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地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x

创新基地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x
积分:20
特惠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1 M
资源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会员资源

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创新基地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docx

余家头校区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

编制:

DB34/T 3433.2-2019 计量检测数据信息 第2部分:采集规范审核:

审批: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经理部

2.1.1工程信息表 3

2.1.2工程简介 4

2.1.3分部分项工程简介 4

2.2.1地形地貌 5

2.2.2水文条件 5

2.2.3气象条件 5

2.2.4地质条件 6

2.2.5周边环境条件 6

2.5技术保证条件 7

2.5.1组织管理 7

2.5.2技术措施 7

2.6施工准备情况 7

3.1施工进度计划 7

3.2机械设备计划 8

4.1主要技术参数 8

4.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 9

4.3.1垫层混凝土浇筑 9

4.3.2基础混凝土浇筑 10

4.3.3柱混凝土浇筑 12

4.3.4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13

4.3.5梁、板混凝土浇筑 13

4.3.6楼梯混凝土浇筑 14

4.3.7混凝土振捣、收面 14

4.3.8混凝土养护 15

5.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5

5.1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15

5.2质量保证措施 15

5.3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6

5.3.5缝隙及夹渣 17

5.3.6墙柱底部缺陷(烂根) 18

6.危险因素分析 18

6.1危险因素或风险分析 18

6.2 重大(主要)危险源 19

7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9

7.1组织保障措施 19

7.2技术保障措施 19

7.2.1防止高处坠落安全技术措施 19

7.2.2防止机械伤害安全技术措施 20

7.2.3防止触电安全技术措施 21

7.2.3防止坍塌安全技术措施 22

8.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23

8.1施工管理人员 23

8.2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3

8.3特种作业人员 23

8.4其他作业人员 24

9.1检查验收标准 24

9.2检查验收程序 25

9.3检查验收内容 25

9.3.1进场混凝土检验 25

9.3.2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25

9.3.3混凝土试件留置检验 26

9.4项目部检查验收人员 26

10.应急处理措施 27

10.1应急组织保障 27

10.1.1应急处置原则 27

10.1.2安全应急小组组织机构 27

10.1.3应急小组组织机构职责 28

10.2应急处置程序 29

10.2.1事故报告 29

10.2.2事故报告流程 30

10.2.3响应分级 30

10.2.4响应程序与处置 31

10.3应急处置措施 31

10.3.1物体打击事故处置措施 32

10.3.2机械伤害事故处置措施 33

10.3.3触电事故处置措施 33

10.4应急资源配备 34

10.5应急救援路线 36

11.文明施工及节能减排环保措施 37

11.1文明施工措施 37

11.2节能减排环保措施 37

技术质量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手册(2021.3第二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施工图纸;

业主、监理工程师发出的相关文件、资料和指令。

用于指导、规范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工程施工,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管理提供依据,特编制此施工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交通协同创新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7.4万平方米,用地面积30948.67平方米,地上建筑计容面积约1271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6900平方米。

1#、2#、4#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等级二级;3#、5#、6#楼为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三级;7#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抗震等级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三级;专用中心配电用房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四级;地下车库为框架结构,框架抗震等级四级。

本工程地面粗糙度类别B类,建筑场地类别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65g。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地下室负二层、负一层部分为人防工程,人防设计类别甲类,抗力级别核6。

2.1.3分部分项工程简介

本工程结构体系和抗震等级见下表:

(1)1#、2#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0层楼面及以下C50;第10层楼面至第21层楼面(含)C40;第21层楼面及以上C30。

(2)4#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层楼面(含)及以下C50,第1层楼面至第4层楼面(含)C45;第4层楼面至第9层楼面(含)C40;第9层楼面至第11层楼面(含)C35;第11层楼面及以上C30。

(3)5#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层楼面(含)及以下C50,第1层楼面至第3层楼面(含)C45;第3层楼面至第5层楼面(含)C40;第5层楼面至第7层楼面(含)C35;第7层楼面至屋面C30。

