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燕山隧道整体道床施工组织设计

新九燕山隧道整体道床施工组织设计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1.22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新九燕山隧道整体道床施工组织设计

DK514+029.22~DK523+422段

编制:

复核:

T/CECS 530-2018 建筑用真空陶瓷微珠绝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审批: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包西铁路指挥部

1、国家、铁道部、陕西省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

2、国家、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安全规程、定型图、标准图等各项技术标准和《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等技术标准。

3、包西铁路通道省界(陕西)至甘泉北段站前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文件。

4、西安铁路局包西铁路工程指挥部工程项目部提供的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设计、调查参考资料。

5、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的设计文件、图纸和技术交底等资料。

6、延安及周边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当地材料资源条件等。

7、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资料。

8、我集团公司拥有的科技工法成果和现有的企业管理水平、劳动力设备技术能力,以及长期从事铁路施工所积累的丰富的施工经验。

9、上级和本单位有关文件。

1、严格遵守国家、铁道部现行的设计、施工规范、验收标准等各项技术标准的原则。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结合我集团公司的实际施工能力和水平,确保工期、质量、安全等满足设计图纸和建设方要求。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围绕工程进度,周密部署,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3、借鉴其它隧道无砟轨道施工的经验和工法,针对本隧道工程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创优规划和质量保证措施,确保施工目标兑现。

4、充分利用隧道土建施工场地、临时工程布置、设备配置,减少消耗,降低成本。

5、遵循“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原则,组织文明施工。

1.3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等其他有关规范。

包西铁路通道DK514+029.22~DK523+422段新九燕山隧道整体道床工程,全长9392.78m。

新九燕山隧道全长9353m,起讫里程为DK514+049~DK523+402,隧道道床为双块式无砟轨道,在隧道进口端跨黄延高速大桥伸入隧道0.92m,隧道出口端路基长度超过20m,因而进口端按桥隧过渡段进行设计,出口端按隧路过渡段设计。过渡段总长度45m,其中有砟轨道范围内20m,无砟轨道范围内25m。

隧道除进口位于半径为的曲线上,出口位于半径为的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上。洞身纵坡依次为长 3‰及长 7.5‰的连续上坡,出口为长 3‰的下坡。

2.3.1地形地貌

新九燕山隧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川河与劳川河上游分水岭处的劳山川右岸黄土梁峁区,海拔高程为~。隧道进口基岩裸露,山坡表层冲沟发育,地表植被较发育。隧道最大埋深,一般埋深34~。

2.3.2地震烈度及气象特征

隧道经过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采用(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隧道地区气候属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年平均降雨,年平均蒸发量,平均相对湿度60%,年平均风速/s,最冷月平均气温,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3.3地质与水文

隧道经过区出露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砂质黄土、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中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上第三系红粘土及侏罗系页岩夹砂岩。特殊岩土为湿陷性黄土及膨胀土。

隧道经过地区地表水均为小支沟季节性流水,均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随季节而变化;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土石分界地带或黄土层底部与古土壤层交接带,以层状裂隙潜水为主。隧道正常总涌水量/d,最大总涌水量/d。

2.4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设计标准

2.4.1主要技术标准

钢轨:采用/m 100m定尺U71Mn淬火无孔新钢轨,按一次铺设无缝线路设计。过渡段的辅助轨采用/m,长25m。

道床板: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宽2.8m,厚300mm。

2.4.2 结构尺寸设计标准

道床板采用现浇C40钢筋混凝土结构,宽2.8m,厚,直线地段道床板顶面设置0.7%的横向人字排水坡,每设置横向伸缩缝一道,缝宽2cm,贯穿道床板,沥青浸木板填缝,遇隧道沉降缝处增设一道伸缩缝。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含轨枕桁架钢筋)加设绝缘套管隔开钢筋,以解决纵横向钢筋节点绝缘问题,满足轨道电路传输要求。

2.4.3过渡段设计

隧道进出口各设45m的过渡段,其中洞外20为有砟过渡,洞内25m为无砟过渡段。

1、基础过渡方式:

进口端跨黄延高速大桥西安端伸入隧道内0.92m,桥台与隧道基础刚度相差不大,不设置基础过渡。

出口端基础过渡设置于洞外20m范围内,在有砟过渡段下铺设3.3m宽、C20钢筋混凝土基础板,厚度从200mm向洞内逐渐增厚至250mm,以实现从路基向隧道的基础刚性过渡。

