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47.14K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2202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是指导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和运营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旨在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该规范涵盖了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包括路线选择、路基路面设计、桥梁隧道建设、交通设施布置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路线设计方面,规范明确了公路等级划分及相应技术指标,如行车道宽度、平纵线形、视距要求等,以满足不同交通量和速度的需求。路基路面设计部分则详细规定了地基处理、排水系统设置、材料选择与结构组合等内容,确保公路具备足够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针对桥梁隧道工程,规范提出了荷载标准、结构形式、抗震防灾等具体要求,保障特殊构造物的安全稳定。同时,为适应现代交通发展,规范还融入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相关条款,推动信息化管理。

此外,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始终,强调减少施工对生态的影响t/cnfpia 3013-2021 超薄竹刨花板,提倡绿色建材应用,并对噪声污染控制、水土保持提出明确措施。总之,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是实现高质量公路建设的基础依据。

表3.0.14圆曲线最小半径

3.0.15直线与小于表3.0.14所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应设置回旋线。回旋线参娄 及其长度应根据线形设计以及对安全、视觉、景观等的要求,选用较大的数值。 四级公路的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相衔接处,可不设置回旋线,用超高、 加宽缓和段径相连接。 3.0.16最大纵坡应符合表3.0.16规定。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 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 5.5% 7 纵坡长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表3.0.18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路基路面应根据公路功能、公路等级、交通量,结合沿线地形、地质及路用材料等自然条 件进行设计,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和抗 滑的要求。 2 1 路基设计应重视排水设施与防护设施的设计,取土、弃土应进行专门设计,防止水土流失 堵塞河道和诱发路基病害。 3 路基断面形式应与沿线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因深挖、高填对其造成不良影 响。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采用浅挖、低填、缓边坡的路基断面形式。 4 2 通过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的路段,必须查明其规模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采取综合治理 措施,增强公路防灾、抗灾能力。 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不宜分期修建,但位于软土、高填方等工后沉降较大的局部路段, 可按“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

表4.0.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4.0.3 路基高度设计,应使路肩边缘高出路基两侧地面积水高度,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 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标高,应高出表4.0.2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 波浪侵袭高和0.5m的安全高度。 4.0.4 路基压实度和原地面处理要求: ? 2 路堤基底应清理和压实。基底强度、稳定性不足时,应进行处理,以保证路基稳定,减少 工后沉降。

2 路基压实度应符合表4.0.4规定

表4.0.4 路基压实度

注:①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湿地区的路基压实度,表列数值可适兰

4.0.5 路基防护应根据公路功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等情况,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保证路 基稳定。 1 2 路基防护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 2 2 深挖、高填路基边坡路段,必须查明工程地质情况,针对其工程特性进行路基防护设计 对存在稳定性隐患的边坡,应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加固、防护措施。 + 2 沿河路段必须查明河流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采取防止冲刷路基的防护措施。 自二h多适的贴机 必质物山丰拍边

表4.0.7 路面面层类型及适用范围

4.0.8 2 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同时路面垫层材料宜采用水稳 好的粗粒料或各种稳定类粒料。 4.0.9 2 路基路面排水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应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沿线排灌系统相协调,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 2 根据公路等级,结合沿线气象、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设置必要的地表排水、 政 面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设施,并与沿线排水系统相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体系。 3 2 特殊地质环境地段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必须与该特殊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 设计。

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环境等 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 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量的河段 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 3 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便于施工、 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 4 2 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 55 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协调 6 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系统。 7 1 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

5.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

注:①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②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 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③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④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 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JUPJNJ=MPJ ②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 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③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④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 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表5.0.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 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条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规定

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5.0.7 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 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 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桥上纵坡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渡口码头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渡口位置应选在河床稳定、水力水文状态适宜、无淤积或少淤积的河段 直线码头的引道纵坡宜采用9%~10%;锯齿式码头宜采用4%~6%。 三级公路的码头引道宽度不应小于8.5m:四级公路不应小于7.0m

6.0.1汽车荷载分为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ⅡI级

车荷载分为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ⅡI级两个等级

汽车荷载由车道荷载和车辆荷载组成。车道荷载由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组成。 桥梁结构的整体计算采用车道荷载;桥梁结构的局部加载、涵洞、桥台和挡土墙土压力等 的计算采用车辆荷载。车道荷载与车辆荷载的作用不得叠加。 .0.2 各级公路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应符合表6.0.2规定。

表6.0.2汽车荷载等级

二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一I级汽车荷载。 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一ⅡI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 应可采用0.7倍。

注:计算跨径为: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注:计算跨径为:设支座的为相邻两支座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不设支座的为上、下部结构相交面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图6.0.3 车道荷载

公路一 一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为qk=10.5kN/m;集中荷载标准值Pk按以下规 选取:

桥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k=180kI 桥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360k

乔涵计算跨径小于或等于5m时,P=180kN;

乔涵计算跨径等于或大于50m时,P=360kN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上述计算得到的剪力效应值应乘以1.2的系数。 公路一IⅡ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4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一I级车道荷载 的0.75倍。

桥涵计算跨径大于5m、小于50m时,Pk值采用直线内插求得。 上述计算得到的剪力效应值应乘以1.2的系数

公路一ⅡI级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ak和集中荷载标准值Pk,为公路一I级车道荷 的0.75倍。

江苏某商务写字楼临时用电施工方案车道荷载的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满布于使结构产生最不利效应的同号影响线上;集中荷载标 值只作用于相应影响线中一个影响线峰值处

公路一I级和公路一Ⅱ级汽车荷载采用相同的车辆荷载标准值。

轴重力单位:kN尺寸单位:m 图6.0.4车辆荷载布置图

轴重力单位:kN尺寸单位:m 图6.0.4车辆荷载布置图

表6.0.4车辆荷载主要技术指标

6.0.5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应按设计车道数如图6.0.5布置车辆荷载进行计算

图6.0.5车辆荷载横向布置(尺寸单位:m)

桥梁计算跨径大于150m时,应按表6.0.7规定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 桥梁为多跨连续结构时某科研图书楼施工组织设计,整个结构应按其最大计算跨径的纵向折减系数进行折减

表6.0.7纵向折减系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