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200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2002〕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560 KB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418883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200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是指导电力系统中电缆选型、敷设及安装的重要技术文件。其主要内容涵盖了电缆的类型选择、敷设方式、环境适应性、载流量计算、防火措施以及施工与验收标准等方面,旨在确保电缆的安全运行、经济合理和可靠供电。

首先,规范明确了电缆的选型原则,根据电压等级、负载特性、敷设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缆型号和规格。例如,高压电缆适用于输电线路,而低压电缆则用于配电系统。同时,考虑电缆的绝缘材料(如交联聚乙烯XLPE、聚氯乙烯PVC等)及其耐热性能对载流量的影响。

其次,规范详细规定了电缆敷设的技术要求,包括直埋、排管、隧道、桥架等多种敷设方式的选择依据。对于不同敷设环境(如潮湿、腐蚀、高温等),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延长电缆使用寿命。此外,规范还强调了电缆弯曲半径、间距、固定方式等具体参数,避免因机械损伤或过热导致故障。

再者,针对现代电力系统的防火需求,规范提出了阻燃、耐火电缆的应用场景,并制定了防火封堵的设计要求,以降低火灾风险。

*后,在施工与验收环节,规范明确了质量控制要点,包括电缆敷设前的检查、敷设过程中的监控以及投运前的试验项目,确保电缆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并安全可靠运行。

总体而言,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维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促进了电网的安全稳定发展。

1同一通道的地下电缆数量多,电缆沟不足以容纳时应采用隧道。 2同一通道的地下电缆数量较多,且位于有腐蚀性液体或经常有地面水流溢的场所,或含有35kV以上高 压电缆以及穿越公路、铁道等地段,宜采用隧道。 3受城镇地下通道条件限制或交通流量较*的道路下,与较多电缆沿同一路径有非高温的水、气和通讯电 缆管线共同配置时,可在公用性隧道中敷设电缆。 5.2.7垂直走向的电缆,宜沿墙、柱敷设;当数量较多,或含有35kV以上高压电缆时,应采用竖井。 5.2.8电缆数量较多的控制室、继电保护室等处,宜在其下部设置电缆夹层。电缆数量较少时,也可采用 有活动盖板的电缆层。 5.2.9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化学腐蚀液体溢流的场所,厂房内应采用支持式架空敷设。建筑物或厂区 不宜地下敷设时,可采用架空敷设。 5.2.10明敷且不宜采用支持式架空敷设的地方,可采用悬挂式架空敷设。

11通过河流、水库的电缆,无条件利用桥梁、堤坝敷设时,可采取水下敷设。 12厂房内架空桥架敷设方式不宜设置检修通道,城市电缆线路架空桥架敷设方式可设置检修通

5.3.1直理敷设电缆的路径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含有酸、碱强腐蚀或杂散电流电化学腐蚀严重影响的地段。 2无防护措施时,宜避开白蚁危害地带、热源影响和易遭外力损伤的区段。 5.3.2直埋敷设电缆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应敷设于壕沟里,并应沿电缆全长的上、下紧邻侧铺以厚度不少于100mm的软土或砂层。 2沿电缆全长应覆盖宽度不小于电缆两侧各50mm的保护板,保护板宜采用混凝土。 3城镇电缆直埋敷设时,宜在保护板上层铺设醒目标志带。 4位于城郊或空旷地带,沿电缆路径的直线间隔100m、转弯处或接头部位,应竖立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5当采用电缆穿波纹管敷设于壕沟时,应沿波纹管顶全长浇注厚度不小于100mm的素混凝土,宽度不应小 于管外侧50mm,电缆可不含铠装。 5.3.3直埋敷设于非冻土地区时,电缆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外皮至地下构筑物基础,不得小于0.3m。 2电缆外皮至地面深度,不得小于0.7m;当位于行车道或耕地下时,应适当加深,且不宜小于1.0m。 5.3.4直埋敷设于冻土地区时,宜埋入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可埋设在土壤排水性好的干燥冻土层或 回填土中,也可采取其他防止电缆受到损伤的措施。

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容许*小距离,应符合表5.3.5的规定。 表5.3.5电缆与电缆、管道、道路、构筑物等之间的容许*小距离(m)

注:①用隔板分隔或电缆穿官时不得小于0.25m; ②用隔板分隔或电缆穿管时不得小于0.1m; ③特殊情况时,减小值不得小于50%。 5.3.6直埋敷设的电缆与铁路、公路或街道交叉时,应穿于保护管,保护范围应超出路基、街道路面两边 以及排水沟边0.5m以上。 5.3.7直埋敷设的电缆引入构筑物,在贯穿墙孔处应设置保护管,管口应实施阻水堵塞。 5.3.8直埋敷设电缆的接头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与邻近电缆的净距,不得小于0.25m。 2并列电缆的接头位置宜相互错开,且净距不宜小于0.5m。

