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组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综合管廊施工组织设计1.docx在综合管沟顶板处,设置供水管道及附件安装用的吊环或拉环,拉环间距4m。综合管沟的两侧侧墙上每隔6m设置预埋扁钢(宽200mm,通长设置)。
热力管为供热、回水双管路布置。设有滑动支架、固定支架及其支架结构预埋等,其他部分待热力管道安装时实施。在综合管沟顶板处设置热力管道及附件安装用的吊环或拉环,拉环间距4m。综合管沟的两侧侧墙上每隔6m设置预埋扁钢(宽200mm,通长设置)。
热力管道保温材料采用A级不燃或B1级难燃保温材料;热力舱有操作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洪洞北至汤阴东段)水泥搅拌桩试桩施工方案,环境温度不超过40℃。热力舱内由热力部门按照其专业要求设置“隔离门”等逃生措施。
综合管沟的交叉点、出支线、端头等处设置节点满足综合管沟内管线交叉需要,节点还包括进排风井、投料口、人员进出口以及人员逃生孔等。
包括自然进风井和进风亭、机械排风井和排风亭。进、排风亭均考虑防水设计,以防止事故发生。
(2)综合管沟交叉节点
在前程路与锦绣西路、锦绣东路的交叉路口,前程南路与锦绣东路交叉路口,有双向的综合管沟呈“十”字交汇,设置四通节点。前程南路与锦绣西路丁字路口处,设置三通形式节点。
沟管出线均采取支沟形式。综合管沟干沟分别引出水信支沟和热力支沟,进入建筑用地红线1m,端头设入孔,管线通过穿墙套管出线后分别与小区管线相连。干支管沟连接处设置出支线节点。
在综合管沟直线度按照不大于400m间隔设置投料口。总投料口设计尺寸为1.0m×6.5m;夹层内水信舱投料口尺寸为1.0m×6.5m、热力舱投料口设计尺寸1.0m×6.5m。总投料口设置在绿化隔离带内,采用混凝土盖板封闭,并设置人员逃生入孔(井盖)。
(5)人员进出口和人员逃生孔
综合管沟设置通道连接监控中心,正常情况下人员由监控中心进出综合管沟。同时在锦绣西路和前程南路节点附近增设一处人员出入口,以方便管理人员和紧急救助人员出入。人员进出口通道断面为单孔2200×2400毫米。
人员逃生孔间距不大于200米,由管沟内设置爬梯直通地面,内经为800毫米,逃生孔在内部使用时易于开启,非专业人员在外部不能开启,如果被强行打开需要在监控中心报警。
除综合管沟端头必须设置人员逃生孔以外,其他人员逃生孔结合投料口、通风井以及其他节点设置。
(6)室外消火栓和绿化管的引出管
道路的室外消火栓水源由综合管沟内给水管提供。综合管沟内,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引出管,其间距不超过120m。
再生水的绿化支线也由综合管沟内再生水管引出。
2.2市政综合管沟附属系统设计
(1)综合管沟建筑防火设计
广华新城综合管沟防火设计秉承“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综合管沟水信舱内收纳给水管、再生水管、通信线缆、管沟自用低压电力线缆等四种管线;热力舱内仅布置热力管线,管沟自用低压配电系统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电缆。
综合管沟室外消防系统,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m,其水源来自综合管沟内给水干管。
综合管沟内配置监控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旦发生火情可及早发现,采取关闭风阀、切断空气供给、灾后确认无隐燃火再启动风机排烟等应对措施。
通风分区划分:通风分区划分同方或分区,每个防火分区为一个通风分区。综合管沟水信舱和热力舱独立设置防火分区及通风系统;本管沟设置2个通风系统(防火分区),水信舱防火分区及热力舱防火分区。
设计通风量:水信舱按换气次数3次/h计,选用消防排烟风机;热力舱按换气次数4次/h计,选用消防排烟双速风机;管沟补风量按排风量的80%计算。
风速:管沟内风速≤2m/s,通风口处风速≤5m/s。
双舱管沟的热力舱和水信舱共用进、排风井,进风风道合用,排风风道中间隔墙隔开;单舱设置的水信舱独立设置进、排风井及风道。
通风方式:管沟采用机械排风、自然进风的纵向通风方式。
百叶最低距室外地面1.0m。
为确保综合管沟平时正常运行及火灾后的排风,需对管沟内空气温度及通风系统运行工况进行监控。采用现场手动和远程监控中心两级监控。
综合管沟通风工况控制按室内环境温度,分为高温报警通风工况、人员巡视检修通风工况及火灾后通风三种工况。
热力舱平时可不开启通风,不设置温度检测装置,舱内温度可>40℃以减少管道的热损失。
