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NB∕T 10347-2019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pdf3.3.1水温评价等级判定应根据受影响河流水温敏感程度与水库水温分布类型,按表3.3.1的规定执
3.3.1水温评价等级判
GB/T 41487-2022 复合型密封垫片材料.pdf敏感指评价范围内有水生生态敏感区、重要湿地、大中型灌区取水口及其他对水温有特殊 要求的环境敏感对象分布。 般指敏感以外的情形
3.2 水温评价范围应包括库区干支流河段及坝下河段。 。其中,坝下河段的评价范围应根据水库
温分布类型以及下游支流汇入、电站建设运行、水温敏感对象分布情况综合确定。
表3.4.1地表水质评价等级判定
高负荷指评价河段沿岸点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废水量大于等于20000m3/d,且评价河段水 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浓度存在超标现象时。 2中负荷指高负荷和低负荷以外的情形。 3 低负荷指评价河段沿岸点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废水量小于200m/d,且评价河段水质中的 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浓度满足所在水域环境质量标准时。
3低负荷指评价河段沿岸点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废水量小于200m²/d,且评价河段水质中的高 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浓度满足所在水域环境质量标准时。 3.4.2当水电工程存在下列情形时,地表水质评价等级应上调一级: 1评价河段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时。 2在中负荷或高负荷的河流上,水电工程采用引水式或混合式开发造成河道减水时。 3.4.3地表水质评价范围宜与水文情势评价范围一致。
1评价河段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时。 2在中负荷或高负荷的河流上,水电工程采用引水式或混合式开发造成河道减水时。 3.4.3地表水质评价范围宜与水文情势评价范围一致。
3.5.1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判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 中的ⅢI类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执行。 3.5.2地下水环境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工程相关的地下水环境敏感对象分布区域,并能反映区域地下 水环境现状与基本流场特征
3.6.1水生生态评价等级判定应根据影响河流水生生态敏感性和影响水域范围,按表3.6.1的规定执 行。水生生态敏感性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的有关规定,选 取与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相关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确定,并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纳入重要水生生态敏 感区
表3.6.1水生生态评价等级判定
3.6.2水生生态评价范围应根据水文情势、水温和地表水质变化影响范围,工程所在流域保护鱼类 完成生命史所需范围,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影响范围综合确定。重点评价范围应包括工程影响河段的 干支流及拟作为鱼类栖息地保护的河段,
3.7.1陆生生态评价等级判定应根据影响区域陆生生态敏感性和水库淹没与工程占地面积,按表 B.7.1的规定执行。陆生生态敏感性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的 有关规定,选取与陆生生态系统保护相关的生态敏感区进行确定,
表3.7.1陆生生态评价等级判定
7.2陆生生态评价范围应包括水库淹没区、库周受影响区域、坝下游河段两岸受影响区域、枢 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以及库周拟作为保护物种栖息地保护的区域,根据评价的需要,可扩展 整的生态单元。工程涉及陆生生态敏感区时,敏感区应整体纳入评价范围。
B.8.1水电工程大气环境影响宜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确定 的第三级进行评价。 3.8.2大气环境评价范围应包括枢纽工程施工直接影响区及大气环境敏感对象分布区,范围宜为各 施工工区边界向外500m,以及施工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3.9.1声环境评价等级判定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的有关规 定执行。 3.9.2声环境评价范围应包括枢纽工程施工直接影响区及声环境敏感对象分布区,范围宜为各施工
4.1.1工程调查应收集流域地形地貌、气象、河流水系、径流、洪水及泥沙特性等自然地理概况以 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资料。 4.1.2工程调查应了解河流水电规划及审批过程,推荐规划方案及规划实施意见概况,规划实施情 况,并收集推荐规划方案技术经济指标表、流域水系图、规划平面布置图、纵剖面布置图。 4.1.3工程调查应了解河流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及审查过程,收 集评价文件及其审查意见主要结论,调查环境保护措施总体布局及实施情况、对本工程环境保护的 要求等内容
