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铁路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某高速铁路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647.68K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某高速铁路涵洞施工组织设计

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二标段德州东站

国家、铁道部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

国家、铁道部颁布的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施工技术规范,各种试验(检验)、检测标准(规程)和验标;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渡槽安全评价导则20180903-002.pdf《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二、编制范围及工程数量

表一 涵洞工程数量统计

本段属于冀鲁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面高程10~,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

本段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风凛冽。大风多集中在3、4月份,年平均降雨量在560~左右,7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温度在11~,极端最高气温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左右,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5m。

本段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层、冲洪积层、海积层,一般以黏性土、粉土、粉质黏土为主。

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局部具承压性,主要含水层为黏性土、粉土和粉质黏土。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6.5~10.2m。

德州东站DK326+192.25~DK330+090.46 段共有涵洞3座,计划总工期 60天。其中一座涵洞为改移公路盖板涵,因为图纸未到,暂不开工。计划2008年7月10日开工,于2008年9月10日完成全部涵洞施工。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和工期要求,将涵洞工程施工进度具体安排如下(具体见表二)。

表二 施工进度安排表

16.劳动力、材料、设备配备

16.1.1施工组织机构

(1)施工管理组织机构

根据本工程施工要求,成立以工区经理为施工负责人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下设工程技术、安全质量、试验、测量等业务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具体见表三)。

表三 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根据涵洞工程工期紧的特点,计划安排2个涵洞施工队,1个钢筋加工厂,1个混凝土拌和站,1个混凝土运输队。

16.1.2劳动力配置

根据涵洞工程数量和工期要求,现将施工人员配置及分工情况安排如下(见表四)。

表四 施工人员配置

涵洞工程钢筋由甲方统一招标供应。钢材进场后经试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

混凝土由第一拌和站集中拌和,由施工便道运至施工现场,经现场检验合格后可用于混凝土浇注施工。

防水材料根据设计要求由甲方指定厂家统一供应,进场后经试验合格方可用于施工。

内模模板根据涵洞孔径和涵节长度不同,分别按4m、5m长涵节,对每座涵洞,制作2套钢模板,倒角处加工成满足设计尺寸的异型模板,满足混凝土结构尺寸和外观要求质量施工要求;涵背填土部为外模采用不小于3010以上尺寸规格的标准模板进行拼装。

16.2.5.支架和模板加固

支架采用碗口式Φ48mm,壁厚t=3.0mm(或t=3.5mm)钢管,采用满堂红支撑,纵横间距为0.75m×0.75m,上下步距为1.0-1.2m。

16.3.机械设备配备

根据涵洞工程施工需要,配备发电机2台,电焊机2台,钢筋弯曲机2台,钢筋切割机2台,钢筋调直机2台,机械翻斗车4台,钢筋对焊机2台,吊车2台,混凝土罐车6台,挖掘机1台,洒水车1台,具体配置见表五。

表五 机械配置表

施工机械已按施工需要进场,已报验合格可以用于涵洞工程施工。

施工材料储备充足,经试验检测合格可用于施工。

为施工方便,将平面控制点、水准点已全部引至施工现场。经测量符合要求,能满足施工要求。

箱涵浇筑按跳节进行,模板配置按最长跳开节段需要的模板长度确定。根据涵洞孔径、涵节长度同一孔径同一类型模板按优先采用标准的原则,每个涵洞配置2~3套涵节钢模板。

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高程。

在基坑开挖前,先进行基础的定位放线。根据纵、横轴线,算出基础边线,再放出基坑的开挖范围。基坑各定位点的标高及开挖过程中标高检查,用水准测量控制。

4.5基底处理及基础施工

4.5.1地基处理与路基地基CFG桩加固施工一并完成,涵身范围内设置C20混凝土基础。基坑四周布置横向排水沟,并根据现场情况合理设置基坑防护。

基础模板采用标准钢模板,尺寸不小于30cm×150cm,模板表面必须平滑光顺,不得有缺损及凹凸不平的现象。模板严格按基础尺寸安装,保证基础各部分设计形状尺寸及沉降缝位置正确。模板安装前必须打磨平整涂抹新机油或脱模剂。模板加固采用钢管固定,支撑牢固,在浇筑过程中不能变形、胀模等现象;且模板接缝处采用止水带或双面胶进行封闭,保证接缝严实,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抄平基础混凝土顶面标高并且在模板上标记,基础顶面高程的允许误差应符合验标和设计要求。模板加固完毕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混凝土灌注要分层、连续浇注,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制,砼搅拌运输车运至现场,吊车提升料斗,人工配合入模浇筑,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基础施工时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并在沉降缝内设沥青木板。

