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甬 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

2017甬 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41532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2017甬 DX-04 宁波市农村“改旧”设计指引.pdf

2.3.1村庄“改旧”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处理好 建筑、院落、街道、广场等的关系,在创造丰富村落空间的同时应保 持村庄的整体性特色,

2.3.2平原村庄可以通过建筑和屋顶的高低变化,山墙变

代变化以及建筑朝向的变化,使村庄获得丰富的天际轮郭和空间层 欠。

.3.3山地村庄可利用地形本身的标高变化,建筑的疏密变化塑造木 主的空间层次,形成层层叠落的村庄形态。

YS/T 544-2009 铸造铜合金锭山地村庄(李家坑村)

山地村庄(李家坑村)

2.3.4水乡村压宜将河流作为村压肌理的主“轴线”,建筑朝向宜面 可河流,形成主要街道与河流方向一致,次要道路与河流垂直的树状 肌理,水系密布的村庄可以沿水系布置街道,形成独特的江南水乡独 特的水街肌理

2.3.5注重村庄界面设计:

注重村庄界面设计: 1、临田野的村庄宜有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宜有山墙和檐墙的交 替变化,形成虚实对比的韵律节奏 2、临水村庄应注重水中倒影对视觉效果的影响,做好借景和对 景设计,塑造村庄和水系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村庄界面。 3、临山的村庄宜采用浅色外墙设计,使村庄在青山的背景下具 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临田野界面(鹿亭中村古村)

2.3.6注重村庄入口设计;可利用界石、古树作为入口标识,也可设 十牌楼、亭廊作为入口标识,营造村口的空间序列感。村庄入口宜做 小广场或空间拓宽处理,并宜采用透水性佳的乡土材料进行铺装,铺 装图案应和村庄风貌相协调

3.1“改旧”设计建筑风貌控制

3.1.1按村庄建筑建造年代可分为传统型村落、新建型村落和新旧混

3.1.2风貌控制原则

1、传统型村落强调保护;村落应当给予整体性的保护,建筑、 道路、水系等均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风貌,体现其传统特色。 2、新旧混合型村落强调协调:村中传统建筑应得到保护和修复, 近三十年建造的民居建筑风貌应与传统建筑风貌相适应,与其冲 突的,应加以改造。 3、新建型村落强调地方特色;建筑“改旧”设计应基于当地建 筑的传统做法,提取当地建筑的特色要素,抽象表达传统符号, 形成新型的具有地方传统和地方特色风貌的村落。 .1.3装饰和材料:建筑装饰宜创新利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形式,建筑 乡式应在屋顶形式、山墙特征、立面构成、色彩运用等方面突出地方 等色,主要构件如宅门、内隔扇、漏窗、梁架节点、墙基、勾栏等, 可适当运用地方传统装饰。装饰材料应耐久牢固,装饰构件宜与结构

形式应在屋顶形式、山墙特征、立面构成、色彩运用等方面突出地方 特色,主要构件如宅门、内隔扇、漏窗、梁架节点、墙基、勾栏等, 可适当运用地方传统装饰。装饰材料应耐久牢固,装饰构件宜与结构

功能结合,不宜过分外贴虚假的装饰构件,避免奢侈浪费。 材料的使用应提倡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的木、石、砖、土等地方 材料,体现地域特色。传统建筑协调区域的建筑,其表面材料应采用 与其代表性建筑(群)表面相同的材料,或质感色彩近似的替代材料。

3.2.1居住建筑应符合当地规划要求,建筑层数不宜超过三层。 3.2.2居住建筑的“改旧”设计应完善居住的基本功能空间,基本功 能空间应包括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等。 3.2.3居住建筑应布局合理,安全卫生,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 畅,满足日常生活的各项实际需求。 3.2.4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应配置庭院、门厅(廊)、阳(露)台等。 3.2.5居住建筑应注重里交往的需要,利用宅前、宅后做好里交 往空间的设计,除每户设有自家小院外,宜设置几户合用的公共空间。 3.2.6居住建筑室内净高度应满足地方传统生活空间尺度要求,底层 室内净高度不宜大于3.4米,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室内空间净高不应 低于2.7米,其他室内空间局部净高不应低于2.1米。 3.2.7居住建筑应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卧室、起居室等应有良好的 日照、采光、通风,有私密性要求的房间要考虑视线遮挡。 3.2.8厨房应有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应设置洗涤池、案台、炉灶(含 燃气灶、柴灶)、排油烟机等设施或预留位置。 3.2.9卫生间宜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设置台盆、便器、洗浴 器(浴缸或喷淋头)等卫生洁具。卫生间如安排洗衣空间(洗衣机位 置及洗衣槽等),宜分隔单独空间。卫生间应安装热水器或预留位置, 并宜优先选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3.2.10居住建筑的厅堂是用于祭祀、礼拜等活动的房间,宜有大然 采光和自然通风,其方位、朝向、布局、面积应遵循地方或民族习俗 的要求。宜靠近起居室设置,或与起居室合用。 3.2.11储藏室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存放生产资料的储藏室宜 独立设置,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方便生产资料的运输与使用。空间高 度和面积应符合当地农机、农具的存放的要求

