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LY/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30738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LY/T 3179-2020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

d)因老化连年枯死,难以维持稳定状态、覆盖度下降至30%以下,且每公灌木丛在 750(含)~900(沙区150~180)个之间的特殊灌木林。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划定为轻度退化: a)非因林木个体之间竞争性生长影响,导致林木生长衰竭开始死亡,枯死木、濒死木 株数比例达5%(含)~10%,防护功能出现下降的片林。 b)出现多株、带(条)状死亡,导致疏透度增至0.6(含)~0.7,或者连续断带长度 达到林带平均树高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比达20%(含)~30%的林带。 c)因老化连年枯死,难以维持稳定状态、覆盖度下降至30%(含)~40%的特殊灌木林。

共有6种修复类型,包括更替修复、择*补植修复、抚育修复、渐进修复、封育修复和 综合修复

适用于重度退化CJ/T 441-2013 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成熟、过熟退化人工防护林。东北地区林地坡度>25°、南方和东南 地区林地坡度>35°、其它地区林地坡度30°区域原则上不应更替修复,具体分区按 GB/T18337.1规定执行

6.2.2.1皆*更新

6.2.2.1.1适用条件

根据林分状况、坡度等情况,对退化防护林进行小面积块状或带状皆*更新。 a)小面积块状皆*更新适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外,且林地坡度≤15°区域: )带状皆*更新适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 外、林地坡度16~35°区域。!

6.2.2.1.2技术要求

小面积块状或带状皆*更新应达到以下要求: a)相邻作业区应保留不小于采*面积(宽度)的保留林地(带),以维护生态防护功 能的相对稳定,采*面积控制指标见表1。 b)采*后及时更新并适时开展抚育管护,待幼树生长稳定后(≥3年)再以同样方式 修复剩余林分。

6.3.2.1单株择*

6.3.2.1.1适用条件

6. 3. 2. 1. 2技术要求

LYIT****—***

a)择*对象应为枯死木、濒死木、受害木,需调整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 促进天然落种或林下幼苗幼树生长、培育更新层等情况时可进行择*式疏*: b)择*强度为单位面积择*株数应控制在5%~40%(采*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木 不受此强度限制),择*后视林分情况和经营目标进行补植补播

6. 3. 2. 2群状择*

6. 3. 2. 2. 1适用条件

修复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受害木群状分布特征明显的区域实行群状择*。

6.3.2.2.2技术要求

择*强度为每群最大采*林窗的直径不应超过周围林未平均高度的2倍。其它技术要求 执行本标准6.3.2.1.2规定。

6.3.2.3补植补播

6.3.2.3.1适用条件

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a)保留林木株数低于该类未退化林分的合理密度。 b)择*后郁闭度<0.5,仅依靠天然更新难以达到本标准成效要求。 c)林木分布不均匀,含有大于25m²林中空地

6.3.2.3.2技术要求

a)补植补播树种可以是同一目的树种的树种,也可以以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景观效果 为目的,结合抽针(阔)补阔(针)、栽针(阔)保阔(针)等交叉补植法,补植1 种或多种其它目的树种,培育异龄复层混交林; b)以植苗方式为主,为培育乔灌混交林,也可人工直播灌木种子。栽植苗木应均匀分 布或群团状分布,具体分布方式根据保留林木分布特征、经营方式和种苗特性而定: c)补植补播后,适时开展抚育管护。

适用于不同退化等级、中龄阶段的退化防护林(带、网)。 6.4.2修复方式

6. 4. 2. 1. 1适用条件

风、透光、卫生条件差,树种结构、密度结构

6. 4. 2. 1. 2技术要求

a)间*作业前,应按GB/T15781要求对林木进行分类或分级,实行林木分类的**降 干扰树,进行林木分级的**除V级木和IV级木,需调整林分密度、树种组成和林

IYIT农*农*—***

分结构时可*除部分其他树或IⅢI级木; b)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因火灾发生退化的防护林,火灾后当年不宜采*V级木中 的死木,让其缓慢恢复。一个生长季后,确定不能自我恢复的,再进行采*: c)间*后视林分情况和经营目标进行补植补播,配以割灌、修枝等措施,培育混交林; d)采*控制指标执行以下标准: 退化天然次生防护林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政策和技术要求进行; 退化人工防护林的其他树或Ⅲ级木一次性间*强度不应超过总株数的20%,除郁闭 度外的其他控制指标按GB/T15781规定执行