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大小和基底高程。

基底地质情况和承载力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

基底高程容许误差符合下列规定:

钢筋加工由钢筋加工场统一加工后,加工成品钢筋经检验合格后运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钢筋间距严格按照设计、质量验收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安装,安装完成经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监理验收合格后进行模板安装。

4.7涵身模板安装及砼施工

墙身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人工配合吊车安装,钢管支撑;沉降缝位置设沥青木板。

立模前应在基础顶面放线,确定箱身模板线,并保证其尺寸正确无误。在基础顶面墙身范围内,凿除表层混凝土,露出新鲜混凝土面,并将凿除的混凝土块清理干净,然后立模,涵身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模板接缝处采用腻子或双面胶封闭,保证严实,不得漏浆,模板接缝之间错台控制在mm以内。测量标高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后,浇筑砼。框架涵浇筑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次浇筑底板至底板倒角以上左右,墙身两侧施工缝位置错开30cm;第二次立内模、绑扎钢筋、立涵身及涵顶模板,一次浇筑完成。

砼采用集中拌和,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人工配合吊车或砼泵车现浇的方法施工。为了确保施工质量,真正做到内实外美,采用分批浇筑法,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振捣过程中坚持“快插慢拔”的原则,每次振捣时间以砼不再下沉、无气泡上升、表面出现薄层水泥浆、并有均匀的外观和水平面为宜。振捣过程中注意振捣范围的把握,严防漏振、偏振、重振,振捣时避免碰撞模板和钢筋。

砼浇筑完成后,待砼初凝结束时,立即对砼进行养生,养生期应至少保持7天或设计文件指示的天数。养生包括对未拆模的模板进行洒水和在砼表面覆盖棉毡等能保持湿润的吸水、保湿材料。

混凝土养生3天后,根据混凝土强度,开始拆模,拆模顺序为先外模后内模,先侧模后顶模依次拆模。

拆除底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涵洞基础沉降缝在灌注砼前已填塞沥青木板,涵身沉降缝待墙身砼达到一定强度后即可撬出沥青木板,填塞沥青麻筋,再包裹沥青麻布,内圈缝口塞沥青麻筋并塞填M10水泥砂浆并勾缝。

防水层涂刷前,对涵身外表面进行处理,将表面杂物清扫干净。涵洞防水层按照甲种防水层施作。

4.12出入口及附属工程

按照设计要求,基坑采用级配碎石对称填筑,按每层厚水平对称摊铺,采用冲击夯夯实。出入口翼墙砼采用大块组合钢模现浇,钢管架支撑加固,帽石砼采用普通组合钢模现浇,砼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洒水养护。

4.13箱型涵施工工艺流程图

观测标采用φ的钢筋,外露部分进行磨圆处理。见下图所示:

涵洞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涵洞沉降。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

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6.1涵洞钢筋用量比较集中的工地在正式开工前应搭设规范化的钢筋棚,用于钢筋的存放与加工。

钢筋加工棚宜修建在德州东站站场内和混凝土拌和站内,四周开挖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棚内地面应高出棚外地坪20~30cm,确保棚内地面干燥。棚内地面应采用C15号砼硬化,钢筋棚可用角钢和砖等材料搭设而成,周围有围护设施,棚顶不漏雨。

钢筋加工棚的面积应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应按其检验状态和结果、使用部分等进行标识,标识牌采用镀锌铁皮制作,白底红框黑字,用油漆喷涂而成,彩笔填写,标识牌应用铁架吊挂安置于醒目处。

钢筋棚(材料库)必须建立详细的钢筋调拨使用台帐,使之具有可追溯性。加强钢筋棚(材料库)的防火工作。

6.2大型结构物模板的制作和保管

6.2.1设计合理并由专业工厂进行加工生产。并指派专人负责对模板的加工质量进行中间检验,加工完成后出厂前应在厂家进行试拼和交工检验,确保其结构物强度、刚度、材质、平整度、光洁度、连接件和各部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加强对模板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每次拆模后将其安放平稳,指派专人负责除锈去污和上油,之后用防雨布覆盖,防雨防尘和防锈。

坚持先试验后使用原则。物资部门负责对进场物资的数量、质量验收和物资取样试验,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试验合格且技术证件与实物相符,方可使用。