正常工况下,管沟内水信舱通风设备不开启。为使管沟内的环境温度控制在设计要求(不超过40℃)范围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当空气温度≥38℃时,根据温度检测装置自动控制由消防控制中心自动开启所有的排风机及诱导风机,消除管沟内余热;当空气温度≤35℃时,自动关闭所有排风机及诱导风机。
工作人员巡视、检修时,需先开启热力舱或水信舱所有的排风机及诱导风机通风,进行通风换气,使管沟内空气温度≤36℃;确保巡检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当管沟内某处发生火灾时,火灾报警系统联锁关闭相应分区内排风机、排烟防火阀、诱导风机及电动风阀,切断空气供给,使着火区段封闭缺氧熄火。灾后确认无隐燃火,重新开启防火阀、电动风阀及排风机排风,自然进风,诱导风机关闭。
(3)综合管沟通风控制
1)管沟内设有有毒气体监测及环境监测系统,信号传至现场控制分站(PLC)及监控中心。
2)排风机、排烟防火阀、电动风阀、诱导风机采用就地和远控启闭。
3)管沟内设置高温报警、检修、巡视通风。
4)当管沟内某处发生火灾时,报警系统联锁关闭相应分区内排风机、排烟防火阀、诱导风机及电动风阀,使着火区段缺氧。确认无隐燃火后,开启通风设备排出烟气。
2.2.3综合管沟内给排水系统
1)综合管沟内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立管、地漏及排水集水坑及泵。
排水沟纵坡随管沟纵坡变化,且纵向坡度不小于0.5%,坡向排水泵井。在有夹层处设地漏、穿墙管和排水立管,将夹层排水引至管沟排水沟。集水坑按低点在水信舱和热力舱分别设置(位置以纵断设计图和节点设计为准),集水坑尺寸为:2000×1400×1600(H),安装潜水泵一用一备;每个集水坑顶部钢格板封盖,对应上方设吊钩。排水泵平时宜采用液位自动控制方式,故障时可现场手动开启和摇动。
潜水泵出水管在管沟内采用明装敷设,出管沟后采用直埋敷设。
排水压力出水管穿出综合管沟的构筑物结构后就近接入拟建市政污水井中(市政污水井设置泄压竖槽)。
1)供水设施包括给水管、洒水栓。
沟内供水管道为满足工作人员清洗的需要设置。沿综合管沟的水信舱设置。沿线设置DN20洒水栓(水龙头)及支管,洒水栓设在经常检修点附近的集水坑上方。
管道采用给水衬塑复合镀锌钢管,丝扣连接。管径DN50毫米,自市政给水支管引出并设置计量水表和倒流防止器、闸门、水龙头等设施。管道沿侧墙布置需设置固定支(托)架见图集《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特别地段设置保温防冻措施。
2.2.4综合管沟内电气设计
(1)供电等级及供配电系统
管沟自用电包括:管沟内照明、通风、排水、视频、消防、门禁、检修等电源,根据管沟长度及用电负荷需要设置4座管沟自用变电站。根据用电性质将供电负荷等级确定为二级。每座管沟自用变电站供电半径约为500米,要求线路末端压降小于5%,满足规范要求。
管沟自用变电站10KV系统采用单母线不分段接线方式;两路出线负荷开关设置电气互锁,两路10KV出线一用一备,为管沟自用变电站的两台变压器提供配出和保护。0.4KV系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两路进线断路器设置互锁。
每座管沟自用变电站内设置4面10kv负荷开关柜,2台变压器、2面低压配电柜、2面风机配电控制柜、1面PLC柜、1面UPS出线柜、1面火灾报警控制柜。低压配电柜电源由变压器引来,负责该区域管沟内排水泵、插座箱、照明、消防系统、UPS系统的配电及控制。
作为接地之用的结构主钢筋应良好焊接,在管沟纵向方向保证全线电气贯通,钢筋在结构变形缝处左右两边通过预埋钢板引出在沟内以扁钢跨接连通。纵向主接地钢筋每50米设置一道均压环,均压环利用管沟断面方向上外包的环形钢筋,形成空间上的钢筋接地笼。
管沟内每仓沿线敷设50×5的热镀锌扁钢作为沟内的接地干线,接地干线经沟壁预埋钢板(100×100×10mm镀锌扁钢)与钢筋接地体连接。预埋接地钢板间距为50米,利用结构变形缝处接地钢筋跨接引出板作沟内接点干线接地连接板。
综合管沟内照度标准为30Lx,照明灯具采用节能型防潮荧光灯,安装于管沟顶部;每3盏设1盏应急灯,应急时间为120min,保护等级为IP54。
管沟出入口设置安全出口指示灯;在沟内沿线每隔20米安装疏散指示灯,疏散指示灯设置在距地坪高度0.3m。指示灯由单独回路供电,并自带蓄电池;照明线路采用穿管暗敷,并设PE线保护。
照明灯具的控制为2级:可在现场手动控制,也可在监控中心遥控。将照明信号状态传至监控中心。
管沟监控系统由两级构成,即监控中心和现场控制分站,监控中心设在整个管沟的中部,现场控制分站(PLC)设在管沟自用变电站内,共设4处现场控制分站。
