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组

隧道施组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rar
资源大小:114.13 KB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40732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隧道施组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隧道工程从准备到竣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施工部署与目标、资源配置计划、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进度安排、质量控制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

首先,工程概况需详细介绍隧道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设计参数和主要技术标准。其次,在施工部署中明确项目总体目标(如工期、质量、安全等),并划分施工阶段和责任分工。资源配置方面,则根据工程规模确定人员、机械设备、材料供应等具体需求。

施工方法部分是核心内容,需针对不同围岩等级选择合适的开挖方式(如全断面法、台阶法或分部开挖法)和支护措施(如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工序衔接和循环作业图表,确保施工高效有序进行。

此外,进度计划通过横道图或网络图形式展现关键节点;质量控制强调标准化施工和检测手段;安全文明施工提出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环境保护则注重减少对周边生态的影响皮杨群塔作业施工方案,实现绿色建造理念。总之,一份科学严谨的隧道施组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隧道施工测量是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项工作进

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隧道能否按规定精度贯通和施工放样的准确程度。

我公司在进场和交接桩以后,组织测量技术力量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洞口点准确设置。外业工作完成以后,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并按要求进行平差计算和进洞关系计算,然后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使用,以确保隧道的施工精度。

洞内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导线测量。由于隧道很短,洞内不考虑设置导线点,放样使用的置镜点每50m设置一个。

洞内平面控制点的选点、埋石

洞内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顶板或底板岩石坚固的地方,以使工作安全和控制点便于保存。洞内导线点兼作水准点使用,埋石方法、要求与洞外导线点相同。由于洞内施工和运输特别繁忙,光线较差,露出地面的标志易被破坏,导线点选择在中线的一侧,标石顶面应埋入地下10~20cm处,以坚固稳定、便于利用为原则,上面盖上铁板或厚木板,并注意不要压在金属标志上。埋石后,在边墙上以红油漆作为标志,标明点号、里程等,并以箭头指明埋点位置。

洞内导线测量全部由全站仪完成,其施测方法与洞外相同,但由于洞内测量条件恶劣,为了减少折光误差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在较凉爽的夜间和阴天进行,测站和目标都要严格对中,同时可以采用两次照准,两次读数的方法,减弱仪器、觇标置中和照准读数误差。

地面与地下控制测量对贯通误差的影响,采取等影响分配原则,公路隧道的贯通限差为70mm,其中误差为35mm,则洞内高程贯通中误差为mh=0.71×35=24.8mm,由于水准线路小于5Km,采用等外水准测量即满足精度要求。

洞内水准测量利用平面控制点、主要导线点设置为永久水准点,施工导线点设置为临时水准点。

洞内水准点在隧道未贯通之前,只能布设支水准线路,为增加检核条件必须进行多次观测和往返观测。

随着隧道的掘进和水准点的延长,为满足施工放样和贯通精度的要求,先设置较低精度的水准点在施工导线点上,然后设置精度较高的水准点在主要导线点上。

由于洞内通视条件差,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应超过50m。

洞内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在全站仪导线测量时一并完成,即导线水平角测量,导线边长测量和导线高差测量一并完成。为了减少测量误差积累,导线点高程的传递通过主导线进行,施工导线点高程则由其附近的主导线点对其观测求得。

⑤、洞内其它结构物的测设

洞内水平横洞、排水沟及其它结构物的测量放样,可根据这些结构物与中线的相对位置和设计高程进行测设。

隧道贯通误差的测定与调整

当隧道相向开挖到贯通面时,由于受到测角、量距、水准测量等误差的联合影响,线路在中线与高程两方面均会产生实际贯通误差。为了保证线路中线平顺、断面尺寸与衬砌准确以及行车安全,必须进行贯通误差调整。

青山隧道位于平曲线上,因此,由曲线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进行调整。由于调整只能在未二次衬砌段进行,调整长度将由未衬砌段长度确定,一般取100m。

隧道贯通点附近水准点高程,采用由进出口分别引测的高程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其它各点按水准线路的长度比例分配,调整后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

光爆、锚喷、量测是新奥法施工的核心,为验证初期支护设计的合理性,指示施作二次衬砌设计参数及提供安全信息处理等。进行监控量测十分必要。必测项目的施测、资料整理、信息传递等由专人负责。选测项目则根据工程实际需要随时安排。量测的重点以I、II、III类围岩段为主。

(1)、地表下沉观测:在隧道埋深小于30m的范围内,于开挖掌子面前方30m处,每10m布置一个检测横断面。每一横断面内按4m间距,从隧道中心开始每侧各测7点。

(2)、净空变形量测:量测断面按I类围岩每10米一个;II类围岩每15米一个;III类围岩每20米一个;IV类围岩每50米一个。必要时适当加密。其测点布置视施工方法而定,台阶法开挖于拱顶、拱腰、墙部共测五点(即拱顶下沉1点,水平收敛2对)。