(4)7#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3层楼面(含)及以下C50,第3层楼面至第5层楼面(含)C45;第5层楼面至第7层楼面(含)C40;第7层楼面至第9层楼面(含)C35;第9层楼面至屋面C30。

梁板第1、2、3层C35;第4层及以上C30。

(5)3#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层楼面(含)及以下C40,第1层楼面至第2层楼面(含)C35;第2层及以上C30。

(6)6#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层楼面(含)及以下C35,第1层楼面以上C30。

(7)8#楼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如下:

墙、柱第1层楼面(含)及以下C35,第1层楼面以上C30。

构造柱和女儿墙等二次结构混凝土强度为C25,本工程电梯井基础承台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最大厚度2.5m(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混凝土构件环境类别室内正常环境为一类,室内潮湿环境为2a类别。

余家头校区交通协同创新基地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内。地块总占地面积约30948.67m2,场区地面整平标高约22.35~22.70m。待基坑支护施工完成,基础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100mm基础垫层浇筑完成,具备钢筋工程施工工作面。

根据本次勘察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在勘探孔揭露的深度范围内拟建工程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孔隙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①杂填土中,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水位及水量随季节变化,未形成统一稳定的水位,勘探期间测得初见水位埋深为1.0~1.6m,对应的标高为20.33~20.94m。上层滞水对桩基施工及基础施工具有一定的影响,施工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充分考虑。

孔隙承压水:赋存于③粉土夹粉砂、④1粉砂、④2粉细砂、④3细砂、⑤中砂夹卵砾石层中,主要接受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与长江(距离约1.5km)水具有水力联系,具承压性,丰水期长江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长江水,水量较为丰富。本次勘察期间测得承压水埋深约8.1~9.4m,平均水位标高约13.3m。据武汉市水文资料,水位年变幅在4~6m左右。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砾岩/泥质粉砂岩裂隙中,基岩裂隙水水量不丰富,本次勘察期间未测得基岩裂隙水水位。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下伏基岩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地层渗透,对基础施工影响较为轻微。

依据抽水试验成果:孔隙承压水渗透系数为16.7m/d,影响半径为253.3m。考虑到拟建建筑物距离长江较近及与长江水力联系密切等不利因素,降水设计时渗透系数建议取值17.0m/d,影响半径选用260m。

拟建场地位于长江Ⅰ级阶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场地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采空区、危岩、滑坡、岩溶及泥石流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也无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拟建场地地基稳定性一般。场地未发现断裂构造,该拟建场区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本场地范围内覆盖层由杂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黏土、粉土夹粉砂、粉砂、粉细砂、细砂、粉土夹粉细砂及中砂夹卵砾石组成。本工程特殊性岩土为填土(①杂填土)、软土(②2淤泥质黏土)及风化岩。

2.2.5周边环境条件

场地东侧地下室边线距校内道路约7.8m,距既有学生宿舍约14.8m;南侧地下室边线距友谊大道约7.3m;西侧地下室边线距铁机路约7.2m;北侧地下室边线距校内道路约7.9m,距既有4F教职工宿舍约15.8m。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场地及周边地下管线图,地下管线分布较少。

(1)从拟建场地附近接好一级配电箱。

(2)场内的树木进行移栽,两侧树木已进行截肢。

(3)电焊工、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证件合格,持证上岗。

(4)所有入场材料有相关质量证明文件。

(5)施工材料、机具、劳动力就位。

(6)施工图纸签字盖章,图纸有效。

(7)组织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技术交底。

(8)现场施工质量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进行。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负责人的技术保证体系。开工前组织全部进场人员学习混凝土施工方案,熟悉图纸及现场状况,进行三级技术交底,要求掌握施工的技术要点。组织技术人员学习规范要求,精心施工。完工后,进行严格自检,不合格坚决返工。

(1)根据混凝土浇筑的施工特点、浇筑的规模、技术标准、工艺、工期要求组织专业的施工班组;

(2)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制定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施工工艺、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3)根据施工作业需要及工种组合,人工与机械的比例控制应适当、配置应合理;

