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分水江水库组织设计分水江水库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境内,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该水库以防洪、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灌溉和旅游等多功能综合利用。其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水利工程技术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结合。
分水江水库总库容约为1.3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为70米,控制流域面积达850平方公里。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及电站厂房组成。其中,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结构,最大坝高45米,坝顶长度260米,能够有效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保障下游城镇和农田的安全。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分水江水库为桐庐县城及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来源,同时通过科学调度,支持农业灌溉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水库还配备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年均发电量约2000万千瓦时,为当地能源供应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生态旅游景点,分水江水库周边自然风光秀丽,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已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整个工程注重环境保护,实施了多项水土保持措施,确保库区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分水江水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防洪能力,还极大改善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粘土料场由2处(桥东和南堡)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防护制作安装标准图集,桥东料场位于坝址左岸下游约500m,南堡料场位于坝址右岸上游约2.0km.
1.3 对外交通条件
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上游 2.5km的五里亭,距桐庐县城约37km,距杭州约105km,对外交通便利。
铁路:杭州火车站可卸货100t以下的单件重物,能满足工程的转运要求。
水路:上海港、宁波北仑港均可作为本工程的转运站。
第二章 施工总平面布置
2.1 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本标的施工场地布置原则上按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划定的施工区域或征地范围内。在具体布置中、根据本标的工程特点和施工地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及现场实际条件,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力求合理、紧凑、厉行节约、经济实用、方便管理,确保各施工时段内的施工均能正常有序和安全高效地进行。同时,尽量少占耕地,对施工区及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详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2 风水电及通讯系统
在坝址上游左岸设置一处压风站,配备四台10m3/min电动压风机,供拦河坝、泄洪闸基础石方开挖和发电厂房基础石方开挖使用。并配备二台9m3/min柴动压风机(移动式)作为机动。
土方开挖 300m3
石方开挖 500m3
M10砂浆砌块石 200m3
砼 50m3
钢筋 2T
本标的施工用电从业主提供在场内的10KV高压输电线路设置的二台500KVA和一台320KVA变压器接引,供坝区、发电厂房、泄洪闸各施工点以及辅助企业、生活区用电。砂石料场电源在料场附近村庄接引。共架设低压动力线:5000m。
另配120KW柴油发电机组1台,作为备用电源。
2.3 场内施工道路
场内施工道路可以利用左右岸现有的公路以及上坝公路,另外还需分别修建左右岸上下游的下基坑的施工道路共约计1000m,道路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度7.0m,平均坡度为7%。
砂石料场内需修建约1000m长的运输道路,并与附近公路沟通,采用推土机集碴填筑路基,泥结石路面,路面宽为7.0m。
另外还需修建沟通辅企、生活区、弃碴场等设施的施工道路约500m。
本标工程的砼总量约为15.4万m3,需砼骨料约26.2万m3,根据设计提供的料场分布图资料分析,拟选取坝址上游印渚1#料场、印渚2#料场为砼骨料料场,砂石料筛分系统布置在印渚2#料场。印渚1#料场面积2.25km2,运距为3.6km,其储量为6.76万m3,黄砂储量为4.82万m3。印渚2#料场面积5.1km2,运距为3.5km,其储量为15.81万m3,黄砂储量为2.66万m3。另外选取南堡料场作为上二料场不足补充料场。能够满足砼浇筑需用量的要求。