无论进、出口端均在在无砟轨道起终点范围内,道床板与隧道仰拱填充层之间布置19排φ25钢筋锚栓,加强道床板与仰拱填充层之间的连接,每排3个,拍间距1.25m。

2、轨道过渡方式

有砟轨道过渡段基本轨扣件采用弹条Ⅱ型扣件。

2.4.3曲线超高设计

新九燕山隧道进口R=2804.53m曲线按80 mm设置超高,出口R=4004.53m曲线按55mm设置超高,曲线超高在道床板上设置,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线性过渡。

2.5.1工程数量

无砟轨道工程数量表2.1,常备材料表2.2。

2.5.2工程特点

1、隧道进口端桥隧构造物紧连,隧道施工场地狭窄;

2、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隧道沉降变形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沉降变形是否趋于稳定,是决定无砟轨道道床成败的关键,因此,无砟道床施工前路基、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评估是工程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3、由于无砟轨道对轨道几何尺寸的高精度、高平顺性要求,使得在施工中如何通过施工测量,使用调整定位控制系统对轨道进行精确测量定位成为保证轨道施工质量的关键,为此测量误差必须保持在毫米级范围内,对施工测量精度要求很高。

4、新九燕山隧道无砟轨道全长9352.08m,无砟轨道采用轨排架法施工,每次架设轨排长度应大于75m,施工工序紧密衔接,施工工期紧,施工任务重,对组织施工流水作业要求高。

5、无砟轨道工程施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检测方法。

6、无砟轨道工程施工前,须对隧道基础沉降进行观测,并根据观测数据进行判断或评估其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技术要求。

7、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网(即CPIII网)测量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特别大,测量设备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全自动目标跟踪系统。

8、混凝土道床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道床混凝土使用年限60年,对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比较高,对混凝土拌制使用的粗、细骨料、水泥、水灰比、施工用水和外掺粉煤灰、外加剂等进行了详细要求,对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9、中线标桩测设及轨排架调整精度高,施工任务重,工期紧,目前新九燕山隧道地质情况复杂,2#、3#斜井正洞施工困难,施工进度不甚理想,由于铺架时间不变,主体施工很可能占用整体道床施工时间,使铺设的工期压力增大。施工中必须抓住施工的黄金季节,快速组织施工,才能完成施工任务。

10、自然气候恶劣,本标段所属区域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必须采取特殊的工程和生活防寒保温措施,尽量避免组织冬期施工,否则应采取有力的冬期施工保证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5.3工期要求

新九燕山隧道双块无砟轨道工程施工2010年2月1日开工,2010年5月31日竣工。总工期4个月。

2.6.1施工便道

利用施工隧道主体已修建的便道,到达新九燕山隧道斜井施工现场。能保证施工运输畅通。

表2.2 道床常备材料表、

2.6.2施工用电

利用原电力设备。详见施工用电设备配置表2.3。

2.6.3施工用水

新九燕山隧道进口、1号斜井施工原主体工程敷设泵站从南川河处引水用于施工;隧道出口从劳山川河处引水施工。

表2.3 施工用电配置表

表2.1 双块式无砟轨道工程数量表

输水管路埋设于冻结线(地面下1.5米)以下,对于外露的输水管路,采用海棉加棉砂包裹的防冻措施,夏季设高山水池,铺设供水管路至洞内。

本标段施工现场由当地移动通信部门在洞内增设手机基站,能保证现场施工指挥和对外联络畅通。

2.6.5生产、生活房屋等临时设施

生产、生活房屋及临时设施汇总见表2.4。

2.4.6混凝土集中拌合站

本标段混凝土施工计划采用自动计量的集中拌合站拌合,原有混凝土拌合站占地(含料场占地),混凝土集中拌合站配置见表2.5。

表2.4 生产、生活房屋及临时设施汇总表

表2.5 混凝土集中拌合站配备表

三、总体施工部署及规划

3.1.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项目部成立无砟轨道技术小组,组长由项目总工程师廖利宏担任,组员:张宗周、、张奇、谢光明、段宗荣、杨林、黄炬银、赵磊、李嘉嘉。主要管理人员见下表;

表3.1 机构人员技术小组职责分工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将专门组织技术专家组,根据施工实际确定合理施工机械、设备,定期、不定期参与本工程的关键技术方案研究工作以及施工技术指导。同时根据施工动态管理、配合动态设计的需要,计划针对本标段工程特点,建立一套施工信息专家管理系统,模拟各种预案,应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3.2.任务划分及施工安排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和工期要求,共计划安排专业施工队伍2个,分别为进口整体道床队及出口整体道床施工队。施工队伍任务划分及施工安排见表3.2。施工劳力组织表3.3

表3.2 施工项目安排表

3.3施工机具及设备配置

根据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的结构特点,道床施工的专用机具有移动式组

每作业面主要施工人员配备见表3.3.