在制造、加工或施工现场和材料存储地对材料和设备进行现场检验,检查其型号、品种、数量、性能等指标,若对某种材料的质量有疑虑时,委托有资格的检测单位进行复检。

对于检验和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类不合格材料、设备,负责对其进行处置,并做好不合格材料、设备的隔离及标识,注明不合格的原因,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6.2.2施工过程中的标识

对投入施工后不改变其原始形态的物资(如机械设备)应加强检查,继续保持其原有标识。

对施工过程中改变实物形态而形成过程产品的构配件,质检员应利用“施工日志”、“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记录其投入的施工部位以及原材料的出处。

对投入施工后立即改变其原始形态或被隐蔽的原材料(如水泥、钢筋等),质检员应在“施工日志”中详细记录其品种、规格、使用日期等以及投入的施工部位。

七.创优规划和质量保证措施

工程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和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整个系统满足高速度、高密度、高舒适度和高安全性的要求;

标段内工程一次成优,实现“两确保、三争创”即:确保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实现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材料设备无隐患;线路完工后沉降、差异沉降及结构变形有效控制,全面满足运营需要;

做到“两杜绝”即:杜绝工程质量隐患及重大质量事故;杜绝发生严重不良行为影响企业信誉。

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针对本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的特点,找准关键控制点、关键因素、环节和工序,在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努力实现质量控制目标。制定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灵活应用组织保证、技术保证、工作保证等各种质量保证手段,对各管理部门的质量工作进行分解,在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序上严格把关,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控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7.3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程师、副经理为副组长,各相关业务部门参加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安全质量环保部为质量保证的专职机构。

7.4.1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原材料按技术质量标准和规定的采购程序由专人采购与管理,并对采购的材料与设备要通过科学的检、试验手段进行复检与验收,核查相关的资料,采购人员与管库人员之间对各种原材料认真做好交接记录。具体步骤如下:

材料进厂(场)后,对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以及质量证明书等进行验收核查,并按有关标准的规定取样和复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材料进行分别存放和标识,检验合格的材料方可进入生产工艺流程;检验不合格的材料,按订货会同和材料管理规定进行退货并做其他处理,坚决不能进入生产工序过程。

对进厂(场)的合格材料,及时建立“材料管理台账”,内容包括材料名称、品种、规格、数量、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证明书”编号、“复试检验报告”编号、检验结果以及进货日期等。“原材料管理台账”应填写正确、真实、齐全。

材料的发放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材料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材料使用要明确使用计划、要有审批手续、要经过技术部门的确认和材料主管的审批。建立材料使用台帐,对材料使用的工号、地点、部位;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申领人、发放人。做到发放准确、及时。

水泥、矿物掺和料等采用密闭散料仓分别存储。袋装粉状材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采用专用库房存放、通风良好,掺量较小的,一次进货量不能太大,不得露天堆放,且特别注意防潮;在材料发放时注意环境保护和保证职工健康;在拌合时要严格控制其掺量,并做好记录。应认真做好各种材料的采购、仓储、供应计划。

粗、细骨料或不同粒径的粗骨料要按技术标准要求分别采购、分别运输、分别堆放、分别计量。

对骨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必要的排水条件。建立符合工厂化生产的堆放标识标准。材料堆放要标明名称、粒径、生产厂家、和进厂(场)日期。粗、细骨料或不同粒径的粗骨料应分区(仓)堆放并标识,以免误用和混用。

7.4.2搅拌质量控制

采用强制性搅拌机、电子计量系统、含水率实时监测系统、高性能混凝土搅拌符合《时速350km/h铁路高性能砼技术条件》[铁建设(2003)13号]的规定。

夏季搅拌混凝土时,采取加冰降温等措施,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对拌和物测定坍落度、扩展度、泌水率、含气量等进行测定,保证良好的工作度和可泵性。

7.4.3混凝土运输条件

运输道路平顺畅通,选用与生产、浇筑能力相匹配的专用混凝土运输车。夏季对运输车采取隔热措施,冬季采取保温措施。

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小于泵送高度的1/3~1/4。除出口处可采用软管外,输送管路的其它部位均不得采用软管。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高温环境下,输送管路应分别用湿帘覆盖。

7.4.4混凝土浇筑质量

浇筑混凝土前,应针对浇筑的地点、工号、部位、数量、施工环境条件设计浇筑方案。包括搅拌、运输、布管、浇筑起点、浇筑进展方向和浇筑厚度、振捣点数、振捣时间及各过程的故障应急处理措施等;