(4)劳动力均衡配置,生产定额客观求实,尽快掀施工高潮;

(5)强化管理,抓住施工黄金期,科学组织、动态控制、合理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现场场区道路通畅,材料堆场搭设完成,现场冲洗设备需就位。混凝土班组、施工人员已入场,混凝土供应到位,相关机械设备已确定并进场,劳保用具齐全,完成三级技术交底等技术准备工作。

(2)商品混凝土运输车辆台数的选定

1)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计算

Q1=Qmax*α1*η=95*0.85*0.6=48.45m3/h

式中,Q1—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

Qmax—混凝土泵的输出量(95m3/h);

α1—配管条件系数,取0.85;

η—作业效率,取0.6。

2)混凝土泵所需配备的罐车数量计算

N1= Q1/60/ V1*(60 L1/ S0+ T1)=48.45/60/12*(60*15/25+25)≈5台

式中,N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

Q1—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选用泵为95m3/h;

V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容量(m3);搅拌车拟选用12m3容量;

S0—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平均行车速度(km/h),学校内外道路、城市道路行车速度不大于25km/h;

L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拟用商混站距工地往返15km;

T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min),多台搅拌车运输、冲洗、停歇时间按25min计算。

考虑高峰期堵车因素,混凝土搅拌车数量为8台,错峰、及时供料,保证现场混凝土施工连续性。

垫层混凝土浇筑→基础混凝土浇筑→柱混凝土浇筑→剪力墙混凝土浇筑→梁、板混凝土浇筑→楼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收面→混凝土养护。

4.3施工方法及操作要求

4.3.1垫层混凝土浇筑

垫层材料为 100mm 厚 C15 混凝土,基槽验收合格后,钉控制桩,用泵车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捣采用平板式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振捣密实后,以钢筋棍上标高及水平标高为准检查平整度,高的铲掉,凹的补平,用水平刮杠刮平,表面用木抹子搓平,最后用铁抹子压光。养护为自然养护方式,保证温度湿度等养护条件满足需求。

水平控制线:测量人员根据垫层的标高,放出50线,按照间距6m钉桩,桩与桩之间拉小白线,作为混凝土成型的控制标高。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标高的控制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标高控制采用冲筋的方法进行控制,冲筋防范采用Φ48钢管作为冲筋的辅助工具。混凝土浇筑施工时,从一端开始往前推移进行,混凝土分段并后退浇筑,平板振动器跟进振捣,混凝土标高控制人员将混凝土刮平,随在采用木抹子初步抹平,并采用钢卷尺和标高控制线控制混凝土的标高。

(3)混凝土振捣采用平板震动器

混凝土垫层浇筑完毕后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机械压光、拉毛。

4.3.2基础混凝土浇筑

(1)筏板混凝土标号为C35,抗渗等级为P8,浇筑方法遵循“一次浇筑、一个坡度、薄层浇捣、循环渐进、一次到一个高度”的浇捣原则。

(2)浇筑时要注意自然坡的振捣的密度,上层与下层插入间隔要均匀,振动器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移动,不得漏振。移动间隔一般为300—400㎜,振动上层时,应插入下层50㎜,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3)浇筑基础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应尽量缩短时间,并保证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前,上层混凝土浇捣完毕。浇捣混凝土时应有钢筋工、木工经常观察模板、钢筋位置是否移位、变形;发现问题应立即修整,确保正确无误。

(4)混凝土表面处理:基础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因此在浇捣混凝土后2—3小时,在初凝前用长刮尺刮平,用小型平板振动机振捣密实,再后用砂板搓平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在4小时左右,再盖上一层薄膜;在终凝后应蓄水保湿14天。