表3.3 施工劳力组织表

道床施工前应对机具的精度及各项机械性能指标进行详细检查。每作业面道床施工主要机具配备见表3.4.

3.4.1工期目标

铁路建设施工合同要求本标段整体道床于2010年2月1日开工,2010年5月31日完工,表3.4 每作业面道床施工主要机具配备表

3.4.2质量目标

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全线综合工程质量确保达到部级优质工程标准,争创国家级优质工程。

3.4.3安全目标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安全,防止安全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杜绝四级重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和人身重伤及以上责任事故的发生。

3.4.4总体施工原则

2、均衡施工,平行作业。施工以均衡生产、平行流水作业为基础,优化资源

配置,配备机械装备精良、充足、技术熟练的专业施工队伍,精心安排,严密组

3、信息化施工,动态化管理。由于工程施工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施工中应采用信息化监控、动态管理方式,灵活、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质量、工期和施工安全。

4、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开展文明施工,创建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宽松的外部施工环境。

3.4.5技术准备和岗前培训

1、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上场

(1)本标段新建铁路与G312线相邻,交通便利,人员已到达施工现场。

(2)机械设备:龙门吊,轨排架,平板车等设备已准备加工并由汽车运至工地。

技术准备工作分为内业技术准备和外业技术准备。

(1)内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认真阅读、审核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编写审核报告;进行临时工程设施的具体设计;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结合工程施工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备齐必要的参考资料;根据合同条款、技术规范的规定与要求,对各种临时设施数据进行采集;根据合同文件要求,提供给业主或监理工程师的其它资料;施工人员岗前技术培训。

(2)外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现场进行详细贯通复测、沉降观测;各种工程材料的调查与合格性测试分析并编写试验报告;各种检测仪器设备的检测和检验,办理计量合格证书;各种混凝土配合比的配制选定;施工作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

3、施工人员岗前培训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是一项新技术,其施工精度要求高,为保证道床施工质量,施工前应对所有参战人员,特别是对技术人员、测量工、捣固工、混凝土工、抹面工、排架精调工组织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双块式轨道道床的特点、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控制要求等。以提高参加道床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明确责任,对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施工人员按照两个主要工序分为排架组和混凝土施工组。排架组负责轨排的倒运、组装调试;混凝土施工组负责浇注混凝土。道床施工人员岗位培训工作应在2008年12月30日前结束。

新九燕山隧道洞内道床形式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道床主要组成结构为道床钢筋混凝土、支双块式轨枕、弹条式可调扣件、钢筋骨架等。

隧道内无砟轨道道床施工安排在隧道主体工程、无砟轨道垫层施工完成,无砟轨道基桩控制网经复测且对隧道基底沉降作系统的评估后,确认其工后沉降及基桩控制网符合设计要求后开始施工。采用组合式轨道排架法施工,每组排架长7.5m(12×0.625m),双块式轨枕与轨道排架用移动式组装平台安装,龙门吊吊装就位,每组轨道排架之间用接头夹板连接为一体,固定和调整利用轨道排架及螺纹丝杠来实施,。每次道床板混凝土浇注长度规定不少于75m,即每次轨道排架一次安装不少于10榀。道床板混凝土由洞外混凝土拌和站供应,采用混凝土输送车运输,泵送混凝土入模,插入式捣固棒捣固,平板振捣器振平,人工抹面、整修和养护。

4.1.1施工机具布置方案

从施工起点到施工终点,施工机具依次排列为:组合式轨道排架→移动式组装平台→轨行门式起吊机→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搅拌送输车。详见施工机具布置图(图4.1)。

组合式轨道排架分解进洞,在洞内组合,并检验各细部尺寸,合格后方可使用。

门式起吊机分解为大件,运进洞内组装、调试运转良好。

组装平台用平板车运进洞。混凝土输送泵就位于浇注作业附近,且始终在移动式组装平台之后。

双块式轨枕运进隧道后,顺隧道壁码放,放置时轻抬平放,按施工进度计划运进洞内作业处。钢筋网、伸缩缝沥青浸木板,按施工需要即时有计划运进洞内作业处。

4.2 曲线段道床板施工方案

隧道进口段311.85m位于R=800m、缓和曲线长l=200m曲线上,曲线起点DK514+049.92,终点DK514+361.77(右偏),曲线外轨超高设计为80mm;出口段1293.03m位于R=4004.53m、缓和曲线长l=140m曲线上,曲线起点DK521+671.91,终点DK522+964.94(右偏),曲线外轨超高设计为55mm;无砟轨道超高在道床板上实现,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全长范围内线性过渡。线路曲线半径大轨距不考虑加宽。

