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SMA 2-2020 现浇型面层运动场地质量控制规范.pdf

T/GSMA 2-2020 现浇型面层运动场地质量控制规范.pdf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81366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T/GSMA 2-2020 现浇型面层运动场地质量控制规范.pdf

表1各原料的检测指标及对应的检测方法

5.2.2原材料检测及入库控制程序

的主要原材料进厂时,生产企业宜对每批次主要原材料按照表1推荐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检 求后入库,并形成入库管理记录

5.2.3生产流程标准化管理

生产过程应按照工序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细化每个生产环节惠州市惠阳区淡澳河城区段沿河两岸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干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形成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体 系,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生产过程应确保安全。 5.2.3.1现浇型合成材料面层各产品的生产流程 5.2.3.1.1单组份聚氨酯产品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分散→脱水→聚合反应→中控→降 温→终检一包装→入库。 5.2.3.1.2双组份聚氨酯产品甲组份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分散一脱水→聚合反应→中 控→降温→终检→包装→入库;乙组份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分散→研磨→脱水→中控→ 降温→终检一包装→入库。 5.2.3.1.3丙烯酸胶体产品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分散→调节→中控→降温→终检→包 装→入库。 5.2.3.1.4聚脲胶体产品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分散→调节→中控一降温→终检→包装 一入库。 5.2.3.1.5EPDM颗粒的生产简易流程:经由配料→投料→密炼一挤出→硫化→破碎→分筛→包装→入 库。

5.2.4生产中常见问题及解决

I) 物料粘度增大导致气泡难以散逸; 原料(低聚物多元醇和填料)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0.05%,结果导致它与异氰酸酯发生反应,产生 + CO2气泡; 2 反应装置中有水分存在; 4) 加入填料过多,搅拌情况下,容易产生气泡。 2 针对上述4种气泡产生来源加以解决。如延长原料脱水时间,控制水分在0.05%以下;对反应装置 进行彻底干燥处理;合成预聚体时,气泡的产生极为不利,液体中大量的气泡会使反应体系温度波 动幅度很大,导致品质难以稳定控制,应尽量减少气泡的产生。

5.2.4.2产品粘度问题及解决

在预聚体合成过程中,低聚物多元醇与异氰酸酯聚合反应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程度 深,反应物料粘度随之增大,从而给生产操作带来困难。物料粘度增大的原因主要是:

T/GSMA2 2020

I 原料配比的确定,在原料配比中,硬段含量越高反应程度越快,物料粘度变大,因此通过调整硬段 与软段质量比,再通过实验来确定它们的比值。 2 反应温度和时间的选择,反应温度越高或反应时间越长,其物料聚合程度就越强,物料粘度也变大 要通过试验来调整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平衡点。调整粘度的办法具体是:当物料反应到一定程度时 对反应物料进行抽样测定其NCO值,并与设计的NCO值进行对比,当NCO值接近设计值,即降 温停止加热,准备出料及贮存。

.4.3预聚体的流动性问题及解决

流动性是反映物料的可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而物料的流动性与其粘度大小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情 况下,物料的流动性随其粘度的增大而变小。产品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关键。 因此解决物料流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提高物料流动性的三点方法: 2 2 尽量降低物料的粘度; 2) 加入适量增塑剂可以提高流动性。增塑剂过量会导致制品柔软性增大,强度下降; 3) 通过温度来调节其流动性,温度不宜过高,温度过高会导致物料加速聚合,甚至凝胶,反而使物料 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并且可能发生降解反应,一般不要超过100°℃。预聚体流动性的好坏决定了下 一步扩链反应成功与否,因此解决预聚体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5.2.4.4产品NCO值降低的危害

I) 会使预聚体粘度变大,流动性差,不易脱泡; 2) 比设定的NCO值低,导致要补加多异氰酸酯,增加了操作工序; 3) 2 微量水分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形成了缩二腺和脲基等副产物,同样会影响制品性能。 为使NCO值能达到所要求的设定值,可以采取下面解决方法:使贮存的预聚体中NCO值比设定值略 高,这样可以延长贮存时间,当使用时如果预聚体中实际的NCO值比设定NCO值偏低,则可以通过预 聚体配方计算来补加多异氰酸酯所需用量。

5.2.4.5预聚体的贮存问题及解决

5.2.4.5.1预聚体贮存的水分问题

预聚体在贮存过程中常会吸收水分,而水分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结果:与预聚体中的NCO发生反应, 生成脲基并使预聚体的粘度增大,进而又以脲基为支化点还能进一步与NCO基团反应,形成缩二脲支 链或交联而使预聚体的贮存稳定性降低甚至凝胶。水分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贮存环境湿度太大;二是 贮存容器密封不好,本身含水分。解决办法应该降低环境湿度,并对预聚体隔绝空气密封,最好充入氮 气保护。