4.2.1工程调查应收集坏境影响评价阶段最新工程设计成果,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技术文件,重 点收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料、数据、图件等资料。 4.2.2主体工程调查应对工程地理位置、开发任务、建设必要性、工程方案比选、推荐方案的工程 规模、开发方式、项目组成、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应收集或制作工程特 性表、项目组成表、地理位置图、枢纽布置图等图表。水电工程主要特性表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 规定。 4.2.3工程施工规划调查应对施工导流、施工总布置、施工永久和临时占地、施工工厂设施、施工 交通运输、料场规划、弃渣场规划、施工工艺、主要工程量及施工总进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应收 集施工对外交通、施工总布置等图件。 4.2.4水库初期蓄水计划调查应对水库初期蓄水时段、各泄流设施的类型、布置方案、泄流能力, 初期蓄水位及下泄流量进行调查。 4.2.5工程运行方案调查应对水库和电站运行方式,典型年、典型日的水库水位变化情况,入库、 出库流量过程及工程设计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调查。 4.2.6移民安置规划调查应对建设征地处理范围,分行政区的实物指标,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 建、专业项目处理及库底清理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应收集水库淹没范围图、移民安置规划图、居民 点建设总平面图、城集镇迁建总平面图和专业项目复建规划总平面图等图件。 4.2.7工程环境保护情况调查应对枢纽工程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的工程项目, 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 4.2.8改建、扩建工程调查应收集原有工程的项目组成、主要经济指标等工程特性,调查已采取的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拟建工程的建设内容、与原有工程的依托关系等。 4.2.9“三通一平"等工程调查应了解"三通一平"等的组成及与主体工程的依托关系,收集“三通 平”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意见,调查工程实施情况及工程方案设计变更情况、已采取 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效果等
5.1.1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区环境要素构成、工程作用关系, 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5.1.2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各环境要素的影响性质和影响 程度,筛选确定评价因子,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
5.2.1工程分析应对水电工程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的符合性与协调性, 工程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以及工程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5.2.2符合性分析应根据国家水电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工程开发任务和综合效益,对 工程与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 河流水电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的符合性进行分析。 5.2.3协调性分析应对工程与流域内水利、航运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进行分析。 5.2.4枢纽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应从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程度等方面,对坝址和厂址、坝 型和枢纽布置、正常蓄水位和水库运行调度等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并明确环境影响评价介入对 工程方案的比选及优化过程。 5.2.5施工规划环境合理性分析应从施工用地与土石方的综合利用程度、施工占地范围与占地类型、 对重要环境敏感对象的影响程度、防护技术难度及投入等方面,对施工总布置、施工交通运输、料 场规划、渣场规划、水库初期蓄水计划等的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 5.2.6移民安置环境适宜性分析应对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等移民安置规划存在的环境限制性 因素,以及地形地质条件、水土资源条件、环境条件等对移民生产开发和搬迁安置的适宜程度进行 分析。
5.3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5.3.1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枢纽工程施工、运行及移民安置存在的生态影响因素和污染影响因素 的影响方式、影响范围及其影响性质进行分析,并在工程设计已有相关措施工艺和效果分析、物料 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污染源源强核算。 5.3.2污染影响因素分析应重点对枢纽工程施工、运行及移民安置中废水与污水、扬尘与废气、噪 声、固体废物等的产生环节、产生时间、污染物种类及性质、已有处理措施方案进行分析,并核算 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下的产生量、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浓度等。 5.3.3生态影响因素分析应重点对施工占地、水库初期蓄水、工程运行、大坝阻隔、移民安置等的 影响对象、影响范围、影响途径、影响时间、影响性质进行分析。 5.3.4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宜采用类比法、机理分析法等,污染源源强核算宜采用类比法、实测法 物料平衡法等。采用类比法时,类比工程应具有相似性,并有可类比的定量分析数据。水电工程污 染源源强核算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5.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4.1环境影响识别应针对水电枢纽工程施工、运行及移民安置初步分析工程对环境要素的影响性 质和影响程度。影响性质可分为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 接影响、累积影响。影响程度可分为影响大、影响中等、影响小和无影响。
