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工程施工规程(附条文说明)DGTJ 08-2049-2008

顶管工程施工规程(附条文说明)DGTJ 08-2049-2008
积分0.00
特惠
积分0
VIP全站资料免积分下载
立即下载
同类资料根据编号标题搜索
文档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28805
VIP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由机器从pdf转换为word,准确率92%以上,供参考

顶管工程施工规程(附条文说明)DGTJ 08-2049-2008

采用柔软的线状物(如棉、麻、石棉、石墨等)纺织成条状再浸 入复合树脂(或油浸物)而制成的软填料,用于填塞顶管机与井壁 的空隙,起到密封止水作用。

3.0.2顶管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组织设

3.0.2顶管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

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工程概况; 2 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 3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顶管机的选型; 5 管节的连接与防水; 6 管节的内外防腐; 7 中继间的布置; 8 顶力估算及后座布置; 9 测量、纠偏方法; 10 顶管施工参数的选定; 11 触变泥浆的配制与管理; 12 顶管的通风、供电措施; 13 进出洞措施; 14 施工进度计划、机械设备计划及劳动力安排计划; 15 安全、质量、环境保护措施: 16应急预案。 0.3顶管施工前应对施工沿线进行踏勘,了解建(构)筑物、地 管线和地下障碍物的状况。 0.4顶管施工中应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进行监测,并 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QSDABS 0018S-2015 山东奥博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蛹虫草益生菌粉(固体饮料)3.0.4顶管施工中应对邻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进行

3.0.5原材料、平成品和成品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

3.0.7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

3.0.9顶管施工应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措施,并连续作业。

0.1工作并的最小长度宜按(4.0

L≥L +L+L+Si +S+S3

式中L一 工作井最小长度(m); Li—顶管机或管段长度,取大者(m); Lz一 千斤顶长度(m); L3 一后座及扩散段厚度(m); S1 一 顶人管段留在导轨上的最小长度,可取0.5m; S2 一顶铁厚度(m); S3 考虑顶进管段回缩及便于安装管段所留附加间隙, 可取0.2m。

4.0.2工作并的最小宽度宜按(4.0.2)式计算:

4.0.3工作并的最小深度可按式(4.0.3)计算

4.0.4工作并的穿墙孔直径可按(4.0.4)式计算:

D, =D ±0. 2

4.0.8接收并的穿墙孔直径宜按(4.0.8)式计算:

D=D +2(C+0. 1)

管道直径、理深和周围环境等情况决定。 5.0.2顶管进出洞口的加固形式有土体加固和钢封门加固及两 种形式的组合。 5.0.3土体加固宜采用深层搅拌桩、旋喷桩、注浆及降水等 形式。 5.0.4采用土体加固的进出洞应确认加固质量。若采用降水措 施应设置水位观测井,确认降水效果。 5.0.5洞口埋深大于10m的不宜采用外钢封门加固。 5.0.6 出洞时应拆除钢封门,设止水装置,并立即出洞。 5.0.7 钢封门可用钢板、槽钢、钢板桩等组合拼装而成。 5.0.8顶管机出洞在未进入土体前,止水装置启用后应立即填 注惰性浆液。在进洞前应降低推进速度、推力,释放正面土压力。

5.0.3土体加固宜采用深层搅拌桩、旋喷桩、注浆及降水等

6.1.1单节營的长度应根据钢板宽度决定,单节管在对接时纵 向焊缝错开应大于300mm。 6.1.2内、外直缝宜采用埋弧自动焊。 6.1.3埋弧焊时,拼缝两端应装引弧、收弧板,并在焊后切除,切 除时不应损伤焊缝表面。 6.1.4焊接坡口处必须清除铁锈、油污、水份,表面须打磨光,无 凹凸不平。

