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改造施工组织设计.doc1、组织强有力的项目班子,选派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善合作、服务好的管理人员承担项目工作。
3、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业绩评比、奖励办法,定期组织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会议,检查工作质量,对第一次检查不合格者批评,第二次检查不合格者警告,第三次检查不合格者立即调离本工作岗位。
5、每天下午由项目经理召开碰头会彭州市牡丹大道北延线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对次日的工作进行协调安排。
6、建立定期例会制,例会由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主持,公司施工、质安、动力等部门及现场各单位代表参加,例会重点解决质量、进度、施工技术等难点,明确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间,并形成会议纪要。
本工程质量目标:必保合格,力创优质。为保证上述质量目标的实现,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如下:
1、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现场健全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严格依照勘察设计文件、设计图纸和技术标准精心施工,并接受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检查。质量保证体系图。
由质检站负责质量监督,由建设单位工地代表、监理工程师、设计院工地代表、施工单位组成质量监督体系,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检查和评定。
3、工程技术质量体系控制网络图
3.9.1与设计单位的工作协调
1、我们及时与设计院联系,进一步了解设计意图及工程要求,根据设计意图提出我们的施工实施方案。
2、参加施工图审查,协助建设单位向设计院提出建议,完善设计内容。
3、在施工中,及时会同建设单位、设计院按照总进度与整体效果要求,验收样板部位,进行部位验收、中途质量验收、竣工验收等。
4、会同设计院、建设单位一起就材料的选型、选材和定货、定样采购。
5、协调各施工分包班组在施工中需与监理工程师协商解决的问题,协助设计院解决诸如因多管道等原因引起的标高、几何尺寸的平衡协调工作。
3.9.2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协调
1、我公司将积极配合监理工程师及现场监理工程师代表履行他们的所有和权力。
2、我公司根据合同中明确规定的永久性工程图纸,施工进度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及时提交给监理工程师批准。以使监理工程师对该项设计的适用性和完备性进行审查并满意所必需的图纸、规范、计算书及其他资料;也使建设单位能操作、维修、拆除、组装及调整所设计的永久性工程。
3、在施工全过程中,严格按照经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程的质量管理。在分包单位“自检”和总承包专检的基础上,接受监理工程师的验收和检查,并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予以整改。
4、所有进入现场使用的成品、半成品、设备、材料、器具,均主动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产品合格证或质保书,应按规定使用前需进行物理化学试验检测的材料,主动递交检测结果报告,使所使用的材料、设备不给工程造成浪费。
5、严格执行“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的准则,使监理工程师能顺利开展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工作意见不一的情况,遵循“先执行监理工程师时的指导后予以磋商统一”的原则,在现场质量管理工作中,维护好监理工程师的权威性。
3.10交叉施工配合及进度计划
根据现场条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我单位计划安排2012年5月开工,2012年8月完工,即有90个日历天内完成本合同段内所有工程项目。
第4章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4.1.1施工用水、用电
施工用水由业主提供的就近的给水管线上接入,现场并设置临时水箱(V=25立方米)一处,引出设Φ20UPVC管作为支线,以满足现场施工之用。
施工用电由业主提供的就近的供电网接入,并设柴油发电机一台,已备临时停电时工程之需。
4.1.2 施工临时道路
由于沿区路网密集,在施工过程中,所有的材料等均可利用现有道路及采料便道等运输到工地。
4.1.3机械设备及物资进场
按总体施工计划,陆续组织各种技术工人、机械司机等人进场。所有人员在上岗前1天到位,以便组织工程情况交底、设备调试等工作。各种机械设备根据工程需要由拖车运入现场。所有物资由项目经理部下设的物资部统一采购供应,所有材料均采用现有公路网进行运输。
4.1.4做好开工项目的材料试验
在项目部建立小型土工试验室,配齐土工工程需要的试验设备,提前进行调试,经检测合格后及时按要求的项目做出先开工程的各种试验。
4.1.5建立测量控制系统
