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3501T 010-2022 智慧园区规划、建设与管理通用规范.pdf6.2.1环境监控系统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1 在园区内的各监测点安置水质污染监测仪、大气污染监测仪、噪声污染监测仪及传输终端等 智能设备; b) 部署园区环境感知设备,实现对碳排放、扬尘、PM2.5、噪声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提高对 园区污染的管理能力。
6.2.2智能交通系统
应付合以下要求: 日 1 通过在园区内的道路上布置感应线圈检测器、超声波检测器、雷达检测器、光电检测器、红 线检测器、摄像机(视频监控)、雷达收发机、车辆自动检测、全球定位系统装置等仪器中 的一种或多种设备检测和采集相关交通信息; b) 2 应在园区内停车场布置自动识别系统(如电子标签等),实现车辆信息采集、停车管理、车 辆诱导等服务; C) 2 应在园区内设置智能网联汽车路侧端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由监测、通信、控制、发布等组件 构成的设施系统。在车联网环境下某大楼电梯、中央空调安装施工组织设计,能同时满足人工驾驶、中低级别智能汽车、高级别智能 汽车的通行需求,支持V2X通信。
6.2.3智能抄表系统
DB3501/T010—2022
a 入驻企业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热量表等计量表应支持对各入驻企业的能源数据进行集中 远程抄表; D. 各计量表采用电力载波通讯技术、微功率无线通讯技术、GPRS/CDMA或LPWAN等通讯技术将数 据传至数据集中器或主站系统
6.2.4能源管理系统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1 对园区内重点能耗设备布置智能传感设备,通过智能化的仪表对用电、供暖、供冷、用水 燃气等能源使用情况的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控; b) 1 对园区内重点能耗设备布置节能控制设备,综合采用绿色、低碳、安全、智能化的能源技术, 并通过楼宇自控系统或者能源管理平台等进行统一的能耗管理和优化
6.2.5智慧管网系统
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利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园区地下管网、楼宇管网等的动态管理; b) 将园区的管网分布,制成电子分布图,配合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对管网的精确定位、实时监 控和精细化管理
6.2.6楼宇自控系统
符合GB50314的要求,系统建设宜符合以下要求: a 1 统一各机电子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及接口; b 实现对区域内各建筑物的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控管理
6.2.7信息发布系统
应符合GB50314的要求,在园区主出入口等位置配置信息发布用的显示屏,在主要建筑物内设置 摸屏,进行信息导引多媒体查询。应既可实现所有终端播放内容的统一,亦可通过单点管理实现各信息 发布点单独发布所要播放的内容。
应符合GB50314的要求。宜按不同的会议场所配置相应的会议系统设备,其中对大型会议中心应配 置同声传译系统,在专业会议机房应配置远程电视会议接入系统。会议中心宜根据会议室数量评估配置 会议室集中管理设备
应符合GB50314的要求,在园区公共区域和智能建筑中布设扬声器,并与消防报警系统实现联动运
6.2.10安防控制系统
应符合GB50348的要求,系统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日 在园区内各建筑物内、园区公共区域等安置智能视频传感器,应用次声压、泛红外、震动, 加速度等各类传感器技术; b) 应对园区交叉路口、周界四周、建筑物一层主出入口、消防通道、门厅、电梯轿厢、机房、 餐饮消费等公共区域配置视频监控系统:
DB3501/T 010—2022
C) 园区周界应设置入侵探测报警装置。无遮拦周界应采用理地式感应入侵探测系统,有围栏周 界应采用电子围栏系统,且在建筑物一至二层四周设置入侵探测报警装置,在建筑物的底层 及顶层设置电子巡更点; d) 2 应综合采用联动控制技术,形成AI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周界报警、电子巡更、电子门禁等 安防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并与其他系统(信息发布、广播、电视等系统)构成应急联动系统; e) 1 采用公安部可信数字身份、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连接园区中 的人、楼和设备,实现园区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和智慧生活结合起来; f)配备对保安巡查人员的巡查路线、方式及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电子系统; g) 2 宜根据需求将无人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型设备纳入安防控制系统的管控,工作前 需进行登记备案,敏感区域应禁飞、禁行; h) 安防控制系统宜根据需求配置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安保