6.1.6焊缝坡口宜采用"V”型,角度宜为60钢板厚度较厚时宜

6.1.10焊缝质量检查应符合设计或钢结构焊接规范要求。

6.2钢筋混凝土成品管

6.2.1钢筋混凝土成品管制作质量应符合《项管施工法钢筋混 凝土排水管》(JC/T640)的规定。管节及接口的尺寸精度和抗渗 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6.2.2钢筋混凝土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

6.2.2钢筋混凝土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50,抗渗等级 不应低于 S8。

6.2.3车 钢筋混凝土管应采用F型承插接口形式。 6.2.4顶进前应对成品钢筋混凝土管、钢套环、橡胶密封圈及衬 垫材料作检测和验收

6.2.5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点

6.2.5钢套环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刃口无批点,焊接处 应平整。

密封填料对管接缝进行勾缝。

6.2.7管节承插前,应用粘结剂将橡胶圈正确固定在槽

6.2.8衬垫板粘贴时凹凸口对中,内外环向间隙应符合

6.3.1玻璃钢夹砂管的制作应符合《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 夹砂压力管》(JC/T838)或者《离心浇铸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 树脂夹砂管》(JC/T69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6.3.2缠绕成型的玻璃钢夹砂管的管端应增强,且应有增强过

6.3.4管节内外壁、承插口和橡胶圈应进行外观检查,有损位

头加设木垫层;承插式接头的玻璃钢夹砂管在顶进时,宜在每个 管节处加设本垫圈

6.4预应力钢简混凝士管

4.1预应力钢简混凝土管的制作应符合《预应力钢简混凝王

6.4.1预应力钢简混凝土管的制作应符合《预应力钢你

管》(GB/T19685)的有关规定执行。 6.4.2.采用《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GB/T19685)标准制作的预 应力钢筒简混凝士管仅适用于工作压力或静水压力不超过2MPa, 管顶理深不大于10m的工作范围,超过此范围应另行设计。 6.4.3承插口钢环断面形状及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 光滑,无重皮及麻面。

6.4.5管材钢承接口外露部分,应清理除锈,均匀喷涂符合要 的防腐涂料,

6.4.6管子承、插口端部管芯混凝土不应有缺料、掉角、孔洞等 缺陷。

6.4.6管子承、插口端部管芯混凝土不应有缺料、掉角、孔洞等

6.4.7管内壁出现环状或螺旋状裂缝其宽度大于0.5mm及距

管子插口端300mm以内出现的环状裂缝宽度大于1.5mm时应 予修补;管子外表面非预应力区水泥砂浆保护层出现的裂缝宽度 大于0.25mm时应予修补。管体裂缝应采用水泥浆或环氧树脂 进行修补。

7.1. 1 顶管机宜按照表 7. 1. 1 选型。

表 7.1.1 顶管机选用参考表

7.1.2刀盘驱动的顶管机,应能满足开挖面的土质要求,刀盘驱 动扭矩按(7.1.2)式计算。

7.2.1顶管后座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顶管的后座可采用拼装式后座和整体式后座; 2 顶管后座的反力墙应整平; 3后座应满足千斤顶最大顶力的要求; 4后座应与顶进轴线垂直,与反力墙之间宜设传力装置。 7.2.2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导轨宜选用钢质材料制作; 2导轨安装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位置,导轨的高度应与穿 墙管标高相对应; 3 两导轨安装应顺直、平行、等高,并固定牢靠: 4 导轨对管道的支承角宜为60°; 5 导轨安装的充许偏差如下: 轴线位置:士3mm; 标.高:0~+3mm; 轨道内距:土2mm。 7.2.3于斤顶配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工作井允许顶力、管段允许顶力确定千斤顶的规格 和数量; 2安装在支架上的千斤顶,应按管道轴线两侧对称布置,规

7.2.4油泵站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油泵站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油泵流量应 满足顶进要求; 2油泵站宜设置在千斤顶附近,油管应顺直; 3油泵站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7.2.5 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顶铁分“U”形或圆形两种,宜根据情况选择,钢筋混凝土 管顶铁宜采用圆形; 2顶铁应具有刚度大,稳定性好的结构性能; 3顶铁与管口之间的接触面应衬垫缓冲材料