根据设计文件所要求的精度,对导线点进行复测。按施工要求加密控制点,并做出测量方案。对重要控制点进行加固保护。每个结构物处设2个以上水准点,以利校核。
4.1.6编制开工报告,申请开工
在人员、机械设备进场,材料试验、测量复核等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编制开工报告,申请正式开工。
会同技术人员对图中大样尺寸进行校核,确保工程整体尺寸吻合无误,以便施工顺利进行,如有疑议可直接同设计单位洽商。
设测量主管1人,测量工3人。
4.2.3器、用具的配备及鉴定情况
4.2.4.1首级导线点的复测
先根据设计文件,按相同的导线形式和同等精度进行外业实地测量(如原有导线点被破坏,则相应增设),经微机内业平差计算后,提交相关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确定首级导线点的三维坐标数据,作为施工测量依据。
4.2.4.2地形的复测
使用全站仪和道路施工放样软件,依据首级导线点和设计里程中桩坐标,用极坐标法恢复各里程桩位,用三角高程法实测地面高程,用水准仪测横断面,提交纵横断面等相关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审核,确定工作量。
4.2.4.3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线路的测量以首级导线点控制,遇特殊地段或施工要求,则布设次级导线加密,以满足放样区域100m内能有效控制。
1、测量标志保护及测量数据复验
所有测量标志设置牢固可靠,且不受施工影响,在施工期间加强对测量控制点的保护,并定期复验各控制点,发现问题及时补测补设。
放样原则为根据施工顺序逐层控制;放样方法为主要里程桩位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放样与校核,一般里程桩位采用普通经纬仪,直线路段用穿线法,曲线地段用切线支距法或偏角法放样与校核;高程用水准仪测设。
(1)管沟放样:根据设计图纸各桩号横断面中管沟的设计标高与设计坡度,实设各断面的地面高程,计算管沟断面宽度和两侧放坡宽度,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放边线。
(2)附属设施放样:方法同上。
(1)测量硬件设施配置:本工程中,将投入1台高精度的全站仪,2台高精度的精密水准仪,2台J2经纬仪以及相关测量设备。
(2)测量人员配备:在本工程中我单位配备富有市政道路施工测量经验的测量工程师1名和测量工2名。
4.3.1路床整形碾压施工
路基表面的整修,用人工配合铲车切土或补土,用压路机碾压,尽量做到宁刮勿填,需要填补时,应用平地机将原表面翻松,再加土拌和、平整,压路机压实,保证最小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经整修的路床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填方路基边坡受雨水冲刷形成冲沟或坍塌缺口时,应自下而上,分层挖台阶加宽填补夯实,再按设计坡面削坡,路肩边缘修建拦水带,在整路堤边坡表面过程中,还应将其两侧超填的宽度按规范要求切除。如遇边坡缺土时,可按上述路堑边坡的处理方法填补夯实。
4.3.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路面工程由路面施工组负责,施工队进场后,先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建好厂拌场地,安装好设备,备足有关材料。基层采用厂拌方式拌和,人工摊铺整平,自卸汽车运输,振动压路机碾压成型。
4.3.2.1开工前准备工作
1、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确定施工负责人,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技术规范。
2、选择合格的材料,做好各组成材料的原材料质量检验,并进行级配组成设计和其它各项试验,选择合格的料场及合理的配合比。
3、拌和机进场与安装调试。
4、填写开工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4、老路加宽:对老路不够宽的部分,要求挖路糟进行加宽,加宽采用水泥稳定砂砾进行加宽,加宽深度为20cm。施工方法与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相同。加宽后的基层,要求与老路一起,成为路面基层的下基层。
5、处治原路病害,原路的翻浆沉陷等严重病害要求处治,处治方法是先划定病害处治范围,再用挖机进行开挖,再用人工进行整修,用水泥稳定砂砾进行填补,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到符合要求为止。
6、清除原路的浮土或杂物,路床上的车辙、松软以及任何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部位均应翻挖、清除,并以同类材料填补,重新整形、碾压,达到路基验收标准。重新检测后,用测量仪精确放出底基层位置,打好控制桩。在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前,应将底基层上的浮土、杂物全部清除,保持表面整洁并适当洒水湿润。底基层上的车辙、松软以及任何不符合规定要求的部位均应翻挖、清除,并以同类材料填补,其压实厚度不得小于8cm,重新整形、碾压,并符合压实度的要求。
7、根据图纸设计、按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原材料的试验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在施工前至少28天,报请业主或监理工程师试验和审批,并在监理工程师批准的线路上按混合料设计试验所认可的配合比和批准的试验方案,修筑长度不小于200m的试验路段。