曲线段道床板施工除道床坡面与直线段不同外,其余施工方法一致。道床板顶面坡度按计算后的外轨超高值控制,伸缩缝沥青木板按道床板的变化制作、安装。

新九燕山隧道进口无砟轨道起点位于洞口DK514+049.92,洞外20m铺设有砟轨道,过渡段共长25m,其中:DK514+029.92~+049.92长20m为有砟过渡段,DK514+049~+054长5m为无砟过渡段。出口无砟轨道起点位于洞口DK514+402,洞外20m铺设有砟轨道,过渡段长共25m,其中:DK523+402~+422长20m为有砟过渡段,DK523+402~+397长5m为无砟过渡段。

4.3.1有砟基础过渡段

隧道进口20m为桥隧相连段,有砟过渡,厚35cm,出口洞口20米路基段,也为有砟过渡,道砟厚从40cm向洞内逐渐减薄至35cm,在道砟下铺设3.3m宽、长20m的C20钢筋混凝土基础

板,板厚从200mm过渡到250mm,与无砟轨道衔接处厚250mm。

4.3.2隧道洞口段无砟轨道道床板加固

为加强洞口段道床板与基础的连接,在隧道进出口段无砟轨道施作前,对DK514+049.92(起点)~DK514+074.92(终点)、DK523+402(起点)~DK523+377(终点)范围的隧道仰拱填充层上进行钻孔,横向每行3个、纵向行间距1.25m,采用HIT RE 500 SD型胶粘剂锚固φ25螺纹钢筋锚栓,锚栓长40cm,锚入填充层20cm。在道床板施工时,注意与道床板纵、横向钢筋绝缘且错开。

4.4无碴轨道施工测量方案

4.4.1平面控制测量

为满足隧道铺设无碴轨道要求,依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

[2006]189号,开工前已在全管区布设了高精度的GPS点,按B级精度要求布设,精度满足客专CPⅠ的要求。

在隧道贯通后进行CPII控制桩测量,CPⅡ控制网测量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施测,导线环起闭于隧道洞口两端的CPⅠ控制点上,采用标称精度不低于2″,2mm+2ppm的全站仪施测。由于受条件限制,边长以400m为宜。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按四等导线的要求施测,测角中误差±2.5″,测距中误差±5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0000,方位角闭合差±5√n。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4.1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导线边长测量,读数至毫米。距离和竖直角往返各观测2测回。各项限差应满足表4的要求。

表4.2距离和竖直角观测限差

注:mD =(a+b×D) ,为仪器标称精度。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电磁波测距仪的测距精度划分标准为:测距长度为1km时

Ⅰ级:|mD|≤5 mm

Ⅱ级:5 mm <|mD|≤10 mm

CPⅡ导线测量应在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采用严密平差法进行导线平差计算。

CPⅡ 测量结束后,在CPⅡ点之间布设CPⅢ,间距约百米,尽量等距布设。先把仪器架在CPⅡ上,用极坐标放出CPⅢ,CPⅢ 点是线路中心桩。CPⅢ 应设置在稳固、可靠、不易破坏和便于测量的地方。布设完后,再用导线施测方法按五等导线要求测量各CPⅢ 点,其测角中误差±4″,测距中误差±5m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20000,方位角闭合差±8√n。

CPⅢ 控限差后应永久固定。其标识应清晰,齐全、便于准确识别和使用。

CPⅢ 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满足要求后,采用严密平差计算。

4.4.2高程控制测量

隧道进出口的控制点水准测量应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高程测量工作应在CPⅢ 平面测量完成后进行,并起闭于隧道进出口的水准基点上。

二等水准测量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电子水准仪(电子水准仪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误差为±0.3mm),配套铟瓦尺,或使用光学水准仪配测微器及铟瓦尺。使用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期内,有效期最多为一年,每年必须对测量仪器精确度进行一次校准,每天使用该仪器之前,根据自带的软件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校准。

1、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表4.3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表(mm)

注:表中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2、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要求

表4.4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

注:①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倍。

②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3、二等水准观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表4.5精密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注:①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② DS05表示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中误差为±0.5mm。

控制点高程测量应严密平差,平差时计算取位按下表中精密水准测量的规定执行。

二等水准测量计算取位 表6

4.4.3施工放样的要求

施工要进行,测量是向导。为精密结合施工的需要,测量技术人员必须:

