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道路工程安全生产综合应急预案-1.docx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截取文档部分内容,仅供参考
公路:道路工程安全生产综合应急预案-1.docx20.14防起重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48
20.14.1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 48
DB64T 1828-2022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养护预算定额.pdf20.14.2应急救援措施 49
20.14.3起重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50
20.15防管线破坏事故应急预案 51
20.15.1分级响应 51
20.15.2应急处理 53
20.15.3应急结束 54
20.16防人身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55
20.16.1人身伤亡事故一般类别 55
20.16.2预防措施 55
20.16.3应急响应及措施 56
20.17防设备倾覆事故应急预案 58
20.17.1倾覆事故预防措施 58
20.17.2倾覆事故发生的应急处理方案 58
20.18防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59
20.18.1压力容器故障及常见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59
20.18.2应急响应 61
20.19防周边建(构)筑物及房屋开裂事故应急预案 61
20.19.1周边建(构)筑物及有轨电车桥墩及桥面等开裂情况分析 61
20.19.2开裂原因分析 62
20.19.3裂缝的处理方法 62
20.20.2预案的启动和解除权限 63
20.20.4 “应急”资金准备 64
20.20.5应急救援 64
20.21开挖过程中遇到文物古迹应急处理 65
21.1项目部应急通讯录 67
21.2出现重大安全问题时人员疏散流程 67
21.3应急联络医院及急救路线图 68
21.4应急抢险物资 69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快速、及时、妥善地处理中铁城建集团苏州高新区何山路西延工程三标段项目管辖内的生产经营项目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加强突发事故处置的综合能力,并做好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组织工作,在工程项目发生事故状态下,提高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和协调水平,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抢救伤员,减少事故损失,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制定本预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7)《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8)《重特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9)《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1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14)《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4、适用范围、事故确定及危险源分析
适用于中铁城建集团苏州高新区何山路西延工程三标段项目管辖内施工的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或报废,机械设备毁坏和安全设施失灵等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4.2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事故确定
生产安全事故的定义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管辖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中,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自然因素引起,突然发生的导致严重人员伤亡的事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
本预案所指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3项目概况及危险源分析
本工程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的何山路西延三标隧道工程。该项目位于苏州高新区。
何山路西延工程三标,明挖暗埋主线隧道970m(NK2+207/SK2+213~K3+180)。
2 条匝道隧道720m,其中A匝道360m,B匝道360m。车道孔结构内净宽:13.05m,内轮廓净高6.16m,中墙厚80cm/100cm。匝道暗埋段车道孔结构内净宽:8.95m,内轮廓净高6.37m。隧道内设废水泵房1座,AB 匝道雨水泵房1座,1座设备用房(变电所及消防泵房),均为地下附建式。
隧道横断面为双向六车道,整体式路线采用一箱两孔形式,分离式路线采用一箱一孔形式。
龙池西路道路总长度为154.07m。为双向6车道,道路幅总宽24m,道路两侧
绿化、人非道不在本工程范围内。
贺九岭路总长度为494.21m。为双向2车道,路幅总宽21m。
龙池路路线总长度为196.45m。为双向2车道,路幅总宽11.4m。
雨水管采用DN225、DN400UPVC加筋管,d600、d800、d1000 采用承插式钢筋砼管,污水DN400管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
涧溪路新建箱涵一座,为1孔净5m,宽24m。
本标段内容包括道路、隧道、桥梁、排水、交通导改等。
根据从事工程的项目特点,所承接的项目主要有机械设备、电气焊、高空作业等工程施工。可发生和重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安全事故类别包括:
2、大型机械设备倒塌;
3、整体模板支撑体系坍塌;
8、中毒、环境污染及传染病;
21、其它生产安全事故。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并切实加强应急救援的安全防护。
坚持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现场应急处置和指挥以当地政府为主,企业各部门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
坚持依靠科学,依法规范的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并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5、组织体系及相关机构职责
组 长:姚耸、侯传彦
副组长:赵金波、陈亮、王立东、徐丽娜
组 员:唐文阁、王臣卿、尚明军、刘波、孟庆宇、白亮亮、刘玉冰、李娜、赵改云以及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
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特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解决事故救援及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应急救援预案有效的开展工作,根据救援工作实际检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重大决策。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以及善后处理的组织指挥工作。组长是处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负责组织、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承担建设工程特大事故应急救援及事故调查处理期间的日常联络工作,了解事故发生后现场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及事态的发展情况;负责事故新闻报道的指导、把关工作,编发事故调查情况简报,负责车辆的调配和通讯联络工作等。
5.2.3专业处置组的职责
新闻报道组:由副组长负责,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的新闻报道工作。
现场救援组:由安全环保部负责,组织协调人员和消防、抢险、救护等专业抢险队伍,进行抢险救援。
医疗救护组:由办公室和财务部负责,协助有关医疗单位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
