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54-2015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DB11/T 1254-2015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03.3K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3035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11/T 1254-2015 再生水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e)再生水取水管线下游用户情况,包括用水需求的水量、水温、水质等; f)再生水处理厂的维修规律。 .3再生水热能资源勘查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 a)建设项目概况、来源、再生水资源论证范围、开发利用状况分析等; b)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分析可供工程项目利用的水量及其可靠性、水质及其稳定性、水温条件、 合理取用水量的核定等; C)应对再生水热能资源量进行评价,计算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计算公式见附录A d)取水影响论证及退水影响论证,论证再生水取水与退水的适宜路线与方案以及取水、退水对下 游用户的影响等内容; e)影响补偿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f)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确保采用再生水热泵系统的可行性

DB11/T 12542015

6.1.1再生水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 6.1.2再生水热泵系统应设监测系统,并应符合第8章的规定。

YB/T 4308-2012 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常规法)6.1.1再生水热泵系统的设

6.2.1根据再生水是否直接与热泵机组换热器接触,再生水换热系统可分为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和 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 6.2.2再生水换热系统形式应根据勘查与评估结果确定。 6.2.3再生水换热系统冬季取热量及夏季释热量可按附录A进行计算。 5.2.4 再生水换热系统设备与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再生水水质及其腐蚀性,选用相应的防腐材料与涂层,减缓设备与材料的腐蚀。技术经济 比较合理时,可采用非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再生水换热器; 6) 再生水换热系统换热器结构应尽可能简单,并应留有清洗开口或拆卸端头,便于清洗、更换管 件等日常维护。 6.2.5再生水在进入换热器前,宜根据水质实际情况设置自动过滤除污装置或再生水专用过滤器,并 能实现全自动连续过滤功能。 6.2.6根据监测的再生水温度,确定系统中各节点的设计温度,冬季为最低温度,夏季为最高温度。 对于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冬季热泵出水的最低温度不宜低于4℃,夏季热泵出水最高温度不宜高于 35℃。 5.2.7 再生水热泵系统取水口应位于退水口的上游,取水口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污物过滤装置, 6.2.8与再生水接触的设备、部件及管道均应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的能力或措施。 6.2.9 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再生水水质应符合CJ/T337的规定,

6.3.1再生水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GB/T19409的相关规定。 6.3.2应根据空调负荷特点及可用再生水水量,经过全年能效、可靠性、经济性比较后,合理选择再 生水热泵机组的类型、规格与台数。 6.3.3再生水热泵机组的设计工作压力应与系统工作压力相适应。 6.3.4当有生活热水需求时,宜优先采用热回收型热泵机组。 6.3.5当市政给水硬度较小时,生活热水宜采用热泵机组直接加热,直接加热生活热水的热泵机组出 口的最高水温和配水点的最低水温应符合GB50015相关规定。 6.3.6直接式再生水热泵机组宜采用满液式热泵机组,再生水侧宜采用相应在线清洗措施。

6.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

6.4.1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宜采用小温差、不易堵塞、易清洗的换热器。

6.4.1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宜采用小温差、不易堵塞、易清洗的换热器。 6.4.2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DB11/T 12542015

a )应根据水质特点,确定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的材质及换热壁面厚度,并应满足GB50050的要 求; b) 应考虑并预留换热器进行人工检修的空间; 应充分考虑再生水在换热器内污物附着、结垢等影响实际换热性能的不利影响,合理选择换热 器传热系数。

6.5.1循环水泵应根据系统形式、循环工质性质、管材特性、计算确定系统水力特性进行选择。 6.5.2再生水侧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水泵,并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技术经济比较合 理时,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 5.5.3空调侧水泵应同时满足夏季工况与冬季工况要求,条件许可冬夏季可分设循环泵或采用变频水 泵。变频水泵控制系统应适应冬夏两季设计工况系统水力特性要求及热泵机组变水量特性要求。 5.5.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与热泵机组之间循环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DB11/687的规定。 6.5.5空调侧水泵的输送能效比(ER)应符合DB11/687的规定。 6.5.6水泵台数与规格宜与热泵机组及系统水力特性相对应。 5.5.7空调侧循环水系统较大,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按建筑各区域使用功能(运行时段)的不同、 距离远近或末端机组水侧阻力的不同等因素,分设若干个环路。各环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宜采用二级泵 系统。