1、熟悉设计图纸,懂得有关的设计思路。

2、检查图纸,核实图纸的有关数据,做好施工测量的数据准备。

3、了解施工工作计划和安排,协调测量与施工的关系,落实测量工艺。

4、检查或检测有关控制点,确认点位的可靠性。

5、熟悉施工进展情况。

6、加强测量标志的管理、保护,注意测量标志的恢复。

5.4.4施工放样的操作

1、施工放样前的资料准备

线下基础工程经铺轨条件评估合格后,应按要求进行线路中线复测,确定线路的中线的位置。根据设计资料算出各里程的内轨顶面高程。并完成CPⅢ控制网的建立。

2、无碴轨道施工时,应根据轨道结构型式及施工要求对加密基桩(基准器)进行规划设计。 加密基桩的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依据相邻CPⅢ控制点加密,采用光学准直法和精密水准测量方法,逐一测定加密基桩的位置和高程,并标定点位;一般在5~10m范围设置一个(曲线5m);加密基桩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的两侧(隧道边墙上),隧道洞内加密桩最好高于轨面10cm,测出三维坐标,以便安装和粗调轨排用。加密基桩(基准器)测设精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1)加密基桩垂直于线路中线方向的限差为±1mm;

(2)每相邻加密基桩间距离的限差为±2mm;

(3)每相邻加密基桩间高差的限差为±1mm;

(4)加密基桩间偏差应在两相邻CPⅢ控制点内调整。

精密水准测量使用电子水准仪和带有条码铟瓦水准尺。电子水准仪的高程测量标称精度≤0.9mm/km(往返),测距标称精度≤1/2000。加密基桩测量应使用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1mm+1ppm的全站仪。轨排粗调应以加密基桩为调整基准点。轨排中线放样中误差不大于±5mm;钢轨顶面高程放样中误差不大于±2.5mm。

3、精调轨排测量应符合如下规定:

(1) 轨排精调应在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结束后进行;

(2) 轨排精调应利用控制基桩为调整基准点,使用全站仪加水准仪进行调整。全站仪测角标称精度≤1",测距标称精度≤2mm+2ppm;高程测量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3) 轨排精调测量测点(平面)应设在轨排支撑架位置,保证钢轨及其接头的平顺;高程测量点伸入上一循环不少于一个20m轨排的距离,且每5米一个点。

(4) 下一循环施工时,测量应伸入上一循环不少于一个25m轨排的距离,保证钢轨的平顺。

(5) 通过控制基桩测设混凝土道床模板轴线。混凝土道床模板安装定位限差:高程±5mm,中线±2mm。

(6) 用10m弦步长确定钢轨的轨向和高低,按照前一种轨道验收标准来衡量轨道的平顺性,即以10m弦量测,轨向的最大允许偏差为2mm,以2倍中误差为允许限差,则轨向偏差的中误差应为±1 mm。

轨排精调设置好以后,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浇筑混凝土时,砼输送管应由支架托起离轨排10cm以上,轨排严禁碰撞和振动。

(2)浇筑完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对轨排的轨向监控应利用控制基桩为基准点,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控,一旦变形及时调整,且采用弦线检查。

(3)浇筑完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对轨排的高低监控应利用控制基桩为基准点,采用水准仪进行监控,每5米一个点进行测量,一旦变形及时调整且采用弦线检查。

4.4.6竣工测量完成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CPⅠ、CPⅡ、CPⅢ控制点,水准基点和维护基桩的坐标、高程成果及点之记。

3、技术总结,包括执行标准、施测单位、施测日期、施测方法、使用仪器、精度评定和特殊情况处理等内容;

4、竣工测量的原始观测值和记录项目必须在现场记录,不得涂改或凭记忆补记,基桩的名称必须记录正确。计算成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格式统一,并应装订成册和长期保管。

表4.7控制点竣工测量成果表

工程名称: 里程段:

测量: 计算: 制表: 复核: 年  月  日

场地、施工营地、便道、通讯、供电、供水、混凝土拌合站及部分机械设备均利用隧道施工的配置。

观察量测: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必须对隧道基底设施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三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按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要求: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3整体道床控制网测设

控制基准桩和标桩的测设:施工前对线路中心进行贯通测量,并对系统高程进行复测。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设计图》(包西大张施(轨)01)规定,控制基准桩直线上100m设置一个,曲线上50m设置一个,曲线五大桩、变坡点以及竖曲线起终点增设控制桩,加密控制点每6.25m设一个。

