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污染源在线监控培训资料污染源在线监控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对工业企业和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实时、连续监测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及时掌握污染排放动态,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关于污染源在线监控培训资料的简要介绍: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和软件平台(如数据传输、分析及展示系统)。通过这些设备和技术,可以实现对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并将数据上传至环保部门的信息平台。培训资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系统组成与原理:详细讲解在线监控系统的构成,包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与传输流程,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操作技能:针对具体设备的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如校准、维护、故障排查等,使学员能够熟练掌握日常运行管理技能。
4.数据分析与应用:教授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情况电工安全技术交底1,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如何利用数据支持环境监管工作。
5.安全管理与责任意识:强调数据真实性的重要性,培养学员的责任感,确保监测数据合法合规。
通过培训,学员能够全面了解污染源在线监控的相关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为推动企业环保达标和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贡献。
式中:C一一折算成过量空气系数为a时的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排放浓度,mg/Nm”; —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实测浓度,mg/Nm²; α'一在测点实测的过量空气系数; α一一有关排放标准中规定的过量空气系数。 过量空气系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X0 一排气中氧的体积百分数,% d.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排放率按下式计算:
中:G一 一颗粒物或气态污染物排放率,kg/h; Qms 标准状态下干排气量,m/h
5.CEMS的安装和测量位置
5.1颗粒物CEMS的安装要求和测量位置
G=C'xQ.x10
a. 位于所有控制设备下游; b. 光学原理颗粒物CEMS所在监测位置没有水滴和水雾; 便于日常维护,安装位置易于接近,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清洗光学镜头、检查和 调整光路准直、检验仪器性能和更换部件。
湖南省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培
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何煌辉
安装位置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安装位置应设 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倍直 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为边长。 5.1.2.1当监测位置在烟道或管道垂直管段上,离弯头下游的距离小于4倍直径时,安装位 置位于弯头下游大于2.5倍直径的地方。 5.1.2.2当监测位置在烟道或管道垂直管段上,离弯头上游的距离小于4倍直径时,安装位 置位于弯头上游大于2.5倍直径的地方。 5.1.2.3当监测位置在烟道或管道垂直管段两弯头之间,离弯头下游的距离小于4倍直径 离弯头上游的距离小于1倍直径,安装位置位于弯头上游大于3倍直径的地方。 5.1.2.4当监测位置在烟道或管道的水平管段上,安装位置离垂直弯头下游的距离至少4倍 直径,位于烟道或管道底部向上垂直轴的1/3与1/2距离之间的地方。 5.1.2.5当监测位置在烟道或管道的水平管段上,安装位置离垂直弯头下游的距离少4倍直 径,气流在垂直管段向上流动时,位于烟道或管道底部向上垂直轴的1/2与2/3距离之间的 地方;气流在垂直管段向下流动时,位于烟道或管道底部向上垂直轴的1/3与1/2距离之间 的地方。
位于气态污染物混合均匀的位置,该处测得的气态污染物浓度或排放率能代表固 定污染源的排放。 便于日常维护,安装位置易于接近,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清洗光学镜头、检查和 调整光路准直、检验仪器性能和更换部件。
5.2.2.1安装位置应设置在距离最近的控制装置、产生污染物和污染物浓度或排放率可能发 生变化部位下游不小于两位直径。 5.2.2.2离排气或控制装置上游不小于半倍直径。
5.2.3.1点测量CEMS的测定位置
则量点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离烟道或管道壁距离不小于1m。 位于或靠近烟道或管道矩心区域
5.2.3.2线测量CEMS的测定位置
性测量线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离烟道或管道1m以外。 b.至少测量线的70%在烟道或管道断面的50%区域内。 .在矩心区域中心
安装位置不得影响颗粒颗物和气态污染物CEMS的测量。
测量点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离烟道或管道壁距离不少于1m
