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6-046-2017 海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DBJ46-046-2017 海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46-046-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38681
VIP资源

DBJ46-046-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DBJ46-046-2017 海南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

3.2.1既有建筑场地安全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 场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污染 土壤等的现状; 2场地内是否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情况; 3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否完善,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 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评报告、场地地形图、建 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无障碍设计图纸等;现场检测。

1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系 和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设施和保护性建筑及物品等现状; 2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日照、风、声环境质量; 3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 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 人4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 绿化的布置等; ·5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 力,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地面等布置情况,是否存在场地积水 情况等。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景观竣工图纸 雨水管线竣工图纸,建筑环境分析报告、停车设施运行记录等;现 场检测。

1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等:现场检查。

NBSHT 0891-2014 在用发动机油中烟炱含量测定法 分光光度法3.2.4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外墙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惰性等; 2屋面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惰性等; 3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遮 阳系数及气密性等; 4地下室、外墙、室内、屋面防水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等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 物理性能和热工性能检测报告,地下室、外墙、室内地坪、楼板、屋 顶渗漏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

3.2.5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可行性的评

1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查; 2 加装电梯对建筑结构、消防、日照、楼间距、外部使用空间等 的影响。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结构竣工图纸;软件模拟加装电梯后对 建筑日照环境的影响;现场建筑结构检测,并评价加装电梯对结构 的影响程度,

1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 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程度检测; 2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 测; 3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 据相应的标准,分析验算并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性及结构

体系的合理性。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使用情况和修 缮资料;现场检测;分析验算并评估,出具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鉴定报告

口人 善资料;现场检测;分析验算并评估,出具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鉴定报告。 3.2.7既有建筑结构耐久性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建筑物所处工作环境: 2结构构件材料的耐久性检测。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和资料,环境调 查记录、修改造资料、结构构件表面覆盖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 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 3.2.8既有建筑材料性能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力学性能; 2耐久性; 3回收利用价值。 评估方法:查阅设计文件、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现场检测建筑 材料可回收利用性能,测算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价值。

1既有建筑物所处工作环境: 2结构构件材料的耐久性检测。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和资料,环境调 查记录、修改造资料、结构构件表面覆盖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 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

3.2.8既有建筑材料性 1力学性能; 2耐久性; 3回收利用价值, 评估方法:查阅设计文件、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现场检测建筑 材料可回收利用性能,测算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价值

3.2.9既有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人1通风空调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及末端 系统的形式、局部通风或排风系统的形式、系统使用年限、设备能 效、调节控制策略等; 2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包括冷热源供回水温度、供水量 运行效率,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冷却塔 令却效果,末端设备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局部通风或排风系统的 送/排风量等; 3节能运行措施,包括系统节能运行策略、能量回收装置设 置、管道保温性能、分项计量设置、能耗管理系统设置等;

4通风空调系统能源耗量,包括建筑总用电量、冷热源设备用 电量、输送设备用电量、末端设备用电量、燃料消耗量等。 评估方法:查阅通风空调系统工图纸、分项计量竣工图纸 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能源审计报告、节能 运行管理文件、能耗管理系统技术文件、能源管理系统统计数据 等;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现场检测。

1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类型、太阳能电池阵 列面积、装机容量、蓄电方式、并网方式,主要部件的类型和技术 参数、电能计量装置布置情况,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光电转换效 率; 2地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热泵机组性能参数、地源换热器 形式及数量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水流 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 3污水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热泵机组性能参数、污水源换 热器的形式及数量等,污水源热泵系统污水源侧、机组用户侧进出 水温、水流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 4海水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热泵机组性能参数、海水源换 热器的形式及数量等,海水源热泵系统海水源侧、机组用户侧进出 水温、水流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 5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 评估方法:查阅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 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等;现场检测

3.2.11既有建筑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热湿环境,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外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建筑室内通风状况、住户室内热湿环境的主 观感受等; 2室内空气品质。 评估方法:以现场检测为主,辅助进行住户问卷调研