(5)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1)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厚、体积大、钢筋密、工程条件复杂和施工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从技术上、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混凝土质量。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承台处施工,最大厚度2.5m,分五层浇筑,每层控制在50cm厚,并做好测温监测。除了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等要求外,主要应解决好控制温度变形的发生和开展;必须采取表面保温潮湿养护,塑料薄膜加黑心棉全封闭,不需浇水养护,内外温差控制在25℃。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结构内部的水化热则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和温度应力,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内外约束作用下,混凝土的降温和收缩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大体积混凝土筏板浇注时,需采用掺加活性掺合料技术,尽可能降低施工中混凝土水化热,避免温度应力产生裂缝的可能,掺加活性掺合料不但能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胶凝材料中Ca3的含量,还能在混凝土中进行二次水化反应,使混凝土更密实,抗渗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了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高效缓凝减水剂可减缓水泥水化速度,从而使水化热分散释放,避免过于集中,达到控制温升的目的。

a、测温孔留置:采用简易测温法,即在混凝土中预埋钢管,用便携式温度计测温。测温孔设置(每组间隔为10米),每组设浅、中、深、三孔、间隔布置,浅孔深20mm,深孔500mm,孔用Φ25钢管,底用钢板堵焊,上部高出承台板150cm,孔上口用木塞堵严;

b、混凝土浇筑24h后即开始进行测温,每间隔2h至3h测温一次,测温时玻璃温度计轻轻放入孔底,停留5分钟后,迅速将温度计抽出,并用手指捏住应读的位置,立即读出温度值,绘出温度变化曲线图,作为技术部门与监理部门进行实例分析的依据。

c、混凝土养护时间≥3天,养护期间每昼夜测温不少于四次,并分别在8:00、14:00、20:00、2:00;

d、测温过程中,应明确两个温度差均不得超过25℃,一个是混凝土中心区与其表面的温度差,一个是混凝土表面与其养护环境的温度差,同时还应保证浇筑后3~7天,温度徒降不超过10℃,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温养护;

e、停止测温后及时在测温管中灌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用钢钎振捣密实。

1)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要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浇筑。

(a)沉降后浇带应在主楼结构完工后,方可浇筑后浇带混凝土,沉降后浇带应贯穿地下室底板、顶板、墙体地上全部结构构件。

(b)收缩后浇带应在同层楼板混凝土浇筑完工后两个月,方可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2)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比同层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值混凝土膨胀率在 0.025%~0.040%范围内。

3)后浇带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之前,相应部位的楼板应进行支护。

5)混凝土要振捣密实,防止漏振,避免过振,采用分层施工,每层厚度不大于 50cm,混凝土初凝时间,结构特点,钢筋疏密综合考虑决定。

7)振捣时不要碰到模板,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洞口预埋件和插件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正完好。

4.3.3柱混凝土浇筑

(1)柱浇筑前在底部先铺垫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减石子砂浆,并使底部砂浆厚度为50mm。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振捣棒不允许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振捣棒插入点要均匀,防止多振或漏振。

(2)柱高在2m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超过2m时,应采取措施(用串桶)或在模板侧面开洞口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洞模板封闭严实,并用箍箍牢。

(3)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无粱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在与梁板整体浇筑时,应在柱浇筑完毕后停歇l~1.5h,使其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

(4)浇筑完后,应及时将伸出的搭接钢筋整理到位。

4.3.4剪力墙混凝土浇筑

(1)剪力墙采用斜向浇筑法进行浇筑,一次性浇筑到板底。在浇捣过程中,采用5m长振动棒振捣,振距为300—400mm均匀振捣;平板混凝土待剪力墙一个流水工作面后,连续浇筑。

(2)先从墙体一端开始循环浇筑,每次浇筑高度不大于1200mm,前后两次浇筑时间为前次混凝土停止流动,但在终凝前进行下次浇筑、顶部拉线抹平、无松散混凝土、并且将粘附在钢筋及模板上的水泥浆及时清理干净。

(3)振捣棒移动间距应小于50cm,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为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及洞口部位,为防止出现漏振。须在洞口两侧同时振捣,下料高度也要大体一致。大洞口的洞底模板应开口,并在此处浇筑振捣。