湖南省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培
靠近烟道或管道矩心区域,但不影响CEMS的测量。
6.参比方法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7.CEMS检测质量保证
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何煌辉
分为安装时的质量保证、校准时的质量保证和复检时的质量保证三个方面。 上述具体内容请参考HJ/T76一2001国家环保总局《固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 要求及检测方法》
分为安装时的质量保证、校准时的质量保证和复检时的质量保证三个方面。 上述具体内容请参考HJ/T76一2001国家环保总局《固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 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湖南省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
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何煌辉
式中,Lo为入射光辐射强度;I为出射光辐射强度;a为与入射光波长、烟尘粒子半径、 烟尘浓度相关的衰减系数;L为光束透过烟气层的距离,即光程。 式(1)的另一种表达式为:
其中,D定义为光密度。可以看出D值只与入射和出射光强度有关,直接反映了光的 衰减程度。光密度法就是通过测定光束通过烟气后的光强与原光强的比值来定量光密度或烟 尘浓度。 测定仪主要由激光发射端、激光接收端组成。激光发射端、激光接收端均为法兰安装形 式,留有反吹气接口、电源及信号线缆连接插座。
1.1.2B射线衰减法
使用等速采样设备对烟气进行等速采样,烟气通过滤带过滤后烟尘积集于样品滤带上 通过β射线对空白和样品滤带的对比测量,从而得出颗粒物的精确质量。
1.1.3电荷转移监测仪法
任何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动态状况下会互相之间产生静电荷。如果颗粒物互相碰撞,电子将从 种物质传导至另一种物质。这时,此静电荷会产生微弱电流,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摩擦生电 原理。如果颗粒物只是流经过一种材料(探头),两者之间会形成一种感应电荷:当流动中带正电 荷的颗粒物接近探头的有效距离时,探针内的电子将被吸引到接近颗粒物的外层。当此颗粒物流 过探头安装位置后,探针内的电子将被推移至远离颗粒物的另一面。当颗粒物离开有效感应距离 时,探针内电子将恢复原来的分布状况。这种电子群的移动现象也能形成一股可被探测到的微弱 电流。这就是“电荷感应"原理。 电荷法监测设备就是利用探测各烟尘颗粒物与探针之间所产生的静电荷经过放大分析和处 理,转换成一种电子信号并传送进监测系统。利用“摩擦生电"原理来获取信号的烟尘排放监测设 备称为“直流耦合"技术;利用“电荷感应"原理来获取信号的烟尘排放监测设备称为“交流耦合"技 术。烟尘颗粒物排放量与“交流耦合"技术监测探头感应信号具有线性关系。
常用的颗粒物CEMS主要有:不透明度、向后散射、β射线吸收原理的CEMS。 颗粒 物CEMS的性能比较如表1。
湖南省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培
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何煌辉
表1颗粒物CEMS性能比较
1.2.1不透明度CEMS
特点:直接测量(非抽取式)实时连续采样、经几个国家认定机构认定、测量整个 烟道(园形)国外有仪器标准。 不足:测量不直接与颗粒物质量浓度成正比、要求发射源与接收器/反射器严格成一条 线、对低于30mg/m?的颗粒物浓度的灵敏度低。 影响:颗粒物的颜色、粒径的大小、颗粒物的分布、烟气中的水份以水雾或水滴状态 存在、仪器镜面聚集尘和水雾。 读取方法:建立参比方法与CEMS法的校正曲线,将CEMS显示物理量转换为质量浓 度(mg/m) 减少干扰:给出校正曲线的置信区间,选择适合的安装位置,在直接与烟气接触的镜 面周围形成气幕,要求燃料来源稳定,净化设施正常运行
1.2.2后向散射CEMS
特点:直接测量(非抽取式)实时连续采样、经几个国家认定机构认定、点测量、 易于安装。 不足:测量不直接与颗粒物质量浓度成正比(校准) 影响:颗粒物的颜色、粒径的大小、颗粒物的分布、烟气中的水份以水雾或水滴状态 存在、仪器镜面聚集尘和水雾。 读取方法:建立参比方法与CEMS法的校正曲线,将CEMS显示物理量转换为质量浓 度(mg/m) 减少干扰:给出校正曲线的置信区间,选择适合的安装位置,在直接与烟气接触的镜 面周围形成气幕,要求燃料来源稳定,净化设施正常运行。
1.2.3B射线连续CEMS
特点:高灵敏度一一可达大气标准(口g/m”级)与实际质量浓度紧密相关一一必须 为等速采样、颗粒物的特征不干扰测量、可对湿烟气进行测量。 国内产品为无动力、等速、非抽取式、实时连续测量,点测量、价格低、易安装。 不足:国外产品为抽取式仪器一—要求等速采样、点测量、非实时连续测量、要求有 核辐射源、初始价格高贝雷架安装技术交底,高的维护要求。 读取方法:建立参比方法与CEMS法的校准曲线,将CEMS测定的点测量值转换为断 面测定值。 减少干扰:给出校准线的置信区间和允许区间,定期用高压气体反吹,吹扫采样嘴正 对烟气截面上的积尘。
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培训资料
湖南省国家环境监理信息系统及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培
1.2.4电荷转移监测仪
sj/t 11557-2015标准下载烟气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何煌辉
原理:通过电荷收集/转移探测移动微粒的冲击。 主要用途:裂袋探测仪,过程混乱探测仪。 优点:低成本、直接测量、实时测量。 不足:测量对速度敏感、不直接与颗粒物质量浓度成正比(校准) 影响:烟气速度的变化、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分布、电场、烟气中含湿量的变化都有 影响。
2.1红外或紫外荧光屏法测量气体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