.2.11储藏室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存放生产资料的储藏室宜 立设置,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方便生产资料的运输与使用。空间高 度和面积应符合当地农机、农具的存放的要求。

3.2.12居住建筑应尽可能采用现代化设施设备。当条件受限制,不

能采用先进设施设备时,应预先设置安装的条件,如预留空调设备白 立置,包括空调线路和出水洞口预设等。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地源、

源热泵等节能系统:空调架的设置应整齐、隐蔽。

3.2.13居住建筑尚应符合下列原

1、居住建筑中不宜布置除居住功能以外的生产及经营用房,当 需要布置时,应满足防火、环保等的要求,并经有关部门许可。 2、居住建筑套内严禁布置存放和使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物 品的商铺、车间和仓库,并不应布置产生噪声、振动和污染环境 卫生的商铺、车间和娱乐设施。 3、居住功能空间与附建生产及经营用房的出入口宜分开布置

3.3公共配套建筑设计

3.1农村村级配套公共建筑主要包括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养老院 儿所或幼儿园等,宜结合村庄布局,利用祠堂、民宅等原有建筑进 行改建或局部加建。

3.3.1农村村级配套公共建筑主要包括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养老院、 托儿所或幼儿园等,宜结合村庄布局,利用祠堂、民宅等原有建筑进 行改建或局部加建。 3.3.2村级服务中心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300~500平方米,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庄不宜低于上限值,可集中

3.3.2村级服务中心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庄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300~500平方米,都市型和城郊型村庄不宜低于上限值,可集中 或分散设置。 2服务中心应包括村综合管理用房、小商品超市、农贸用房 医疗卫生室、邮政站、公共厕所等基本功能用房。

3.3.2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改旧”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建设规模按照不同类型的村压合理确定,一般建筑面积为 1000平方米(3班),当村庄规模较小的可以多村合建;服务半 径不应超过350米。 2托儿所或幼儿园宜靠近小学、公园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 远离各种污染源, 3托儿所或幼儿园应包括幼儿生活、服务管理和后勤供应等基 本功能用房,各班幼儿生活单元应保持使用的相对独立性。 4托儿所或幼儿园的主要生活服务用房应有良好的朝向,冬至 日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3小时。 3.3.5利用原有建筑改建的配套公共建筑应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局部 加建的配套公共建筑应与村庄总体环境和建筑风貌相协调,并与原有 建筑构成有机整体

4.1.1村庄整体环境“改旧”应以“整洁、美观、舒适、健康、自然” 为目标。 4.1.2村庄环境“改旧”设计应体现宁波乡村风貌特色,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4.1.3环境景观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 1延续原有乡村风貌; 2兼顾经济、美观、节能、环保; 3优先使用乡土材料及旧材料的更新利用。 4.1.4村庄整体环境应适应地形地貌,反映地域特色,保护人文景观 传承地方文脉。 4.1.5绿化种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兼顾经济性和观赏性;对村内的 边角绿地、菜地、宅间荒地应积极利用,提升其景观品质。 4.1.6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立足现状、降低启动实施的难度,提 升乡村整体环境质量,

3优先使用乡土材料及旧材料的更新利用, 4.1.4村庄整体环境应适应地形地貌,反映地域特色,保护人文景观 传承地方文脉。 4.1.5绿化种植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兼顾经济性和观赏性;对村内的 边角绿地、菜地、宅间荒地应积极利用,提升其景观品质。 4.1.6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立足现状、降低启动实施的难度,提 升乡村整体环境质量。

4.2.1宁波当地村庄一般有依附于宗祠堂、戏台、水体、大树等设施 或景观的集散空间,可将它们改建为公共广场,加设花台、坐具、灯 具等小品提升空间的实用性。 4.2.2村民活动中心、文化大讲堂等公共建筑周边可梳理或配建公共 广场,公共广场宜与村民健身设施组合布置。 4.2.3公共广场应采用硬地与绿地相结合的形式,不宜过度铺装;中 心位置宜开散、边角处宜有树荫并设有坐具;应控制广场的停车面积, 适当位置设置车档,保障村民在广场内的使用安全。 4.2.4海岛村庄的渔港码头是渔民主要从事生产活动的空间,应开辟 出较天的空间并留有专用的渔用场地和民俗场地,尽量尚海敬开,并 控制码头沿线建筑物的高度。

