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098-2016 间隔捧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DLT1098-2016 间隔捧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没有资源,无法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LT1098-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32947
VIP资源

DLT1098-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LT1098-2016 间隔捧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抽样方法和验收应按GB/T2317.4执行,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例行试验为非破坏性试验,应在每一件产品上进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外观、尺寸等是否符合规定 的要求,试验不应损坏金具。

GB/T 27770-2011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6.3.2例行试验项目

棒需进行例行试验,试验项目见表1,不符合要

奉生产工艺、形状、锌层及表面处理等方面应与

7.2尺寸、材料和质量检验

a)尺寸检查应保证间隔棒尺寸在图样规定范围内。 b)材质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 c)间隔棒整套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镀锌试验应按DL/T768.7的规定执行

7.4.1 试件数量

型式试验和抽样试验试件数量均为3套。

7.4.2线夹强度试验

在线夹内安装一根与导线等径的金属圆棒,以不超过500N/s的加载速率在紧固件(如螺栓或 销钉)的中心线上施加压力(见图2)至设计值或需方要求值,记录线夹强度。线夹强度应满足设 计要求。

7.4.3线夹顺线握力试验

a)将线夹安装在受张导线上,对于螺栓压盖式线夹,应按规定的扭矩紧固螺栓。导线张力一般取 25%RTS(RTS指导线额定拉断力),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以不超过100N/s的加载速率顺 导线方向对线夹施加作用力(见图3)至2.5kN,恒定1min。继续增大力值直至最大值或线夹 滑移,记录握力值。 b 滑移的判别。当线夹与导线之间的位移量超过以下值为滑移:与导线圆周直接接触的金属线夹 2mm,有橡胶垫的线夹5mm,预绞丝线夹15mm。当握力值大于要求值时,试验通过。

图2间隔棒线夹强度试验示意图

.4.4线夹扭握力矩试验

图3间隔棒线夹顺线握力试验示意图

5%RTS,或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以不超过4N·m/s的速率对线夹施加扭矩(见图4)至规 定值(见表2),恒定1min,也可以采用实现等效力矩施加的其他试验方法。继续增大扭矩直 最大值滑移,记录扭握力矩值。

表2间隔棒线夹扭握力矩规定值

b)滑移的判别。对铰链式线夹和螺栓压盖式线夹,当线夹与导线之间的转动位移量达到导线外层 1根单线股径时为滑移;对预绞式线夹,当扭握力矩无法继续增大时为滑移。当扭握力矩大于 规定值时,试验通过。

7.4.5线夹水平方向拉、压力试验

图4间隔棒线夹扭握力试验示意图

a)对一对相邻的线夹沿水平方向施加拉(压)力(见图5)至规定值(见表3),恒定1min。 b)继续加载至1.2倍规定值或需方要求值,记录试验结果。当拉(压)力强度大于规定值或需方 要求值时,试验通过。

图5间隔棒线夹水平方向拉、压力试验示意图

DL/T 1098 2016

表3线夹拉、压力规定值

7.4.6线夹垂直方向拉、压力试验

对一对线夹沿垂直方向施加拉(压)力(见图6)至规定值(见表3),恒定1min。 继续加载至1.2倍规定值或需方要求值,记录试验结果。该试验适用于覆冰地区使用的间隔棒 当拉(压)力强度大于规定值或需方要求值时,试验通过。

7.4.7间隔棒向心力试验

图6间隔棒线夹垂直方向拉、压力试验示意图

a)试验目的是检验导线短路时间隔棒承受压缩作用力的能力。 b) 试验布置见图7。在水平方向施加拉力,逐渐增大拉力,使作用于间隔棒的向心力达到规定值 恒定1min。继续加载至1.2倍规定值或需方要求值,记录向心力破坏强度。间隔棒应无变形、 无损伤。 C 当向心力达到规定值时,试验通过。 d 间隔棒向心力规定值计算公式如下

Pmax 由短路电流引起的向心力,N; n 子导线根数; Icc 短路电流,kA; H 子导线张力,N; S 子导线分裂圆直径,mm; 子导线直径,mm

图7间隔棒向心力试验示意图

7.5.1垂直振动疲劳试验(模拟微风振动)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耐受垂直振动的能力。 b)试验布置见图8a)。将间隔棒按要求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由供需双方 协商确定。试验挡距不小于30m。 c). 振动条件见图8b)。 垂直振动频率f:25Hz~50Hz。 线夹振幅:A=±1mm。 振动次数:N=3X×107。 同时测量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土120u。 1 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橡胶元件无明显磨损(或弹簧元件磨损在允许范围 内),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5.2扭转振动疲劳试验(模拟舞动)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在舞动时对扭转运动的耐受能力。 b)试验布置见图8a)。将间隔棒按要求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由供需双方 协商确定。试验挡距不小于30m。 c)振动条件见图8b)。 扭转振动频率f:2Hz~5Hz。 扭转角度:6±10°~15°。 振动次数:N=1X10%。 同时测量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土120ue。 d 试验后核查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橡胶元件无明显磨损(或弹簧元件磨损在允许 范围内),间隔棒线夹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5.3水平方向振动疲劳试验(模拟次挡距振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在次挡距振荡时对水平方向振动的耐受能力。 b)试验布置见图8a)。将间隔棒按要求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由供需双方 协商确定。试验挡距不小于30m C 振动条件见图8b)。 振动频率f:2Hz5Hz,或由需方指定。 拉压力见表4。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在次挡距振荡时 试验布置见图8a)。将间隔棒按要求固定 协商确定。试验挡距不小于30m。 振动条件见图8b)。 振动频率f:2Hz~5Hz,或由需方指定。 拉压力见表4。