6.4.2.2补植补榴

6. 4. 2. 2. 1适用条件

6.4.2.2.2技术要求

执行本标准6.3.2.3.2的规定。

6. 4. 2. 3促进复油

6.4.2.3.1适用条件

6.4.2.3.2技术要求

a)松土除草:在天然落种且萌发能力强的母树周围,局部去除杂草和枯枝落叶层、松 动表层主壤,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并生根发芽,促进其自然生长。 b)割灌割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生长明显受周围杂灌杂草、藤本植物等影响时,应 进行局部除草或割灌割藤。每株作业范围以幼苗幼树为中心,最小直径不低于1m。 c)排涝防旱:季节性积水的林地需挖排水沟,排除过多水分;对干旱林地,在有条件 的地方修建集水或引水设施,进行浇灌,或运水浇灌,满足林木生长需水要求。 d)修枝:修枝后阔叶树的保留冠≥当前树高2/3、针叶树的保留冠≥当前树高1/2。 e)定株:按间密留匀、去劣留优的原则,调整天然萌生幼树密度,同时对保留的同 穴中多株幼树进行选择性*(割)除,*(割)除后每穴保留1~2株。 f)嫁接:对生长不良、无培育前途并适宜嫁接的中龄林木,采用低拉换头或枝接等方 法,改造成有培育前途的林木。 g)平茬:适于萌生能力强且退化的中龄林和灌木林。对平茬后的中龄林,萌发新枝条 1~2年后应及时定株、确定合理密度;以平茬为主要修复技术的退化灌木林,应采 取带状更替作业方式,相邻作业带之间保留不少于作业带宽度的保留带,等萌发幼 树生长稳定后(一般3年),再平茬剩余部分,同时应在空地处进行补植补播。

林木,视林带状况再进行补植。

6.5.2.2半带更新

6.5.2.3带外更新

LYIT****—***

根据更新树种生物学特性,在林带偏阳或偏阴一侧按原有林带宽度设计整地,或在相邻 老林带之间空地上营造新林带,待新林带生长稳定后再*除原有林带

6.5.2.4隔带更新

尺*要求按照LY/T1646规定执行,采*后及时更新造林。

买*要求按照LY/T1646规定执行,采*后及时更新还

6.5.2.5断带更新

适用于不同退化等级、不同林龄阶段的特殊保护地区的退化防护林,以及其它地区经常 遭受人、畜破坏的退化防护林。

6. 6. 2 修复方式

6. 6. 2. 1. 1适用条件

适于GB/T18337.1规定的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地区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以及国家 现定的其它特殊保护地

6.6.2.1.2技术要求

采取设置站卡、围栏、界桩、警示标牌,加强人工巡护等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强化保护: a)站卡应设置于修复区出入口,并安排专门人员值班看护; b)围栏、界桩、警示标牌、人工巡护等技术要求按GB/T15163规定执行

6.6.2.2.1适用条件

适于具有一定天然更新能力,但由于经常遭受人、畜破坏,导致林木不能正常生长、更 新幼苗不能正常发育,无法天然更新的退化天然次生防护林

6. 6. 2. 2. 2技术要求

以人工补植补播为主,并对林分进行全封、半封或轮封 a)交叉补植执行本标准6.3.2.3.2的规定; b)封育方式、封育年限等技术按GB/T15163规定执行

6.6.2.3.1适用条件

适于中龄阶段、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但由于经常遭受人、畜破坏而无法自然生长 并更新的退化人工防护林。

6.6.2.3.2技术要求

a)抚育间*执行本标准6.4.2.1.2的规定:

b)交叉补植执行本标准6.3.2.3.2的规定; c)封山(沙)育林执行本标准6.6.2.2.2规定

6. 7. 1修复对象

IYIT农*农*—***

采取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择*、间*、复壮、补植、封育等,通过多种修复技术的综合运 用,改善林分生境,恢复林分的正常生长,形成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林,培育健康稳定、 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每项修复技术应达到前述5种修复类型中相应规定

a)退化大然次生防护林的修复应以补植为主,注重对天然林术的保留; 5)保留国家、地方重点保护,以及列入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树种和植物种类: c)皆*更新应保留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特殊作用,并能与更新树种形成混交的树种; d)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陡坡地段限制清林,应充分保留原生植被,不得砍山炼山; e)造林整地宜采用穴状、鱼鳞坑等对地表植被破坏少的整地方式,严格限制使用大型 机械整地,减少施工机械对原生植被和土壤反复碾压产生的破坏

a)修复区内树冠上有鸟巢的林木,应注重保留; b)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周围应预留宽度大于30m的缓冲带,缓冲带内以封山育林、 自然恢复为主 c)保护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和迁移廊道,根据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合理安 排修复活动和时间,减少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产生的惊扰; d)严格限制妨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发现修复区内有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时,应对其活动范围内的修复小班采用惊扰程度小的修复方式开展修复,避免其生 境破碎化; e)有条件的地方,宜在修复区内建设人工鸟巢、“灌丛驿站”、“本杰士堆”等设施,保 护和引入野生动物,维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