5.2.4.5.2产品贮存期产生凝胶结块的因素

二 空气中的水分及容器壁附着的水分会使NCO含量降低,粘度变大甚至凝胶,产生的CO2会增大桶 内压力。 + 预聚体在合成中,异氰酸酯未与低聚物多元醇充分反应,在桶内继续反应导致凝胶。 3) 贮存在高温高湿环境、温差大的环境会产生凝胶,

5.2.4.5.3产品贮存期发生沉淀分层问题

T/GSMA 2020

2) 产品配方体系内未有添加足量防沉降添加剂,导致体系稠度不够,填料容易沉底分层。防沉降添加 剂应足量添加。 3) 产品配方体系内添加过多溶剂或增塑剂,导致粘度下降,填料容易沉底分层。产品配方设计应尽量 少添加溶剂和增塑剂。 1 2. 产品配方体系内未有添加足量分散稳定剂,导致填料颗粒容易聚集,发生沉降。配方中应该添加足 量分散稳定剂,确保产品体系内填料均匀分散不聚集凝结。 5) 2 产品长期存放在高温环境,包装物受热后产品体系粘度下降,容易导致填料沉底分层。产品储层应 放置在室内阴凉环境。

法进行测定。 5.3.5生产企业应出具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合格证,

5.3.5生产企业应出具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合格证,

5.3.5生产企业应出具产品出厂检测报告、合

5.4成品运输管理规范

产品运输前,应对出货量,发货信息进行逐一核对。产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因扭曲、挤压、受潮、 化学污染或高温等变化而影响产品物理、化学性能。

T/GSMA22020

6.1.1基础层的分类

沥青混凝土基础和水泥混凝土基础

6.1.2沥青混凝土基础技术要求,其结构如图2。

应按设计规范要求施工,保证水泥混凝土基础有足够的强度及密实度,无裂缝、脱层、翻砂、 起粉等现象。确保完工后,水泥混凝土基础整体强度不低于C25 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其基础层底部要铺设防潮层,防止地下潮气上升影响面层,基础铺设完 成后,养护时间应不少于25天。 基础应有一定的平整度:3m直尺误差3mm;横向坡度小于1%(弯道8%o,直道5%o,半圆 区5%),纵向坡度小于1%o,跳高区坡度小于4%o;表面应平坦、光滑、保证排水畅通;对 明显凸出部位进行打磨;若积水面积超过15%且积水深度超过3mm,则需要用基础修补材料 进行修补。 合成材料施工前做水泥混凝土基础含水率测试,水泥混凝土基础含水率宜小于8%。(增加含 水率测试标准) 水泥基础浇筑后必须切割伸缩缝,伸缩缝要求宽度为6mm~8mm,深度不少于30mm,分布 网格在规范内,一般6x4米内。混凝土基层的伸缩缝要清洗干净,伸缩缝内应无灰尘。 水泥混凝土基础要酸洗,如pH测试值在7.0~8.0.用清水湿润基础(防止酸溶液渗入基础里面), 以合适浓度的稀酸(盐酸或草酸溶液)均匀泼洒并洗刷基面,再用清水冲洗干净(一般冲洗两 遍),洗完干燥后要求基面水泥原色,无白色粉化物及浮松物;如pH测试值在8~11,用较高 浓度的酸溶液刷洗水泥混凝土基础;如pH测试值11以上,应暂停摊铺,重新整改合格后方 可进行施工。 混凝土基层采用抹平工序,表面毛糙。

参照GB/T22517.6执行。

成材料运动场地塑胶跑道面层基础平整度、坡度

T/GSMA22020

参照GB/T22517.4执行,

6.2现浇型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技术要求

6.2.1现浇型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原材料的分类

1)主要原材料有聚氨酯胶体主料,颗粒。 2)聚氨酯胶体主料分为单组份和双组份。颗粒分为面层用颗粒和底层用缓冲颗粒。 3)其他辅料、助剂。

现浇型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主要原材料的技

中南财经大学宿舍改造工程施工组织设计6.2.3现浇型塑胶跑道面层产品的技术要求

6.2.4现浇型塑胶球场面层产品的技术要求

6.3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规范

为保障施工质量,根据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对施工人员的要求,主要施工人员经培训 上岗。

互通式立体交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6.3.2原材料质量管理

6.3.2.1原材料进场前,施工方须提交进场所有材料的清单,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GB/T16483) 材料配比及使用方法,主要原材料的有效检测报告书等资料,供甲方代表和监理审核及备案。 6.3.2.2原材料进场时,建设方、监理方须按施工企业投标承诺,核对进入现场的材料品种、规格 型号等,形成核对记录。 6.3.2.3原材料见证送检,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等按相关要求对进场主要原材料见证取样、送检 及留样封存。主要原材料经具有CMA资质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施工。严禁施工企 业在施工过程添加不环保材料。 6.3.2.4建设方、监理方应根据项目总需求用量,严格监督施工企业一次性进货到位,并安排指定区 域统一存放、统一管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