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基坑排水方案基坑排水方案是确保基坑施工安全、稳定和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渗入可能导致边坡失稳、土体滑移或基础结构受损等问题,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实施排水方案。以下是一个关于基坑排水方案的简介:
井点降水法是一种常用的基坑排水技术,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松软的情况。该方法通过在基坑周围布置井点管,利用真空抽吸原理将地下水降至设计标高以下,从而降低水压并增强土体稳定性。井点降水法包括轻型井点、喷射井点和深井井点等类型,可根据地质条件和基坑深度选择合适的方案。
隔水帷幕法则是在基坑周边形成一道防水屏障,阻止地下水流入基坑。常用的方法有高压旋喷桩、地下连续墙和水泥搅拌桩等。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地下水,还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或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项目。
在制定基坑排水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基坑规模、施工工期及经济成本等因素。同时,应加强监测与管理,及时调整排水措施以应对突发状况,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
3、盲沟的铺设应紧跟土方队作业,石子铺设应及时,以避免沟边土方位移。
4、盲沟应对照集水井的位置,开挖时应注意放坡2—3%,以使基坑地表及地下水顺利流入集水井。
5、集水井做好之后,应派专人抽水,直至地下室施工完毕,回填土完成,方可停抽。
6、抽水时要注意出水是否澄清,不可过分抽水,以避免造成水头差,出现流沙现象。
本土方工程施工总面积大,现场勘测在基坑设计标高处并无地下水,但施工临近当地的冰雪融化期及即将到来的雨季,所以为了保证基础开挖后下道工序的顺利开展,须做好地表水的排水措施,保证基坑内能够及时排水,阻止地表水流入基坑。
监测过程中发现因冻融造成的边坡表层土体松散5cm以上时,由工人从上到下清除坡面冻融松散土层,清除过程中拉线修理平整,为下一步坡面喷护提供平整的工作面。
根据施工进度及目前气温回升情况,护坡工作在4月15日左右开始,在5月初完成。确保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次部位的施工,同时也能解决因冻融问题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保证了整个基坑安全稳定性。
2、排水沟及基坑内排水
为防止地面水流入基槽内(雪融水、雨水),在距基槽边1.0m处设一道200mm高的砖砌挡水埂和防护栏杆,高1.2mm,挡水埂外侧设砖砌排水沟,设置时避开观测点位置。坡顶做不小于1m宽的混凝土翻边,周边的道路均做混凝土硬化路面,防止降雨或其他地表水入渗。沿基坑底边线500mm处设置一道泄水沟(宽300mm、深300mm),每50m设置一集水坑(1000mm*1000mm*1000mm),以便抽排积水。并在西站房4#线地铁两侧埋设2道600mm直径的排水管道,把坑内积水排到西侧更低的排水网中。
图1 基坑排水剖面示意图
基坑排水结合现场布置,因西部地势较低,经综合考虑现场排水沟设置坡度坡向西部(坡度在1%~2%间)。待水流聚集到一起时,优先考虑自然排水,当不能满足时,采取集水坑中水泵抽水的方式抽排至坡顶排水系统,最终满足泄水要求。
基坑外明沟,沟深300mm,明沟净宽300mm,用红砖砌筑,两侧沟壁厚为120mm,沟底、沟壁、沟壁顶抹1:2水泥砂浆20mm厚,依地势情况坡向西站房部位。基坑内排水基坑全部挖好后沿着基坑底四周砌筑排水沟,两侧用红砖砌筑120mm厚,沟壁及沟底用1:2水泥砂浆抹灰20mm厚,沟宽300mm,深度300mm,在基坑每隔50m设置的两个1000×1000×1000mm的集水坑,集水坑用红砖砌筑,坑壁厚120mm,1:2水泥砂浆井底井壁抹灰20mm厚,坑内集水用潜水泵抽入坡顶排水系统。
根据季节制定专项措施,设专人进行管理,成立基坑应急管理小组,对基坑进行监管。
1. 对场地排水系统进行疏通,防止水沟堵塞,以保证水流畅通,不积水;
2. 对于场内主要道路应碾压坚实,及时清扫,保证通行顺畅;
3. 建立预警机制,收集天气变化资料,防患于未然。
4. 机电设备的电闸箱要采取防冻防风防雨保护措施,并安装接地保护装置格尔木强戒所强戒人员体能恢复锻炼器材(第二次)竞争性谈判-(1),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 安排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出现险情立即上报,及时进行处理。
6. 对整个坡体要每天进行位移的监测,保证坡体稳定监测的连续性和警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