,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措施进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严格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 。选择的伴生树种不应与主要树种存在共同的危险 性有害生物:做好进入修复区的苗木(种子)检疫:按规定和相关技术标准处理修

区内采*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木。

复区内采*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木。

IYIT农*农*—***

根据当地最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年度变更资料,结合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公 益林区划界定成果,初步筛选出基本符合本标准5.1要求的小班,

通过现场踏查和调查了解: a)补充符合要求的小班,同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小班,进一步确定小班范围; b)初步掌握小班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情况; c)原小班划分不合理、经营活动等原因界线发生变化时,宜根据实际情况,以及 林分退化情况重新区划小班。

内容包括地理位置、立地条件、植被类型、树种组成及龄组、郁闭度或灌木覆盖度、具 有天然更新能力的树种与母树数量、目的树种幼树幼苗株数、生长指标、退化等级与成因 需要保护的对象、数量和其分布或活动范围等情况。详见附录A。 林分因子调查,在林分内可采用标准地调查法,每个标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600m,标 准地数量每个小班不少于1块,标准地合计面积不小于拟修复小班面积的2%。林带可采用 标准行或标准段调查法,调查株数一般不少于50株,且调查总株数不少于林带总株数的5%。 林带总株数小于50株的全查。各项调查因子执行GB/T26424规定

退化防护林修复作业设计以县、乡镇或林场为设计总体,以小班为基本单元进行编制。 22设计内容

主要内容有:基本情况(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森林资源状况)、防护林现状调查 与评价(包括退化面积、退化程度、退化原因等)、指导思想与原则,修复依据与范围布局、 修复类型与方式、修复技术(包括采*作业设计、更新与补植作业设计、林地基础设施设计) 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度安排与组织管理、工程量与投资概算、保障措施等。 设计深度应达到满足施工作业的要求。

a)作业设计说明书 详细说明本标准8.2.2内容。 b)附表 包括土地利用状况表、小班现状调查汇总表、修复技术设计一览表、投资概算表等, c)附图 一森林资源现状图,其中防护林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

LYIT****—*求*

退化防护林修复布局图,退化等级以不同颜色进行区分; 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作业设计图,包括采*作业设计图和更新与补植作业设计图等

国家和地方退化防护林修复的有关政策、规定和标准,退化防护林修复规划或实施方案, 经批复的退化防护林修复计划任务和作业设计,以及相关的其它资料

a)作业质量评价。修复结束后的当年或次年进行作业质量评价。 )修复成效评价。修复结束3年(封育修复于封育年限到期)后进行修复成效评价, 具体时间执行GB/T18337.1中成林年限的相关规定。

a)修复实施情况。包括修复面积、核实面积、合格面积等。 b)实施效果情况。包括成效合格面积、幼苗长势与林分健康状况等。 c)项目管理情况。包括作业设计、施工管理、林木管护、建档情况等

9.4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

以下七项指标均应达到95%(含)以上: a)修复面积核实率=检查修复小班核实面积/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100%; b)修复质量合格率=之作业质量合格的检查修复小班面积/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 100%; c)修复成效面积合格率=二成效合格的检查原修复小班面积/二检查原修复小班上报面 积×100%; d)作业设计率=有作业设计的检查修复小班面积/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100% e)按设计施工率=二施工符合设计要求的检查修复小班面积/二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 X100%; f)管护率=有管护措施的检查修复小班面积/Z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100%: g)建档率=建档的检查修复小班面积/二检查修复小班上报面积×100%

9.5.1.1林木采*

a)采*对象及采*强度符合本标准相应规定; b)*木、集材、迹地清理等林木采*作业,本标准有要求的应符合本标准规定,无要求 的应符合LY/T1646的规定; c)无明显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木; d)保留林木及目的树种幼苗幼树无损伤; e)本标准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9. 5. 1.2 抚育作业

LY/IT****—**求*

a)松土除草、割灌割藤、防旱排涝、修枝、定株、嫁接、平等符合本标准6.4.2.3.2 规定; b)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无损伤,其生长发育不受灌草干扰; C)本标准规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9. 5. 1. 3 封育作业

a)警示性标牌树立位置、数量、标明内容等符合GB/T15163规定,无丢失和破损; b)站卡设置于修复区出入口,人员值班记录齐全; c)围栏设置于人、畜活动频繁区域,且无破损; d)人工巡护记录齐全。

