚实,并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水措施;对冻胀性土,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模板接缝处应严密冬季景观绿化种植工程施工方案,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超过1.5㎜。

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并采取防止粘结措施,粘浆和漏刷隔离剂累计面积应不大于400mm2如模板涂刷隔离时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用水准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