(4)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混凝土入模时应安排人员看守,振捣应与剪力墙入模混凝土同步进行,以免漏振,但应错开位置及振动机距离,避免应振捣器过于集中,过多造成墙体模板炸模。由于暗柱、梁交接处钢筋比较稠密,在墙、板混凝土浇捣后1小时,在板面混凝土二次收头前,在墙上口有暗柱、梁部位复振一次,但不得超过梁底;减少在梁底钢筋较为密集处出现空洞及沉降裂缝。梁、柱及墙体节点处钢筋稠密部位采用振动棒重点振捣,应配合Ф30振捣棒振捣,防止出现漏振。

4.3.5梁、板混凝土浇筑

(1)梁的混凝土浇筑,应采用从跨中向两端对称进行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400mm。

(2)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3)梁混凝土浇筑时,应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板混凝土浇筑采用平板式振捣器进行斜拖振捣混凝土,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

(4)浇筑过程中,应拉线控制标高,使其满足设计要求。振捣完成部位应用铝合金刮杠刮一遍,待表面较干后用木抹子搓毛一遍,搓毛时应顺同一方向进行(作业过程中必须拉线控制标高)。

(5)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浇筑此处混凝土时宜用小料径石于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棒振捣。 (6)浇筑板混凝土的虚铺厚度应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捣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并用铁插尺检查混凝土厚度。振捣完毕后用木抹于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子找平,浇筑板混凝土时不允许用振捣棒铺摊混凝土。

(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用水准仪进行找平、压光,以保证楼板的平整度。楼板混凝土坍落度要求控制在160~200mm。

4.3.6楼梯混凝土浇筑

楼梯段砼自下而上浇筑,先振实休息平台板砼达到踏步位置时再与踏步砼一起浇筑,不断连续向上推进,并随时用木抹子将踏步上表面抹平。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处,楼梯的混凝土宜连续浇筑。见下图:

4.3.7混凝土振捣、收面

(1)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捧,使用振捣捧振捣时快插慢拔。

(2)混凝土下料分层进行,振捣上层时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交叉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后无隔离层。

(3)振捣棒插入时垂直于表面,严禁斜插,防止振捣棒穿到钢筋网片的另一侧,拔不出振捣棒。

(4)严禁有过振和漏振现象,振捣时间以观察混凝土表面无气泡,混凝土不再下沉表面泛浆为准。

混凝土的养护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筏板采用塑料薄膜储水养护;地下柱、梁采用浇水养护;地面以上的剪力墙、梁、板采用薄膜加浇水养护,柱采用裹覆塑料薄膜养护,养护时间为7天。应合理控制混凝土初凝时间,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允许超过初凝时间。抗渗及掺加缓凝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5.1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5)模板接缝明显、混凝土错台。

(1)混凝土必须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留置试块,并进行标准养护和试验,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的混凝土强度统计评定结果,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抗渗试验必须符合要求。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得踩踏钢筋,移动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位移,应及时校正。特别要重视竖向结构的保护层和板负弯矩部分的位置。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应做到“快插慢拔”,每相邻两个插点的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即30~40 cm。振动棒与模板间距不应小于30 cm,并应注意不要碰撞钢筋和预埋件。为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能结合成整体,在进行上层振捣时,应插入下层不小于50~100 mm,并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振捣完毕。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水平、不再出现下沉、不出气泡、表面出现灰浆时为准。一般每点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 s即可。严禁欠振或过振,以免造成混凝土振捣不实或离析。

(4)混凝土浇筑应分层振捣,每次浇筑高度不应超过振动棒长度的1.25倍,即不得超过500 mm;在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中50 m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下料点应分散布置,一道墙至少设置两个下料点,门窗洞口两侧应同时均匀浇筑,以避免门窗口模板走动。

(5)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6)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5~10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减石子砂浆,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除上面振捣外,下面要有人随时敲打模板。

(7)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

(8)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无粱楼板应留在柱帽下面。在与梁板整体浇筑时,应在柱浇筑完毕后停歇l~1.5h,使其初步沉实,再继续浇筑。

(9)混凝土的振捣应密实,表面及接茬处应平整光滑,不得出现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5.3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原因:配合比不合理,碎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碎石多;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未按操作规程浇注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碎石集中,造成混凝土离析;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允分振捣又下料;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稳定性不足,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

