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3.11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1.1.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1.1.1.国家、铁道部现行的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规则和规章制度等。

GB/T 38435-2019标准下载1.1.2.国家和铁道部对太中银铁路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鉴定批复意见。

1.1.3.铁道部与地方政府对太中银铁路建设的商谈纪要和实施的协议等。

1.1.4.铁道部批复的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

1.1.5.太中银铁路公司与第三设计院勘察设计合同以及合同的有效组成文件。

1.1.6.当前铁路建设的科学研究及试验成果、技术水*、管理水*和施工装备水*。

1.1.7.太中银铁路公司关于太中银铁路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落实“建设新理念”的相关措施。

1.1.8.结合太中银铁路至08年6月底总体施组执行的实际情况。

文件清单详见第九章附表—1。

1.2.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1.2.1.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法用地、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少占土地,保护农田;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支持矿床保护、文物保护、景点保护;维持既有交通秩序;节约木材。

1.2.2.符合性原则。必须满足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标准,符合施工安全要求。

1.2.3.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统筹分配各专业工程的工期,搞好专业衔接;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组织均衡、连续生产;以关键线路为中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工期、资源优化;管理目标明确,指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

1.2.4.引进、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采用、鼓励研发旨在提高工程技术和施工装备水*、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1.3.1.太中正线:自石太线太原南~包兰线迎水桥编组站(石DK220+500~BLK696+800)。

1.3.2.银联线:定边站~银川站(DK512+400~BLK524+514)。

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的各项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大局,以确保安全质量、严格控制投资为重点,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新理念,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各项保证体系为载体,按照“三个一流”的要求,坚持“规范、有序、优质、和谐”的工作思路,将太中银铁路建设成绿色、环保、景观、大能力、投资省的现代化快速铁路干线。

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先进的铁路工程技术、施工技术,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着力优化各项施工组织设计为核心,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以构筑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水保五个保证体系为载体,以强化管理和生产要素配置为重点,严格合同承诺兑现,以样板引路、试验先行,全过程控制为措施,按照“*业主,大咨询”的要求,牢牢抓住全路深入和谐铁路建设的契机,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乘势而上,奋勇开拓,确保太中银铁路安全、优质、快速、有序地按期建成。

太中银铁路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以发改交运〔2005〕1101号文批准立项,于2006年以发改交运〔2006〕59号文批复了可行性研究报告。铁道部分别以铁鉴函〔2006〕516号、〔2006〕588号、〔2007〕132号批复了初步设计。工程规模:正线全长748.181km,联络线长度194.025km。总工期为4.5年,总投资321亿元。

2.1.2.项目地理位置

太中银铁路正线起点为石太铁路太原南站K220+500(货物线自石太线榆次编组站),经山西省晋中市、太原市*店区,经清徐县进入吕梁市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县,越吕梁山进入吕梁市区,经柳林县跨黄河,进入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越岭进入绥德县,交神延铁路,沿大理河行进,经子洲县,横山县,越岭后进入鄂尔多斯台地,经毛乌素沙漠南缘进入靖边县,定边县,挺进宁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太阳山规划区,红寺堡开发区至中宁县,跨黄河和包兰铁路在黄羊湾站接轨,然后引入包兰线迎水桥编组站,终点为BLK696+800,正线全长748.181km。

银川联络线自定边站引出(站中心DK512+400),经定边县进入宁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经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灵武县,跨黄河进入银川市与包兰线在*吉堡站接轨,然后引入包兰线银川站(K524+514),联络线长度194.025km。工程地理位置见第九章附图1。

2.1.3.修建太中银铁路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修建太中银铁路可以填补西北路网空白,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本线建成后西部地区至华北主要城市的运输距离可缩短100~500km,将成为西北地区通往东部最便捷的铁路通道。本线横穿宁夏、陕北,直达山西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贯通,把大西北与环渤海经济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了西北与华北、山东地区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联系,对于推动东部资金、技术向西北地区辐射,西北地区的物资向东部流动,实施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线的修建,有利于新欧亚大陆桥“多端束状桥”的形成,通过石太线、石德线、朔黄线、邯济线、胶济线与青岛港、烟台港、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连接,把环渤海经济圈纳入了大陆桥的吸引范围,与现有的欧亚大陆桥主干线—陇海、兰新线和宁西线(南京~西安)一起,在我国腹地形成一个较广阔的开放带和辐射区域,形成“多端束状桥”,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本线建成以后,除承担沿线的客货运输任务外,还可以分流陇海和包兰、京包南北两条铁路的客货运输,从而缓解南北相邻路网的运输压力,增加路网的机动性。