表4间隔棒水平方向振动疲劳试验线夹拉压力

DL/T10982016

振动次数:N=7×10°。 同时测量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土120u8。 试验后,检查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橡胶垫无明显磨损(或弹簧元件磨损在允许 范围内),间隔棒线夹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振动次数:N=7×10°。 同时测量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土120us。 d) 试验后,检查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橡胶垫无明显磨损(或弹簧元件磨损在 范围内),间隔棒线夹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5.4顺线振动疲劳试验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在顺线方向对相邻线夹往复错动的耐受能力。 b) 试验布置见图8a)。也可采用实现相邻线夹往复错动效果的其他试验装置。 振动条件见图8b)。 振动频率f:2Hz5Hz 振幅A:两平行相邻子导线间的相对顺线位移量为土25mm。 振动次数:N=7×10%。 同时测量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士120u。 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橡胶元件无明显磨损(或弹簧元件磨损在允许范围 内),间隔棒线夹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6.1顺线向柔性试验

)间隔棒振动疲劳试验挡距示意图

b)振动方向示意图 图8间隔棒振动疲劳试验示意图

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耐受子导线顺线向相对运动的能力 试验布置见图9a)。将间隔棒按要求水平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等直径

DL/T1098—2016 圆棒上。 c 固定其他线夹,使另外一个线夹沿导线轴线方向前后运动各12.5mm。 d)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6.2垂直向柔性试验

a),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耐受子导线垂直向相对运动的能力。 b) 试验布置见图9b)。将间隔棒按要求水平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等直径 圆棒上。 C 固定其他线夹,使另外一个线夹沿垂直导线轴线方向上下运动各25mm。 d)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6.3圆锥向柔性试验

a 试验目的是检验间隔棒耐受子导线圆锥向相对运动的能力。 b 试验布置见图9c)。将间隔棒按要求水平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等直径 圆棒上。 C. 固定其他线夹,使另外一个线夹轴线沿顶角为10°的圆锥面运动一周。 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6.4水平向柔性试验

试验自的位验目赠降时 b)试验布置见图9d)。将间隔棒按要求水平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25%RTS),或等直径圆棒上 c)固定其他线夹,使另外一个线夹沿垂直于导线轴线方向左右水平运动各12.5mm。 d)试验后间隔棒各部件无松动、线夹无滑移、间隔棒线夹处的导线未损伤,试验通过

7.7间隔棒一分裂导线系统振动性能试验

7.7.1微风振动性能评估

图9间隔棒柔性试验示意图

将间隔棒和分裂导线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间隔棒一分裂导线系统的导线微风振动强度,可采用子

DL/T 10982016

计算机程序对系统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处理。 经需方同意,也可用已有的间隔棒一分裂导线系统试验报告进行评估,或进行实验室验证试

7.7.2用现场测振方法对间隔棒一分裂导线系统微风振动性能的检验

a)现场测振应至少在两种不同长度的挡距上进行。试验应测量风向、风速、悬垂线夹、间隔 防振锤等处导线动弯应变。现场测振周期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当在0.5m/s~10m/s范围 垂直风速发生概率不足时,应延长测振时间。 b)接收判据见表5。

表5现场测振法接收判据

7.7.3间隔棒对数衰减率试验(模拟次挡距振荡

试验目的是验证间隔棒对分裂导线水平振动的阻尼性能。 试验布置。试验挡距:悬垂一耐张挡的长度140m~150m,导线张力为25%RTS,或供需双方 协商确定。将两个间隔棒安装在分裂导线上(见图10)。在悬垂线夹至第一个间隔棒之间的导 线上安装加速度传感器。

图10间隔棒次挡距振荡对数衰减率试验挡距示意图

c)试验方法。在悬垂线夹至第一个间隔棒之间的挡距中心,以4~6倍导线直径的振幅进行水平 加振,振动频率约1Hz。当振幅达到稳定后停止激振,间隔棒一导线系统的振动开始自由衰减。 记录自由衰减的连续波形,直到振幅减至导线直径的50%为止。试验次数不少于5次。 d)对数衰减率的计算。对数衰减率按下式计算,并取试验结果的平均值

式中: Ao初始振幅; A—一第i个周期后的振幅; i一一振动周期数; ,一一第i次的对数衰减率。 e)验收判据。对数衰减率的平均值不应小于0.04。

7.8间隔棒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7.8.1对于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GB/T 38146.3-2021 中国汽车行驶工况 第3部分:发动机.pdf,应进行间隔棒电晕试验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7.8.2试验方法应按GB/T2317.2执行。

DL/T 1098 2016

7.9合成橡胶元件材料性能试验

7.9.1本项试验目的是检查间隔棒合成橡胶元件的物理机械性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9.2合成橡胶元件材料性能相关试验检验项目、技术指标和依据标准见表6。

表6合成橡胶元件材料性能试验项目

7.10弹簧元件性能试验

a) 材质和尺寸试验应符合图纸要求。 b) 弹簧热镀锌层应符合DL/T768.7的要求。 c) 弹簧的载荷试验应符合GB/T1239.2的要求。 d) 将弹簧在弹簧设定用压机上进行压缩试验,压力为4.3kN,检查有无损伤。解除压力后弹簧应 恢复到原高度,无损伤。

间隔棒的标志与包装应按GB/T2314的规定执

QC/T 1114-2019 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总成技术条件和台架试验方法棒的型号命名方法应按DL/T683的规定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