措施: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如果是孔洞,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方可处理。

原因: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

措施: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或用聚合物水泥砂浆等其他材料修补;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原因:混凝土含气量过大,而且引气剂质量欠佳;.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过于黏稠,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由于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

措施:选择使用优质的引气剂;在规定范围降低砼粘稠度,适当调整砼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组分;控制新拌砼的和易性,如砼离析泌水,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必须适时进行复振;如果水泥中含有引气组分,在拌制砼时应在其中加入消泡剂。

原因:施工缝处有杂质没被清除或清除不干净;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太大,没有溜槽或串筒从而造成离析;缝隙未经处理或没有清除表面的松动石子和薄膜;底层交接处没有灌砂浆,接缝处没有很好的进行振捣

5.3.5模板接缝明显、混凝土错台

原因:局部根部楼板面不平整,导致柱模接地缝隙过大,密封不严,产生漏浆;模板根部浇筑混凝土前封堵清扫口,浇筑混凝土时封堵清扫口的木方子留置在根部混凝土内;柱内底部清理不到位,导致夹渣烂根;振捣棒未插到柱底部,导致柱子底部可能漏浆。

措施:模板组合拼装时,严禁模板缝与方木缝两缝合一,两缝要错开,方木加固要与模板拼缝垂直设置;加固用钢管箍严禁挠曲、变形,并且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确保混凝土表面平整。

6.1危险因素或风险分析

6.2 重大(主要)危险源

经分析,施工过程中重大(主要)危险源为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触电、坍塌。

副组长:曹社红、高博、林德恒、刘建忠、刘振、贾朝杰

组 员:张维宏、刘振兴、李启凡、南瑞琴、杨怡鹏、陈前亮

项目部设立安全环保部为专职安全管理部门,刘建忠为安全总监,张维宏为项目部安保部部长,主要负责监督施工中安全生产,实施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职能;各作业队设安全生产小分组,由作业队队长任小分组组长,小分组下设专职安全员,协助项目部安全环保部做好各项安全工作。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主要包括:高处坠落、机械伤害、触电、坍塌。针对重大危险源特制定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7.2.1防止高处坠落安全技术措施

(1)离地面2米以上浇捣过梁、雨蓬、小平台等,不准站在搭头上操作,如无可靠的安全设备时,必须戴好安全带,并扣好保险勾。

(2)在混凝土施工作业面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如护栏等,工作台、踏板、脚手架的承重量,不得超过设计要求,并在现场挂牌标明。混凝土浇筑前,全面检查排架、支撑、拉筋、模板及平台、漏斗、溜筒等是否安全可靠。

(3)平台上所留的下料孔,不用时必须封盖。平台除出口外,四周均设置栏杆和挡脚板。高处作业的下方及起吊范围内不准人员通行和逗留并应设置围栏或遮栏,悬挂警告牌。

(4) 施工作业场地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传递物件禁止抛弃。

(5)小构件施工,混凝土用量较小,采用人工使用铁桶向上传递混凝土,人员应站在安全牢固且传递方便的位置上;铁桶交接时,精神要集中,双方配合好,传要准,接要稳。

(6)使用吊罐(斗)浇筑混凝土时,应设专人指挥。要经常检查吊罐(斗)、钢丝绳和卡具,发现隐患应及时处理。

(7)浇筑无楼板的框架梁、柱混凝土时,应架设临时脚手架,禁止站在梁或柱的模板或临时支撑上操作。

(8)浇筑墙体边沿的梁、柱混凝土时,外部应有脚手架或安全网。如脚手架平桥离开建筑物超过20cm时,须将空隙部位牢固遮盖或装设安全网。

(9)浇筑圈梁、雨蓬、阳台,应设防护措施;浇筑料仓时,下出料口应先行封闭,并搭设临时脚手架,以防人员下坠。

(10)高处浇筑混凝土时必须搭设外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吊装布料机等材料、设备的时候,配备专职指挥工,并持证上岗;