6.2.11智能微电网
宜根据园区内电网规划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部署,布置新能源发配电系统的分布式电源、储能 装置、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等设施,利用可再生绿色清洁能源形成分布式供电、
6.2.12智能充电桩系统
应在园区停车场功能区域布置智能充电桩系统。应提供直流、交流充电接口,自主设置充电时间 支持自助缴费等功能。
6.2.13智能照明系统
应符合以下要求: E) 1 利用物联网、有线/无线通讯、节能控制等技术,实现对园区内路灯、交通灯、景观灯等照明 设施进行动态监控和数据采集; b) 1. 在园区主要道路上布设智慧路灯,实现智能照明、环境监控、视频监控等集约化功能; C) 1 在园区主要建筑物大厅、连廊及靠窗办公区域采用光感照明控制设备,根据日光强度自动开 关灯具; d)在园区主要办公区域,采用红外或位置移动的照明控制设备,实现人在灯亮,人走灯灭; 2 在园区地下室和设备等场所,采用微波感应智能照明控制设备,实现照明灯光亮度自动调节,
6.2.14智能机器人系统
园区宜据功能需求(保洁、配送、安防等)设置相应类型的机器人,并确定其定位精度、越障高度、 移动方式与速度、承载能力、续航时间等参数,机器人宜具有环境识别、定位和地图构建能力,具备自 主导航、运动及自主充电,具有防撞、防跌落设计,应设置急停按钮,具备对接信息平台的能力及满足 开放接口要求。 智能机器人系统与园区设备通讯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机器人查询电梯状态的命令。电梯回复命令包括电梯所处楼层、电梯上下行状态、前后门状态 以及电梯所承受的重量; b)机器人轿外呼叫电梯。包括机器人所在楼层、上下行; c)机器人轿内登记。包括机器人登记楼层,即机器人所在楼层和需达到的楼层; d) 机器人应保持电梯开门状态时发送的开门请求指令。机器人发送命令包括前后门开门指令;电 梯恢复命令包括电梯所处楼层、上下行状态以及前后门状态;
f) 机器人应保持门禁/道闸开门状态时发送的开门请求指令; g 机器人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停车场道闸开启、关闭指令
6.2.155G+AR智慧巡检系统
5G+AR智慧巡检系统集视频、人工、无人机巡检、机器人巡检等于一体,基于5G网络,更高效的整 合辖区内报警系统、联动安防监控系统,各方资源,推进信息的共享共用,强化灾害事故风险和隐患监 管,提升辖区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有效防范辖区内异常情况发生,通过协同指挥,提升 安防管理水平。
6.2.16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
系统集自动化控制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等于一体,通过搭载高清可见光相机、红列 相机等任务载荷,进行深度集成开发,系统具有高精度定位、路径自主规划、全自动飞行、异常自动分 析、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宜广泛应用于园区巡检、生态保护、环境监测、应急侦测等行业,通过对目标 地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减少损失,实现全自主巡检任务。
园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宜通过自建或采用第三方云服务商提供服务的方式实现云端基础服务部 署,云部署层包括: a)IAAS云服务:通过将计算、存储、数据库等资源的云虚拟化,为园区应用系统、园区企业提 供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减少企业基础设施投入; b)PAAS云服务:将开发环境、测试环境和应用部署环境等进行集成,企业直接在云上进行系统 开发,提高园区企业系统开发效率。
应符合以下要求: 日 采用大数据技术,建设集数据采集、存储、计算、挖掘、管理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 平台; b 围绕园区主题进行数据建模和挖掘分析,为园区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6.3.2.2物联网平台
应对园区各个物联网子系统进行信息集成与数据集成,通过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 享与管理。
6.3.2.3地理信息系统
宜符合以下要求: a) 采用地理信息支撑技术,基于园区基础地理数据库,实现园区地理信息的服务发布共享交换 等功能; D) 提供园区地图浏览、位置查询与定位、路径引导等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功能,为园区应用提供 统一地理信息服务。
6.3.2.4建筑信息管理平台
宜符合以下要求: a) 1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建筑信息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 b) 1 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亦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 行为)的状态信息