双块式轨枕在工厂预制加工,进货后严格按《客运专线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双块式混凝土轨枕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的要求接收和检验程序办理,合格后方可进入隧道使用。

5.4.1外观质量检查:

1、轨枕混凝土上表面要求光滑平整,承轨部位表面不允许有气孔、粘皮、蜂窝麻面等缺陷,

其他部位不允许有长度大于15mm、深度大于5mm的气孔、粘皮、蜂窝麻面等缺陷。检查项目见下表。

2、不得有肉眼可见裂纹。

3、轨枕四周棱角不允许掉角或破损。

4、预埋套管不允许堵塞。

5.4.2各部位尺寸允许偏差检查:

1、轨枕外观质量和各部尺寸,用精度不低于0.1mm的量具测量,使用统一的量具,双块式轨枕检查见表6.1。

2、检验批次同等条件生产的不多于1000根为一批,外观质量和各部位尺寸的检验数量为8根,待检批量不少于100根。

轨枕成品整齐堆放在洞口附近,堆放场地提前作好平整及防排水工作,分层堆放,堆放放高度不能超过5层,各层之间用统一的木条支垫隔开,上下对齐,避免相互碰撞损坏轨枕。

3、轨枕随道床施工进度由洞口运进洞内靠近工作面的临时存放点,搬运、临时存放都必须特别注意保护成品,绝不能有损坏。

表5.1双块式轨枕各部位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5.5主要机具设备及验收:

5.5.1.组合式轨道排架:

轨道排架为道床施工关键机具,排架的轨距、轨向、轨面平直度、轨排方正度、挂蓝外缘间距、挂蓝底面与钢轨底部的密贴状况、线间距等关键尺寸必须符合设计技术要求。在施工前

表5.2轨道排架检测项目表

还要特别检查轨排两侧轨向调整丝杠调整范围及灵活程度,支腿丝杠垂直度及调整范围,支腿套筒在施工中的变形程度等。排架对上述指标检验后作出状态标识。对于未达到精度要求的机具,坚决不准投入使用。

轨道排架的具体检验项目及标准见表5.2:

6.5.2.轨行门式起吊机

起重机检查重点为行走系统、电器制动、起重机变速快慢、吊架的吊点灵活程度及有效吊点的均匀分布等方面指标。起重机行走部落在隧道两侧水沟电缆槽顶部,其轨距定为900cm,枕木间距不大于50cm。

1、启动速度快、慢两种(按电葫芦说明)。

2、门内净空宽≥8800mm,高≥2800mm (用5m钢卷尺量)。

3、走行轨中心距3700mm(5m钢卷尺量)。

4、运行速度0~60m/min(无极变速),功率40kw。

5、吊梁抓轨机构工作可靠。

5.5.2.移动式组装平台

组装平台检查重点为行走轮胎灵活程度、轨枕定位间距以及轨枕快速安装系统灵活程度。组装平台外形尺寸为2500×8000mm(宽×长),钢板上的定位块位置应准确无误,以利于组装轨枕时能够快速施工。

移动式组装平台验收标准

1、面板平整,无凸起物。

2、移动灵活,轮系无卡阻。

3、钢板上的定位块位置应准确无误。

以上各机具外形尺寸较大,而其几何尺寸要求精度高,防止运输过程中变形,均在洞内进行组装调试。机具组装调试应在2010年1月15日开始,2010年1月31日达到道床施工所要求的机具精度标准。

基准点的测设致关重要,它是轨排架设与调整的基准。沿线每5m设置一个基准点。基准点测设在两侧水沟顶上,在轨面线同一标高处,同时施工现场要按设计埋设基准器。在施工前对施工范围内的线路中心线、高程进行闭合性测量,

直线每100m,曲线每50m设置一个线路控制点,在变坡点和竖曲线起点增设一个控制点。先加密中线点,后加密水准点。然后将中线点与水准点引至同一对应基准点,制表记录每个基准点的标高及基准点到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以备轨排调整时使用。

基准点的测设误差要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基准点经反复复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5.8道床板钢筋网铺设及接地焊接

基底处理结束后按6.25m的纵向间距组装,按设计尺寸在隧道内制作钢筋骨架,底层骨架纵向采用φ18钢筋,间距20cm,横向采用φ16钢筋,间距0.3125m,骨架用φ10连接筋控制钢筋形状,确保钢筋安装后不侵入整体道床顶面及内层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绑扎时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含轨枕桁架钢筋)加设十字形绝缘卡子隔开钢筋,确保纵横向钢筋节点绝缘。每张钢筋网在横向伸缩缝处断开,网下用5×8×8cm的与道床板混凝土同标号的预制垫块进行支垫,确保道床板结构受力条件和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为1.0m,梅花形布置。