管沟网络结构采用1000Mbps以太环网,传输介质为单模光纤。现场控制分站(PLC)通过交换机接至1000Mbps光纤网,与监控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信息交换。
现场控制分站(PLC)具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控制报警、上传信息及接受上级控制指令等功能。要采集的信息有:主要用电设备(排水泵、风机、照明灯)的运行工况。对上述采集到的信息能够准确,快速的数据处理。并对上述设备按预先设置的程序自动控制。
(5)视频监控及安防系统
管沟每个独立仓内间距100米左右设置一体化红外线数字摄像机一台。一体化红外线数字摄像机的视频和控制信号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和监控环网通讯光缆将信号上传至监控管理中心视频监控系统服务器、视频监控储存服务器。
(6)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7)有害气体监测及环境监测系统
在管沟内相应区域设置复合型空气检测器,监测管沟内氧气、温湿度、一氧化碳,信号传至现场控制分站(PLC)及监控中心。
还需配备多台便携式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共日常巡检人员携带。
在管沟人员、物料出入口设置带IP的红外线入侵探测器,将探测器信号传至现场控制分站(PLC)及监控中心。当有非工作人员进入时,红外线探测器将探测并报警,同时开启照明灯具及视频监控摄像机,对入侵人员进行监控。
2.2.5综合管沟的标识系统
为便于综合管沟内部管线的分类管理、安全引导、警告警示而设置的铭牌或颜色标识。包括管沟导向标识、管理标识及安全提示标识,一般根据后期管理的需要设置。主要包括:
(1)在综合管沟的控制中心出入口处设置综合管沟介绍牌,对综合管沟建设的时间、规模、容纳的管线等情况进行简介。
(3)在综合管沟的风机、灭火器等设备旁边,设置设备铭牌,铭牌注明设备的名称、基本数据、使用方式等内容。
(4)管沟出入口和各防火分区防火门上方设置安全出口指示标志灯;在沟内沿线每隔20米安装疏散指示标志灯,疏散指示标志灯设置在距地坪高度1.0m以下。在人员出入口、人员逃生孔,应设置明确的标识。
(5)在综合管沟内,设置“禁烟”、“注意碰头”、“注意脚下”、“禁止触摸”等警示、警告标识。
管沟监控系统由两级构成,即监控中心和现场控制分站,监控中心设在整个管沟的中部,现场控制分站(PLC)设在电气设备井内,共设4处现场控制分站。
管沟网络结构采用1000Mbps以光纤网,传输介质为单模光纤。现场控制分站(PLC)通过交换机接至1000Mbps光纤网,与监控中心进行实时数据、信息交换。
监控中心通过人员出入通道与综合管沟相接。监控中心与其他公用建筑合建,需要的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不含10KV供电系统用房),图示在625地块的监控中心位置为暂定,经协调其土建与本项目配套公建统一建设,土建投资由建设方统一考虑,不含在本工程内。
前程路新建DN600毫米给水管与化二东侧路规划DN600毫米给水管线相接、锦绣西路新建DN600毫米给水管与观音堂路规划DN600毫米给水管线相接,前程南路新建DN300毫米给水管。按照《广华新城项目市政工程规划方案综合》在锦绣东路预留DN300给水管,并预留与周边管网远期相接条件。
2.4再生水水管线工程
再生水水源规划由第六水厂提供,引自化工路现状DN1000再生水管线。前程路、锦绣东路新建DN300再生水管隧道预埋综合接地交底,锦绣西路、前程南路均新建DN200毫米再生水管。
广华新城供热工程一次热源管线部分,东侧与化二东侧路拟建DN1000热力管线相接,西侧与东四环南路拟建DN1000热力管线相接。
前程路新建DN600毫米热力分支干线,东西侧分别与化二东侧路和东四环南路规划DN1000热力管线相接,形成双热源供热模式。沿锦绣东路南北对开DN400毫米供热分支线,在锦绣西路南北对开DN250毫米供热分支线,分别与前程路拟建DN600热力管线相接。前程南路东西布设DN200热力管线,与锦绣东路拟建DN400热力管线相接。
热力管道管道补偿方式采用波纹补偿器结合自然补偿。便于安装与维修DBJ_46-035-2015_标准下载,热力管道波纹管补偿器全部安装在检查室内。
管道的弯头、三通及变径等附件均采用机制成品件。90°弯头根据应力分析结果采用不同曲率半径的机制弯头。并按照热力集团运行经验,各分支阀门均采用进口阀门。
热力管道的高点安装放气装置,地点安装泄放水装置。热力管网管道与管道的连接、管道与附件和设备的连接均采用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