(2)、筛分设备选择:
根据工期进度安排,需建砂石筛分能力为100T/h的筛分系统,计算如下:
月采运能力:Q月=(QmA+Q0)Ks
式中:Qm:高峰期的月砼浇筑强度,取8500m3/月
A:每立方米砼的骨料用量,选取2.20T
Q0:其他砂石料月需用量(T),取5000T
Ks:损耗补偿系数:选取1.27
得Q月=(8500×2.20+5000)×1.27=30100T
按每天二班开采计算,则小时开采能力为:
Qh= Q月⁄(14×25)= 30100⁄(14×25)= 86 T/h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选择一台SSZ21500×5500吊式直线振动筛,筛分机设4层筛网,分别为80×80mm筛网、40×40mm筛网、20×20mm筛网和5×5mm筛网,筛分能力大于100T/h,电机动率10kw。能够满足最大月强度的开采能力。
筛分系统拟布置在印渚2#料场。
首先采用推土机清除料场地表的植被,浮石、表土等无用层,然后根据开采方案做好开采准备工作和平面布置,包括开采区周围布置排水沟、沉淀池、水泵等。
本标工程砼用量为15.4万m3,最大月砼浇筑强度为(8500m3/月)考虑到高峰期各浇筑块台班浇筑强度不均匀性等因素,小时生产能力Qh按下式计算:
KhQm
Qh= = 25.5 m3/h
20×25
Qm:最大月砼浇筑强度 取:8500 m3/月
Qh:小时不均匀系数 取:1.5
则小时生产能力Qh:25.5m3/h
砼拌和系统选择根据以上计算,并充分考虑砼浇筑高峰期仓面大小等不均衡性,拟采用3×1.0 m3砼微机自控拌和系统,生产能力为48m3/h。
砼拌和系统布置在左岸下游原公路旁,利用开挖整平修建。
砼拌和工艺流程如下页图所示:
所有外加剂均应根据说明书和现场试验确定掺量,通过外加剂池稀释到要求浓度,由酸碱泵送到储箱(桶),再经称量装置送到砼拌和机内。
根据砼试验及现场调整配合比确定的拌和加水量,由程控系统控制流量泵进行加水。
2.6 其它临建系统布置
布置在下游滩地上,利用坝基开挖的弃碴平整停车场。
本标工程基础覆盖层等开挖出来的弃碴料,部分利用于施工场地平整和围堰堰体填筑用料,其余弃碴堆放在下游业主指定的弃碴场地。
各种辅助企业及生活设施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布置在下游业主指定的临设场地及沿江道路沿线边上。
1)、压风站:在下游左岸设置压风房,面积100m2,竹瓦结构。
2)、金工、机修车间,布置在下游左岸的公路旁位置,利用弃碴料填筑并平整场地,采用钢构架,石棉瓦(塑钢瓦)做房盖,房建面积120m2。
3)、模板制作、钢筋加工车间:布置在下游业主指定的临设场地上,利用弃碴料填筑并平整场地,采用钢构架,石棉瓦(塑钢瓦)做房盖,房建面积240m2。
4)、试验室:布置在砼拌和站附近,采用砖瓦结构,房建面积60m2。
1)、水泥:在拌和站附近,采用3只125T水泥罐贮存水泥,设在拌和平台处,另设袋装水泥库100m2。
2)、物资库、工具库和综合仓库等主要布置生活区附近,采用竹瓦、砖瓦结构,房建面积240m2,其中包括在采石场大坝现场等地,根据工程需要,零星布置一些仓库。
3)、油库:属危险品仓库,均按业主指定地点布置或由供货部门直接供货到现场。
生活设施布置在下游业主指定的临设场地,经场地平整后布置职工宿舍、办公室、卫生所、食堂等设施采用活动式组合房,总建筑面积1280m3,具体见附表、平面布置见图。
临建系统房建及占地面积表
3.1 导流标准和设计流量
本工程导流建筑物为Ⅳ级,一、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设计洪水标准为非讯期10年一遇,汛期围堰过水防护标准为梅雨期20年一遇;三期上下游横向围堰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
施工导流水力计算成果由设计提供为:
3.2 导流方式及导流方案
枢纽坝址处河床宽阔,洪水流量较大,枢纽建筑物相对较低,根据类似河床式电站施工导流设计与施工经验,本工程的导流方式采用分期导流。
根据设计要求和已建的纵向围堰职教城中桥25米小箱梁预制技术交底,导流方案分为三期导流。
1)、一期上下游围堰与纵向砼围堰进行围护左岸3孔泄洪闸,厂房段和左岸重力坝段,右岸束窄河床导流。
2)、二期上下游围堰与纵向砼围堰进行围护右岸6孔泄洪闸和右岸重力坝段,左岸溢流坝段缺口导流。
3)、三期上下游围堰围护缺口段,右岸二期的8孔导流底孔导流。
3.3 导流建筑物设计
一期围堰设计标准非汛期(10~4月)10年一遇,设计流量为2630m3/s,相应上下游围堰顶高程为▽35.5m和▽33.2m。
上下游横向围堰均采用土石结合复合土工膜防渗围堰结构,堰顶高程分别为▽35.5m和▽33.2m,上游横向围堰堰顶轴线长为100m,最大堰高9.0m;下游横向围堰堰顶轴线长为105m,最大堰高6.2m。围堰在子围堰围护下施工,上游围堰采用石碴坝体粘土反滤料及复合土工膜防渗的形式,堰顶宽度7.0m,迎水面堰坡为1:1.5,坡面采用块石护面保护。背水面堰坡1:2.0,堰顶及背水面上部采用50cm厚砼护面保护,下部采用钢筋石笼护面保护。上、下游堰脚10m范围内采用大块石保护。堰基砂卵石覆盖层厚约2.5~3.0m,防渗采用挖除非覆盖层至基岩回填粘土型式。下游围堰亦采用该形式,上下游边坡均采用1:1.8,一期上下游围堰石碴料主要取自一期主体工程岸坡基础开挖料,粘土料和砂石料分别取自粘土料场和河滩砂石料。一期上下游围堰如图所示。
二期围堰设计标准为非汛期(10~3月)10年一遇迹地恢复高边坡绿化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设计流量为2140m3/s,确定相应的上下游围堰堰顶高程分别为▽35.7m和▽32.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