4.3.1村庄节点空间是村民的交往场所,宜在背靠墙体处设置遮蔽 物、坐具、花台、树池等小品,增强空间的亲和性、观赏性和归属感 4.3.2应充分利用村内宅间荒地,梳理改造后可成为新的交往场所。 4.3.3传统村庄的街巷应具有合适的高宽比,节点空间部位应适当开 敬;限定街巷道路的院墙不宜过长、过实、过于均质,需设定其合理 的高度,优先使用镂空花墙、绿禽等虚实相间的隔断手法。 4.3.4山地丘陵村庄可在依山而上的街巷中设置节点空间,空间宜适 当升敬、地面宜平整,铺地避免大面积使用水泥浇筑,并配置坐具、 遮阳构件或绿化小品等设施。 4.3.5水乡村庄节点空间宜布置在桥头和岸边开阔地等场所,应与水 系相呼应,并应考虑坐具的摆放位置与绿化、水面的视觉关系;可改 造原有的水埠口,形成沿水道的节点空间。

4.3.6海岛村庄可布置由山到海自然婉蜓的游步道,串联起村落及遗 留灯塔、炮台等构筑物;沿游步道在具有较好景观朝向的位置可设置 节点空间或观景平台;游步道和节点空间路面宜选用自然石块或木材 并进行防滑处理。

4.4.1围护栏杆应考虑安全性和景观效果,尽量选用竹、木、石等乡 土材料,且便于维护。

4.5.1位置标识的图案应简洁清晰,导向标识的指示应明确无歧义, 并设置在醒目的位置。 4.5.2村务公开栏应放置在村民文化讲堂、村委会或活动中心等重要 的公共建筑旁,应清晰明确,满足近观需要。 4.5.3同类标识宜风格一致,材料应尽可能选用竹、木、石等乡土材 料,

的公共建筑旁,应清晰明确,满足近观需要。

5.1.1农村“改旧”的绿色建筑策略主要包括建筑节能设计、雨水循 环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材料循环利用等方面。 5.1.2绿色建筑策略应契合村庄实际状况,与“改旧”设计紧密结合, 自的在于打造出绿色节能村庄。 5.1.3应按照功能和形式,综合考虑景观植物、水系水景和建筑小品 等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优化场地的空间感受及风环境、声环境、光环 境、热环境、视觉环境、觉环境和空气质量。 5.1.4应调查场地内植物现状,对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和古树名 木应做好保护利用措施

5.2.1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场地内现有地形、水系 和植被,优化场地规划设计,营造优良微气候环境,提高村庄环境的 生态效应。

5.2.2村庄总体布局、建筑朝向、形体间距和植物选配应利于 过渡季节的通风、隔热和冬季日照,兼顾建筑景向视野和噪声挡 需求。

过渡李节的通风、隔热和冬李日照,兼顾建筑景向视野和噪声控制等 需求。 5.2.3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充分 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遮 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4合理确定外墙窗墙面积比;应采用中空玻璃、隔热窗框等节能 门窗技术,玻璃与窗框的颜色应与村庄建筑的色彩基调相协调,推荐 使用木质或仿木窗框,契合乡村风貌。 5.2.5应采用适宜建筑遮阳技术,优先选择竹片白叶帘等具有乡村 风貌的活动或可调节外遮阳系统:推荐使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绿化 遮阳,可在窗外种植蔓藤植物或在离窗一定距离处种植树木。

5.2.3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

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自然资源,采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5.2.4合理确定外墙窗墙面积比;应采用中空玻璃、隔热窗框 门窗技术,玻璃与窗框的颜色应与村庄建筑的色彩基调相协调 使用木质或仿木窗框,契合乡村风貌。

5.3.1完善雨水收集系统,推进雨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利

5.3.1完善雨水收集系统,推进雨水的循环利用。雨水利用可采用雨 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或调蓄排放系统,合理确定雨水利用方案, 并满足如下要求: 1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入渗、收集等设施。 2收集回用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水管网等设 施,处理后的雨水宜用于空调冷却水补水、绿化、景观、消防等 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 3调蓄排放系统应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和排放管道等设施。 5.3.2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减少雨水地表径流量。完善地面 (排)水沟系统,强化雨水的有组织地收集和排放:其铺地优先使用 卵石、砂砾、防腐木或生态陶土砖等有较好透水性的材料。 5.3.3优化布置生态洼地或道路旁洼地,促使雨水循环利用,提高雨 水丰茂期的排水能力、改善平时的景观效果 5.3.4改变停车场构造方式,尽量使用透水性铺装、草间缝或裁种植 物的洼地,突出生态效益。 5.3.5场地内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可作为雨水径流高峰流 量调蓄设施;景观水体宜采用过滤、循环、净化、充氧等技术,并优 先考虑雨水再利用。