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的质量保证率。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应为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混凝土入模前,应测定混凝土的温度、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指标;只有拌和物性能符合本技术条件要求的混凝土方可入模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应采用分层连续推进的方式进行,浇筑间隙时间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混凝土的一次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浇筑竖向结构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浇入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

7.4.5混凝土性能试验及过程控制

对高性能混凝土进行控制,经试验的混凝土配合比,经总工程师批准,才能投入使用。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混凝土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

7.4.6涵洞质量保证措施

涵洞地基处理严格按设计文件进行,如地质情况与勘查报告不符,则报请变更设计,经相应部门批准后实施。

涵洞浆砌片石采用挤浆法分段砌筑,做到面石与腹石交错咬合、灰浆饱满,组砌规范。伸缩缝顺直,勾缝统一。涵身防水层封闭完整、无渗漏。

7.4.7砼耐久性保证措施

满足混凝土结构的整体使用年限,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使混凝土结构长期维持其应有功能,是本工程的重要指标要求之一。为实现耐久性目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控制需遵循以下原则:

配制满足耐久性指标及工作性能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及搅拌、运输、浇筑和振捣作业程序,强化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养护过程,加强搬运、储存及防护管理,防止结构开裂,是保证结构耐久性最重要的技术措施。

7.4.8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7.4.8.1原材料选择

采用粗细骨料为非碱活性的骨料。粗骨料级配优越、吸水率低、空隙率小、针片状颗粒含量低,骨料为二级级配。细骨料为级配合理、质地均匀、坚固的天然中粗河砂,细度模数为2.9。

适量掺用规定品质的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矿物掺和料或复合矿物掺和料。

专用复合外加剂应具有减水率高、坍落度损失小、适量引气、能细化混凝土孔结构、能明显改善或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与水泥有良好的适应性等性能。

7.4.8.2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控制

确保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本工程混凝土全部采用拌和站集中搅拌。搅拌、运输、振捣等设备根据拌和时间、搅拌能力、运输距离、浇筑数量、连续浇筑等因素进行综合配套。

混凝土施工要求按特殊工序的程序处理,施工前先需进行工序能力验证,检查人员、设备、工艺是否满足施工需要,混凝土施工关键操作人员要求固定,振捣经验丰富,经培训合格。

实际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必须与配合比设计相一致。材料进场后,按材料控制程序进行登记,收集、保留相关资料。

所有原材料做到先检后用;集料堆放场地先硬化、分仓,后堆放原材料,粗骨料按要求分级采购、分级运输、分级堆放、分级计量。并对其检验状态进行标识;胶凝材料、外加剂储存罐采用顶部搭设遮阳棚和四周棉被包裹防晒。

骨料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筛洗,严格控制含泥量、级配,并用钢结构雨棚覆盖,降低集料的含水量差异和温度。

开盘鉴定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试验人员、主管工长、质检员共同参加,请监理工程师见证。依据试验配合比和施工配合比,核查各种材料质量,搅拌设备系统及仪表精度。对微机控制搅拌站计量参数资料要及时分析,动态校正计量。验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测试坍落度。

所有混凝土原材料均按照质量计量,配料按配料单进行称量。

搅拌时按上述投料顺序投料。每一阶段搅拌时间不少于30s,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也不宜超过3min。

拌制第一盘混凝土时,增加水泥和细骨料用量10%,保持水胶比不变以便搅拌机持浆。

操作手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拌和时,有技术人员在搅拌站全过程值班,随时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

本段混凝土运输采用混凝土搅拌车或输送泵直接运输。

混凝土搅拌车通过施工道路运输,要求保持运输混凝土的道路平坦畅通,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均匀性,运到浇筑地点时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

混凝土的入模时间控制在搅拌后60min内泵送完毕。

最长时间不超过1/2混凝土初凝时间,混凝土初凝时间由试验室根据施工气温试验确定,并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浇筑混凝土前,根据不同的结构断面尺寸、施工环境、施工条件做好浇筑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进展方向和浇筑厚度、振捣器具布置等;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按事先确定的浇筑方案施工。

浇筑混凝土前,指定专人仔细检查钢筋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作重复性检查,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的质量保证率。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应为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清除模板内的各种杂物。