6.3.2.5城市信息模型
宜符合以下要求: a) 以建筑信息数据为基数,建立起三维园区空间模型和园区信息的有机综合体; b) 包含大场景GIS数据、小场景的BIM数据和物联网数据。
6.3.2.6定位系统
宜符合以下要求: 包含室内定位服务和室外定位服务; 2 b) 室内定位利用WiFi、蓝牙、UWB等信号; C 室外定位应优先利用北斗定位,GPS等信号; d 室内定位利用SLAM建模定位。
6.3.2.7融合通信
6.3.3.1数据使能
数据使能应针对园区的通用业务提供必要的数据湖模型、主题库、专题库,以及相关的数据处 和分析工具
6.3.3.2业务使能
应符合以下要求: ? 针对园区业务特点,封装业务服务,简化业务调用难度; b) 包含设备服务、组织服务、人员服务、空间服务、资产服务、工单服务、日志服务等常见业 务。
6.3.3.3集成使能
应合以下要求: 日 包括对感知子系统/设备的集成联接能力,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封装,具备主动发现、主动 连接系统/设备的对接能力; b) 集成工具支持配置实现或者脚本语言实现; C) 集成配置支持独立打包,独立加载,独立发布。
6.3.3.4开发使能
宜符合以下要求: a 应提供在线开发工具IDE,支持可视化编程; b) 应通过端到端开发和发布流程工具实现应用DevOps模式交付,
数字平台应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和架构,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 全。应提供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统一的安全管理机构、统一的设备监控平台,统一的网站监控和防护 平台,统一的安全服务平台和统一的运维平台。 a)物理安全:应在物理访问控制、防雷击、防火、防水、防潮、温湿度控制、电力供应等方面 进行物理安全控制; b)网络安全:应在网络结构安全、网络访问控制、网络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网络入侵 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等方面进行防护; c)主机安全:应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系统防护、恶意代码防范等方面进行主机 安全防护; d)数据安全:应在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等方面对数据安全进行安全防护。 应对数据访问建立权限管理,公共数据开放访问,企业、个人数据授权访问,敏感数据网络 隔离; e) )应用安全:应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通信的完整性、保密性、软件容错等方面 对应用安全进行防护。
6.4.1环境监控管理
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a)环境监控规划; b) 环境信息发布; c) 环境告警管理; d) 环境信息分析; e)碳排放评价。
6.4.2智能交通管理
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a) 交通信息服务; b) 交通管理; c) 公共交通; d) 车辆控制; e) 电子收费; f) 停车管理; g 室内导航。
6.4.3智能能源管理
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a 能源规划:对电力、天然气、新能源等多种形式能源的规划; b) 2 能耗采集:对园区能耗进行分类、分层、分区域等形式的精细化计量; C) 能耗分析:对楼宇自控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智能抄表系统等采集的能耗信息进行计量和分 析; d) 能源调度:对电力、天然气、新能源等多种形式能源的综合调度; e) 能源优化:对能源使用策略进行优化管理; f) 2 能源审计:进行能源消费分析; 2 能源储备:有发电、储能相关设施; 2 h) 2 能源预测:对能源数据的运行趋势进行预测性计算GB 50202-2018标准下载,并根据人工设置的影响能源消耗量的外 在因素(天气、产量、设备利用率、生产班次等)对能源消耗进行预测; i) 2 告警分析:能源在输送的某个节点上短时间内流入、流出总量不平衡报警;超过能源使用计 划报警:生产系统、计量装置、环境监测装置的遥信信号或遥测越过设定限值的故障报警。
6.4.4智慧消防管理
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电气火灾监测; b) 消防水压监测; c) 1 无线烟感补盲; d) 消防通道监测; e) 联动广播通知; f) 联动视频画面; g) 应急预案管理; h) 一键快速上报。
6.4.5智慧安防管理
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 a) 视频监控; b) 线上线下巡更; c) 周界监控; d) 人行道闸、访客管理; e) 人员轨迹跟踪; f) 人流统计。
功能宜包括但不限于: a) 分区域能耗监测; b) 楼宇能耗自控(冷热源、风机、照明); C 管网漏水监测; d) 路灯节能控制。
框剪结构高层住宅落地式脚手架施工方案(图文并茂)6.4.7工程项目监管系统
功能宜包括但不限于: a) 直观看板,管理把握项目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