5.4.1可再生能源利用应立足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选用太阳 能、沼气和生物质燃料等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能源类型。 5.4.2太阳能光热系统应逐渐从整体非承压式系统向分体非承压式 和分体承压式系统过渡。 5.4.3在太阳能热水系统难于布置的场合,可替代采用空气源热泵热 水系统。 5.4.4在与当地电网管理部门协调的前提下,村庄宜采用各户联合并 网的太阳能光伏系统。 5.4.5光伏电池组件应提倡采用与瓦屋面相结合的光伏瓦或其它建 筑光伏组件。 5.4.6平屋面上架设太阳能设备时,应考虑美观性和安全性,可利用

5.4.6平屋面上架设太阳能设备时,应考虑美观性和安全

.4.7生物质能的利用应根据资源条件,合理选择沼气工程和秸秆的 合成利用。 1生物质能的转换设施应采用与村压风貌协调的外观设计,对 于体积较大的存储设施应尽量用绿化植被进行遮蔽。 2沼气工程的沼气池应尽量采用地理,并使用绿化植被进行遮 蔽,或采用与村庄风貌相协调的外观设计。 3农田秸秆的合成利用是解决秸秆出路和燃料多样化的有效途 径,有利于保护山林植被。 4山地丘陵村庄与海岛村庄,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应合理利用 风能与太阳能。

5.5.1提倡使用石头、竹、木等传统材料或乡土材料。 5.5.2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烧制过程污染 大的粘土砖等建筑材料;改进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改用利废烧结砖 等新型墙体材料。

5.5.3推荐使用新型建材或现代施工工艺, 5.5.4鼓励旧建筑拆掉后产生的建筑材料的更新利用;提倡老民居的 改建利用。

6.1.1桥梁:农村的桥梁形式多样,总体应简洁质朴、尺度合宜。机动 车通行桥一般采用混凝土桥或石桥;步行桥多采用木桥和石桥;对留 存的古桥应妥善维修,缺失材料应尽可能进行仿制补件;新做的桥梁 应恪守适宜的尺度和美感,避免比例失调。

6.1.2驳岸护坡:乡村驳岸可分为自然式、整形式以及生态型护坡三

1、自然式驳岸一般与岸线植物、自然石或松木桩结合运用,在 村庄设计中优先选用自然式驳岸。 2、整形式驳岸的岸线应避免线条过于生硬,优先选用乡土材料 如砖、石砌块等;应避免过度勾缝,充许植物从石缝中自然生长: 在村设计中应适度选用整形护砌。 3、生态型护坡是一种新兴驳岸技术,在开挖边坡以后,通过种 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 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 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护坡方式。非观赏性的河道可考虑 使用生态型护坡。

6.1.3挡土墙:挡土墙从形态上分为直墙式和坡面式;农村多使用毛 石或条石垒砌,需注意砌缝的交错排列方式和宽度,可不勾缝以展现 野趣;也可使用天然石块加筋格宾,石块间会有植物自然生长;道路 两旁挡土墙可使用预制混凝土块种植草皮或浆砌石等材料:挡土墙应 设排水孔,一定宽度应设伸缩缝。挡土墙可考虑与垂直绿化结合,争 取更多的绿化空间。

6.2.2公共厕所应满足下列条件

1、公共厕所设置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和集中绿地,且便于村民 使用。 2、公共厕所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人 文民俗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选用适宜的厕所类型:如三 格化粪池厕所、三联通沼气池式厕所、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等。 3、拆除公共场所的茅厕和粪坑,将厕所化粪池的出水与村庄污 水处理设施连接起来,统一处理

6.3.1村压靠近城镇时,应依据经济、安全、实用的原则,优先选择 城市或集镇的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到户。 6.3.2村庄距离城市、集镇较远或无条件时,应建设给水工程,联村、 联片供水或单村供水。无条件建设集中式给水工程的村庄,可选择手 动泵、引泉池或雨水收集等单户或联户分散式给水方式。 6.3.3应建立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和 建设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