3.2.12既有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供水系统设置和运行合理性,包括供水设备和安装位置、供 水方式、供水系统分区、供水管网水质、末端用水压力、是否充分利 用市政水压等; 2管道使用年限和运行使用情况、供水管网管材、管件及管网 漏损情况; 3用水计量装置设置情况和建筑用水量,包括是否按供水用 途、管理单元或付费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用水计量装置的读数 准确性,建筑总用水量及不同用途用水量; 4热水系统设置合理性,包括供水设备和安装位置、系统循环 和管道保温情况、配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用 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热水锅炉形式和能效等级; 5排水系统的设置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雨污水是否混合 排放、排水管是否出现堵塞渗漏现象、污水排放水质是否满足相关 标准要求等;人 6给排水系统的抗震性能和隔声减振措施的设置合理性,包 活管道的抗震性能、设备是否存在噪声振动干扰、给排水管道水流 声是否存在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干扰等。 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产品说明 书、产品合格证,水平衡测试报告、污水水质检测报告等;进行二次 供水设施进出水水质检测、末端用水水质、压力随机抽样检测;进 行水压试验;现场检查,

1各类卫生器具的使用年限、完好程度、数量、用水效率等级 节水器具使用比例等; 2 循环或加压水泵使用年限、额定参数、运行效率及能耗:

3绿化灌溉方式、绿化灌溉设备及运行情况、绿化灌溉自动控 制系统及用水量; 4空调冷却水补水量、冷却塔蒸发耗水量、冷却水水质。 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暖通、景观竣工图纸,给排水设备表 立品说明书或节能性能检测报告,绿化灌溉用水计量装置计量数 据、绿化灌溉及冷却水系统运行记录、冷却水系统用水量计量报 告、冷却水水质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

1非传统水源利用,包括是否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用 途、利用率、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等; 2景观水体补水水源、补水量、处理工艺、水质等。 评估方法:查阅给排水、景观竣工图纸,非传统水源当地相关 主管部门许可证明、用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水质检测报告,景 观水补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景观水水质检测报告;现场检查

3.2.15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

1供配电设备状况,包括设备铭牌参数、能效等级及运行状况; 2供配电系统布置方式,即高、低压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布置方式; 人3电能计量表设置,包括常用供电主回路设置电能计量表情 兄,电能数据采集与保存现状等: 4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 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等。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能源 审计报告、电能计量表运行数据;现场检测

3.2.16既有建筑照明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照明方式及产品类型,灯具的类型及效率,镇流器类型、功 率因数等;

2照明控制方式; 3照明质量,主要包括照度、均匀度,核查显色指数、色温和眩 光; 4照明功率密度。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 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现场检测。

光; 4照明功率密度。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 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现场检测。 3.2.17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 1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和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 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3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扶梯感应启停 及变频等自动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峻工图纸、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 图纸、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运行能耗 数据;现场检查。

3.2.17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

1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和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 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3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扶梯感应启停 及变频等自动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 图纸、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运行能耗 数据;现场检查。

3.3.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应根据评估结果和项目功能需求, 完成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绿色改造技术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3.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项目定位与改造目标、绿色改造技术 方案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 51141相关内容,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使用需求、技术可行性及经 济性等综合确定,选择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设施设备及材料应 相互匹配。 3.3.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方案应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或系统的 应用潜力,并应在现有设备或系统不适宜继续使用时,再进行局部 成救体改造重换

1在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 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 以及《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 2根据改造评估报告,保护既有建筑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场