(11)禁止在混凝土养护窖(池)边沿上站立或行走,同时应将窖盖板和地沟孔洞盖牢和盖严,严防失足坠落。

(12)遇上六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与高处作业。暴风雨雪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7.2.2防止机械伤害安全技术措施

振动器使用时,插入深度不准超过 60cm,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震捣时要穿戴胶靴胶手套。

混凝土搅拌机使用前要检查试运转情况,确信安全可靠再操作。混凝土搅拌机开动时、不准将工具人身伸向卷筒,也不准再向卷筒内投料。停产、换班或定期维护时,切记切断电源,锁住闸刀箱挂牢吊勾。

泵机运转时,严禁把手伸入料斗或用手抓握分配阀,若要在料斗或分配阀上工作时,应先关闭电机和消除蓄能器压力,并应认真执行工作前、压送中、停机后的各项注意事项。

对各种机械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

泵车、搅拌车等机械在运转中不得进行维修、保养、紧固、调整等作业。

机械周围的废料必须随时清理,保持脚下清,防止被废料拌倒,发生事故。

机械发生故障时,应断电、停机,报告机修组检修,不得擅自检修,禁止未停机时检修。

(8)输送泵输送混凝土,管道接头、安全阀必须完好,管道的架子必须牢固且能承受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平推力;输送前必须试送,检修必须卸压。

(9)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制定合理的作业程序和机械车辆作业地点,现场设专人指挥、调度,并设立明显标志,防止相互干扰碰撞,机械作业要留有安全距离,确保协调、安全施工。

(10)遇大雨、大雾或六级及其以上大风时,应立即停止浇筑作业,防止机械设备线路触电等风险隐患。

7.2.3防止触电安全技术措施

(1)严格执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现场电工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并持有效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

(3)使用振动机前应检查电源电压,输电必须安装漏电开关,保护电源线路是否良好,电源线不得有接头,机械运转是否正常,振动机移动时,不能硬拉电线,更不能在钢筋和其它锐利物上拖拉,防止割破拉断电线而造成触电伤亡事故。

(4)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放置,距离基坑不得小于 2m,(泵车)悬臂动作范围内,禁止有任何障碍物和输电线路。

(5)使用电动振捣器,须有触电保护器或接地装置。电动振捣器绝缘良好,搬移振捣器或中断作业时,必须切断电源。

(6)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必须在设备负荷线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

(7)根据不同的环境,正确选用相应额定值的安全电压作为供电电压。

(8)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9)在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或容易产生误判断、误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现场,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提醒人们识别、警惕危险因素。

(10)采用适当的保护接地措施,将电气装置中平时不带电,但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上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外露导电部分(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结构)与大地连接,减轻触电的危险。

7.2.4防止坍塌安全技术措施

现浇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及支撑体系进行检查,确保模板螺栓紧固,支撑体系稳定后,方可浇筑砼。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对模板及支撑体系进行巡查,及时对松动螺栓、扣件等进行紧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如出现模板漏浆、鼓胀等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施工负责人停止砼浇筑,排除隐患后方可继续浇筑。

在浇捣混凝土时,必须安排专人配备对讲机,对承载架的受荷情况进行随时监控,防止受荷不均发生坍塌事故。

混凝土输送管道不得放在模板、钢筋上,以避免振动产生变形,应用支架、台垫或吊具等支承并固定牢固;

在浇筑作业时,严禁操作人员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允许在梁或楼梯踏步模板上蹬踩,保护模板的牢固和严密。

拆模时,对各部位模板要轻拿轻放,不要使用锤子或其它工具剧烈敲打模板面。用塔吊吊装模板靠近墙、柱时,要缓慢移动位置,避免模板撞击混凝土墙、柱。

拆除混凝土浇筑临时搭设的脚手架或其他防护设施时,周围应设围栏标志,并设专人看管,严禁非作业人员入内,应按顺序由上而下拆除,不准上下同时操作造价工程师实用手册.pdf,严禁大片推倒。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