7.2.5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要

1顶铁分“U形或圆形两种,宜根据情况选择,钢筋混凝土 管顶铁宜采用圆形; 2顶铁应具有刚度大,稳定性好的结构性能; 3顶铁与管口之间的接触面应衬垫缓冲材料

7.3.1地下顶管测量应包括地面控制点复测和地面控制网的布 设、联系测量、地下平面和高程测量和贯通、竣工测量。首级控制 点的复测和地面控制网的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精密导线测 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应少于2个。地面平面控制网应附合在首级精密导线点上,通视 良好,并应使定向具有最有利的图形。地面控制点的选点和测量 应符合精密导线和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

3)铅垂仪投点定向。

2高程传递宜采用下列方法

2高程传递宜来用下列方法: 1)水准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2水准仪配合吊钢尺,每次应独立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均 应变动仪器高度,三测回测得并上和井下水准点的高差 应小于3mm; 3)三角高程测量,应达到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7.3.4定向测量的起始定向边不应少于2条,地下高程的起始 点不应少于2个,并应随顶管掘进不断对定向边和起始高程点进 行较核。 7.3.5井上和下定向的平面测量点应采用固定观测墩的 形式。 7.3.6定向和导入高程测量应在顶管每掘进100m复核一次,在 距进洞前50m时应增加复核不少于3次。 7.3.7掘进的首级控制点和复测贯通面洞门的控制点应为相 同点。 7.3.8管道贯通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竣工测量,并提交竣工测

7.3.5并上和并下定向的平面测量点应采用固定观测墩的

7.4顶力估算和允许顶力

f 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N/m²),宜取2~7; F2一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可按表7.4.2选用

表7.4.2顶管机迎面阻力的计算

7.4.3钢筋混凝土管允许顶力宜按(7.4.3)式计算,

7.4.3钢筋混凝土管允许顶力宜按(7.4.3)式计算

式中. Fdc 混凝土管充许顶力N); kdc混凝土管综合系数,取kdc=0.391; f。一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Ap—管道的最小有效传力面积(mm²)。 7.4.4钢管充许顶力宜按7.4.4式计算。

Fd kds f,A,

中Fds 钢管充许顶力(N); kds 一 钢管综合系数,一般可取kds0.277;当顶进长度 小于300m且穿越土层又均匀时,可取0.346; fs—钢管轴向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 A 管道的最小有效传力面积(mm²)

.1中继间的设置应根据估算总顶力,管材允许顶力,工作并

7.5.1中继间的设置应根据估算总顶力,管材充许顶力

允许顶力和主顶主片顶的顶力来

7.5.2 中继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中继间的充许转角宜在0.4°~1.2°间; 2 中继间拆除后的结构强度不低于管道的结构强度; 3 中继间的外径应和管道外径相同; 4 中继间千片顶应予以固定,防止旋转。 5 中继间的止水橡胶圈应耐磨并能更换。 7.5.3 中继间宜采用组合式密封形式。 7.5.4 中继间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试顶。 7.5.5 第一道中继间宜布置在顶管机后方20~50m的位置。 7.5.6 以后各环的中继间布置宜按(7.5.6)式计算确定。

式中:S 一中继间的间隔距离(m); F2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按7.4.2条选用; F3一一 控制顶力(kN); f一管道外壁与土的平均摩阻力(kN/m²),宜取2~5; D一管道外径(m); k 顶力系数,宜取 0. 5~0. 6。 7.5.7顶进结束后应立即从顶管机向工作并方向逐环拆除,闭 合中继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7.5.8中继间拆除后应还原成管道,还原后的管道强度和防腐 性能应符合管道设计要求。 7.5.9钢管中继间拆除后,在薄弱断面处宜加焊内环,两端焊缝 应平滑。