主要特征以及区域环境状况的环境因子筛选确定为评价因子。 5.4.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宜采用列表法、矩阵法、网络法、叠图法、指数法、专家评判 法等方法。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矩阵表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5.5.1 1工程分析结果应明确工程方案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的协调程度SH/T 3208-2020 石油化工电气系统电阻接地设计规范.pdf,分析之 间的冲突及存在的环境制约因素或重大生态影响,并提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意见以及应专题研究的 内容。 5.5.2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结果应确定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以及可简化分析的内 长期性,男积性影响以及对工积建设形式重士制约的环接用子,作头区接影响重点评价用子
6.1.1环境现状调查应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资料,分析资料的有效性、数据的可靠性与代 进行整编。现有资料不能满足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与环境保护措施方案设计要求时,应进行 调查与监测。
6.1.1环境现状调查应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资料,分析资料的有效性、数据的可靠性与代表性,并 进行整编。现有资料不能满足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与环境保护措施方案设计要求时,应进行现场实地 调查与监测。 6.1.2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不应小于评价范围。调查断面、点位、样线的设置应具有代表性与控制性 6.1.3环境现状调查应根据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协同安排相关环境要素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 调查内容及调查精度
6.1.2环境现状调查范围不应小于评价范围。调查断面、点位、样线的设置应具有代 6.1.3环境现状调查应根据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协同安排相关环境要素的调查时 调查内容及调查精度
6.2.1气候气象调查应收集同一地域、流域内气象代表站的气候气象长期观测数据、分析
件等资料。选用类比工程评价时,气候气象调查应收集类比工程建设前后较长时期的气象观测资料。 6.2.2气候气象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所在区域地形特征,大气环流及区域环流等气候基本特征,主要灾害性天气与极端天气 情况。 2气象代表站气温、降水、蒸发、湿度、风速、风向、无霜期等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逐月值 极端气温值、极端降水值。 3评价范围内雪山、冰川的类型、分布、规模与季节变化情况。 6.2.3开展水温预测的水电工程,气候气象调查应根据水温预测计算要求,调查工程区域气温、相 对湿度、风速、日照、云量等气象要素的相应统计值。 6.2.4气候气象现状评价应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工程区气候基本特征、主要灾害性天气及气候 气象演变趋势。
3.1 、水文情势调查应收集工程所在河流水电规划及工程设计采用的径流、洪水、泥沙、冰情等 资料、分析计算成果及主要结论
1流域水文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流域地形地貌、面积、形状、水系,河流长度、比降,河道糙 率、形态和纵横断面特征;水文站网分布,设计依据站和主要参证站长系列实测水位、潮位、流量、 冰情,以及洪水、枯水调查考证资料;流域及邻近地区的水文分析计算和研究成果。 2水文情势敏感对象需水要求,主要包括下游河段生态需水、工农业需水和航运需水要求。 3径流分析计算成果,主要包括径流特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析及径流还原:坝址、厂 址等主要工程设计断面及主要支流的径流分析计算成果。 4洪水分析计算成果,主要包括洪水成因、洪量,洪水出现的时间及单次洪水过程历时、特点。 5泥沙分析计算成果,主要包括坝址处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悬移质和推移质年输沙量及年 内分配,输沙模数,汛期含沙量。 6冰情分析计算成果,主要包括封冰和解冻时河势、封冻期冰厚、全河封冻特征,岸冰、冰塞、 冰坝和流冰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最早、最迟、多年平均结冰和融冰日期。 6.3.3不同评价等级对径流分析计算成果的要求应符合表633的规定
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表6.3.3 不同评价等级对径流分析计算成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