(3)、量测频率:视量测断面距开挖作业面的距离S而定,即S<15m,2次/d;S<30m,1次/d;S<75m,1次/2d;S>75m,1 次/周。

(4)、量测起始时间:地表下沉观测必须在洞内开挖作业面前方30m的相应里程开始;净空变形量测应在开挖爆破后设点,于24小时之内量取初始读数。

(5)、量测终止时间:地表下沉观测,到仰拱施作完毕为止;净空变形量测到施作二次衬砌时为止。

(6)、量测方法:地表下沉及拱顶下沉,用精密水准仪取绝对或相对高程,记录每次成果以作比较;水平收敛量测,用收敛仪测取每对测点之间的相对距离,根据每次测得结果,把信息反馈给技术主办工程师进行比较。(监控点和布置图及控制测量项目及方法见图14、15、16)

4.1.2.10、隧道施工遇坍塌等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

隧道通过断层、地下水发育,渗漏等明显地段容易发生塌方,但塌方是有预兆的。在施工中应加强地质核对和量测,以提前发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具体措施,备足所需器材,一般在这类地段及遇坍塌后按下列内容进行预防和处理:

①、把每循环进尺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

②、每次爆破尽量多打眼少装药,以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③、用锚杆、管棚等超前进行支护或超前预注浆对开挖的危险段进行加固。

为防掌子面坍塌,喷射砼应紧跟开挖作业面,及早封闭岩面,必要时用喷砼封闭掌子面。增加支护结构的强度、密度。加大量测频率,以量测数据来判断洞室安全稳定状况,修正初期支护参数。缩短二次衬砌的循环长度,衬砌尽量紧跟开挖,以保证衬砌及时快速。根据实际需要,对设计规定的仰拱,可在二次衬砌边墙之前或紧跟边墙砼之后施作。缩短各工序间距,及时形成环状衬砌。在软弱地层中,因水的作用会增加或促成坍塌的可能性。因此,先钻孔引排,以降低作业段地下水位。防止洞口段坍塌,应适当提前施作洞口。

4.2、主要工序施工工艺

4.2.1、长管棚施工工艺

青山隧道长管棚已由原施工单位施工结束,故本施工组不再赘述其施工工艺。

4.2.2、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

4.2.2.1、工艺程序: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程序如下图所示:

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注:本图是指每1.5m打一排小导管,而非指每循环进尺1.5m。

4.2.2.2、施工准备

(1)、青山隧道超前小导管采用外径42mm,壁厚3.5mm热轧无缝钢管,钢管前端呈尖锥状,尾部焊上Ф6加劲箍,管壁钻6mm压浆孔,尾部1m不设压浆孔,超前小导管施工时,钢管以140 外插角打入围岩,钢管环向间距45cm,超前小导管应保持1.0m的搭接长度,详见附图。

(2)、超前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注浆参数如下:

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0.5

水玻璃浓度:35波美度,模数:2.4

注浆压力:.0.5~1.0Mpa

(3)、钻孔一般按单管达到设计注浆量作为结束注浆的标准,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力不少于20分钟,而进浆量仍达不到设计注浆量时也可结束注浆。

4.2.2.3、钻孔打小导管

(1)、测量放样,在设计孔位上作标记。

(2)、用钻孔台车或手持风钻钻孔后,将小导管沿孔打入,如地层松软可用游锤或钻孔台车或手持风钻直接将小导管打入。

注浆前先喷砼封闭掌子面以防漏浆,清理干净钢管内积杂物,然后再注浆。注浆顺序由下向上。注浆时将两种不同的浆液分放在两个容器内,使用双液注浆泵按配合比分别吸入两种浆液在混合器混合后注入浆管。

4.2.2.5、注浆异常现象的处理

(1)、注浆过程中,如发生串浆(浆液从其他孔流出)现象时,应将串浆孔及时堵塞,轮到该管注浆时再拔下堵塞物,用铁丝或细钢筋将管内杂物清除并用高压风或水冲洗(拔塞后向外流浆的注浆管不必进行此工序),然后再注浆。另在发生串浆时,如果有多台注浆机的条件下应同时注浆。

(2)、如注浆压力突然升高,则关停水玻璃泵,进行单液注浆或注清水,待泵压正常时,再进行双液注浆。

(3)、当注浆时进浆量很大,压力长时间不升高,则应调整注浆浆液浓度及配合比,缩短凝胶时间,进行小泵量低压力注浆或间歇式注浆t/ceca 20015-2022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分区及压力管理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使浆液在裂隙中有相对停留时间,以便凝胶,但停留时间不能超过混合浆的凝胶时间。

4.2.2.6、主要机具设备

小导管注浆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 表6

附注:注浆嘴钢管外径应略小于导管内径;混合器是一种联接两根进浆管与出浆管的三通

管路并与阀门配套的工地自制设备。

京珠高速某标段特大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2.2.7、质量标准及安全措施

(1)、导管应在开挖轮廓线上按设计位置及角度打入,孔位误差控制在5~10cm以内,角度误差控制在20~30以内,超过允许误差时应在距离偏大的孔间补管、注浆、角度检查用地质罗盘检查,小导管的尾端外露10cm左右,与系统锚杆或钢拱架焊接牢固。

(2)、检查钻孔打管质量时,应画出草图,对孔位编号,逐孔逐根检查并填写记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