接地端子材料采用GB00Cr17Ni14Mo2,按施工图在工厂将N7“L”型钢筋与绝缘端子焊接,N7筋采用电弧焊方式与接地钢筋进行连接,焊缝长度单面焊不小于20cm,双面焊不小于10cm,焊缝高度不小于4mm。

5.9.组合式轨道排架铺设

轨枕悬挂:双块轨枕在组装前,对其几何状态再进行一次检查,主要检查桁架钢筋是否弯曲、扭曲变形,在确保轨枕的几何状态正确后,顺序摆放到设有等距隔板的组装平台上,每排架10根。门吊吊起空排架移动至组装平台上方,准确对位后落下,用螺栓通过轨排上挂篮将轨枕同排架连接成7.5m长轨排,将轨枕与挂篮扣紧即形成供铺设的轨排。

5.10横向伸缩缝沥青板安装

道床板每隔6.25m设置一处横向伸缩缝沥青板隔开,伸缩缝布在两相邻轨枕间正中,前后距离偏差不得大于±40mm,且伸缩缝与线路中线垂直。伸缩缝贯穿道床板,宽2cm。伸缩缝下部用2800(长)×250(宽)×20(厚)mm沥青浸木板(根据两侧水沟间实际净空宽度,确定沥青木板的加工长度),伸缩缝上部5cm用2900(长)×64(宽)×20(厚)mm楔型木板,其楔型木板在混凝土初凝以后及时拆除,缝内用沥青胶砂堵塞。伸缩缝木板安设必须牢固,确保不变形、不跑模,以保证道床板混凝土浇注质量。

5.11轨道排架精调及锁定

5.11.1安装螺杆调节器

每个轨排端的第一根轨枕后需要配一对螺杆调节器,一般的直线段内,在轨排两侧钢轨上每隔2~3根轨枕对称安装一对螺杆调节器,超高段每根轨枕中间两侧对称设置一对螺杆调节器,托盘扣紧轨底,使轨底面与螺杆调节器承接面处无间隙。为了使调节螺杆在混凝土内顺利取出,对其光杆部分设置套管。

测量轨道数据。利用精密水准仪和塔尺配合支腿首先对轨面标高进行复测调整,以内轨为准利用轨道尺调整轨面水平。

反馈信息。利用全站仪配合轨向调整丝杠对轨排结构中线进行复测调整,同时配合拉10m弦线的方法进行个别点位的调整,消除三角坑,在调整过的点位及其相临处用轨道尺将右轨调平,直至排架精度达到设计要求。采用双头调节扳手,调整轨道中线。

调整轨道高程。用普通六角螺帽扳手,旋转竖向螺杆,调整轨道水平、超高。

轨道精调施工工艺流程图

5.11.3精调轨排高程、中线使轨排达到以下状态,并牢固锁定

高程:与设计高程对照,高程允许误差±2mm。

水平:两股相对水平差不得大于2mm,并在延长6.25m距离内,不得有大于2mm三角坑。用水准仪、轨道尺、弦线量测。

轨向:以一股钢轨为准(曲线以外股为准),距线路中线允许偏差为±2mm,线间距允许偏差为0,+5mm,直线用10mm弦量,最大矢度不得大于2mm,曲线用20m弦量,缓和曲线正矢与计算正矢差、圆曲线正矢连续差、圆曲线正矢最大最小值差,分别不大于2mm、3mm、5mm。用经纬仪、弦线量测。

高低:轨面目视平顺,用10m弦量,最大矢度不得大于2mm。用10m弦线,钢板尺量测。

5.12轨排二次验收及过程监控

在浇注道床板混凝土之前,必须对已调好的轨道排架进行二次复合检验,检查项目同精调项目;同时还必须检验以下项目,轨枕是否方正、一致;钢筋网有无变形、支垫是否良好;伸缩缝安装是否合格稳固,两侧水沟乳化沥青涂层是否达标等项目,并通过质检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检查签定认可,才可进行混凝土浇注施工。

道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监控测量:在道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全过各监控测量,密切注意排架轨面系的变化,发现有超标情况及时予以校正。

5.13道床混凝土施工

5.13.1原材料要求

水泥:采用低碱水泥(Na0e<0.6%)和低水化热水泥,避免使用早强水泥,C3A含量<8%,水泥细度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