6.6.1管路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再生水管网可选用适宜的材质,包括内外防腐的普通碳钢管、再生水用球磨铸铁管及承压塑料 管材等; b) 再生水管路系统应顺畅,尽量减少弯头及阀门等管路附件; C) 水路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013及GB50014的要求。 6.2 电气和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符合GB50054的要求; b) 宜具有安全联锁功能、故障报警功能和紧急故障处理功能; 宜具有本地手动控制和远程自动控制功能; d) 宜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包含集中数据采集,集中控制,集中工况显示,集中数据存储等。

7.1.1再生水热泵系统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 7.1.2再生水热泵系统施工前应具备再生水热能资源评价报告、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等,并完成施工 组织设计。 7.1.3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管材、保温防腐材料的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7.2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要求

2.1再生水热泵机组安装应符合GB50242、 GB50243及GB50274的规定。 2.2再生水热泵机组进出口与连接管道应为柔性软连接。热泵机组安装水平应在底座或与底座

DB11/T 12542015

的加工面上纵、横进行检测,其偏差均不应大于1%。 7.2.3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的混凝土基础需建在承重结构底板上,并进行质量交接验收,合格 后方可安装。在机组安装前,应对基础进行复查。混凝土基础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平整, 不得有凹陷、蜂窝、麻面、空鼓等缺陷。基础的大小、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7.2.4再生水热泵机组及附属设备安装的位置、标高和管口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7.3管道、管件和阀门

7.3.1 系统管道、管件和阀门的材质及工作压力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7.3.2 法兰、螺纹等处的密封材料应与管内的介质性能相适应。 7.3.3 再生水热泵机组与其他设备之间的管道连接,其坡度与坡向,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要求。 7.3.4 安全阀门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 7.3.5输送乙二醇溶液的管道系统不应使用内镀锌管道及含锌材料的配件

7.4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

7.5.1水泵的型号、规格和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安装的平面位置和标高 允许偏差为土10mm,安装的地脚螺栓应垂直、紧,且与设备底座接触紧密,并有防震垫。 7.5.2整体安装的水泵,纵向水平偏差宜小于0.1%,横向水平偏差宜小于0.2%o,解体安装的泵,纵 横向安装水平偏差均不宜大于0.05%。 7.5.3水泵与电机采用联轴器连接时,联轴器两轴芯的允许偏差,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5mm,小型整 体安装的管道水泵不应有明显的偏斜。 7.5.4再生水泵的进出口均应设置阀门和软连接,进水口需设置过滤器,出水口应设置止回阀。 7.5.5再生水泵选用的压力表、温度表的量程应在工作范围内,不宜选用过大量程的仪表。

8.1.1监测内容应包括机房内监测及再生水水源监测。 8.1.2监测数据应能满足分析供暖季和供冷季再生水水温、水量变化规律,作为评价系统运行能效依 据,同时确保再生水热泵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8.1.3再生水热泵监测系统应设置能源管理平台,进行监测数据的显示和存储。 8.1.4 监测系统中系统负荷及电耗监测要求: a)监测频率不低于每小时1次; b)水温监测点宜设在分集水器处,电耗监测点应设置在动力配电柜(箱)处,监测方法宜采用在 线监测。