沿线经过地区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铁路的建设,对于沿线资源的开发,促进宁夏自治区经济腾飞及陕甘宁老区、山西吕梁市等老革命根据地经济发展,对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建设和谐社会等均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众多,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沿线的旅游资源。另外,本线的建设,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建设,亦将发挥重要作用。

2.2.1.自然地理特征

2.2.1.1.工程地形、地貌、地质

线路经过山西、陕西、宁夏三省区。自太原至中卫依次经由晋中盆地、吕梁山脉中南段、陕甘宁盆地三大地貌单元:

(1)太原~文水属晋中盆地,大部地形*坦开阔。包括冲积*原、山前倾斜*原、河谷区,盆地西端边缘为黄土丘陵,冲沟发育。

(2)文水~王家会属吕梁山脉中南段,主要为剥蚀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形起伏,山高坡陡,冲沟发育,植被茂密。

(3)王家会~迎水桥~银川属陕甘宁盆地,主要包括: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形起伏,冲沟发育;中山、低山及丘陵;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形波状起伏,有湖泊、沼泽分布;黄河冲积*原及河谷阶地,地势*缓,局部有盐池、湖泊分布。

沿线地层出露较全,从新生界到太古界地层大部分都有出露。山区大部基岩裸露,其余地区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层所覆盖,仅于局部沟中出露基岩。沿线地层以牛首山至大罗山东麓一线为界,其东为华北地层,西属祁连地层。

本线所经地区大地构造属晋中多字型构造及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之东翼吕梁山脉、伊陕盾地、脊柱贺兰山脉边缘。受多期构造的影响,盆地边缘及吕梁山脉褶皱及断裂较发育。

本区主要构造线方向从东部向西部逐渐由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过渡,局部为东西向次级构造。构造线与线路走向大部分斜交或垂直,局部*行。

晋中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堆积层,陕甘宁盆地内沉积了巨厚层的中生代砂岩、页岩、泥岩,盆地内岩层产状较*缓,总的构成向西北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倾角0.3°~10°,属稳定地带。基底太古界变质岩片理、片麻理产状较陡,倾角一般50°~70°。除古生界各系间大部分为整合接触外,其余各界、系间大部分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及*行不整合接触。

沿线风沙主要分布于靖边以西的广阔地区,海拔高程1000~1300m,地形波状起伏,相对高差5~20m,沙丘主要呈新月型、链状等形态,属固定、半固定及少量流动沙地、沙丘,沙丘迎风坡10°~15°,背风坡30°~60°。风沙危害程度轻微~中等。

沿线多处有煤矿及*煤窑分布,线路从其附近通过存在采空区及压煤问题。在离石、柳林一带、宁夏太阳山开发区、宁夏磁窑堡(银川联络线)有煤矿采空区分布,大理河及*理河两岸有*煤窑采空分布。

沿线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Ⅶ度、Ⅷ度)的地震区,其中榆次~文水、红柳沟及禹家园以西局部细砂、粉砂及粉土层有地震液化问题。

中低山区的石灰岩及白云岩局部具溶蚀现象,个别地段溶蚀较严重,岩体破碎,溶洞直径最大达7.5m,溶洞内充填坚硬~硬塑状的黏性土,含碎石。

5)线路经过吕梁山脉及陕北黄土高原时,崩塌、滑坡、坍滑、错落、岩溶、黄土陷穴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沿线新黄土分布广泛,具湿陷性,按其区域特征可划为山西地区新黄土、陕北地区新黄土及北部边缘地区新黄土。

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以西,穆村以东多为坡洪积层(Q3dl+pl),自重性、非自重性湿陷性黄土均有分布,湿陷性黄土厚度为5~10m,局部大于10m,湿陷系数δs=0.015~0.054,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Ⅰ、Ⅱ级。

主要分布于穆村西,芦河以东地区,多为风积层(Q3eol),自重性、非自重性湿陷性黄土均有分布,湿陷性黄土厚度一般大于10m,湿陷系数δs=0.015~0.081,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Ⅱ、Ⅲ级,湿陷性敏感,对铁路工程有影响。

主要分布于芦河以西地区,多为风积层(Q3eol),自重性、非自重性湿陷性黄土均有分布,湿陷性黄土厚度为一般*于5m,湿陷系数δs=0.032~0.124,地基湿陷等级多为Ⅰ、Ⅱ级,局部Ⅲ级。

软土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太长高速公路~大运高速公路一带。厚2.2~4.1m,埋深10.3~18.3m,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透水性差和强度低的特性。

沿线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宁夏盐池附近。

仅局部有分布,主要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黏性土及第三系黏性土层、泥岩。另外第三系地层中所含石膏层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

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以及靖边以西地区。晋中盆地松软土岩性主要为粘性土,表层基本承载力普遍低于150kpa.靖边以西地区松软土岩性主要为表层风积砂,多为松散。