地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场地内可利用既有构 筑物、构件和设施,可根据其功能特点加以利用,或改造后进行 再利用。 3场地交通和停车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行的原则合理组织场地 的交通流线,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合理设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非 机动车与人行以及机动车与人行的交叉口; 2)停车设施的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应按相关规定执行,自行 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合理、方便出入,机动车地面停车位不应挤占 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3)宜在场地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4)宜设置智能停车场(库)管理系统。 4应在人行道设置无障碍通道,并与场地内部无障碍设施和 场地外无障碍通道相互联通 5宜增加场地的绿化用地面积,绿化用地宜采用养、灌、草结 合的复层绿化,可进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 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应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改造,可采 取下列措施: 7 1)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雨水塘、景观水体调蓄雨 水; 人2)将硬质铺装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 3)优化场地竖向设计,让道路、广场、屋面的雨水以重力流方 式进入绿地、雨水花园等地面生态设施。 7应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预 测,对既有建筑场地进行场区功能重组、构筑物与景观的增设等措 施,改善场区的风环境,并应满足下列规定: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应低 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 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2)场地风环境模拟应以项目所在地块为对象,当模拟仿真结 果存在不利风环境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并出 具优化论证说明。 3)项目场地风环境应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

1任建筑切能改造提力 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结构 空间,减少拆改,优化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畅,互不 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 2可根据改造评估分析,通过加装电梯等技术措施,改善和提 升原有建筑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同时完善室内与室外场地及其 相互之间的无障碍设计。 3应根据功能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使用空间的布局重 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同时宜避免 建筑间的视线干扰。 4公共建筑室内功能空间改造,宜采用轻质、可拆卸或可循环 利用的工业化预制构件隔断(墙),实现建筑空间灵活分隔和转换。 5在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应注重建筑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 协调,不宜增加无实际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 6对于出现渗漏和防水材料超过或接近使用年限的建筑,应重 新进行防水设防处理,相关技术措施应符合各部位相关规范要求。

X1根据改造评估报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可优先采用浅色 饰面、反射隔热涂料、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等隔热保温技术措施。 2外墙改造应根据建筑类型、墙体材料、饰面方案等实际情况 选择保温系统方案,保温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及海南省现行有关 标准的规定。 3屋面改造宜采用涂刷反射隔热涂料、设置保温层、隔热层等 措施。 4玻璃幕墙和玻璃采光顶的改造应提高玻璃及框架龙骨等保

温、隔热性能,门窗改造应综合考虑安全、采光、隔声、遮阳、通风、 气密性、水密性和热工性能要求,选用符合相应标准和功能要求的 节能门窗,门窗框与墙之间应设置保温密封构造。 5建筑遮阳设计应综合考虑遮阳装置对建筑立面效果、通风 采光、抗风和耐久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宜采用活动 外遮阳措施。 6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 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相 关要求。

1室内改造设计应进行声环境、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等专项分 析,改造后的既有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相关现行 标准的规定。 2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 声性能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标准》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宜采用以下隔声降噪措施: 1)建筑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措施: 2)楼板隔声性能不满足时,宜采取弹性面层、弹性垫层、隔声 吊顶等措施; 3)屋面板为轻型屋盖时,应采取降低屋面板隔绝雨点噪声的 措施; 4)应对建筑内的有噪声污染的机房等房间进行隔声处理,室内 的设备和管道应进行减震和隔震处理。 3应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优化设计,采 取合理措施加强室内自然通风。室内无法形成流畅的通风路径时, 宜设置辅助通风装置以加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性能 4宜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应采取 相关技术措施增加自然采光。 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及材料中醛、苯、氨、等有害物质限量

1根据改造评估报告,应在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选择作业量 少的加固方案,并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固技术。部分常用构 件加固方法比较见表4。

表4部分常用构件加固方法比较

2在安全、可靠、经济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利用原有结构构件, 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原结构构件的利用率不应小于70%。保 留利用原有结构构件和新增结构构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保留利用的结构构件,应有确保安全的针对性措施: 2)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需要连接时,应采取合理可靠的 连接方式; 3)新增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明确、可靠的传力途径。 3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时,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 后续使用年限。后续使用年限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规定。 4对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对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应优先采用具有良好减震性能且其部件损伤后易于更换的隔震 消能等结构控制产品。 5应采用模板使用少、加固体积小的结构加固技术。新增结构 构件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钢构件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 的构件。 6建筑公共部位改造应进行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7增层改造时应根据原结构形式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增层方