9.5. 1.4 造林补植

a)裸根苗使用GB6000规定的I、II级苗木,容器苗符合LY/T1000的规定; b)更新造林小班最低初植密度符合GB/T15776的要求,补植补播小班补植补播后的林 分密度达到该类未退化林分的合理密度; c)更新造林、补植补播成活率达到GB/T15776合格标准,且有补植补播的小班,除具 有天然落种且萌发能力强的母树周围,以及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意留有活动空间 以外,补播点位应均匀配置于林中空地处,无剩余林中空地; d)保留林木及目的树种幼苗幼树未遭到破坏; e)本标准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得到落实。

更替修复中的皆伐更新、林冠下造林更新小班,以及渐进修复小班应达到以下要求: a)达到GB/T15776有效造林小班标准,或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高寒区,以 及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株数保存率≥65%, 其它地区株数保存率≥80%; b)更新苗木分布相对均匀,长势良好,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现象

其它地区株数保存率≥80%; )更新苗木分布相对均匀,长势良好,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现象。

2.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渐伐更新小班应达到以下要求: a)目的树种幼树数量≥1050株/hm;, b)林木与幼树分布相对均匀、生长发育良好,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 现象。

9.5.2.3封禁修复小班

内无任何生产经营活动,无人为于扰,完全呈现

9.5.2.4其它小班

三北防护林执行LY/T2786的规定,其它地区应达到以下要求: a)乔木林:保留林木生长健壮,林分趋于稳定,开始健康生长,郁闭度≥0.6或较修 复前增加0.2,有补植补播的小班林木分布相对均匀,且补植补播苗木长势良好, 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现象; b)灌木林:林分趋于稳定,开始健康生长,覆盖度≥50%或较修复前增加30个百分

点,且新生灌木分布相对均匀,长势良好,色泽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现象; c)乔灌混交林:林分趋于稳定,开始健康生长,乔木的郁闭度较修复前增加0.2,或 灌木的覆盖度较修复前增加30个百分点,且树木分布相对均匀,长势良好,色泽 正常,无受损和病虫害现象。

包括项目前期立项决策、规划(实施方案)与作业设计、施工、监理、峻工验收、后评 价文件XB/T 404-2015 钬铁合金,以及与工程有关的管理文件、财务文件、电子数据和改造前后及施工过程中的影像 资料等。

日档要求参照《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林办发(2001)540号)执行。

LY/T****—*事*附录A(规范性附录)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现状调查表表A.1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现状调查表乡镇或林场林班号(村)小班号事权等级保护程度或等级工程类别亚林种划分林地/林木权属小班面积(hm)GPS坐标地貌海拔坡向立地条件坡度坡位土壤类型土层厚度(cm)是否属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是否林分类型片林口林带口林分起源树种组成郁闭度疏透度龄组林木分布情况林中空地面积(m")林带长度/宽度(m)/连续断带长度/缺带具有天然更新/优良母树株数/hm总长度(m)能力的树种林下目的树种、珍稀目的树种、珍稀树种幼树灌木林覆盖度/每公株(丛)数/树种名称(苗)株数/hm生长指标/hm²株数蓄积(㎡)平均平均其中:其中:林分现状树种树高胸径总株正枯濒枯不受总蓄正枯不受(m)(cm)数常死死梢良害积常死梢良害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木合计枯死濒死木株数占比%枯梢木占比%受害木占比%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情况林相残败口乔木林带多株死亡带(条)状死亡退化状况断带口枯梢口受害口乔木片林集中连片死亡口群团状死亡口斑块状死亡口均匀死亡口枯梢口受害口灌木林集中连片死亡口群团状死亡口斑块状死亡口均匀死亡口退化等级重度退化口中度退化口月轻度退化口自然因素干旱少雨口立地条件差口土壤肥力下降口地下水位下降口环境污染口其他生理因素自然老化口生长不良口病腐口天然更新等级不良口其他未适地适树口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口抚育不到位口缺乏管护、人畜活动频繁口退化成因经营管理因素天然更新受抑制口分析其他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口火灾口气候灾害(风折口风倒口雪压口冰冻灾害口)地质灾害因素灾害(滑坡口泥石流口)其他其他因素注:“不良木”指GB/T15781中的IV级木,“枯梢木”、“受害木”分别指符合本标准5.1a)、5.1b)规定的林木。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14

LYIT容*—农**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

QF/TDYS 0009-2016 北京东颐食品有限公司 方便粥表B.1退化防护林修复小班作业设计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