水:拌合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大于1000mg/l。

外加剂:为控制混凝土衬凝时间,减少碱~骨料反映引起的膨胀和补偿混凝土收缩,应掺入适量外加剂。

5.13.2道床板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施工前,要进行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试验,通过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耐久性指标的对比试验确定原材料及配合比,注意控制混凝土早期强度,在不掺缓凝剂时,12小时抗压强度不大于8KN/mm2或24小时不大于12KN/mm2,配合比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13.3混凝土拌合

混凝土拌合利用洞外混凝土拌合站集中拌合。严格遵守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5.13.4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由搅拌运输车从洞外运输至作业面,考虑到混凝土远距离输送,运输过程中要加强行车调度工作,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保证道床的施工质量。

5.13.5混凝土输送泵整备及管道联结

输送泵置于组装平台的后部,安放位置便于输送车卸料。设备在使用前进行完好检查,在使用中维修工及电工随时候命,确保混凝土质量。

输送管道顺中心排水沟安放,浇注时用弯管引入混凝土,混凝土拌和料要充实均匀,不污染排架和轨枕,随浇注数量逐根拆除管节。输送管始终要避免接触排架和轨枕。以防移位超标。

当浇注结束后,及时检修保养输送泵和清洗管道,无异常时,即可转移到下一作业点。

5.13.6道床板混凝土浇注温度要求

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5~30℃;入模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不高于65℃;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大气温差、新浇混凝土与已硬化混凝土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养护水低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差均不应大于15℃,混凝土降温阶段的降温速率不大于2℃/日。

5.13.7道床板混凝土捣固与平整

插入式振捣器用于道床板下部及轨枕四周的捣固。作业时,使用四台间隔2m,分前后两步捣固。前两台主要捣固区在下部钢筋网和轨枕底部,后两台主要捣固区在轨枕四周和底部加强。捣固时应避免捣固棒接触排架和轨枕,防止移位超标。

平板振捣器用于道床板表面充分振捣,人工配合遇混凝土多余或不足时及时处理。

注意:在浇注全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排架轨面系及钢筋骨架变化,发现超标立即校正。

道床板混凝土浇注结束后,在混凝土衬凝前人工对道床板混凝土顶面进行抹面整平,直线段按2%的横向人字形排水坡整平抹面;曲线段按外轨超高计算的单向横坡排水面整平抹面。抹面必须一次成型。

5.13.8混凝土养生

道床板混凝土浇注后必须专人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14d,洞内采取洒水保持湿润养护,洞口段及洞外采取全面覆盖洒水保湿养护。道床板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时,可拆除轨道排架。

注意:不能在混凝土内部温度最高时拆模,拆模后不得立即浇凉水,如果温度低于5℃时,必须采取保温措施。

松调节器螺杆。在混凝土初凝(浇筑混凝土约1小时)后,将调节螺杆拧松1/4圈,约1mm。

松快速联接螺栓。在混凝土终凝前(浇筑混凝土约2~4小时),拧松全部快速联接螺栓。

5.14组合排架拆除及倒用

终凝后,拆除全部调节器螺杆。约24小时后,将调节器钢轨托盘与工具轨分离,逐一清洗、涂油保养后,集中储存。

轨道排架按以下顺序拆除:拆除螺杆调节器→轨排间联结夹板→快速联接螺栓→轨向调整丝杠,然后松动轨排与支腿联结螺栓和支腿螺柱,最后用门吊吊起排架重新悬挂轨枕循环使用。

轨道排架拆除后及时灌注调节螺杆孔和修补残损。

5.15伸缩缝填塞沥青胶砂

GB/T 37567-2019标准下载六. 工期安排及保证工期的措施

铁路建设施工合同要求本标段整体道床2010年2月1日开工,2010年5月30日完工,总工期4个月。

6.2.1本标段工程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组织施工

1、第一阶段为施工准备阶段,安排施工时间为0.5个月,2010年2月1日至2010年2月15日。主要完成材料及设备的进场,完成技术交底和线路控制桩交接及复测、施工图审核,及其它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4、第四阶段为过渡段施工阶段,安排施工时间为11天,2010年5月26日至2010年5月31日。主要完成本标段DK514+029.92~DK514+049.92段和DK523+402~DK523+422段整体道床。

1、按照2009年6月14日通过的《包西铁路通道(陕西段)工程铺架施工协调会会议纪要》控制节点工期DLT 390-2016 县域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按照2010年5月31日整体道床施工完成安排。

2、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排架立调整、混凝土浇筑

(1)正常情况下,每个工作面(左右两线同时进行)完成无砟轨道75米混凝土浇筑、150米轨排架立调整、150米组合轨排组装共150米的施工段需要2.0天时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