式。室外增层改造可选择直接增层、外套结构增层等形式,室内增 层可选择分离式、整体式、吊挂式、悬挑式等形式。

隔墙应采用轻质材料。鼓励使用工厂化预制的装修材料和部品。室 内装修应围绕建筑使用功能进行设计,避免过度装修

1冷热源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节能潜力, 根据改造评估报告确定是否更换设备。对于运行效率不低于现行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9577标准规定的3 级能效等级且使用不大于10年的原有空调冷水机组应加以利用。 2根据系统原有的冷热源运行记录及改造后建筑热负荷和逐 项逐时冷负荷的计算结果,结合当地能源结构以及价格政策、环保 规定等,合理选择冷热源型式及配置机组容量和台数。 3新增冷热源机组的能效指标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及地方标准能效限定值,房间空气调 节器等能效等级应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4应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实施根据负 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冷水机组出水或回水温度应 根据建筑实际负荷的变化进行设定,并结合控制系统的改造实现 出水温度自动设置。空调冷源的部分负荷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有关规定。 5空调制冷系统所用制冷剂应在安全的基础上选用环境友好 的制冷剂。在过渡时期选用过渡制冷剂时,应符合我国制冷剂淘汰 期限的规定。 6根据房间功能要求和负荷特性等,进行合理分区,包括但不 限于以下情况: 1)使用时间不同; 2)温湿度基数和充许波动范围不同: 3对空气洁净度要求不同;

13水系统中管道与设备的保温保冷措施、空调风系统的防漏 风和绝热措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要求。 14暖通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当设计工况下并联 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宜采取以下水力平衡 猎施: 1)调整水系统不平衡管路的管路布置或管径; 2)设置电动平衡阀。 15应合理采用消声隔振措施。 1)靠近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且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 间,可采用密封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器,辅以降低声源噪声 的吸声措施满足环境噪声标准; 2)暴露在室外的冷却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可通过在其 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备,或在其周围设置隔声屏障等措施达到环 镜噪声要求; 3)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 和消声设备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

4.4.2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1建筑室内温度、湿度和新风量等空气参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有关要求。 2应根据房间的朝向及内部功能,合理划分空调区域,对系统 进行分区控制,以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下的通风与空调系 统能耗。各主要功能房间应采取可独立调节的空调末端装置。 3应合理设计气流组织。不同功能房间应保证一定压差,避免 气味散发量大的空间(比如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的气味或污 染物串通到室内别的空间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 4宜对室内人员密集场所的CO2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 与通风系统联动,使CO2浓度始终维持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CO浓度监测装置,CO浓度应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

4.4.3能源综合利用

4.5.1节水器具与设备

率等级不低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的3级。表5各类节水器具的用水效率等级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1级2级3级4级5级水嘴流量/L/s0.1000.1250.150一单档平均值4.05.06.57.59.0坐便器大档4.55.06.57.59.0用水量/L双档小档3.03.54.24.96.3平均值3.54.05.05.87.2小便器冲洗水量瓜2.03.04.0一大便器冲洗阀冲洗水量4.05.06.07.08.0小便器冲洗阀冲洗水量2.03.04.0淋浴器流量/L/sL0.080.120.15目前我国已对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准,如现行国家标准《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1、《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等,今后还将陆续出台其他用水器具的标准。2当建筑内设有公用浴室时,应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并带有感应开关、延时自闭阀或脚踏式开关等定量或定时装置。3空调设备或系统应采用节水冷却技术。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4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满足下列要求:1)宜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2)采用微灌方式时,应在供水管路的入口处设过滤装置:3)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因水中微生物在空气中极易传播,应避免采用喷灌方式。22