6.3.4生活饮用水必须经过消毒。凡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材料、设备 和化学药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 6.3.5做好村庄节水工作,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普及节水型器具。

和化学药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

6.4.1排水设施包括确定排放标准,整治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 施

6.5.1根据村庄的区域位置、地质地势、土壤囊植被、受纳水体、村点 布局、住宅分布等具体情况,提出效率优先、因村制宜、经济实用、 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等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设计目标、要求、处理模 式和治理工艺流程。 6.5.2在比较分析各类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区位、

地形地貌、地质地势、土壤植被、受纳水体、经济水平等客观条件, 提出儿类拟推荐采用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地质地势、土壤植被、受纳水体、经济水平等客观条件, 推荐采用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 主污水处理设施应选址在夏季主导风向下方、村庄水系下 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6.5.3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应选址在夏李主导风尚下方、利

6.6.1受洪灾威胁的村庄应进行防洪综合整治。 1、防洪整治应结合实际,遵循综合治理、确保重点。防汛与抗 旱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2、防洪设施选线应适应防洪现状和天然岸线走向。 3、应符合防御台风、暴雨、潮汐的要求。 4、根据历史降水资料易形成内涝的平原、洼地、水网圩区、山 谷、盆地等地区的村庄整治应完善除涝排水系统。 6.6.2村庄应选择适宜的防内涝措施,当村庄用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 入或穿越村庄用地时,宜用边沟或排(截)洪沟组织用地外围的地面 汇水排除。 6.6.3村庄防洪救援系统,应包括应急疏散点、救生机械(船只)、 矢疗救护、物资储备和报警装置等。 6.6.4村压防洪通讯报警信号必须能送达每户家庭,并应能告知村压 区域内每个人。 6.6.5加强村压内河道清淤疏浚、拓宽整治,加强河道过水断面,提

6.6.5加强村庄内河道清淤疏浚、拓宽整治,加强河道过水断面,提 高河道对水体的调蓄能力:适当提高建设区域室外地坪。

村庄消防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积极推进消防工

作社会化,针对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 通道、消防装备、建筑防火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

通道、消防装备、建筑防火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

GB/T 28996-2012 涂装水泥刨花板6.8.2村庄应按照下列安全布局

1、村庄内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必须设在 村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 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严重影响村庄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 诸罐等必须迁移或改造。 2、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等与居 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 50m。 3、合理选择村庄输送甲、乙、内类液体、可燃气体管道的位置, 严禁在其干管上修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或堆放物资。管道和阀 门井盖应有明显标志。 4、应合理选择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的瓶库、汽车加油站和煤气、 天然气调压站、沼气池及沼气储罐的位置,并采取有效的消防措 施,确保安全。 5、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汽车、大型拖拉机车库,村 庄的集贸市场或营业摊点的设置以及村庄与成片林的间距应符 合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影响消火栓的 使用。 6、村庄各类用地中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 置,均应符合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在人口密集地区应规划 布置避难区域;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或大面 积棚户区,应采取防火分隔、提高耐火性能,开辟防火隔离带和 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防火分隔宜按30~50户的要求进行, 呈阶梯布局的村寨,应沿坡纵向开辟防火隔离带。防火墙修建应 高出建筑物50cm以上。 7、消防车道应与村庄主要道路结合设置,并并应满足相应的消 防规范要求。 消防设施布局、建筑防火是村庄消防综合整治的内容,既有的 火灾隐惠的农宅或公共建筑,应依据《农村防火规范》相关技术 进行整治。 结合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安排存放器材装备、值班办公的场所,

6.8.4结合村庄社区服务中心安排存放器材装备、值班办公的场所,

1.1农村改旧设计一般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三个阶 段;当设计项目比较单一或规模较小时,可简化为方案设计、施工图 设计二个阶段。 1.2各设计阶段应分别编制设计文件,并应满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 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2、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

2.1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总平面图、建筑设 计图纸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辅助设计资料。 2.2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相关专业设计图 纸、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工程概算书。

3.2总平面与建筑专业应

LY/T 1530-2020 刨花板生产综合能耗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书一一依据性文件名称和文号、项目概况、设计标 高、用料说明和室内外装修、新技术和新材料选用说明、特殊建 筑构造说明、门窗数量统计表等: 3、设计图纸一一总平面图(含竖向布置图、土石方图、管道综 合图、绿化及建筑小品布置图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节点构造详图等: 4、相关专业计算书。 3.3结构专业应出具以下设计文件: 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书 一一工程概况、设计依据、建筑分类等级、主要 荷载取值、设计计算程序、主要结构材料等; 3、设计图纸 一一基础平面图、基础详图、结构平面图、构件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