8、铺筑试验路段。通过试验路段的施工,取得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施工工序、压实系数、碾压次数和松铺层厚、压实时混合料的含水范围、干密度等,作为主体工程施工时现场控制的依据。按规范要求摊铺试验路段,以确定松铺系数,设备组合、劳动力配备,检验施工效果,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4.3.2.2 材料要求
大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适用于稳定混合料。但不得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宜采用标号P.O.42.5的水泥且终凝时间又较长(宜有6小时以上)的水泥。
(1)级配砂砾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颗粒组成见下表。
适宜用水泥稳定的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
注:*集料中0.6mm以下细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细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
(2)水泥稳定土中砂砾或砾石的压碎值应不大于30%。
4.3.2.3混合料组成设计
1.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有关规定。
(2)混合料按设计掺配后,应进行重型击实试验、承载比试验及抗压强度试验。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原材料的试验项目
3.水泥稳定混合料的设计应考虑气候、水文条件等因素,按《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057—94)规定进行试验,通过试验选取最适宜于稳定的材料,确定最佳的水泥剂量和最佳含水量。在需要改善土的颗粒组成时,还应确定掺加料的比例。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可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适当增加,根据拌和方法不同,最多不超过0.5%~1.0%,并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4.水泥稳定砾石的7天浸水抗压强度应符合图纸要求。
4.3.2.4 施工方案
4.3.2.4.1准备工作
当水泥稳定砂砾用作基层时,要准备底基层;当水泥稳定砂砾用作加宽部分的底基层时,要准备土基。无论底基层还是土基,都必须按规范进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路段,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后,向驻施工现场监理单位报送“基层开工报告单”,经同意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
3.土基、垫层、底层及其中埋设的各种沟、管等隐蔽构造物,必须经过自检合格,报请驻场监理单位检验,签字认可后,方可铺筑其上面的基层。
4.各种材料进场前,及早检查其规格和品质,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不得进场。材料进场时,应检查其数量,并按施工平面图堆放,而且还应按规定项目对其抽样检查,其抽样检查结果,报驻场监理单位。
5.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施工前应铺筑试验段。
4.3.2.4.2施工放样
1.恢复中心线,每20m设标桩,桩上划出基层设计高和基层松铺的厚度。
松铺厚度=压实厚度×松铺系数
2.中心线两侧按路面设计图设计标桩,在标桩上划出基层设计高和松铺厚度,这样做是为了使基层的高度、厚度和平整度达到质量标准。
4.3.2.4.3拌和与运输
1.水泥稳定砂砾基层应该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制混合料。
2.厂拌的设备及布置位置应在拌和以前提交监理工程师并取得批准后,在正式拌制稳定土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厂拌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JTS/T 275-1-2019 内河航运水工建筑工程定额(非正式出版稿),应重新调试设备。应根据集料和混合料的含水量及时调整向拌和室中添加的水量,拌和要均匀。使拌和的混合料颗粒组成和含水量达到规定要求。
3.运输混合料的车辆应根据需要配置并注意装载均匀,及时将混合料运至现场。
4.当摊铺现场距拌和厂较远时,混合料在运输中应加覆盖以防水分蒸发。
5.集中拌合时必须掌握下列要点:
①粒料的最大尺寸应符合规定。
③混合料的含水量要略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后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比最佳值大1%左右)。
⑤根据集料和混合料含水量的大小,及时调整用水量。
4.3.2.4.4摊铺和整形
1.在铺筑段两侧先培土海安至靖江段铁路施工组织设计,以控制基层的宽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