1供水系统应节水、节能,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当需要加压供水时,应根据卫生 安全、经济节能的原则选用供水方式。自备加压系统应根据项目的 具体条件选型,可优先采用管网叠压供水、水箱水泵供水、变频供 水等节能的供水技术。 2)进行给水系统整体改造或管网局部改造时,应采取减压限 流的节水措施,建筑用水点处供水压力应不大于0.3MPa。 3)污水应达标排放,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考虑废水的回收 再利用。 4)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建筑,如需改造或加装生活热水系统,优 先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等作为热源。 2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 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 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热水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应设干、立管循环:用水点出水温 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5s; 2)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 间不应大于10s。 ●3用水分项计量应按照使用用途、管理单元、付费单元、管网漏 损检测等要求进行设置。分项计量水表位置可按照下列要求设置 1)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公共部位的景观、灌溉等不同用 途的供水均应设置水表; 2)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 3)宜按水平衡测试的要求,设置分级水表。 4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应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 的管材、管件: 2)室外埋地管道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3)水池、水箱应设置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机械联动或自动联 动关闭措施; 4)管道、设备的抗震性能应符合相关现行国家标准和海南省 地方标准的要求。

4.5.3非传统水源利用

1景观水体用水、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冲 厕用水、冷却水补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采用市政再生 水、雨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且水质应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 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 水质》GB/T18921、《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CB/T29044等现行国 家标准的相关要求。 2非传统水源给水系统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必 须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1)给水管道应设计涂色和标识; 2)水池、水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等均应采取防止误 接、误用<误饮的措施。 3既有雨水排水系统应结合场地情况,采取下列改造措施: 人1)屋面雨水和地面雨水就近排人绿地、雨水花园等地面生态 设施; 2)土壤的渗透能力不足时,设置加强雨水渗入的设施; 3)根据场地雨水径流量情况,设置雨水溢流排放设施。 4景观水体的补水不得使用自来水或地下并水,应优先采用 雨水,并满足下列规定: 1)充分利用景观水体来储存和调蓄雨水; 2)设置前置塘、人工湿地等生态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污染; 3)使用非传统水源补水时,应在补水管上设置水表计量。

4.6.1 供配电系统

1供配电系统改造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对供配电系统的容量、供电线缆截面和保护电器的动作 特性按改造目标参数重新进行验算,并根据用电负荷分级情况校 验供电可靠性; 2)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根据变压器的容 量、分布及地理环境等情况,也可选用树干式或环式; 3)低压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宜根据负荷容量,负荷性质和分 布情况选用树干式、放射式或链式。 2配电系统改造电压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配电系统中在公共连接点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允许限值 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充许不平衡度》GB/T15543 的规定,当既有建筑低压配电系统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大于等于15% 时,应由主及次重新分配产生不平衡负荷的用电设备相序,使三相 负荷不平衡度满足要求。 2)设计中应正确选择电动机、变压器的容量,并应降低线路 阻抗。 人3)当采用提高自然功率因数措施后,仍达不到电网合理运行 要求时,宜采用带有串联调谐电抗器的并联电力电容器组作为无 功补偿装置;必要时,也可采用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4)单相负荷较多的供电系统,配变电所集中设置的功率因数 补偿装置应采用部分分相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3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三相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规定,不应低于 能效1级标准。 4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型,宜选用D,yn11接线组别,其能效

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三相变压器能效限定 直及能效等级》GB20052的规定。根据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 经济运行》GB/T13462确定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运行区。 5应保证用电安全性:按现行标准设置电气火灾报警装置;电 原插座应由独立的分支回路供电,并配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增 加保护电器动作灵敏度的校核并调整保护电器动作特性;应完善 等电位联结。 6改造时应根据负荷变化增加保护电器动作灵敏度的校核并 调整保护电器动作特性