6.1 顶进距离为 500m 以内的,宜采用一根总管和一种浆液注

7.6.1 顶进距离为 500m 以内的,宜采用一根总管和一

浆。顶进距离大于500m的,宜采用二根总管和二种不同配方的 浆液。触变泥浆的材料应选择经钠化处理的膨润土泥浆材料。 7.6.2长距离项管,应在总管沿线设置中间接力泵站。 7.6.3 泥浆应充分搅拌使其水化,触变泥浆指标参见表7.6.3。

表7.6.3触变泥浆性能指标

7.6.4注浆泵可选用液压注浆泵、柱塞泵或螺杆泵。泵的压力 和流量应能满足顶管管径、理深与顶进长度的要求。总管宜采用 G50钢管,支管宜采用Φ25耐压橡胶管。在每个注浆孔应设球 阀。在机尾和管路应设置压力表。 7.6.5同步注浆量宜为机尾空隙的3~6倍,沿线补浆量宜为机 尾空隙的3~5倍。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8~1.2h(为土的容 重,h为埋深)。

7.6.6在工作并的出洞口应预理注浆孔。

7.7. 1顶管施工流程见图 7. 7. 1。

7.7.2管道顶进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 7.7.1 顶管施工流程图

1初始顶进速度宜控制在10mm~20mm/min; 2正常顶进时,顶进速度宜控制在20mm~30mm/min,出 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8%~100%; 3土压力值的确定应根据选用顶管机型式确定。土压平衡 式顶管机的土压力值宜设定在静止水土压力值与被动土压力值 之间;泥水平衡与气压平衡顶管机的土压力值宜设定在地下水压 力值加0.01MPa。 7.7.3管道顶进中应采取以下防措施: 1 调整后座主推于斤顶的合力中心,用后座千厅顶进行 纠偏; 2 宜将管道前3~5节用拉杆相联; 3 出洞口土体应进行加固; 4加强洞口密封可靠性,防止或及时封堵顶管出洞口的水 土流失

1初始顶进速度宜控制在10mm20mm/min; 2正常顶进时,顶进速度宜控制在20mm~30mm/min,出 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出土量的98%~100%; 3土压力值的确定应根据选用顶管机型式确定。土压平衡 式顶管机的土压力值宜设定在静止水土压力值与被动土压力值 之间;泥水平衡与气压平衡顶管机的土压力值宜设定在地下水压 力值加0.01MPa。

7.7.3管道顶进中应采取以下防磕措施:

1调整后座主推干斤顶的合力中心,用后座干斤顶进行 纠偏; 2 宜将管道前3~5节用拉杆相联; 3 出洞口土体应进行加固; 4 加强洞口密封可靠性,防止或及时封堵顶管出洞口的水 土流失,

7.7.4管道顶进时应采取以下抗扭转措施:

1 顶管机宜设置限扭装置; 2在顶管机及每个中继间设管道扭转指示针,管道扭转时 宜采用单侧压重,或改变切削力的转动方向进行纠正,

7.7.5防止管道后退的措施:

拼装管段时,主推千斤顶在缩回前应对已顶进的管段与井壁 进行临时固定,

1每顶进节距离(约2m~3m)测量一次顶管机的姿态偏

1每顶进节距离(约2m~3m)测量一次顶管机的姿态偏 差,并及时进行纠偏; 2应超前预测纠偏效果及时调整纠偏角度。

1严格控制顶管各项施工参数; 2顶管机尾部的压浆孔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跟踪注浆,确保 能形成完整的泥浆环套,压浆时应先压后顶。管道内的压浆孔应 及时进行补浆,严格控制注浆量及注浆压力; 3进行实时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监测数据应及时报告,根据 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4严格控制管节渗漏,当出现严重渗漏时,应及时补漏; 5顶管结束宜用水泥浆对泥浆套进行固化。