浇筑时:倾落高度小于2m时,采用自由倾落;大于2m时,用滑槽、串筒、漏斗等器具辅助输送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的浇筑连续进行,在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采用插入式高频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宜采用垂直点振方式振捣,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不冒大气泡为准,振捣时间一般控制在30s以内,避免过振。混凝土较粘稠时,应加密振点分布。

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应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以防漏浆。振捣时不得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

采取严格的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

必要时采取降低水温的措施。在部分拌和水中加碎冰以冷却拌和水。制冷用水应符合拌和用水的质量要求。

尽可能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浇筑混凝土尽量选择温度较低或夜间进行。在晚间浇筑混凝土时,确保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7.4.9配制高性能混凝土,选择合理浇筑工艺

通过配合比的优化设计,优选出的混凝土配合比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最优,具有低水化热、低收缩的特点。

混凝土保护层采用小直径专用捣固棒振捣,提高保护层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

7.4.10控制温差裂纹,加强混凝土养护

控制入模温度,实施测温方案:

采用拌和水中加碎冰,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缩小结构内部、表面以及环境温度的差异。

加强养护,是控制温差、干缩等裂纹的重要措施。

采用一次灌筑完成方案,灌筑中水平分层,加强振捣,保证砼密实度。凿毛、清除浮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新老混凝土界面用修补胶进行处理,然后灌筑混凝土。

缺陷处理:尽量消除混凝土表面水泥浆和泌水。

拆模后如表面有粗糙、不平整、蜂窝或不良外观时,凿除表层,以混凝土进行密实填筑和修理表面。处置后表面密实、无收缩开裂及凸凹区,且与相邻表面平齐。

修补的混凝土耐久性指标不低于本体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补修混凝土所用材料,符合相关规程的要求。

7.5质量通病及采取的措施

7.5.1.常见质量通病

桥涵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有:浆砌圬工砂浆不饱满,通缝、假缝多;圬工计量不准,砼工程蜂窝麻面、跑模、漏浆及错台;砼结构尺寸及外观质量不合要求。

7.5.2.采取的防治措施

浆砌片石采用挤浆法施工,砂浆饱满,统一勾平、凹缝,彻底消除通缝、假缝和瞎缝;混凝土搅拌采用电子自动计量装置,机械拌和,分层捣固密实,严防漏振;使用厂制定型整体钢模,模板拼装牢固和平顺,模板缝密实。

8.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1.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8.1.1安全工作指导思想

8.1.2安全管理目标

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

⑵消灭责任设备、火灾、爆炸等事故。

⑶杜绝责任重大死亡及以上事故,责任人身负伤人数控制在每年10‰以下,责任人身重伤及以上人数控制在每年0.8‰以下。

⑸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三个;实现安全生产达标。

8.1.3安全管理方针

8.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8.2.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8.2.1.1工区成立以工区经理为组长,工区副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安质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8.2.1.2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

8.2.1.3安质部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安全生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对工区所属工程的安全生产负有监督、检查的管理责任。

8.3.1.安全保证制度

8.3.1.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类机械的安全作业制度;用电安全制度;施工现场保安作业制度;防洪、防火、防风等措施;高速公路影响地段作业安全措施;跨线作业安全措施;起重作业安全制度;各种安全标志的设置及维护措施等。

8.3.1.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开工前,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从事电器、起重、高空作业、焊接、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准持证上岗。

8.3.1.3.安全生产检查

8.3.1.3.1开工前的安全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安全措施,施工机械设备是否配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施工中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

8.3.1.3.2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每月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配合上级进行专项和重点检查;施工班组每日进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

8.3.1.3.3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安检工程师、安全员日常巡回检查安全。检查重点:施工用电、机械设备、模板工程、高空作业、龙门架等。

8.3.1.3.4专业性的安全检查

针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安全、现场的施工技术安全、现场大中型设备的使用、运转、维修进行检查。

8.3.1.3.5季节性、节假日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8.4涵洞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涵洞基坑施工开挖前,根据开挖深度和宽度,分析对既有路基稳定的影响程度,对基底开挖影响边坡稳定的,事先采取边坡支挡加固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中派专人对施工区进行检查,现场备足应急抢修物资。

8.4.1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措施

现场移动式电器设备使用橡皮绝缘电缆,横过通道时穿管埋地敷设。

配电箱、开关箱使用BD型标准电箱,电箱内开关电器必须完整无损,接线正确,电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进行分级匹配。配电箱设总熔丝、分开关,动力和照明分别设置。金属外壳电箱作接地或接零保护。开关箱与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保险。同一移动开关箱严禁有380V和220V两种电压等级。