1室内照明场所照明数量和照明质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规定;建筑物的夜景照明数量和质量 指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 规定。 2应严格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 照明功率密度(LPD)的限值要求,并满足以下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和居住建筑公共空间的照度、照度 均匀度、显色指数、眩光等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 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 2)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和居住建筑公共空间的照明功率密 度(LPD)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 定的现行值; 3应根据不同房间或场所的视觉要求、工作性质和环境条件, 确定合理的照明标准值和照明方式。高大空间应采用混合照明或 分区一般照明的方式。 4夜景照明改造的设计根据建筑的功能、环境区域亮度、表面 装饰材料、城市规模等确定合理的亮度或照度标准,并满足以下 规定: 1)建筑物的夜景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2)应根据建筑特点合理采用局部照明方式,避免采用大面积 投光将整个建筑均匀照亮的方式: 3)夜景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假日、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三 种控制模式。 5选用的照明产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1)照明产品的能效限定值或节能评价值应符合表6中所列现 行国家标准。

表6我国已制定的照明产品能效标准

明灯具,室内灯具的效率不宜低于70%,室外灯具的效率不宜低于 55%,要求反射罩具有高的反射比。 3)应选择合理的灯具配光使光的利用率提高,达到最大节能 的效果。 4)应采用节能并与光源匹配的镇流器。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 本放电灯应在灯具内设置电容补偿。 6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车库等公共区域均应采用发光二

极管(LED)照明,LED照明产品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LED室内照 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1的相关规定,照明控制应采用分区、 分组、自动降低照度控制。 7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和使用要求,合理利用天然采光, 采取节能高效、便于管理的照明控制措施: 1)房间或场所装设有多个灯具时,应分组控制; 2)在有天然采光的场所宜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自动调节照度; 3)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集中控制,并按需要采取调光或降低照 度的措施; 4)旅馆的每间(套)房应设置节能控制型总开关: 5)体育场馆比赛场地应按使用要求(国际比赛、一般比赛、训 练、娱乐等)设置多种控制模式; 6)车库照明可合理采用交叉控制、感应控制等节能控制措施。 8面积大、功能复杂、人流量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宜采用自动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9照明装置的电源,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照明设备安装容量之比宜达 到2%~4%。人

4.6.3能耗计量与智能化系统

1既有建筑能耗计量应根据建筑用能类别分类,包括: 人1)电量; 2)水耗量; 3)燃气量(天然气量或煤气量); 4)集中供热耗热量; 5)集中供冷耗冷量: 6)其他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 2既有建筑改造应设置能源监测管理系统,能耗监测与智能 化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以安全性、稳定性、可比性、开放性为原则:

2)应具有能耗数据监测与分析、预警与预报、能耗数据统计报 表、能耗信息发布、能耗数据查询等基本功能: 3)数据格式与内容应能支持能源消费统计、能源审计、能耗和 水耗限额管理; 4)分项计量数据可通过网络上传到该建筑的管理部门。 3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的应配置项目要求或全部配置项目要求。 4电梯应采取节能措施。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梯应采用红列 惑应启停及变频措施,2台以上的电梯集中布置时,应具有群控功 能,且轿厢内无人时应采取自动关灯关闭空调、驱动器休眠等节 能控制措施

5.1.1绿色改造工程开工前应依法办理施工许可和合同备案,并 对既有建筑本身及周围场地进行调研,对既有重要设施和贵重物 品做好防护

色施工规范》GB/T5090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I 50640等相关规定,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绿色施工方案应包 活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过程管理等内容,并按有关规定审批和 严格执行。

5.1.3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应符合现行海南省地方标准《建设

5.2.2扬尘污染控制应符合以下要

1进行施工的建筑物外围应设置防尘网或防尘屏。施工现场 构件加工、制作中易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应在固定场所内进行,并 采取遮挡、抑尘等措施。

