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是确保工程项目安全、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控制、成本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施工行为,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首先,安全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例如,要求佩戴安全帽、设置警示标志、定期检查设备等,以预防事故发生。
其次,质量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从材料进场检验到工序验收,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同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
此外,进度管理和成本控制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工程按期完成;同时,加强成本核算,减少浪费内墙乳胶漆涂饰工程施工方案,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最后,环境保护在现代施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施工现场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音污染、扬尘污染及废水排放,保护周边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标准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2.1 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及建筑设备等,除应检查产品合格证书、出厂检验报告外,还应对其规格、型号、数量及外观质量进行检查。不合格的建材产品应立即退货。涉及安全、节能、环保等功能的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复验(试),复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3.2.2 入库材料应由有关责任人和仓库保管员负责入库验收。验收内容为材料的类别、规格、型号、数量以及采购材料的合格证明等。
3.2.3 运至现场或在现场生产加工的材料经过检验后应妥善保管,避免材料变质或误用。
3.2.4 如由建设单位采购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符合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进入施工现场后,同样应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复验(试),复验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方可使用。
3.2.5 对需要复试的材料按照有关规定抽样送法定检测单位进行试验,样品试件应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技术规定。
3.2.6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的性能应符合有关施工质量检测的规定。
3.2.7 见证取样与送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办理质监手续时,应提供负责本工程现场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的单位和人员名单,并同时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和检测单位。
2 见证取样检测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在其核准的资质范围内进行检测。
3 工程质量检测取样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单位应按规定配备取样员,并按工程进度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提出取样方案,监理(建设)单位负责审核批准。
4 施工单位的取样人员应按照见证取样与送检的规定,在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下,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件)和材料取样、封样,共同送至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5 取样人员应在试样上或其包装上做出标识、封志,标识和封志应标明工程名称、取样部位、取样日期、样品名称和样品数量,并由见证人员和取样人员签字。见证人员应确保见证取样送检过程的规范性,并对送检样品的真实性负责。
6 下列试块(件)和材料应按规定数量见证取样:
1)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
2)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
3)用于承重结构的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
4)用于承重墙的砖和混凝土小型砌块;
5)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砌筑砂浆的水泥;
6)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中的掺加剂;
7)用于地下、屋面、厕浴间的防水材料;
8)用于承重的钢结构试件;
9)用于路基、路面的主要材料及试件;
10)基岩力学性能试件;
11)节能材料性能试件;
12)国家和本市规定必须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其它试块(件)和材料。
7 下列建筑给排水工程、采暖工程、建筑电气工程所用的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应按规定数量见证取样:
1)用于水暖安装工程的管道、阀门;
2)用于电气安装工程的电线、电缆、开关、插座、配电箱(盘)。
8 建筑工程装饰材料的见证取样范围、取样数量应按相关规范、规定执行.。
9 见证记录归入施工技术档案。
10 建材产品检验合格,经监理(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使用;检验不合格,施工单位应在监理(建设)单位见证下进行封存,按规定进行处理。
3.2.8 配合比与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砂浆搅拌前必须取得由检测(试验)单位出具的配合比通知书,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原材料的含水率换算成施工配合比,当所用材料和环境发生变化,应委托检测(试验)单位重新设计配合比。
2 施工单位应在搅拌机具旁设置计量设备,并使用计量设备对拟搅拌的材料按照设计配合比的要求进行计量。计量设备应具有法定计量管理部门签发的有效合格证明。
3.2.9 试块留置与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现场试块、试件、材料的取样、制作、养护、送检必须按规定执行,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遵守真实、有效的原则,不弄虚作假,试验结果要及时报告项目技术负责人。
2 施工单位应按规定留置标准养护试件和同条件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的留置组数应满足施工期间确定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和检验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的需要。同条件养护试件应放置在相应结构位置处,并设置专用保护器具。
3 标准养护试件的养护温度、湿度应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
3.3 建筑结构工程
3.3.1 基槽(坑)、桩基开挖至设计标高,监理单位应及时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基槽(坑)验收,勘察、设计单位应委派本单位该项目负责人参加。地基验槽记录必须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五方签字盖章。
3.3.2 基础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监理单位组织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
3.3.3 应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工程严禁进行现场搅拌,必须按规定使用预拌混凝土。现场拌制砌筑砂浆,原材料应采用重量计量,搅拌时间应符合规范规定。
3.3.4 预拌混凝土进场,监理(建设)、施工单位应会同生产单位进行坍落度等项目的验收,并按规定留置试件。
3.3.5 混凝土浇筑前,施工单位应在对模板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报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并取得浇灌许可证后方可浇筑,并形成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3.6 混凝土施工缝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不得随意留置。
3.3.7 现浇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拆除模板及支撑。承重构件的底模和支撑拆除前必须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3.3.8 钢结构、幕墙等专业工程按规定必须检测的项目应按照合同由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试验)单位进行检测。施工结束后,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及专业承包单位应共同验收,并按规定填写验收记录。
3.3.9 主体工程施工结束,建设单位应按规定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机构对结构进行实体检测。未经结构实体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组织主体分部验收。
3.3.10 施工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配齐检测工具,并建立台帐。施工班组应做到按内控指标对施工的内容全部进行实测实量,严格检查验收。
3.3.11 施工单位应对检测结果及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质量统计分析,持续改进工程质量。
3.4 装饰装修工程
3.4.1 装饰装修材料应使用环保节能材料,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火、防腐、防虫等处理。
3.4.2 装饰装修时,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扩大承重墙上原有的门窗尺寸、拆除连接阳台的砖和混凝土墙体、改变房屋原有节能设施。如确需变动,除需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方案外,还应经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批准。
3.4.3 装饰装修施工必须坚持样板领路。样板间(套、墙)经监理(建设)、施工单位共同检查通过,明确跟样要求和验收标准后方可展开施工。
3.4.4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完毕,可在大雨后或不少于2小时的持续淋水后进行检查。屋面天沟应进行24小时蓄水试验,并做好记录。卫生间防水工程应在防水层和面层(保护层)施工完毕后分别进行不少于24小时的蓄水试验。
3.4.5 装饰装修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单位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按工程合同的约定和相应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
db3201t 1107.3-2022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 第3部分:工程养护3.5 建筑设备安装工程
3.5.1 安装单位应配置本工程所安装设备的检验、调试仪器,检验与调试仪器的精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并按规定定期校验。
3.5.2 运至现场的设备、主要材料和配件的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定或设计要求,进场时必须经专业质检员验收,并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
3.5.3 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进行复测。
3.5.4 各种隐蔽工程必须经质检员验收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能隐蔽。工程隐蔽验收记录签字手续应齐全。
3.5.5 安装施工过程中,安装施工单位应与土建施工单位、装饰施工单位密切配合;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相关各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验收,经监理(建设)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3.5.6 水暖、燃气、消防、通风空调、强弱电、电梯等工程施工完毕,应按规定进行功能性试验,相关资料应填写及时、数据准确、签字手续齐全。
3.5.7 电气产品及其它产品凡列入3C认证目录的,施工现场必须使用认证产品;产品未列入认证目录的万科沁园12#楼二层、地下室顶板梁高大支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程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6.1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计划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对工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质量检查与验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并向监理单位报验,未经监理单位检查验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