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水泥杆、木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m以上,机动车道为6m以上。

对高压线路、变压器要按规程安置,设立明显的标志牌。

所有电气设备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并有良好的接地 保护措施。接地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mm2,一组二根接地之间间距不小于2.5m,接地电阻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

各种机电设备检修、维护时应断电、停运转;如要试运转,须有针对性保护措施。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严禁将电线拴在铁扒钉、钢筋或其它导电金属物上,电线必须用绝缘子固定,配电导线必须保证与邻近线路或设施的安全间距。

8.4.2施工机械安全保证措施

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取得操作合格证,不准将机械设备交给无本机操作证的人员操作,对机械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操作人员按照机械说明规定,严格执行工作前的检查制度和工作中注意观察、工作后的检查保养制度。

保持机械操作室整洁,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酒后操作机械,机械不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

定期组织机电设备、车辆安全大检查。对检查中查出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制定防范措施,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8.4.3施工期间的防汛措施

制定各项防洪工作制度,对防洪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将防洪工作责任进行分工,责任层层分解到人。

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时做出部署。

汛期到来之前,对施工管段路基、桥涵以及坡面、排水设备进行检查,对检查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布置处理。一时处理不及的,布设重点防洪看守。

及时做好疏通清理工作,做到沟不积水、涵不堵塞、涵沟相连,在施工中被损坏的排水设施在洪汛到来之前予以恢复。

在汛期,施工用的机具、材料、设备等,放置在不易被水淹没的高处,因施工需要或地形限制设在低洼处时,采取有效的防淹措施。

防洪值班员每天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并将气象预报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单位,并严格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对防洪工作情况了如指掌。

8.4.4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副组长:总工程师迅速将有关情况迅速上报设计、监理单位,会商处理方案并按照设计和监理单位的相关指示和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

副组长(副工区长)的职责是迅速组织有关责任部门和抢险队,落实、指挥实施应急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工区负责人的职责:组织本部门落实应急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的相关要求。

医疗救护队:医疗救护队有医疗救护经验的医生3~5人,配备医疗设备齐全、先进的医疗救护车,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立即奔赴现场。

8.4.5应急处理程序

9.1.1临时工程环境保护

施工场地周围预先开挖排水沟,做到排水畅通,场内不得积水、积污,应充分考虑其对原地面排水的影响,以免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施工场地和运输道路须定期洒水养护,避免产生扬尘。

生活区及施工场地周围的植物、植被,严禁随意践踏和破坏,并在生活区设立植被宣传保护牌,告示参加施工人员对环境的保护人人有责。

9.1.2生活区环境保护措施

生活区临时工程的修建本着节约用地、方便生活、利于生产、保护植被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选址,经业主、当地环保部门审批,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施工期间对施工人员加强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植物的教育,严禁随意砍伐,限制施工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

施工便道选线、生活营地、大型临时设施场地选址尽量少占或绕避林地、耕地,保护原有植被。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外的植物、树木等尽力维护,严禁超范围砍伐。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复垦或绿化。

9.3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注意夜间施工的噪音影响,尽量采用低噪音施工设备。少数高噪音设备尽可能不在夜间施工作业,必须在夜间从事有噪音污染的施工应先通知附近居民,以征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如有可能采取限时作业措施。

对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不能使用。

做好当地水系、植被的保护工作,在施工时对路基边坡及时进行防护与植被绿化,施工车辆不得越界行驶,以免碾坏植被、庄稼、乡村道路等。

DB33/T 1230-2020 金属面板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9.3.1防治 、大气噪声、水污染的措施

9.3.1.2大气污染措施

9.3.1.3止噪声的措施

施工噪声主要包括施工现场、机械作业时和车辆运输时产生的噪声。为减少噪声影响,机械设备选型配套时优先考虑低噪声设备,尽可能采取液压设备和摩擦设备代替振动式设备,并采取消声、隔音、安装防震底座等措施。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确保施工噪声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合理布置施工和生活区域。进入施工现场的机械车辆少鸣笛、不急刹、不带故障运行,减少噪声。

9.3.1.4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施工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遵循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的原则,各种施工废油、废液集中储积,集中处理,严禁乱流乱淌,防止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施工作业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沉淀池沉淀,并经净化处理WM-GD02标准下载,符合要求后排放。

22.与监理单位的接口管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