主要分布于红井子附近,为第三系渐新统底层。

2.2.1.2.地震基本烈度

本线的地震情况见下表:

DK0+000~DK63+800

DK63+800~DK106+500

DK106+500~DK155+100

DK155+100~DK299+200

DK299+200~DK387+000

DK387+000~DK538+000

DK538+000~DK578+000

DK578+000~DK608+000

DK608+000~终点

LDK514+000~LDK601+000

LDK601+000~LDK626+000

LDK626+000~LDK651+000

LDK651+000~终点

2.2.1.3.土壤最大冻结深度。本线的土壤最大冻结深度情况见下表: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m)

DK0+000~DK18+000

DK18+000~DK42+000

DK42+000~DK53+800

DK53+800~DK72+400

DK72+400~DK84+800

DK84+800~DK124+900

DK124+900~DK185+100

DK185+100~DK216+000

DK216+000~DK382+000

DK382+000~DK445+000

DK445+000~DK494+000

DK494+000~终点

(1)山西: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较远,表现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水汽主要来源于太*洋和印度洋,加之东有太行山屏障,西被吕梁山,南被中条山,北被恒山环绕,使海洋性气流影响大为减*。春季干旱多风,蒸发量大;夏季盛行东南风,降水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秋季降水减少,气温骤减;冬季雨雪稀少。多年*均降水量一般介于400~600mm之间,降水量分布在空间上呈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势态。降水分布除了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均外,高度垂直变化也颇为明显,即山高雨大。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干旱的特点。降水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枯季降水量很少,仅占年降水总量的5%左右,造成年年春旱。夏季的大暴雨,则常常形成灾害。由于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使得洪灾和旱灾成为山西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干旱缺水和局部性暴雨洪水频繁发生。气温的分布与变化受地理纬度、太阳辐射和地形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呈由盆地向山区递减的规律。

(2)陕西: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以及受蒙古高压和大陆低压槽的控制,呈现强烈的大陆性冬候。冬季寒冷,时间长,达五个半月,夏季干燥炎热,时间短,仅有二个月。霜冻时间长,气温年变差大。日变差大,夏秋太阳辐射强,加之地面植被少,容易发生直流气团,地形雨及热雷雨经常出现,并常降落冰雹,冬、春全为蒙古高压所控制,多西北风,最大风力九级,夏季蒙古高压北移,受太*洋气团影响,东南风有所加强。降水量较少,分布很不均匀。多年*均降水量在350mm~493mm之间,汛期7~9三个月约占70%,且多为集中性暴雨。所以往往是春,夏干旱,秋季暴雨成灾,气温地理分布的趋势是南高北低。

(3)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属大陆型气候,干旱少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当冷空气南下时形成寒流,常有降雪出现。夏季则受太*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东南季风盛行。降水量少,地区变化大,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全区*均为170mm,南部六盘山东南多年*均降水量800mm,中部红寺堡一带为200mm,北部最少仅64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三个月,7、8月份由于降水量集中,局地暴雨多,常引起局地洪灾。气温的特点是南北差异大,分布与变化受地理纬度、太阳辐射和地形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呈由盆地向山区递减的规律。沿线主要地区气象要素见下表:

历年*均降水量(mm)

历年*均蒸发量(mm)

DB11/T 1254-2015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历年最冷月*均气温(°C)

历年最大风速(m/s)

2.2.1.5.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埋深受地形地貌、水系切割深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控制,一般平原、沙漠、河流漫滩、低阶地地下水埋深为1~10m。高阶地及丘陵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40~60米,局部地段埋深大于80米。

沿线河流皆属黄河水系,各支流多以羽状或树枝状冲沟汇入黄河。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汾河、三川河、无定河(支流大理河、小理河、芦河、红柳河)、苦水河、清水河等。除黄河、汾河、三川河、无定河、芦河、红柳河、大理河、小理河等为常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各河流平时水量不大,雨季河水暴涨。本区除晋中盆地、银川平原外,其它地区地形高差较大,加之降水稀少而集中,蒸发度大,河流均具有典型的雨洪特征,流量、水位与降水量成正比,动态极不稳定。

2.2.2.工程建设条件

2.2.2.1.交通运输条件

与本线有关的既有铁路主要有石太线、南北同蒲线、京兰线、宝中线、包西线、孝柳线、大古线等,以上铁路为本线施工的材料运输提供了方便。

本线公路运输条件复杂,主要公路有青银高速、307国道等。其中,青银高速太原至离石、靖边至银川已开通广州地铁一号线东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离石至靖边2007年开通;307国道作为本线主要运输干线,自太原至银川基本与本线平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