8.1.1监测内容应包括机房内监测及再生水水源监测。

水温监测点宜设在分集水器处,电耗监测点应设置在动力配电柜(箱)处,监测方法宜采用在

2.1机房内监测内容:用户侧总进、出水温度、流量,热泵机组蒸发器、冷凝器的进、出水温 量,热泵机组、泵组实时电压、电流和功率,循环系统压力及压差。

8.2.2循环介质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DB11/T 12542015

8.2.2循环介质温度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循环介质温度监测宜采用插入式温度传感器,根据管径大小选择传感器探头长度,应使插深到 达管路中心。测温元件外露部分应保温; ) 若传感器为后期安装,管道又不可开孔,也可采用贴片式温度传感器。安装时应先将测温点管 道表面打磨光滑,涂抹导热介质,再将贴片式温度传感器贴在管道表面,并用胶布或扎带等缠 绕牢固,外部应做保温; C)选择测温点位置时应尽量靠近目标监测点,同时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 .2.3行 循环流量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循环流量监测宜采用通过式流量计; 当流量计为后期安装且不能破坏原管道时,可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安装时应将探头安装点管道 外壁打磨干净,涂抹传导介质,再将监测探头贴在管道安装点上,用胶布或扎带等缠绕固定; C 选择流量测量点时,应选择管道满液的位置,宜为介质向上流动的竖直管道 3.2.4压力测点宜包括热泵机组蒸发器、冷凝器的进、出水口压力,热交换器衣二次侧进、出水口 压力,分、集水器压力(或压差),水泵进出口压力,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2.5电力监测中,项目建设期应安装环形电流互感器。当电流互感器为后期安装且不可破坏原线路 时,可采用钳形电流互感器。

8.3.1再生水水源监测内容:水质、总进出水温度、流量、压力。 8.3.2 监测系统中再生水水质、水温、水量及压力监测要求: a) 监测内容包括全年再生水水质、水温、水量变化,其中供暖季和供冷季水温、水量监测频率不 低于每小时1次; ) 监测点宜设在热泵机房再生水进水口侧,监测方法宜采用在线监测。 8.3.3 热泵系统安全监测要求:N 监测过滤设备和换热器进出口水压力,当进出口水压差超限时应报警; b 设置排水温度限值,当水体温度超出允许值时应及时报警,

1.2再生水热泵工程系统整体运转、调试与验收除应符合GB50243和GB50274的相关规定 合本标准规定。

9.2.1再生水换热系统安装过程中,应进行现场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检验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 a)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 b 再生水换热器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C 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d)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的蒸发器制冷剂流量及压力应符合机组要求。 9.2.2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9.2.1 a) 管材、管件等材料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和性能检验报告; b) 再生水换热器各环路流量应平衡,且应满足设计要求; C 间接式再生水换热器循环水流量及进出水温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d)直接式再生水换热系统的蒸发器制冷剂流量及压力应符合机组要求。 9.2.2水压试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DB11/T 12542015

百作压小于等手1.OMPa时, 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当工作压力大于1.0MPa 时,应为工作压力加0.5MPa。水压试验时间应符合GB50243的规定

9.3.1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能应稳定可靠,其精度等级、量程及最小分度值应满足 则定的要求,并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法规及检定规程规定。 9.3.2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设备厂家指导,监理单位监督,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参与。 9.3.3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调试结束后,应提供 完整的调试资料和报告。 9.3.4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行及调试,应在再生水换热器、热泵机组或制冷设备、水泵等单机试运 传合格后进行,联合试运转不应少于8h。具体要求如下: a)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并应满足设备说明书要求。系统平稳运行后 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 b) 水泵运行时不应有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渗漏DB21T 2181-2013 在用汽车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紧固连接部位不松动,轴封的温升应 正常; C)有环境噪声要求的场所,机组应按GB/T9068的规定进行测定

4.1再生水热泵工程验收的程序和组织应遵守GB50300的要求,按照GB50300附录表格的形 记录。 4.2检验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再生水热泵系统验收。

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可采用公式(A.1)估算:

DB11/T 12542015

式中: Q一可利用再生水换热功率,kW; p一再生水密度,kg/m; Cp一再生水比热容,kJ/(kg℃); V二可利用再生水流量,m/s; △t一可利用再生水温升(降),℃。 om提供下载

再生水换热系统取热量让

.3再生水换热系统释热量计算

按夏季设计冷负荷确定的再生水换 Qk=Q 式中: Qk一再生水换热系统释热量,kW; Q一热泵机组制冷量,kW; Ni一热泵机组功率JB/T 11689-2013 单轴桨叶式饲料混合机,kW; EER一热泵机组制冷能效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