7.8.1气压平衡、泥水平衡顶管采用泥水排放,用管道输送。 7.8.2土压平衡顶管宜采用排泥泵或运输小车排土。 7.8.3采用泥水排放出泥的,应设置泥浆沉淀池

7.8.1气压平衡、泥水平衡顶管采用泥水排放,用管道输送。

.1管道内应设置通风装置及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2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15m处

7.9.1管道内应设置通风装置及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7.9.2送风口宜设在距顶管机12~15m处

7.9.3对管径较小、顶进距离较长的管道,宜采用压缩空气 送风。 7.9.4供气量不应小于每人2530m²/h,出口空气质量应符合 环保要求。

7.9.5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指标如下:

1含氧浓度(02):19%~21%为正常范围;17%为报警值; 小于等于12%时现场施工人员应全部撤离; 2甲烷浓度(CH4):0~0.25%为正常范围;0.25%~0.5% 为警戒范围;0.5%~1%为终止作业;大于等于1%要疏散作业人 员,切断电源和火种; 3一氧化碳浓度(CO):35PPm为报警界限,出现煤气泄露, 施工人员应撤离现场并切断电源和火种; 4硫化氢浓度(H2S):小于等于7PPm为正常范围,10PPm 为报警界限,超过此界限时,现场施工人员必须全部撤离。

7.10.1顶管施工用电输出端宜分3路,分别供工作井井上供电 系统、并下顶管系统及并内主干斤顶用电。 7.10.2顶管距离超过800m时,宜采用调压器配电,或将高压电 引进管内,增设变压器进行供电,

7.10.4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触电、漏电保护装置

8.1钢筋混凝土管曲线顶管

8.1.1工作井出洞后应有一长度约20m的直线项进段,然后逐 渐过渡到曲线段。 8.1.2 相邻两管节之间的转角α宜满足小于0.3°的要求。 8.1.3 曲线顶管的最小管径不宜小于Φ1650。 8.1.4 曲线顶管应在管内放置中间测站。设置的测站数不宜超 过4座。

8.1.5曲线顶管的顶力估算中,曲线顶管与直线顶管相比较,应

表8.1.5曲线顶管顶力附加系数K值

注:R指曲率半径;D指管外径。

8.1.6曲线顶管注浆应通过压力表或球阀开关动作来观察曲线 段外侧的浆液形成情况,并及时补浆。 8.1.7相邻两管节之间的转角α大于0.2°时,应在原顶管机的 组纠偏装置后面增加23组纠偏装置。 8.1.8钢套环的伸出端长度宜大于160mm。顶管机后3~4节 管接口处应预埋钢板TFSI 067-2021 反复浸渍用聚四氟乙烯分散浓缩液,并设置拉杆。木衬垫宜选用25mm厚的无 节疤松木板。

8.1.9曲率半径宜按(8.1.9)式计算。

式中 R 曲率半径(m); L管节长度(m); α 相邻二管节之间的转角; X—相邻二管节之间的最大缝隙(m); D 管外径(m)。

1曲线顶管施工的测量宜采用支导线测量的形式,由并底 导线基点,逐站测量至机头,以测出机头的当前位置; 2为防止机头偏差过大,在曲线段,宜每顶进一节管(约 2.5m)测定顶头位置一次; 3应对并底导线基点进行复测。宜每隔24h复测一次。

8.2.1 超长距离顶管中继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 中继间的有效行程应不小于300mm; 中继简液压站油箱容量宜为3倍子厅顶满腔容量。 8. 2.2 超长距离顶管供电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超长距离顶管应配置足够容量的动力电源: 2当电压降到不能满足正常施工需要,应采用高压进线或 调压措施。

顶管机应设置姿态仪: 在管内设置中转测站。

小直径顶管宜采用土压、泥水平衡式和泥水平衡式顶管

GB/T 33590.2-2017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第2部分:术语8.3.1.小直径顶管宜采用土压、泥水平衡式和泥水平衡式

机施工,并能在地面进行遥控操作

©版权声明