后勤保障组:由计划合同部和物资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运输保障和物资保障工作。负责提供现场救援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所需物资;组织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的撤离和受灾群众、工人的安置,并提供生活必需品。
专业技术组:由工程部负责,迅速地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赶赴事故现场,及时提出消除隐患的救援技术方案,实事求是、公正准确的查清事故原因、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协助有关专业部门为抢险救援等工作提供技术数据。
5.2.4工程现场应急救援小组职责:
负责事故现场应急的指挥工作,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有效利用各种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事故现场的应急行动。
负责指挥调动工地现场的一切所需的应急救援排险物资和人员参与抢救救援,确保救援工作在统一指挥下有序地进行。
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分析事故原因和性质,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地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预防措施,切实防止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
负责安排专人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使各级人员都受到安全教育,在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和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上报有关上级部门,争取尽快批准恢复工地的正常生产。
5.3应急救援组织架构图
5.4应急准备与响应流程图
6.1危险源监控监测方式、方法
主体工程施工在基坑内部进行,基坑施工不可避免扰动地层,引起的地层变形会影响毗邻构筑和既有的管线设施的安全。因此,隧道施工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时预测地形变形的发展,反馈施工,控制地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施工监测在施工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监测的目的包括:
保证施工安全。对于不同的隧道施工方法而言,都不同程度地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及时、准确的现场监测结果判断隧道结构的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并及时反馈施工,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减小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变形,保证施工安全。
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根据地表变形的发展趋势,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控制各项监测指标。根据规范要求,检查施工中的各项环境控制指标是否超过允许范围,并在发生环境事故时,提供仲裁依据。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指导施工。主体结构设计中采用的设计原理与现场实测的结构受力、变形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施工中及时的监测信息反馈,对于设计方案的完善和修正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工程经验,提高设计、施工技术水平。主体工程施工中结构、支撑体系及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资料对于设计、施工总结经验有很大帮助。
施工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信息化施工、技术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监测要做到以下5条原则。
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
第一,系统要采用可靠的仪器。
第二,监测点、基准点设置应合理,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
多层次监测原则: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两点:
第一,在监测方法上,以外表动态监测与结构内部应力监测相结合,并辅以巡检的方法,以便相互验证。
第二,分别在地表及临近构筑物与地下管线上方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相结合,监测点布设既有重点,又有均匀分布。
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监测测点布置应合理,控制关键部位。在具有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段稳定的标准是不同的。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
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监测,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经济合理原则: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实用的方法、合理的精度要求,以降低监测费用。
6.1.3监测注意事项
基坑监测应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软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各监测项目在竖井开挖前应测其稳定的初始值,取三期平均值为其初始值。
监测频率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监控量测频率进行。
量测数据必须完整、可靠,对施工工况应有详细描述,使之真正能达到施工监控的目的,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所有测点均应反映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
7、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按照下列程序报告:
事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发生事故单位的概况;
②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④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⑤事故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⑥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的有关部门事宜。
200MW风电特许权项目风电场围堰内风机基础施工施工施工组织设计⑦事故的报告单位、签发人和时间。
(5)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单位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的扩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写出书面记录,采用拍照或录像手段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8、应急准备中遵循的原则
(1)设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建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加强业务学习和训练,增强自防自救能力;对应急场所工作人员应进行岗位教育和防火、灭火知识的培训。
(2)工程开工前制定本项目的保卫、消防方案,内容包括:防止发生事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可能发生事故现场应配备的器材;发生事故时的应急对策及信息传递。
(3)根据作业场所、储存、运输物品的数量、品种的不同,配备足够数量、种类的应急器材。应急器材要定时检查,做好标识、防止失效,检查要有检查记录。
某地基强夯施工方案9、应急响应中遵循的原则
(1)紧急事故发生后,发现人或单位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