5.2.3噪声与振动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施工现场应制定相应的降噪制度和措施,现场应设噪声监 测点,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 2应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混凝土输送泵 电锯房等应设有吸音降噪屏或采取其他降噪措施。 5.2.4应进行光污染控制。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 免夜间施工。间施工时,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 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电 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5.2.5应进行水土污染控制。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 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达到现行 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要求。污水无悬浮物且 经水质检测合格后,可用于绿化降尘等循环利用;对于化学品等有 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的收 集和处理。

1施工现场应制定相应的降噪制度和措施,现场应设噪声监 测点,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 2应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机械和设备,混凝土输送泵 电锯房等应设有吸音降噪屏或采取其他降噪措施。 5.2.4应进行光污染控制。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 免夜间施工。夜间施工时,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

5.2.4应进行光污染控制。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

免夜间施工。夜间施工时,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 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干扰。电 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5.2.5应进行水污染控制。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 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达到现行 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要求。污水无悬浮物且 经水质检测合格后,可用于绿化降尘等循环利用;对于化学品等有 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的收 集和处理

5.3.1施工单位应制定并组织实施施工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方案。

1建设工程施工总平面规划布置合理、紧凑,应充分利用既有 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管线、电力设施为施工服务。应优化土地利 用,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鼓励施工单位租用场外房屋用于职工食 宿。 2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 设施,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对 于分期施工的工程,应综合考虑既有建筑改造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等特点,其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期结合,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 占地。

5.3.3节能与能源利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1优先选用国家或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 机具,施工机械宜选用高效节能电动机,燃油机械设备应使用节能 型。应根据负载选择功率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空载、低负 载长时间运行。 2办公、生活和施工现场,宜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 损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声控、光控等节能控制措施,严禁长明 订。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实际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 的20%。 3办公和生活用房应合理配置采暖设施、空调、风扇数量,并 控制使用时间和最高、最低温度限制。有条件的施工场地,应充分 考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4施工现场应实行能耗分项计量,定期作好记录,监测施工 区、生活区的耗能控制指标。主要设备以及耗能大的设备(包括燃 油机械设备功率大王10KW的用电设备)应单独计量

HG/T 2906-2009 力车轮胎静负荷性能试验方法5.3.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5.3.5节材与材料利用应符合以下要求:

1制定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及低碳拆除措施。建筑 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回收率应达到30%以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应达到30%,材料包装物回收率应达到100%。 2块材、板材、卷材等装饰、防水、节能工程材料及部品应采用 工厂化加工和现场排版设计,且其比例宜达到70%及以上。 3宜采用工具式模板,或免拆新型模板,如铝合金、塑料、玻璃 钢、定型钢模、竹胶板、钢框镶边模板或其他可再生材质的大模板 现场散拼模板尽量避免工作面上加工。 4应缩短材料的运输距离,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距离施工 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工程材料用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 以上,或达到建筑材料费用的70%以上。

5.4.1施工单位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包括施工 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 度等。

5.4.2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对设计文件中绿 色重点内容进行专项会审,避免出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重大设 计变更。

5.4.3文明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物业管理机构体系认证应符合以

1物业管理机构应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 IS014001的要求制定系统、完善的程序管理文件,包括环境方针 文件、规划文件、实施与运行文件、检查与纠正措施文件、管理评审 文件等,确保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2物业管理机构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的要求,在建筑能源管理过程中形成相关工作文件体 系,包括能源管理方案、管理节能文件、技术节能文件、检查与纠正 措施文件等,不断优化能源管理,提高用能效率。 6.2.2人员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明确运行管理岗位人员配置和责任,人员专业应配置齐全。 2运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熟练堂握绿色改造技

6.2.2人员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明确运行管理岗位人员配置和责任,人员专业应配置齐 2运行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GB/T 4437.2-2017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 第2部分:有缝管,熟练掌握绿色改 术和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策略及操作规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