3斜坡地形处的接头安置,应呈水平状。 4重要回路的电缆接头,宜在其两侧约1.0m开始的局部段,按留有备用量方式敷设电缆。 5.3.9直埋敷设电缆采取特殊换土回填时,回填土的土质应对电缆外护层无腐蚀性。

5.4.1电缆保护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其选择,应满足使用条件所需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且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需采用穿管抑制对控制电缆的电气干扰时,应采用钢管。 2交流单芯电缆以单根穿管时,不得采用未分隔磁路的钢管。 5.4.2部分或全部露出在空气中的电缆保护管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火或机械性要求高的场所,宜采用钢质管。并应采取涂漆或镀锌包塑等适合环境耐久要求的防腐处理。 2满足工程条件自熄性要求时,可采用阻燃型塑料管。部分埋入混凝土中等有耐冲击的使用场所,塑料管 应具备相应承压能力,且宜采用可挠性的塑料管。 5.4.3地中埋设的保护管,应满足埋深下的抗压要求和耐环境腐蚀性的要求。管枕配置跨距,宜按管路底 部未均匀夯实时满足抗弯矩条件确定;在通过不均匀沉降的回填土地段或地震活动频发地区,管路纵向连 接应采用可挠式管接头。 同一通道的电缆数量较多时,宜采用排管。 5.4.4保护管管径与穿过电缆数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管宜只穿1根电缆。除发电厂、变电所等重要性场所外,对一台电动机所有回路或同一设备的低压电 机所有回路,可在每管合穿不多于3根电力电缆或多根控制电缆。 2管的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或多根电缆包络外径的1.5倍。排管的管孔内径,不宜小于75mm。 5.4.5单根保护管使用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每根电缆保护管的弯头不宜超过3个,直角弯不宜超过2个。 2地中理管距地面深度不宜小于0.5m;与铁路交叉处距路基不宜小于1.0m;距排水沟底不宜小于0.3m。 3并列管相互间宜留有不小于20mm的空隙。 5.4.6使用排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孔数宜按发展预留适当备用。 2导体工作温度相差*的电缆,宜分别配置于适当间距的不同排管组。 3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不宜小于0.5m。 ++ 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5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6管孔端口应采取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措施。 5.4.7较长电缆管路中的下列部位,应设置工作井:

5.4.6使用排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孔数宜按发展预留适当备用。 2导体工作温度相差*的电缆,宜分别配置于适当间距的不同排管组。 3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不宜小于0.5m。 4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夯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块上;纵向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 5管路纵向连接处的弯曲度,应符合牵引电缆时不致损伤的要求。 6管孔端口应采取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措施。 5.4.7较长电缆管路中的下列部位,应设置工作井: 1电缆牵引张力限制的间距处。电缆穿管敷设时容许**管长的计算方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H的规定。 2电缆分支、接头处。 3管路方向较*改变或电缆从排管转入直埋处。 4管路坡度较*且需防止电缆滑落的必要加强固定处,

5.5.1电缆构筑物的尺寸应按容纳的全部电缆确定,电缆的配置应无碍安全运行,满足敷设施工作业与维 护巡视活动所需空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隧道内通道净高不宜小于1900mm;在较短的隧道中与其他沟道交叉的局部段,净高可降低,但不应小于 1400mm 2封闭式工作井的净高不宜小于1900mm。 3电缆夹层室的净高不得小于2000mm,但不宜*于3000mm。民用建筑的电缆夹层净高可稍降低,但在电 缆配置上供人员活动的短距离空间不得小于1400mm。 4电缆沟、隧道或工作井内通道的净宽,不宜小于表5.5.1所列值

表5.5.1电缆沟、隧道或工作井内通道的净宽(mm)

注: *浅沟内可不设置支架,勿需有通道。

5.5.2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且在多 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情况下,可更换或增设任一根电缆及其接头 在采用电缆截面或接头外径尚非很*的情况下,符合上述要求的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的 *小值:可取表5.5.2所列数值。

表5.5.2电缆支架、梯架或托盘的层间距离的*小值(mm)

注:h为槽盒外壳高度,

5.5.3水平敷设时电缆支架的*上层、*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上层支架距构筑物顶板或梁底的净距允许*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 求,且不宜小于表5.5.2所列数再加80~150mm的和值。 2*上层支架距其他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300mm;当无法满足时应设置防护板。 3*下层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小净距,不宜小于表5.5.3所列值

表5.5.3*下层支架距地坪、沟道底部的*小净距(mm)

5.5.4电缆构筑物应满足防正外部进水、渗水的要求,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电缆沟或隧道底部低于地下水位、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并行邻近、隧道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宜加强 电缆构筑物防水处理。 2电缆沟与工业水管沟交叉时,电缆沟宜位于工业水管沟的上方。 3在不影响厂区排水情况下,厂区户外电缆沟的沟壁宜稍高出地坪。 5.5.5电缆构筑物应实现排水畅通jgt 373-2012 塑铝贴面板,且符合下列规定: 1电缆沟、隧道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得小于0.5%。 2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宜设置集水井及其泄水系统,必要时应实施机械排水。

道底部沿纵向宜设置泄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